在海洋和陸地之間,造物者往往通過最簡單的過渡,讓海和陸相接、山和水相依,它們或者是沼澤、沙灘,或者是灘涂、濕地。但是,在山東省無棣縣,海洋與陸地的分界處,廣袤無垠的灘涂潮帶上,卻是一條綿延近50公里的貝殼堤。如若將環(huán)渤海海岸帶比作一條靚麗的金項鏈,這條貝殼堤則宛如一顆燦爛的明珠,鑲嵌在項鏈的顯要位置,閃爍著耀眼的光芒。
這條位于無棣縣城北60公里處、由40多個貝殼島連接而成的裸露型貝殼堤,貝殼質(zhì)含量達(dá)90%以上,由完整貝殼、貝殼碎屑和貝殼砂組成的砂層厚度達(dá)到了2.5米至5米,經(jīng)放射性碳同位素測定,它形成的時間至少在1100年之前,最早甚至可以追溯到2500年前,是中國乃至世界上罕見的海洋自然遺跡,國際上稱之為Chenier海岸。無棣貝殼堤至今仍在生長,它是目前世界上保存最完整且唯一新老堤并存的貝殼堤。2006年2月11日,在無棣貝殼堤基礎(chǔ)上,國務(wù)院正式批準(zhǔn)建立濱州貝殼堤島與濕地國家級自然保護(hù)區(qū)。
無棣貝殼堤及其濕地系統(tǒng),是東北亞內(nèi)陸和環(huán)西太平洋鳥類遷徙的中轉(zhuǎn)站和鳥類越冬、棲息、繁衍的樂園,更是研究黃河變遷、海岸線變化、貝殼堤島的形成等環(huán)境演變以及濕地類型的重要基地。在我國海洋地質(zhì)、生物多樣性和濕地類型研究工作中占有極其重要的地位。同時,它豐富的貝殼資源,為貝雕加工、塑料橡膠填充劑、動物飼料鈣質(zhì)等提供了重要的原料來源。尤為難得的是,無棣人始終堅持綠色開發(fā)、生態(tài)利用的原則,以貝殼為原料研制開發(fā)出世界上第三種新瓷型——貝瓷(又叫海瓷)。與骨質(zhì)瓷和普通陶瓷相比,貝瓷質(zhì)地細(xì)膩、壁薄輕柔、釉面滋潤、玲瓏剔透,具有白度高、透明度高、熱穩(wěn)定性好、機械強度高、重量輕等特點。尤其可貴的是,貝瓷產(chǎn)品釉料中重金屬鉛的含量低,鎘幾乎為零,其中富含天然珍珠成分,對人體有保健作用,被譽為“綠色健康瓷”。2011年1月18日,海瓷藝術(shù)品被當(dāng)作國禮饋贈外國元首。
如果說,其它的海岸線是一條薄薄的“交接線”,那么無棣貝殼提,則是一片滋養(yǎng)豐富而又寬廣厚重的地理帶,有寬度、有厚度,能吸納、善包容,富滋養(yǎng)、肯奉獻(xiàn)。在這里,借助渤海灣貫通古今,借力山東半島經(jīng)濟區(qū)連接世界,以八方輻輳的資源整合優(yōu)勢,不僅滋養(yǎng)了無棣縣這片古老而年輕的土地,更為它的發(fā)展與崛起提供著源源不竭的支撐和動力。
關(guān)于貝殼堤的形成,按照科學(xué)解釋需要具備三個條件,即粉沙淤泥岸、相對海水侵蝕背景和豐富的貝殼物源。歷史上,黃河以“善淤、善決、善徙”著稱,黃河攜帶大量細(xì)粒黃土物質(zhì),長時期周而復(fù)始的在渤海灣南岸、西岸遷徙,在此塑造了世界上最大的淤泥質(zhì)海岸。當(dāng)黃河改道、河口遷徙到別處,隨著泥沙入海量的減少,海岸不再淤積增長,海水變得清澈,種類繁多的海洋軟體動物不斷繁衍生息,提供了充足的貝殼物源。最重要的是海浪潮汐運動,以侵蝕為主,將貝殼搬移到海岸堆積,隨著貝殼的逐年累積,也就形成了獨特的貝殼灘脊海岸。一旦黃河改道回遷,貝殼堤以及海水較淡而渾濁的淤泥岸不利于貝殼生長而停止。在貝殼堤外,泥沙淤積成陸,海岸線又向前延伸,貝殼堤則遠(yuǎn)離海岸,或棄于陸上或埋于地下。因此,由于黃河的來回遷徙,海岸線走走停停,淤泥與貝殼堤交互更替,在渤海灣南岸、西岸形成多條平行于海岸線的貝殼堤,也就成為渤海灣海岸線向渤海延伸的腳印。
