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可偉
(宜春職業(yè)技術(shù)學(xué)院師范學(xué)院,江西 宜春 336000)
明清時期,《包孝肅奏議》(以下簡稱《奏議》)產(chǎn)生了多種版本。在諸多明版《奏議》中,“今所見最早的包拯奏議集為明正統(tǒng)元年(1436)刊本”[1]267,故明代就成了《奏議》傳世的關(guān)鍵期。清人在明人的基礎(chǔ)上,刊刻出了一批新的版本,使《奏議》的刊刻事業(yè)在清代迎來了繁榮期。梳理明版和清版《奏議》的種類,考釋其版本源流,不僅為研究《奏議》奠定基礎(chǔ),而且還為包公文化的研究提供了史料。目前學(xué)界對《奏議》版本的研究,還處于初步階段。楊毅對《奏議》的版源問題進行了討論,[2]楊國宜[3]328-348和孔繁敏[1]276-280對《奏議》的主要版本進行了梳理。本文從明清時期《奏議》的種類、版本演變、刊刻原因和明、清版《奏議》之間的關(guān)系等角度,對筆者所經(jīng)眼的26種明、清版《奏議》進行探究。
明人對《奏議》其進行了多次刊刻,并有多種版本傳世至今,其中筆者所經(jīng)眼的明版《奏議》有12種。這些《奏議》依據(jù)刊刻地和刊者的不同,形成了5 種版本體系,即江西刊本體系,廬州刊本體系,開封刊本體系,端州刊本體系和其他刊本。
江西刊本,即正統(tǒng)元年(1436)江西刊本,其刊者為胡儼和方正。在現(xiàn)存的諸多版本中,正統(tǒng)本是“我們所能見到的最早版本”[1]277,故現(xiàn)存諸本皆源自正統(tǒng)本。方正在刊刻正統(tǒng)本時,其所依據(jù)的底本,“乃南宋淳熙初趙氏重刻紹興本”[4]124。故這幾種版本之間的關(guān)系為,宋高宗紹興年間,產(chǎn)生了宋紹興本《奏議》。紹興本傳至宋孝宗淳熙年間,時人又在該本的基礎(chǔ)上,刊刻了宋淳熙本。到了明代,方正又以宋淳熙本為底本,刊刻成了正統(tǒng)本。
現(xiàn)存的正統(tǒng)本有3部,即國家圖書館藏本(以下簡稱“國圖藏本”)、北京大學(xué)圖書館之藏本(以下簡稱“北大藏本”)和《原國立北平圖書館甲庫善本叢書》本(以下簡稱“甲庫善本”)。但按其版本、內(nèi)容來看,實為2種版本。第一種,國土藏本。因甲庫善本為國圖藏本的縮印本,故可將甲庫善本與國圖藏本視為同一種版本。第二種版本,北大藏本。關(guān)于兩種正統(tǒng)本的不同之處,詳見表1。
表1 兩種江西刊本的比較
廬州(今安徽合肥)是包拯故鄉(xiāng),故在明代,廬州就成了《奏議》的重要刊刻地之一。弘治五年(1492 年),“歲次壬子直隸廬州府合肥縣重新刊行”[5],故弘治五年廬州本《奏議》誕生。此版《奏議》中錄有胡儼序,故此本所參照之底本應(yīng)是正統(tǒng)本。嘉靖三十四年(1555),雷逵在廬州又刊刻了一部《奏議》。雷逵此時任廬州知府,他能夠較方便的接觸到弘治五年廬州本,故雷逵本《奏議》的底本應(yīng)是弘治五年本。
廬州刊本共有3 種版本,即弘治五年(1492)合肥刻本、明翻(翻刻本)弘治五年(1492)合肥刻本和嘉靖三十四年(1555)雷逵廬州本。其中,明翻弘治五年(1492)合肥刻本著錄于《中國古籍善本總目》,其余版本藏于上海圖書館。
