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選取高校部分從事并參與醫(yī)學生國際傳播能力培養(yǎng)的教師與管理人員共30名,開展深度訪談,然后對訪談材料進行三級編碼梳理,以找出醫(yī)學生文化傳播能力與語言協同培養(yǎng)的困厄與原因。育人模式探究:(一)創(chuàng)新路徑。基于《大學英語》課程,將課程分成課前、課中和課后三大模塊進行設計,依循并實踐六點原則:驅動、思辨、反省、探究、共情、體驗,探索“線上學習+課中TBL團隊任務(線下翻轉)+線上拓展”的創(chuàng)新育人路徑。(二)路徑評估。結果及數據顯示,結合文化傳播能力培養(yǎng)和語言素養(yǎng)提高的英語課堂受到了大部分學生的肯定。(三)育人維度。能力維度包括,具備堅持中華文化的主體性和堅守中華文化的話語權的意識,從而引導思路,指導行動。成果維度對應能力,聯系途徑,是基于能力目標和培養(yǎng)路徑的育人效果。
關鍵詞:文化自信;醫(yī)學生;中國文化傳播
中圖分類號:H319.3文獻標識碼:A文章編號:2095-6916(2023)16-0097-04
Abstract: This paper conducts an in-depth interview with 30 faculty members and administrators involved in the development of medical students international communication competence, which is then triple-coded to identify the difficulties and reasons for medical students synergistic development of cultural and linguistic communication competence. The model of cultivation investigated is as follows: (1)Path innovation. Based on the College English Course, which can be divided into and built in three modules: pre-class, during class and after class. The six principles should be followed and implemented, namely drive, critical thinking, reflection, inquiry, empathy, experience, and the creative nurturing path of “on-line learning +in-class TBL team tasks (off-line flipping) +on-line development”. (2) Path evaluation. The findings and data suggest that most students value the English classroom, which combines the cultivation of cultural communication competence with the enhancement of language literacy. (3) Dimension of nurturing. The competency dimension includes the awareness of insisting on Chinese cultures subjectivity and discourse right in order to guide thought and action. The outcome dimension is related to the pathway and corresponds to the competence, which is the result of training individuals based on the ability goal and cultivation pathway.
Keywords: culture confidence; medical students; dissemination of Chinese culture
