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秦宇杰
教師要針對小學生的認知特點,以趣味方式引導學生思考,吸引他們參與表達交流。教師要為學生搭建交際的場景,鼓勵學生大膽言說,促進他們提升語言技能。教師要彈性設計內容,為學生提供更多自主時間與參與機會,這樣能激活他們的語言技能,促進他們的大膽表達,發(fā)展學生的思維品質,讓英語課堂變得更立體、更靈動。
教師要引入豐富的教學資源、多樣的教學手段吸引學生的主動參與,讓他們產生語言交際的興趣。教師要充分了解學生的基礎水平、交際能力以及他們的學習需求,不強行“推送”內容,而要根據學生的興趣點選擇語言材料,調動他們的求知興趣,提升他們的語言素養(yǎng)。
(一)游戲活動,促進主動投入。小學生對游戲有著天生的興致,教師要順應兒童天性,選擇富有童趣的游戲聚焦他們的注意力,讓他們沉浸于游戲中學習,能在寓教于樂中輕松掌握所學內容,感受語言學習所帶來的快樂。教師要挖掘游戲素材,合理地融入教學內容,讓英語知識的學習變得輕松有趣。例如,在教學譯林版五下Unit6《In the kitchen》的Fun time 時,教者把學生分成四人小組,每組輪流派出一個代表在講臺前表演動作,其他組的學生猜他/ 她在干什么,訓練使用句型:What is he /she doing?Is he/she…?Yes,he/she is./No,he/she isn’t.男生表演,就由女生來說問句What is he doing?女生表演,就由男生來說問句What is she doing? 其他組的同學猜,表演者組內的其他同學來揭出謎底。通過猜謎活動,學生不僅掌握了現在進行時的特殊疑問句和一般疑問句的用法,還提高了學習英語的興趣。
(二)角色扮演,沉浸其中參與。學生融入文本的角色,立足于角色的角度運用詞匯、語法表達,能促進他們對語言知識的理解與吸納。教師要引導學生閱讀文本,使他們學會運用恰當的語氣、語調來表達,這樣才能表達得形象而貼切。如果學生毫無準備,在面對教師布置的角色任務時往往會產生抵觸情緒。學生在扮演的過程中,其他同學也不能袖手旁觀,要靜心傾聽角色的表達,記錄其中的亮點,大膽提出自己的觀點。在角色扮演結束后,教師要引導學生討論,看看哪個角色表演得最出彩。學生通過討論交流,能使自己的表演技能得到改進。學生在表演的過程中,要借助媒體構造語境,借助頭飾表演角色,這樣才能獲得沉浸式的體驗,才能運用自己的語言、動作、神態(tài)去表現文本內容。
(三)媒體技術,帶來感官刺激。小學生對圖文并茂、聲色俱佳的內容感興趣,教師運用信息技術手段為學生呈現圖片、視頻、動畫等內容,給學生的視聽感官帶來刺激,能讓課堂更加富有活力,能讓學生產生運用英語進行表達交流的渴望。多媒體具有直觀的特點,能給學生帶來形象的感知,讓枯燥的英語內容變得生動有趣,能讓學生體驗到學習所帶來的愉悅。長、難的單詞往往會給學生帶來識記的困難,教師要借助多媒體將這些單詞拆分,并用形象化的圖片呈現,讓枯燥的詞匯學習變得輕松容易。例如,在記憶“mother”這個單詞時,教者將這個單詞拆分為mo(“摸”的拼音)+th(“土豪”兩字的首字母)+er(“兒”的拼音),呈現“母親摸土豪的兒子”的圖片,以這樣圖文化的方式,能大大提升學生記憶單詞的效果。
由于學生缺少交流英語的語境,導致他們覺得英語難學、難記,教師要根據學習內容為他們構造語境,營造交際的氛圍,讓枯燥的英語學習變得形象直觀,調動學生參與語言表達的興趣。教師引導學生融入語境,并發(fā)揮自己的想象去思考,從而會產生多元化的表達[1]。教師要發(fā)揮引導者的角色,以問題激發(fā)學生的探索興趣,讓學生積極主動地參與互動,這樣能大大提升課堂教學的效果。