開封和端州(今廣東肇慶)為包拯的為官之地,因此這兩地也成了刊刻《奏議》的重要地方。這兩種體系的版本主要有4 種,即成化二十年(1484)張岫開封刊本,現(xiàn)藏于國家圖書館和上海圖書館。萬歷十七年(1589)端州余定所刊本,此本疑已亡佚,獨留朱天應(yīng)跋一篇,現(xiàn)載于戴熺刻本中。萬歷四十二年(1614)端州戴熺刻本,現(xiàn)為南京圖書館所藏。[6]崇禎四年(1631)陸鏊本,此本疑已亡佚,今有陸鏊所撰《包孝肅公奏議序》一篇,收于清康熙《肇慶府志》中。[7]317-320在張岫開封刊本和端州戴熺刻本中,均錄有胡儼序,故張岫和戴熺應(yīng)參照過正統(tǒng)本。
此外,還有其他3 種版本。嘉靖二十二年(1543)崇藩刻本,是明代藩王朱載境所刻之本,現(xiàn)為國家圖書館所藏。此刻本中錄有張岫序,故朱載境應(yīng)參照了張岫開封刊本。明萬歷十六年(1588)黃兆圣刻本,祝尚書言其“僅唯四川圖書館著錄,僅殘存四卷”[4]125。明潤州問經(jīng)堂活字本,僅有書名載于《中國古籍善本總目》和《中國古籍善本書目》中。宋、明時期《奏議》的版源關(guān)系,詳見圖1:
圖1 宋、明時期《包孝肅奏議》的版源關(guān)系圖
明人對《奏議》的刊刻,使其避免了亡佚的危險。清人亦在明版《奏議》的基礎(chǔ)上,刊刻了多種清版《奏議》。明版《奏議》和清版《奏議》,他們之間是一脈相承的關(guān)系。
“明、清以來各地刊本雖夥,然皆源于宋淳熙本,而直接、間接由正統(tǒng)本出,故俱仍張?zhí)锼幨碇畷?。各本文字雖間有異同,然無大出入”[4]126。
清代的古籍版本學(xué)“憑借階段性的發(fā)展、眾多版本學(xué)家的出現(xiàn)、豐碩的版本學(xué)成果”,奠定了其“在古代版本學(xué)這個龐大而復(fù)雜的領(lǐng)域中的地位”[8]。清代古籍版本學(xué)的繁榮發(fā)展,也使《奏議》的刊刻事業(yè),在清代迎來了繁榮期。筆者所經(jīng)眼清版版本有14種,按制版工藝和著錄特點,分為寫本、活字本、刻本和其他版本四類。
寫本《奏議》即《四庫全書》本,其編于乾隆四十二年(1777)。該版本的書名為《包孝肅奏議集》,十卷,白口,單魚尾,8 行21 字,版心有書名、卷數(shù)和頁數(shù),四周雙邊,其底本為安徽學(xué)政朱筠家藏本。然而,四庫館臣在編修《奏議》時,對元版《奏議》“多所刪改。書題原作《孝肅包公奏議》,改《包孝肅公奏議》;卷首孝肅門生張?zhí)镱}辭,國史本傳,林至《慶元重修孝肅包公墓記》,《孝肅包公遺事》(九條)及趙磻老書后,均削去不錄”[9]44-45。現(xiàn)傳世的《四庫全書》本僅錄4 篇序跋,即《四庫提要》序和張?zhí)镱}辭,卷末有吳祗若跋和趙磻老跋,并鈐“乾隆御覽之寶”印。
活字本《奏議》主要有道光二十年(1840)包祥麟敬朝宗書室木活字本(以下簡稱“朝宗書室本”)和同治九年(1870)四明包芳國天祿閣刻本(以下簡稱“包芳國本”)。
(1)朝宗書室本。該本成書于道光二十年(1840)。該本封面鐫有“朝宗書室聚珍”的字樣,朝宗書室為是清代刊刻木活字的書室。[10]524其書名《宋包孝肅公奏議》,十卷,附《孝肅包公傳》,白口,單魚尾,9 行24 字,四周單邊,版心有“包孝肅公奏議”、卷數(shù)、頁碼和“朝宗書室”的字樣。書目收有序跋4篇,即戴熺跋、趙磻老跋、包祥麟序和雷逵跋,并錄有曾鞏《孝肅包公傳》1篇。
(2)包芳國本。該本成書于同治九年(1870),該版本為“漢陽活字版本”[11]87,封面還鐫“同治九年庚午歲仲秋四明包氏天祿閣藏板”的字樣。其書名為《包孝肅公奏議》,十卷,白口,單魚尾,9 行20 字,四周單邊,版心標有書名、卷數(shù)和頁碼等。該本《奏議》收錄的序跋較為豐富,卷首共收錄了宋、明、清時期的序跋19 篇,包芳國亦為《奏議》做序,并在序后鈐印了“江東包氏天祿閣藏書印”“溉水家風(fēng)”和“無數(shù)青山望草廬”。