《大學英語教學指南(2020版)》提出醫(yī)學院校大學英語課程建設的跨學科性質,要求:加強多學科的交叉融合;加強醫(yī)學和英語語言技能有機結合;加強課程的基礎性、交叉性及前沿性,提高醫(yī)學生醫(yī)學英語應用能力,提升學生專業(yè)素養(yǎng)。然而,隨著英語教學的發(fā)展和大學生跨文化交際研究的推進,高校英語跨文化教學呈現出本土文化自信缺失問題,以文化自信為視域對高校英語跨文化教學策略進行研究是值得關注的課題[1]。
一、研究現狀
(一)文化自信與外語教學
大學階段的文化自信可以表現為學生在跨文化場景下,運用恰當的外語知識和交際策略,融合與中國文化相關的信息、思想和情感態(tài)度,在他國文化能夠理解和接受的語境下將中國文化與中國聲音傳遞給世界。有學者指出:“外語講述中國”過程既涉及外語知識技能學習和運用,又能驅動大學生主動關注、深入理解中國傳統(tǒng)文化和國情,潛移默化提升文化自覺和思想道德素質[2]。文秋芳基于國際傳播能力、國家話語能力和國家語言能力三者之間的層級關系,提出培養(yǎng)國際傳播人才的“雙輪驅動”模式[3]。
(二)文化自信與醫(yī)學生外語教學
國內學界積極討論外語課程融合文化傳播的育人經驗[4-8],但就課程中如何體現文化與語言融合育人的微觀層面分析與探討,尤其以醫(yī)學生為研究對象,探求提升中國文化國際傳播能力的課堂創(chuàng)新實踐研究匱乏。有研究聚焦于醫(yī)學生的中國傳統(tǒng)文化教育[9]、醫(yī)學生職業(yè)素養(yǎng)和醫(yī)德情感研究與培養(yǎng)路徑[10]、醫(yī)學院校人文關懷課程設置及人文素質教育研究[11]、社會主義核心價值體系視域下的醫(yī)學生核心價值觀的研究[12]等。另有諸多研究探究中醫(yī)藥人才在中國傳統(tǒng)文化傳播中的作用及培養(yǎng)模式[13];還有研究結合語料庫技術,以實現外語專業(yè)學生技能學習與批判思維[14]以及小型語料庫在外語教學中的宏觀應用[15]。
二、能力及問題
(一)醫(yī)學生中國文化傳播能力
文化自信指一個國家、一個民族、一個政黨對自身文化價值的充分肯定和對自身文化生命力的堅定信念[16]。文秋芳教授(2023)在第七屆全國高等學校外語教育改革與發(fā)展高端論壇中作了題為“外語教育新目標:培養(yǎng)大學生中華文化傳播能力”的報告,指出大學生中華文化傳播能力的構成要素應包括:(1)語言能力;(2)中華文化素養(yǎng);(3)高階思維能力;(4)跨文化交際能力。其中,政治素養(yǎng)為核心素養(yǎng),統(tǒng)領四大能力。目前,國內學界對以語言素養(yǎng)提升為依托之國際傳播能力培養(yǎng)的研究較有限。
(二)當前培養(yǎng)路徑中存在的問題
本文選取高校部分從事并參與醫(yī)學生國際傳播能力培養(yǎng)的教師與管理人員共30名,開展半結構式深度訪談,以了解醫(yī)學生國際傳播能力的培養(yǎng)理念與培養(yǎng)方式,梳理和分析醫(yī)學生國際傳播能力培養(yǎng)過程中所面臨的困厄,鋪墊對策與路徑探究。
在征得被訪者同意的情況下,將訪談過程進行錄音,再通過轉碼,獲得質性研究的第一手原始訪談資料,合計約5.8萬字。借助扎根理論[17],使用Nvivo 12.0 軟件,對原始的訪談材料進行開放式編碼、關聯式編碼和核心編碼的三級編碼梳理,找出醫(yī)學生文化傳播能力與語言協同培養(yǎng)的困厄與原因。
作為本文質性研究的關鍵,三級編碼旨在將訪談獲得的一手資料進行現象化處理,這一步體現在表1中的“部分三級節(jié)點指示性引述”(indicative quotes),隨后,引出了二級節(jié)點所展示的概念化表述(theme),便于探討問題的核心范疇,以獲取關聯性因素,并進一步梳理因素間的邏輯與關系,獲取制約醫(yī)學生傳播能力培養(yǎng)模式的因素、困厄與原因,完成三級節(jié)點(category)。
開放式編碼讓原始文字“說話”。筆者客觀梳理,采用見識編碼(Code in vivo)從受訪者本身所使用的話語中提取關鍵字作為概念屬類,在反復關聯、推敲、提煉開放式編碼三級節(jié)點的基礎上,進一步歸納出二級節(jié)點,逐步確立三級節(jié)點各個概念間的聯系,將關鍵信息全面化、清晰化地呈現。最后,訪談資料得出的核心編碼,展現了節(jié)點各概念類屬的內在邏輯聯系,得出制約醫(yī)學生中國文化國際傳播能力培養(yǎng)模式的因素,探討理念、師資、教材設置、學科創(chuàng)新等方面存在的不足及深層次原因(表1)。
