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徽省阜陽市第二中學 (236021) 劉蘭梅
合肥工業(yè)大學附屬中學 (230002) 王 峰
十八大報告首次提出“把立德樹人作為教育的根本任務”,即不僅要傳授知識、培養(yǎng)能力,還必須切實地把社會主義核心價值體系融入教育全過程,并轉化為學生的自覺追求.正如梁啟超先生所說“教育就是教人學做人,學做現代的人”.如何在數學教學中一方面讓學生掌握好必備的數學知識,又能到達“育人”的目的,這就需要富有人文的課堂.
何為人文課堂?從感性的角度講,是對學生的理解、接納、尊重、愛護;從理性的角度來剖析,是對學生作為人的終極價值的追尋;從實踐的角度上講,是一切以學生為本,從學生的成長出發(fā),關注學生學習活動的整個過程.故在具體的教學實施中,首要的是轉變觀念,變“教師強加體驗”為“學生親歷體驗”,變“講授式教學”為“研究性教學”,變“課堂權威”“話語霸權”為“課堂民主”“心靈溝通”.但傳統(tǒng)的教學中過度在學科知識上做文章,教師一直糾結于數學知識的容量多少、難度如何,教師對數學的知識點和訓練點爛熟于心,而對數學學科的本質和教育價值知之甚少,對學生通過數學學科的學習究竟要形成哪些核心素養(yǎng)以及怎樣形成這些核心素養(yǎng)也不甚了解.
課堂是核心素養(yǎng)培養(yǎng)的主陣地,而核心素養(yǎng)落地就是呼喚著人文的課堂.事實上,人文教育在數學教育中如影隨形,教師在進行教學時,人文教育都應無意識地支配著教學行為,故挖掘數學人文教育內涵將能夠形成教師的一種文化自覺.
本文筆者結合教學實踐談談數學教學中如何滲透人文教育,讓“核心素養(yǎng)”真正落地生根,從而做到“立德樹人”.
德國著名哲學家恩斯特·卡爾西說過:“數學理性是真正理解宇宙秩序和道德秩序的鑰匙.”理性是人類文明的進程中思考和認識世界的一種表現形式,它不依賴神秘的權威,也不依賴虛無的假設,它只運用自己所積累的經驗和創(chuàng)造的理論來思考和認識世界.人們常說的要訴諸理性,實際就是指運用科學知識、生活經驗以及由此及彼形成的思維方式來認識事物、表述事物.數學理性更是如此,也是人類文明進程的必然產物,它是一個系統(tǒng),而不是一個個孤立的要素,它不僅包含著人類所特有的世界觀,思維能力,還包括抽象力、分析力、綜合力、批判力等,而且也是人類所特有的一種價值標準和評價尺度,即它是一種認識方法,與邏輯化、規(guī)范化、條理化、系統(tǒng)化相聯(lián)系,也是一種評價方法,與合理化、完善化、理想化相聯(lián)系,故知數學理性是科學主體特有的一種精神或認識能力,它促使科學主體從一定的本體觀和理由出發(fā)去探索科學客體并按一定的規(guī)則進行推理得出合乎邏輯的結論.
人教版高中數學主編劉紹學說:“數學是人類長期的實踐中經過千錘百煉的數學精華和基礎,其中的數學概念、數學方法與數學思想的起源與發(fā)展都是自然的,如果有人感到某個概念不自然,是強加于人的,那么只要想一下它的背景、它的形成過程、它的應用,以及與其它概念的聯(lián)系,你就會發(fā)現它實際上是水到渠成、渾然天成的產物,不僅合情合理,而且很有人情味.”由此看出,數學知識看起來較為抽象,但它是講道理的,而不是前人憑空杜撰出來的,既然這樣,我們教師在數學教學中就要注重道理的分析,讓學生感受到數學知識、思想方法的來龍去脈,然而受急功近利思想的驅使,教師在教學中往往重視推理,而忽視道理的詮釋,告訴的多,解釋的少,這樣一來,學生被動接受機械的操作與死記硬背的多,難以體會到數學的理性,這種軟暴力教學無形中就給學生造成數學是一門不講理的學科,久而久之,不利于學生明白事理的教育,嚴重影響著學生健全的人格教育.故在教學中應多一些道理,少一些推理,尤為重要.例如,在“充分條件與必要條件”的教學中,教師往往照本宣科,不作解釋,即如果p?q,則稱命題p是命題q成立的充分條件,命題q是命題p成立的充分條件.當然直接告訴學生其定義,學生也能記住與簡單應用,但學生就無法體會到“充分條件與必要條件”的思維特征,更體會不到它們的文化內涵.其實,充分條件與必要條件與我們日常生活中提到的含義是一樣的,充分條件就是有之則然,無之則可然;必要條件就是有之未必然,無之必不然.不妨舉個例子:眾所周知,這個命題“成績好?用心學”是正確的,則“用心學”是“成績好”的必要條件,即有了“用心學”不一定“成績好”,但沒有“用心學”一定沒有“成績好”.試問:大家是用心學,還是不用心學?學生覺得還是要“用心學”劃算,教師一旦幫助學生講到這一層面,就彌補了空洞說教的蒼白,對于促進學生自覺學習意義深遠.