(一)設計錨點,選擇有趣內容。教師要創(chuàng)設富有趣味的情境,以有趣的內容、富有感染力的語言為“錨點”,讓學生專注學習內容,主動融入到語言交際的背景中,融入自己的知識經驗,與教師、同伴進行分享、溝通、交流、碰撞,從而促進他們對知識的理解、內容的掌握。教師要運用節(jié)奏明快、旋律優(yōu)美的歌曲創(chuàng)設情境,為學生的語言交際提供素材,彌補學生聽力訓練方面的不足。教師以音樂輔助課堂教學,能活躍學生的思維,讓他們產生主動表達的意愿,促進他們聽說能力的提升。教師要針對學習內容,播放英文電影片段,給他們帶來視聽的享受,讓課堂氣氛變得更加輕松。影片語境真實,可以幫助學生了解西方的風土人情,能從中習得更多的文化內容。
(二)依托問題,引發(fā)探索熱情。教師要利用學生的認知沖突創(chuàng)設問題情境,給學生帶來懸念,讓他們對接下來的英語學習產生期待。教師要以情境激發(fā)學生的認知沖突,調動學生的內在動機,點燃他們的情感,讓他們產生一探究竟的欲望。小學生好奇心強、想象力豐富,教師要針對他們的認知特點創(chuàng)設懸念情境,引發(fā)他們猜想,讓他們表達自己新奇有趣的想法。教師的肯定,能促進學生思維力、想象力的提升,他們能產生主動學習英語的自信。小學生活潑好動,但對外界事物缺乏合理的認知,教師結合學習內容創(chuàng)設實踐情境,能讓學生產生愉悅的學習體驗,積極投入到高效率的學習中。
(三)融入生活,引發(fā)體驗共鳴。教師要尋找教材資源與學生生活經驗的融合點,讓學生從語境中尋找自己生活的影子,引發(fā)他們的共鳴。抽象的內容在生活化的作用下,變得富有形象感,能降低學生的學習難度。教師要以生活為“例子”并承載語言點與能力點,引領學生由淺入深地探索。教師讓英語教學扎根生活,能喚醒學生的生活體驗,幫助學生消除對新知的陌生感,讓他們以輕松的心態(tài)融入到學習活動中。例如,在教學譯林版六上Unit4《Then and now》的 Story time 時,教者拿出自己小時候騎自行車的照片向學生介紹,Twenty years ago,I went to school by bike.Now I go to school by car.讓學生也比較以前和現在的自己有哪些不同的地方,或者比較發(fā)生在周圍的人身上有哪些不同的方面。教師構建生活場景,讓學生代入角色,以豐富的活動催生學生參與深度學習。教師搜集生活中的視頻,指導學生準確地運用英語問答,能促進他們對所學內容的理解。教師要針對學生學習范圍狹窄的問題,拓寬他們的學習渠道,讓他們能更全面地操練重點句型,促進他們對語言知識的理解。
部分教師認為小學生詞匯儲備少、學習能力不足,于是運用灌輸式的方式,這種應試觀念影響了學生語言技能的培養(yǎng)。小學生對新奇的內容感興趣,縱然他們詞匯量不足,語法知識不豐富,但他們仍然有表達的愿望。
(一)增進體驗,促進學生表達。要尊重學生的認知規(guī)律,立足于他們的認知特點,為他們提供新奇有趣的內容,讓他們獲得愉悅的學習體驗,從而能愛上英語知識的表達。教師要合理把握課堂節(jié)奏,激發(fā)學生的主體意識,促進他們的主動參與,讓他們在分享交流中對語言知識進行把握[2]。教師要營造語言交流的氛圍,開展針對性的訓練,讓學生的英語表達由“中國式”向地道的表達發(fā)展,逐步提升他們學習英語的興趣。
(二)引入資源,營造良好氛圍。教師要成為課程資源的引入者、開發(fā)者,要讓英語教學資源為英語教學服務,促進學生對語言知識的理解。部分教師將教材內容視作一個靜態(tài)的文本,學生獲得的只是“死知識”。其實,教材是一個變化的、動態(tài)的資源,教師要借助教材資源引領學生學習語言知識。教師要引入多方資源,為學生提供愉悅的學習體驗,為學生的學習提供巨大的推動力。教師要運用道具、頭飾等直觀性資源,讓學生沉浸于交際的語境中,給學生帶來視聽的刺激,形成交際的氛圍。教師要運用圖片、報刊、掛圖等方式促進媒體的融合,促進學生對所學內容的體驗。