但是,當(dāng)?shù)厝藙t更傾心于這樣的傳說。
據(jù)說,很多年以前,八仙應(yīng)邀到東海龍宮赴宴,他們先到了渤海邊的碣石山,一則順道拜會碧霞仙子,二來采摘當(dāng)?shù)氐慕鸾z小棗作為禮物送給老龍。結(jié)果,他們在碣石山上的元君祠,喝用當(dāng)?shù)亟鸾z小棗釀制的“棗木杠酒”耽誤了時間。匆匆來到海邊時,何仙姑看到海灘上的漂亮貝殼愛不釋手,俯下身子挑撿,還把挑好的貝殼用手帕包了起來。呂洞賓一時著急,拉了何仙姑一下。仙姑沒提防,手帕掉下來,同挑好的貝殼一起掉進(jìn)了海水里。何仙姑一見急了,馬上俏臉一板要沖呂洞賓發(fā)脾氣。漢鐘離和藍(lán)采和過來打圓場,漢鐘離說:仙姑莫急,看我使個法子,等赴完宴咱們回來再撿如何?說罷,口中念念有詞,用他的大蒲扇對著大海一扇,就見一枚枚美麗的貝殼順著海潮一層層向海邊涌來。何仙姑一看有趣,就忘了嗔怪呂洞賓,和眾仙一起趕緊赴宴去了。結(jié)果,他們在老龍王那里喝酒喝多了,尤其是漢鐘離,因為在碧霞仙子那里就多貪了好幾杯,更是喝得酩酊大醉。他們把回來撿貝殼的事給忘了。因為漢鐘離只念了聚貝殼的口訣,忘了念停下的口訣,于是那些美麗的貝殼就一天天、一年年向海邊涌來,后來就聚成了堤,匯成了島。據(jù)說,這里面就有何仙姑挑選的那些貝殼呢。因為它們沾了何仙姑的仙氣,誰要能找到一顆,誰就能心想事成。在清朝的時候,當(dāng)?shù)赜袀€叫吳式芬的人曾撿到過一枚,他后來功成名就,列名《清史》,他的兒子吳重熹更是做到了一品大員、直隸總督。
這個傳說很美麗,故事中涉及的人物、地點和食物都被巧妙地收納進(jìn)了無棣的名勝古跡和人文物產(chǎn),比如以吳式芬為代表的“海豐吳氏”(被譽為山東清代“六大家族”之一)、《禹貢》碣石山、金絲小棗、“棗木杠酒”等。
山海古邑,和善無棣。無棣之名,始見于《左傳·僖公四年》:“賜我先君履,東至于海,西至于河,南至于穆陵,北至于無棣”,是華夏古老城邑之一。隋開皇六年(公元586年),設(shè)無棣縣。無棣古城歷經(jīng)唐、五代十國、宋、元、明、清六個朝代營建,一邑雄觀漸起。素有“冀魯樞紐”和“齊燕要塞”之稱。悠悠千年傳承,十方仰圣。擁山襟海,齊邦燕壤,自古以來就以物產(chǎn)豐富、人文鼎盛而著稱,被美譽為“東省文明之區(qū),北海翰苑之府”。無棣,亦如它境內(nèi)的貝殼奇堤——神奇謙遜、古老卻又年輕……
在這里,涵蓋了最悠久的歷史。春秋的崢嶸,秦漢的磅礴,宋元的興替,明清的激蕩。它收納了風(fēng)云,凝聚了光陰。
在這里,慰藉了最真實的鄉(xiāng)愁。春秋的封壤,唐宋的韻致,明清的建筑。走過她的街巷、水梁,人們會沉浸在它的氛圍里,踩踏著祖輩的足跡、追尋著曾經(jīng)的蹤影,見證了一輩輩人生生不息、代代相承的鮮活記憶。
時值初冬。徜徉在貝殼堤,海面拂過一陣風(fēng),別有的溫潤、清爽。路過的風(fēng),未嘗不是結(jié)緣的問訊、會心的探望。
張永軍:山東省無棣縣人。中國作家協(xié)會會員。畢業(yè)于聊城師范學(xué)院漢語言文學(xué)專業(yè),供職于山東省無棣第一中學(xué),正高級教師。曾出版社科類文集《經(jīng)年存墨》和文學(xué)作品集《但得清音》,主編過教學(xué)用書六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