加里寧說過:“數學是思維的體操”,它深刻地表明數學可以訓練一個人的思維.宋代詩人陸游寫給兒子子聿說過;“紙上得來終覺淺,絕知此事要躬行”.這首詩雖然是教子詩,在今天仍有重要的現實意義,具體說來,在數學教學中,只有讓學生主動去想,積極地去思維,給學生思維空間,不限制思維發(fā)展,充分暴露學生的思維過程,讓學生知道自己的想法如何,才能掌握數學,從而培養(yǎng)學生勤于動腦動手的好習慣.
在輔導資料滿天飛的今天,學生大量練習,數學能力依然為不高,為何?筆者認為,不是缺少試題,而是思維缺失導致的.因為受社會浮躁之風的影響,教師往往不是教真數學,而是教一些機械的解題技巧,總結一些結論讓學生死記去套用解題,這與數學是培養(yǎng)學生思維能力的學科相違背.事實上,教育是一件不能急于求成的事,數學思維能力的培養(yǎng)更是急不得,因為思維是需要時間的,但是,不難發(fā)現,大多數數學課堂,教師都是為完成當節(jié)課的教學任務而教,不管學生理解不理解,一樣往前趕,教師告訴的多,學生參與的少,這就會使學生形成被動接受的心理,當遇到難度較大的題目時,學生往往不再去探索,而是習慣性地依賴教師的講解和演示,缺乏自主學習和創(chuàng)造的精神.古人云:“授人以魚不如授人以漁”,故作為一個負責任的教師,要做到立德樹人,就要轉變教學觀念,從學生的長遠發(fā)展處著眼進行教學,要關注學生想法,給學生留足探索的時間,傾聽學生的想法,讓學生明白到解決問題的方案是怎樣形成的,并感受到成功的快樂,即使失敗了,教師這時候可幫助要找到失敗的根源,以改之,印象肯定深刻.
由于高考考查的并不是考生記多少解題套路,而是考查考生的思維能力,即面對一個個陌生的試題,測試一下考生有無應變能力,應變能力如何就看平時學習數學的態(tài)度,是被動接受?還是積極主動思考?實踐也證明了這一點,凡是被動學習者,在當今的高考中都難有大的作為,而平時善于鉆研的考生就能順風順水.其實,數學學習只是培養(yǎng)學生分析問題與解決問題的一個載體,既然這樣,當學生高考過后,我們能給學生留些什么?值得深思!
例如,在命題的教學中,人教版數學2-1第6頁有這樣一個練習:寫出命題“若一個三角形有兩條邊相等,則這個三角形有兩個角相等”的逆命題、否命題、逆否命題.在處理此題時,我先讓學生做一做,然后請學生回答.本來學生覺得此題很簡單,不屑一顧,但通過回答,卻出現了學生意想不到的結果.其中一名就其否命題的寫法,回答道:“若一個三角形有兩條邊不相等,則這個三角形有兩個角不相等”.當筆者問大家此說法有問題嗎?學生異口同聲說:“沒有”.這時,我發(fā)話了,此說法有問題.因為“一個三角形有兩條邊相等”與“一個三角形有兩條邊不相等”可同時真,顯然不能互為“否定”;同理“一個三角形有兩個角邊相等”與“一個三角形有兩個角不相等”也可同時真,也不互為“否定”,故這樣表述的否命題錯誤確定無疑了,根據“有”的含義是指存在性,故正確的說法是:“若一個三角形沒有兩條邊相等,則這個三角形沒有兩個角相等”.