(三)趣味活動,促進知識鞏固。教師要開展有趣的體驗活動,促進學生對詞匯的理解以及對內容的掌握。教師要開展有趣的活動增進學生的學習體驗,以促進他們的情感投入,讓他們感受到英語學習所帶來的愉悅。學生在實踐活動中不自覺地運用英語進行交流,能促進他們對知識的鞏固與對語法內容的理解,進而促進交際能力的提升。例如,在學習譯林版六上Unit1《The King’s new clothes》的Story time內容時,教者以多媒體呈現兩幅圖,以勾起學生對故事的回憶,再提出問題:What story is it?Do you like this story?教者呈現圖片材料,以問題引導學生談論該故事:Can you say something about it?學生根據教師提供的圖片、單詞進行思考、分享、交流。
教師要根據學生的不同性格、不同能力將學生分組,讓他們在分工協(xié)作的情況下完成學習任務,達成學習目標。當前課堂教學中,學生的參與存在不均衡的情況,一些基礎薄弱、性格內向的學生往往受到教師的忽略,一些學優(yōu)生則會受到教師的“照顧”,他們常常會獨霸課堂的話語權,而其他學生由此會形成依賴的心理。教師要采用小組合作的方式,促進學生探討交流,形成有深度的理解。
(一)合理分組,增加分享機會。教師要構建合作共學的英語課堂,讓學生有共同參與的機會,讓他們在交際中掌握更多的語言,掌握更多的技能。教師要合理分組,為他們提供更多交際的機會,促進他們對語言知識的理解。教師要尊重學生的差異,引導學生互助互學、互研互討,讓差異化的理解相互交匯,形成有深度的理解。學困生也能從合作中獲得更多的幫助、更多的啟發(fā),促進他們知識的積累,有了更廣闊的言說空間,收獲成功的體驗。在小組合作學習中,大家集思廣益,語言思維獲得發(fā)掘,能積極主動地投入到合作中。
(二)精心選擇,鼓勵暢所欲言。教師要精心選擇合作內容,讓學生圍繞重點內容暢所欲言,才能發(fā)揮應有的作用,才能讓集體的智慧得以融合。教師要選擇具有探索性、開放性的問題,調動學生的表達興趣,吸引學生從不同方面闡述自己的觀點,他們的思維不會滿足于表面的內容,會理解更多的內涵,同時能讓他們的潛能得到發(fā)揮。教師以開放式的提問呈現內容,能調動學生參與課堂的積極性,會讓他們的思維聚焦于課堂,他們會圍繞核心問題展開探討,形成有深度的理解。
(三)恰當引導,促進觀點交匯。在學生合作學習過程中,教師要由指揮者的角色轉變?yōu)橐龑д叩慕巧ㄟ^恰當的指導激活學生思維、調動學生興趣。在學生思維受阻時,教師要給予恰當的啟發(fā)、引導,幫助他們突破思維障礙。教師要創(chuàng)造性地使用教材,為學生的語言交流留出更多的空間,讓他們在彈性施教中獲得對語言知識的建構。由于小學生的詞匯匱乏,他們往往因缺乏積累而不能順暢表達,教師要為學生搭建支架,讓他們借助一些詞匯進行順利表達。當學生的理解不夠深入時,教師要通過交流、追問等方式,使學生的理解走向深入。
教師要為學生提供合作交際的環(huán)境,利用黑板報、宣傳欄等場所為學生搭建展示自己才華的舞臺。教師要選擇學生感興趣的主題內容,讓他們借助工具書、網絡等方式收集素材,并在課堂上進行探討交流,讓他們的智慧獲得充分的呈現,在小組交流中產生更多智慧的回答。在小組合作交流后,教師要引導他們分享各個小組的合作成果,使多樣的想法得到交匯,多元的理解獲得碰撞,從而形成多樣的表達結果。通過相互交流、相互溝通,學生的知識面得到了拓展,表達技能得到了提升。
總之,教師要彰顯學生的主體地位,激發(fā)他們的主體意識,為他們留出更多言說的空間,促進他們的分享交流,培養(yǎng)他們的語言交際能力。教師要為學生搭建支架,營造語言交流的氛圍,通過恰當的引導,使英語課堂在分享交流中變得更加立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