薛巍
當我們習慣了刷短視頻、不?;瑒悠聊缓?,必要時,我們還能保持長時間的專注嗎?微軟的一份報告說,我們的注意力持續(xù)的時間從2000年的12秒降低到了如今的8秒,比金魚還短。《我們被偷走的注意力》一書作者、荷蘭心理學家斯特凡·范德斯蒂格謝爾說,我們的大腦彈性很強,如果事情很重要,我們還是能夠專心致志地去做的,比如“一位教授對學生說,專心聽講半小時就給5000歐元”,他們肯定能專心。
英國作家湯姆·摩爾也認為專注力需要用錢去獲得,他在《唯有書籍》一書中說:“注意力渙散如今就是我們日常的精神狀態(tài)。所有在線內容生產(chǎn)者都知道他們需要吸引我們的注意力,但只要短暫地吸引即可:只要我們點進網(wǎng)頁,增加他們的使用統(tǒng)計數(shù)據(jù)就夠了。在網(wǎng)絡中,我們踏入了略讀、跳過、速覽和鏈接的領域。而嚴肅讀物一直以來所要求的那種持續(xù)而集中的注意力,似乎越來越難擁有。未來,脫離數(shù)字媒介可能是種奢侈。特權階級才能關閉郵件和社交媒體的通知,而低層階級將被零工經(jīng)濟綁定在智能手機上……持續(xù)的紙質閱讀將成為一種特權,富裕的家長會花錢讓孩子接受這方面的培訓?!?/p>
當我們的注意力被分散時,一般要20分鐘之后才能再次撿起之前的工作。范德斯蒂格謝爾說:“我們周圍總是有太多信息。當你在大自然中行走,或者在自己家里,你周圍也有太多信息要去吸收。我們的大腦只能處理其中一部分信息,所以我們的大腦必須去選擇。這個選擇就是去注意?!?/p>
“注意力一次只能被分配到一個地方。只是現(xiàn)在爭奪我們注意力的東西太多了。實際上,我們需要轉移注意力,走神讓我們保持安全。當你在過馬路的時候,你需要被跟你相關的信息吸引。當你在一個安靜的環(huán)境中,有人進房間時,你需要意識到才能確保安全。一些不同的、新鮮的、顯著的事情發(fā)生時,就會吸引我們的注意。大腦沒有分辨力,當它走神時,不知那是收到新的貓視頻的通知,還是有獅子進了房間。它只是發(fā)出信號要求查看,查看后才知道是什么,這時已經(jīng)走神了?!?/p>
1845年3月,梭羅借了一柄斧子,到瓦爾登湖畔的樹林子里砍木材。一天,斧頭從柄上脫落,他砍了一段碧綠的山核桃樹枝做楔子。這時,他看見一條花蛇躥入水中,潛伏在湖底,“也許它還沒有從蟄伏狀態(tài)完全蘇醒,人們之所以滯留在目前低級和原始的狀態(tài),也是出于同樣的原因吧。前一陣子,在霜凍的清晨看見過小徑上有好幾條蛇,蛇體有些部分依然麻木,欠靈活”。
耶魯大學教授凱萊布·史密斯在《梭羅的斧子》一書中說,在梭羅看來,人們的麻木不是由于原始的存在方式,而是由于現(xiàn)代文明對自然和人類的傷害。人們不是被困在過去,而是迷失在了現(xiàn)在。蟄伏狀態(tài)不是懶惰,而是現(xiàn)代人工作和娛樂時不留心、疲憊,像機器一樣活動。這讓人變得麻木而不是平靜。梭羅有一句名言:“我們的發(fā)明常常是一些漂亮的玩具,使我們分心,不能專注于嚴肅的事物?!彼J為世界變得無比喧囂,損害著我們關注事物的能力。生活節(jié)奏越快,人們的專注力越低,而專注能讓我們的體驗更加完整、更感到滿足,跟他人有更深的接觸,能讓心靈變得寧靜。
梭羅說,為了保持專注,我們要“通過謹慎執(zhí)著與奉獻犧牲找到重新救贖自己的途徑,使心靈再度成為神圣的殿堂。像對待天真坦誠的孩子般善待我們的內心,謹慎對待強占我們注意力的對象和主題。不要讀《紐約時報》,去讀那些不朽的傳世經(jīng)典”。我們一邊保持專注,一邊會受到其他欲望和沖動的吸引?!白⒁饬拖窀拥男ㄗ?,把自我的兩個部分束在一起,把它們對齊?!?/p>
梭羅還提出了一種“后撤”的策略。1852年9月,他在日記中寫道:“我必須讓我們的感覺像思維一樣游蕩,我的眼睛要去見(see)而不看(look)??ㄈR爾說觀察是要去看,但我要說應該是去見,看得越多觀察到的越少。我習慣于關注太多的東西,以致我的感官得不到休息,總是緊繃著。不要沉浸于看。不要走向目標,讓它走向你。”
“看”是主動搜尋,“見”是被動接受。澳大利亞哲學家帕特里克·斯托克斯解釋說,當我們看見某物,它好像是主動把自己強加給我們的。比如那個經(jīng)典的鴨子—兔子錯覺測試圖,第一次你只能看到鴨子。怎樣才能看到兔子呢?你不能只用意志去看兔子,要讓兔子顯示出來。看的時候要選擇指引你的視線,見則需要擺脫鴨子。梭羅意識到,努力去看反而會阻止事物的顯現(xiàn)。當我們看的時候,會過于沉浸于看之中。專注的悖論是,我們不費力的時候最專注。我們要讓世界出現(xiàn),而不是努力去用我們的視線捕捉它。
梭羅的想法跟莊子不謀而合。《莊子·外篇》中有一個故事:一個叫慶的木工做了一個掛鼓的架子,很漂亮。魯侯問他有何秘訣,他說他在做之前“未嘗敢以耗氣也,必齊以靜心”。靜心三天后忘記了名利,五天后忘記了贊譽或者批評、巧或者拙,一周后,甚至忘了自己的身體,再去林子里選材。這個故事闡述了無為的思想:鼓架已經(jīng)在那里了,工匠要做的是擺脫一切妨礙它出現(xiàn)的念頭,把自己化作它自我實現(xiàn)的媒介?!肮そ橙绻紤]技藝或者報酬,會妨礙制作的過程。他不是走到林子里,把自己的想法強加給材料。他沒有讓外在的動機如掙錢、獲得贊譽影響他的工作。他消失了,直到本就處于木材中的東西現(xiàn)身?!?/p>
“看見東西不需要努力去看,而是要清除頭腦中雜亂的東西。只有一個安靜的頭腦才能提供讓事物出現(xiàn)的開放性空間,不會受到我們的計劃和野心的干擾。所以有時專注不是去注意,而是任其自然。”
如果走神是難免的,那就謹慎選擇走神的目標。在我們醒著的47%的時間里,我們的心思都在游移。當我們不是在觀察外界,而是陷入內心自白、頭腦在漫游時,大腦的默認模式網(wǎng)絡被激活,這時我們的大腦會尋找相關記憶,來幫助我們理解正在發(fā)生的事情以及將會發(fā)生的事情。它無窮的聯(lián)想也會造成焦慮和抑郁。但當我們心情好的時候,頭腦的漫游可以激發(fā)創(chuàng)造力、提高學習效果?!缎抡苋恕肪庉媱P斯說:“走神本身不是問題,問題是走神到底是有幫助還是有阻礙。我們是被手機或電腦發(fā)出的電子信號分心,還是被身邊的世界、聲音、事件或人分心?你要學會用重要的東西來讓你分神——你熱愛的、引以為傲的、讓人生值得過的東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