(3)刻本。刻本,即“雕版印刷而成的書”[12]44。這類《奏議》的種類豐富,本文所整理的刻本有7種,即康熙三十六年(1697)古燕張純修刻《五名臣遺集》本(以下簡稱“張純修本”)、清嘉慶八年(1803)張祥云鑒湖亭刻本(以下簡稱“張祥云本”)、道光二十年(1840)潤州問經(jīng)堂本(以下簡稱“道光二十年潤州本”)、同治元年(1862)南海伍崇曜《粵雅堂叢書》本(以下簡稱“伍崇曜本”)、同治二年(1863)合肥李瀚章省心閣刻本(以下簡稱“同治二年李瀚章本”)、同治三年(1864)合肥李瀚章省心閣刻本(以下簡稱“同治三年李瀚章本”)和光緒元年(1875)合肥張樹聲毓秀堂刻《廬陽三賢集》本(以下簡稱“張樹聲本”)。
張純修本。其封面鐫“問經(jīng)堂藏本”的字樣。其書名為《孝肅包公奏議》,十卷,白口,單魚尾,9行20字,四周雙邊,錄有張純修跋。
張祥云本。其封面有“包孝肅公奏議”“嘉慶八年重鐫”和“鑒湖亭藏板”字樣。清人耿文光依其藏版,稱其為“鑒湖本”。[13]330其書名為《包孝肅公奏議》,十卷,白口,單魚尾,11 行23 字,左右雙邊。版心除有書名、卷數(shù)和頁數(shù)外,還有“原序”“序”“目錄”“遺像”“包孝肅傳”等字樣。卷首錄有序跋11篇,包公遺事9 則。其中,張祥云序末有“江寧劉文楷鐫”字樣。
道光二十年潤州本。該本封面鐫“道光庚子孟春開雕”和“問經(jīng)堂藏本”的字樣。其書名為《孝肅包公奏議》,十卷,白口,單魚尾,10 行20 字,四周雙邊。版心除標有卷數(shù)、頁碼和書名(版心的書名為《包公奏議》)等信息。此本共收錄宋、明、清而在序、跋、傳記等16條,包拯遺事8則。
伍崇曜本。該本書名為《包孝肅奏議》,十卷,小黑口,9 行21 字,版心有“粵雅堂叢書”字樣,并書名、卷數(shù)和頁碼。有象鼻,無魚尾,四周單邊。卷首收錄宋、明、清三朝的的辭、跋、序、記、傳7 篇,包拯遺事9則,且每卷后均有“譚瑩玉生復(fù)?!钡淖謽印?/p>
同治二年李瀚章本。該本封皮鐫“包孝肅公奏議”“省心閣藏板”和“同治癸亥九月”等字樣。其書名為《包孝肅公奏議》,十卷,白口,單魚尾,9 行18字,四周雙邊,版心內(nèi)容豐富,四周雙邊。卷首附有宋包孝肅公像一副,并錄有的贊、序、跋、傳等8 篇,包拯遺事9 則。卷末錄有跋3 篇。該版《奏議》每卷卷首有“鄉(xiāng)后學(xué)李瀚章重刊”和“鄉(xiāng)學(xué)韓欽校字”的字樣,每卷卷前鈐印有“臣李瀚章印”和“瑩筱”。
同治三年李瀚章本。該本內(nèi)封牌記為“省心閣藏板”。其《包孝肅公奏議》,十卷,白口,單魚尾,9行18 字,四周雙邊。版心信息豐富,附有頁碼。該版《奏議》的刊者為李瀚章和韓欽,每卷卷首有“鄉(xiāng)后學(xué)李瀚章重刊”和“鄉(xiāng)學(xué)韓欽校字”的字樣,卷后有“后學(xué)韓欽校字”的字樣,且還鈐印有“瀚章”和“小泉”。該版《奏議》共收錄18 篇序跋,1 副包拯畫像,包拯遺事8 則。李瀚章同治三年版本與同治二年版本相比,多收錄了8篇序跋,未采用同治二年版本中的序跋2篇,少收錄包拯遺事1則,詳見表2。
表2 同治二年本與同治三年本序跋異同比較