三、育人模式探究
(一)創(chuàng)新路徑
基于困難與原因,本文重視醫(yī)學生在國家話語體系建設與中國文化國際傳播方面的潛在能力,探討文化自信前提下,如何融合語言教育與傳播教育,實現育人。基于《大學英語》課程,以《21世紀大學英語讀寫教程(1)》為具體教材,筆者采用OBE教育理念,將每一單元的課程分成課前、課中和課后三大模塊進行設計,依循并實踐孫有中[18]教授提出的六點原則:(1)驅動;(2)思辨;(3)反?。唬?)探究;(5)共情;(6)體驗,探索“線上學習+課中TBL團隊任務(線下翻轉)+線上拓展”的創(chuàng)新育人路徑(圖1):
以路徑為框架,大學英語課程依托學習主題和單元內容,深度挖掘文化傳播學習元素,融貫內容、語言和思政,細化育人路徑在每一個單元授課中的育人途徑與目標(表2)。正如北京大學副校長寧琦教授(2023)所言,精準的國際表達是對外傳播話語能力建設的重中之重。
(二)路徑評估
一個教學流程即六個單元的教學任務。結束后,筆者設計了一份《文化傳播融和語言學習之滿意度》的調查問卷,問卷包括:(1)學生基本信息;(2)對文化傳播能力和語言學習的課程評價;(3)意見與建議。答案的選擇采用了李克特5分點量表。1表示完全不同意,5表示完全同意。結果及數據顯示,結合文化傳播能力培養(yǎng)和語言素養(yǎng)提高的英語課堂受到了大部分學生的肯定(91.1%)。如在語言及語用能力的提高上,學生自評在詞匯量(89.2%)和思維及觀點發(fā)展能力(91.2%)這兩個方面獲得了顯著提升。學生認為,國際文化場域應更注重中國文化和醫(yī)生這一職業(yè)所帶來的社會影響,語言也應客觀、冷靜,呈現更宏觀的文化觀、價值觀、道德觀。
(三)育人維度
基于上述創(chuàng)新育人路徑的成果與經驗,結合文獻學習與分析,筆者系統(tǒng)梳理國家語言能力、醫(yī)學生中國文化國際傳播能力等范疇,提議醫(yī)學生中國文化國際傳播育人,應具備如下維度(圖2),以豐富育人模式。
能力維度包括:具備堅持中華文化的主體性和堅守中華文化的話語權的意識,從而引導思路,指導行動。具體來說,醫(yī)學生應在日常學習中,關注語言、文化、醫(yī)學、環(huán)保、國際關系等話題,體驗英語工具性和人文性特點。
途徑維度重視信息素養(yǎng)、語言素養(yǎng)和交流意識,以帶動能力,促成結果。具體來說,教師積極利用數字化教育資源,鼓勵學生多主動思考國內外媒體對相同話題的不同解讀,培養(yǎng)語言能力,自主挖掘文化學習和交流的潛在機會。
成果維度對應能力,聯系途徑,是基于能力目標和培養(yǎng)路徑的育人效果。筆者認為,醫(yī)學生在具備合理處理、應對國際間之醫(yī)學合作與溝通的能力的前提下,通過諸多文化與學術交流的機會,如社團活動、比賽展示、跨文化交際場景等,重視在各類交流中采用多元文化視角和傳播視角[19],構建自身的文化自信,以達到在角逐中了解本國文化精髓,在溝通中提高傳播能力的個人成長。
(四)啟示
新時代,“人類命運共同體”理念賦予高校外語教育工作者新使命,“一帶一路”倡議將文化意識和語言素養(yǎng)的提升,轉化為中國文化自信建設的重點和高校外語教育國際化過程中必須堅守的前提。外語教師需研究學生的學情和需求,將學生的職業(yè)素養(yǎng)與民族命運結合、知識探求與國家話語構建互促,從單純的外語教師轉變?yōu)楹B(yǎng)學生“大人格”的“大先生”。
筆者提議:首先,建構文化自信視域下,結合師資、評估和環(huán)境等因素,重視教學能力、學習效果,優(yōu)化教學資源的文化傳播育人模型。其次,搭建文化傳播實踐課程,進一步夯實并構建以文獻為渠道、以語料為教案、圍繞“講好中國故事”這一國家戰(zhàn)略的特色外語課程,凸顯民間傳播與主流外宣媒體傳播的差異和作用。對模型與課程的重視能夠更好地引導學生體會作為會講外語的醫(yī)學生,應責無旁貸地運用自身語言優(yōu)勢,承擔起講好中國故事的歷史使命與責任。
四、結束語
本文探討了文化自信視域下,醫(yī)學院校外語教學如何創(chuàng)新并優(yōu)化中國文化傳播育人路徑、目標與維度,旨在潤物細無聲地向學生展示語言在“敘事權力讓渡”中的作用。今后的研究應在此基礎上,探究跨學科教與學,反思路徑的可行性,反哺模式的科學性,拓寬培養(yǎng)對象的適用性,實現文化自信視域下,外語教學與文化傳播育人的協同發(fā)展路徑。
參考文獻:
[1]林翔.文化自信視域下高校英語跨文化教學策略研究[J].廣東輕工職業(yè)技術學院學報,2022(4):50-54.