從這個案例可以看出,如果教師視學生的想法于不顧,直接告訴結果,學生的原生態(tài)想法就被淹沒了,時間一長,學生就不再積極思考,就只好等閑視之了.
研究表明,由于數學推理意識要求人們遇到問題時自覺推測,做到落筆有據,言之有理,這種意識有助于形成良好的道德品質.
今天,在社會大變革的現實情境下,強調“立德樹人”顯得格外迫切.愛因斯坦曾經在名篇《培育獨立思考的教育》中諄諄告誡:“用專業(yè)知識教育人是不夠的,通過專業(yè)教育,他可以成為一個有用的機器,但是不能成為一個和諧發(fā)展的人.…他連同他的專業(yè)知識――就像一只受過很好訓練的狗,而不像一個和諧發(fā)展的人.”事實上,數學所賦予人的力量并不完全是知識的應用,對于提高公民素質、形成完美人格有著舉足輕重的地位和作用.因此,我們數學教學培養(yǎng)的不是只會考試的做題機器,疲憊不堪的分數奴隸,疲于奔命的就業(yè)機器,而是有著健全道德的人.這樣一來,我們要培養(yǎng)什么樣的人,這是教育必須回答的問題,而“立德樹人”恰恰做出了最為誠懇的回答,因此作為教師在數學教學中不僅僅是傳授數學知識方法技能的行家里手,更是落實以德樹人的靈活工程師,即通過數學文化的滲透對孩子進行心靈的浸潤育人之道,做到隨風潛入夜,潤物細無聲.
蘇聯(lián)著名數學家欣欽就曾說過,數學教育一定會慢慢地一步一步地培養(yǎng)青年人樹立一系列具有道德色彩的品質,包括正直、誠實、不輕率盲從的道德品質,形成尊重真理、遵紀守法的習慣和嚴肅認真的工作態(tài)度.
數學是一門講法則的科學,不管是計算還是推理,都要依據法則來進行.“不以規(guī)矩不能成方圓”這句話,在數學學科中最難體現出來,更重要的是數學規(guī)則中其蘊含的平等法則、和諧法則等社會人文法則.有了規(guī)則,就要按照規(guī)則做,這點確實重要,有了法則就要共同遵守法則,不能只要求學生遵守,而教師、權威卻不遵守,這種共同的建立和遵守,是建立有秩序世界的根基.
不可否認,當下數學教育的發(fā)展遠離了作為數學本身的博大精深和數學智慧,它越來越來失卻了數學本身的文化底蘊和精神價值,人們的數學觀漸趨工具主義,數學成為思想、方法和工具的代名詞,我們目睹著種種數學教育教學行為誤入極端,數學數學教育深陷功利主義泥潭,不重視數學教育的文化價值,忽視人的培養(yǎng),因而成為教育中潛在的危機,最為普遍的現象是數學教學往往竟演變成空洞的解題訓練,只強調把知識灌輸給學生,只要考試分數好就行,連人生的意義和價值這類涉及人的本性、切入人的生命最基本的問題也置之不理,雖然這種訓練可以提高形式推導的能力,但卻不能導致真正的理解與深入的獨立思考.
美國數學家、教育家G·波利亞曾說過,學習數學只有當“看到數學的產生、按照數學發(fā)展的歷史順序或親自從事順序發(fā)現時,才能最好地理解數學.”所以G·波利亞希望看到-的是數學建造過程中的施工架,而不是只看到簡化了的現成品.向往著發(fā)明、創(chuàng)造的中學生總是喜歡追根求源,而作為優(yōu)秀教師應該講清它的來龍去脈,闡明其中的奧秘.
總之,要在數學教育教學中體現數學的文化價值,做到立德樹人,教師必須打造人文的課堂,只有這樣,才能提升學生的數學素養(yǎng),優(yōu)化數學教育行為,促進學生健康發(fā)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