張樹聲本。該本封面鐫“包孝肅公奏議”(篆體)“廬陽三賢集之一”和“光緒元年合肥張氏毓秀堂刊”的字樣。其書名為《包孝肅奏議》,十卷,白口,雙魚尾,10 行21 字,四周雙邊。版心內(nèi)容豐富,有書名、頁數(shù)與卷數(shù)等。該版收錄序跋10 篇,孝肅包公遺事9則。此本最典型的特點是張樹聲保留了《奏議》的卷數(shù),但是取消了分類。其卷前有“欽定四庫全書提要包孝肅奏議”,安徽省圖書館藏本的書根處有“廬陽三賢集”“包孝肅”的字樣。
(4)其他版本。此外,在清人的目錄書、序跋、《文林包氏宗譜》和高校古文獻資源庫(學(xué)苑汲古)中,有4種版本,即順治十七年(1660)安徽合肥詹履道聚星堂刻本(以下簡稱“詹履道本”)、康熙五十九年(1720)陳朝干刻本(以下簡稱“陳朝干本”)、道光十四年(1834)家刻本和光緒三十一年(1905)本。
詹履道本。該本的封面鐫“聚星堂藏板”,印“國子監(jiān)祭酒盛昱印信”。其書名為《孝肅包公奏議》,十卷,白口,單黑魚尾,10 行22 字,四周單邊。有順治十七年(1660)詹履道序和陳襄序,其中陳序言詹氏刻書之事。
陳朝干本。該本共收錄包拯奏議163篇,但“不如鑒湖本完備”,錄有序3篇,“前有嘉靖三十四年豐城雷逵跋,正統(tǒng)元年胡儼序,康熙庚子陳朝干序”[13]331。
道光十四年家刻本。在道光二十年潤州本中,錄有《重刻孝肅公奏議敘述》一篇。在這篇序的末尾,有“道光十四年甲午秋二十六世孫啟泰,二十七世孫祥春、麟敬述”[14]的字樣,其實為道光十四年(1834年)家刻本的序。
光緒三十一年本。1948 年,江陰縣包拯后裔包仁榮在修《文林包氏宗譜》時,刊刻了一部《奏議》。包仁榮在其宗譜對1948年版《奏議》的底本進行了說明,即“光緒乙巳本”。[15]“光緒乙巳年”為清光緒三十一年(1905),故可知在清人在光緒三十一年(1905),刊刻了一部《奏議》。
清版《奏議》在版本流變過程中,形成了3 條演變線索。即“元版《包孝肅奏議》系列”“明刊本系列”和“張純修本系列”。
隨著清代文獻學(xué)的發(fā)展,清人從安徽學(xué)政朱筠家藏本,整理出了元版《奏議》。并在此基礎(chǔ)上,刊刻成了《四庫全書》本《奏議》。關(guān)于該本的底本,羅振常在《善本書所見錄》中有明確的記錄,“《孝肅包公奏議集》十卷。宋包拯撰,元仿宋本。大黑口,每半頁十行,行二十字。書首有‘古潭州袁臥雪廬收藏’印,此為《四庫全書》底本”[19]43。
關(guān)于《四庫全書》底本的命運,杜澤遜認為,“《四庫》底本、《永樂大典》的確毀于1900 年庚子事變,地點也的確在翰林院”[20]。對于這場事變中翰林院被毀的情況,英國人普南特·威爾寫到:“此時火勢愈熾,數(shù)百年之梁柱爆裂做巨響,似欲傾于相連之史館中,無價之文字亦多被焚。龍式之池及井中均書函狼藉,為人所拋棄”[21]60?!端膸烊珪返妆驹獯硕蜻\,筆者疑元版《奏議》毀于1900 年庚子事變中。
清代前期和晚期,清人直接或間接的以明廬州刊本和明端州刊本為底本,刊刻了張純修本、陳朝干本、張祥云本、同治二年本和張樹聲本,從而形成了“明刊本系列”《奏議》。
張純修本。張純修(1647—1706),“字子敏,號見陽,古浭陽人(今河北豐潤人)”[16]34,官至廬州府知府。他在跋中對其《奏議》的底本問題有過說明,“余忝刺公郡為后學(xué),至郡即為訪求,僅得其遺書”[3]342。張純修所提到的“郡”是合肥,他所參照的底本,是流傳合肥當?shù)氐目尽?/p>
陳朝干本。清人耿文光在著錄陳朝干本的底本時指出,“忝司廬郡鐸得奏議于尊經(jīng)閣,板多散失,因葺而編之”。[13]331“廬郡”即合肥,故該版《奏議》的底本應(yīng)為“廬州刊本”。