[2]楊華.我國高校外語課程思政實踐的探索研究:以大學生“外語講述中國”為例[J].外語界,2021(2):10-17.
[3]文秋芳.國際傳播能力、國家話語能力和國家語言能力:兼述國際傳播人才培養(yǎng)“雙輪驅動”策略[J].河北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022(3):17-23.
[4]孫曙光.思政教育融入“用英語講中國故事”實踐課程的研究[J].外語教育研究前沿,2021(4):26-33,92.
[5]文秋芳.“一體化”思政育人體系構建與實踐應用:以培養(yǎng)“英法雙語+專業(yè)”國際治理人才為例[J].外語界,2021(2):2-9.
[6]張敬源,王娜.外語“課程思政”建設:內涵、原則與路徑探析[J].中國外語,2020(5):15-20,29.
[7]胡杰輝.外語課程思政視角下的教學設計研究[J].中國外語,2021(2):53-59.
[8]黃國文,肖瓊.外語課程思政建設六要素[J].中國外語,2021(2):1,10-16.
[9]白煜楊.中華優(yōu)秀傳統(tǒng)文化融入醫(yī)學生思想政治教育路徑研究[D].濟南:山東中醫(yī)藥大學,2020.
[10]黃繼滔.醫(yī)學生醫(yī)德情感教育研究[D].廣州:南方醫(yī)科大學,2021.
[11]呂穎,王丹.醫(yī)學院校醫(yī)學人文教育與大學英語教學整合的可行性探討[J].溫州醫(yī)科大學學報,2017(3):232-235.
[12]陳陽.新時代醫(yī)學生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教育現狀研究[D].烏魯木齊:新疆醫(yī)科大學,2021.
[13]洪峰,趙妍.中醫(yī)藥傳統(tǒng)文化融入西醫(yī)院校教育教學的對策研究[J].中國中醫(yī)藥現代遠程教育,2019(23):8-10.
[14]羅琴.基于語料庫的學術英語寫作研究綜述[J].蘭州職業(yè)技術學院學報,2021(5):94-97,116.
[15]徐曼菲,何安平.語料庫技術促進英語深度閱讀教學[J].中國電化教育,2016(12):87-90.
[16]李丹.新時代文化自信的生成邏輯[J].文化產業(yè),2021(6):100-101.
[17]GLASER B,STRAUSS A.The Discovery of Grounded Theory:Strategies for Qualitative Research[M].New York:Routledge,2017:53.
[18]孫有中.外語教育與跨文化能力培養(yǎng)[J].中國外語,2016(3):1,17-22.
[19]邵艷梅.高校思想政治理論課中文化自信教育研究:以“中國近現代史綱要”課程為例[J].河北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020(4):70-75.
作者簡介:潘妤(1983—),女,漢族,浙江溫州人,溫州醫(yī)科大學講師,研究方向為二語習得、跨文化傳播、英語教學。
(責任編輯:趙良)
基金項目:本文系2022年度溫州市社會科學重點研究基地課題“醫(yī)學生中國文化國際傳播能力培養(yǎng)路徑探究”(編號:22jd01)、2023年度溫州市哲學社會科學規(guī)劃年度課題“永嘉醫(yī)派發(fā)展:國際化與中西醫(yī)融合的醫(yī)學人才培養(yǎng)模式創(chuàng)新探究”(編號:23WSK022YB)的研究成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