張祥云本。嘉慶八年(1803),時任廬州知府的張祥云刻《奏議》。張氏在跋中稱其所參照的底本為“府學(xué)尊經(jīng)閣”?!案畬W(xué)尊經(jīng)閣”即廬州府尊經(jīng)閣,故該版《奏議》的底本應(yīng)為“廬州刊本”。
同治二年本。同治二年(1863),廣東任按察使李瀚章在廣州的集市上,發(fā)現(xiàn)了一部《奏議》。這部《奏議》“點畫完善,為明萬歷間雕本”,于是“急解橐購歸”。[3]347后李氏以此本為底本,刊成了同時二年本。該部《奏議》為“明萬歷間雕本”,且錄有戴熺跋,故該版《奏議》的底本應(yīng)是“明萬歷戴熺本”。
張樹聲本。光緒元年(1875),合肥人張樹聲刊刻了三賢集本《奏議》。他在跋中對其所參照的底本進行了說明,“今刻皆據(jù)張氏原本,稍為排比,俾可觀覽”,“張氏原本”則是該版《奏議》的底本。關(guān)于“張氏原本”,他在跋的開頭處就進行了說明,“嘉慶時知廬州府事張祥云所刻”,故“張氏原本”指的是張祥云本。[3]348
張純修本為康熙年間的版本。清代中后期,時人以此本為底本或參照本,刊刻了6部《奏議》,故而形成了“張純修本系列”《奏議》。
(1)包拯后裔家刻本。朝宗書室本。該版《奏議》的其刊者為包拯“二十七世孫祥麟、祥云”,書中收錄了道光二十年(1840)包拯后裔包祥麟等序(以下簡稱“道光二十年包氏序)一篇。在該序中,包氏指出此本的底本是張純修本,并用其他版本進行參校。
國朝康熙諸重刻本,閱時既深,遂多漫滅,懼其久將湮佚,曾于修譜之余,購來舊刻,先以聚珍版命工摹印,然魯魚亥豕之訛,尚復(fù)不少,茲得諸本,互相參校,庶正十之七八,敬授剞劂,以廣流傳,其重刊諸本,序文為之采錄,亦不沒昔賢盛舉云。[17]
道光十四年潤州本和道光二十年潤州本。前者刊于道光十四年(1834),其中“道光十四年甲午秋二十六世孫啟泰,二十七世孫祥春、麟”所撰的《重刻孝肅公奏議敘述》,應(yīng)是該本之序。在此序中,包拯后裔言:“特因歷宋、元、明,以迄于今書,行六百余年,版鮮翻鐫,字多漫漶,是以去年修譜時無可參”。[14]考《奏議》成書時間,張?zhí)镅源藭蓵鴷r間為“公薨后三年”,該時間為宋英宗治平二年(1065)。“行六百余年”后的時間,為清康熙年間。由上文可知,康熙年間的刊本為張純修本,故道光十四年潤州本的底本應(yīng)為張純修本。
后者刊于道光二十年(1840),其刊刻時間、刊者同朝宗書室本。而且收錄的序跋中有張純修序和道光二十年包氏序,故可以認為道光二十年潤州問經(jīng)堂本的底本同為張純修本。
(2)同治年間諸本。同治年間,亦有三部《奏議》在刊刻時,參考了張純修本。同治元年(1862),伍崇曜“據(jù)弘治五年廬州重刊本授梓,后得康熙丁丑張純修刊本,再為校勘,補足缺字”,終成伍崇曜本。故該本是以明朝廬州刊本為底本,以張純修本為??北?。
同治三年(1864),李瀚章因同治二年本“惟坊間翻刻,謬誤滋甚”,故“繼而得一帙”。李氏新得之本“為公裔孫所刊輯,道光庚子刊于鎮(zhèn)江者,閱代未遠,完好如初”?!暗拦飧印奔吹拦舛辏?840),此年共有兩種版本。對比這兩種版本,道光二十年潤州本中收“劉崙跋”,而包祥麟本中無此跋。而同治三年本中亦收錄“劉崙跋”,故同治三年本李瀚章本的底本,應(yīng)是道光二十年潤州問經(jīng)堂本。[3]346-348
同治九年(1870),包拯的“二十九世孫芳國”于“咸豐戊午,偶于市間見張刻《奏議》”,便“重價購歸,遂決計重刊,以廣流傳”,但是“囊橐無資,逡巡未果”。最終,在“同治九年庚午歲仲秋”科成此本。包芳國所言“張刻”,實為“國朝康熙間,張純修重刊《奏議》”。[18]故包芳國的底本,應(yīng)為張純修本。清版《奏議》的流變關(guān)系,詳見圖2。
圖2 清版《包孝肅奏議》的版本流變關(guān)系圖
版本質(zhì)量變差、重文的學(xué)風(fēng)和進行道德教化,是明清時期刊刻《奏議》的共因。在版本質(zhì)量方面,明清時期的許多版本,皆因底本質(zhì)量不佳,而進行重刻。如明代藩王朱載境所看到底本,存在“舊本模糊,讀者患焉”問題,雷逵刻本的底本存在“字率漫漶不可讀,且多訛誤”問題。清人張純修所訪求的底本,“鋟版滅沒,不復(fù)傳矣”,故“余重梓《奏議》,以廣其傳”。即使到了晚清時期,依舊存在著“系坊間翻刻,謬誤滋甚,雖??睌?shù)四,而介于疑似者尚多”。傳世本出現(xiàn)的質(zhì)量問題,使時人“深以為不獲善本為憾”,故傳世本質(zhì)量粗糙就成了清人刊刻《奏議》的直接原因。[3]342-348
學(xué)風(fēng)方面,明人由于受到“放達”“疏略”和“致用”學(xué)風(fēng)的影響,[22]66-68便在目錄書中注重收錄一些具有“致用”作用的書目。在清代,“征實求真始終是清代學(xué)術(shù)的主流”。在這種學(xué)術(shù)思想的影響下,清人在研究古籍版本時,對其“字句訛舛,不可輕改妄改”,以達到“求真”的學(xué)術(shù)目的[23]15-150。這樣的目的,“使人們清醒的認識到圖書版本的重要,于是學(xué)者爭相刻書,立糾誤本弊病”[12]345。故清人在刊刻《奏議》時,很是注重版本問題。
包拯是清官的典范,他的作品亦具有道德教化作用。清官文化是我國的優(yōu)秀傳統(tǒng)文化,其對古人產(chǎn)生了深刻的影響。對封建士大夫來說,清官文化影響了他們的為官之道。嘉慶八年(1803年),廬州知府張祥云言讀《奏議》,“竊嘆公高風(fēng)勁節(jié),震炫古今人耳目間”[3]344。對普通民眾來說,包拯的形象“亦神亦人、神人交織”[24]44,而且“包公故事發(fā)展到清代已經(jīng)在民眾心中留下極強的文化認同”[25]21。在這樣的文化認同下,《奏議》亦能對百姓產(chǎn)生較強的道德教化作用。
此外,包拯后裔為了使包拯的思想傳播的更廣,于是他們在編纂家譜時,亦刊刻了一部《奏議》。道光十三年(1833),包拯后裔包夢奎、包祥麟等四修包氏族譜,“閱半載而告成”。但是,他們在四修族譜時發(fā)現(xiàn)《奏議》“特因歷宋、元、明,以迄于今書,行六百余年,版鮮翻鐫,字多漫漶,是以去年修譜時無可參”。為了使《奏議》“以廣其傳”,使包拯的事跡廣為世人所知,包拯后裔遂決定刊刻一部《奏議》。[14]
明版《奏議》的問世,不僅使《奏議》避免亡佚的危險,而且還為清版《奏議》的大量刊刻,提供了底本依據(jù)。但是清人并未完全拘泥于明刊本,他們打破明人的思維定式,刊刻了一批非明刊本為底本的《奏議》。明版和清版《奏議》的問世,為研究《奏議》和包拯,奠定基礎(chǔ)。同時,《奏議》也是“研究宋代政治、經(jīng)濟、文化和民族關(guān)系等方面內(nèi)容的重要文獻”[27],具有較高的史料價值。包拯在奏議文中,論為君之道,論法制,論經(jīng)濟之策和論國防建設(shè),這“四論”即是包拯思想的主要內(nèi)容,也是研究包公文化的主要內(nèi)容?!鞍幕呢S富性,需要我們從不同角度層面去挖掘”[28],故從《奏議》的角度去研究包公文化,亦是拓寬包公文化研究的一個方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