顧毓凡 袁健
檢查閱讀效果,關鍵是看學生能否從閱讀中學到知識,并將其運用到寫作中去。目前,高三學生在寫作中出現(xiàn)了“四多四少”的問題:閱讀多而轉化少、誤用多而妙用少、引用多而化用少、同質(zhì)性引材多而獨特性引材少。學生為什么沒有打通讀與寫之間的壁壘呢?關鍵是他們在閱讀中缺乏思考,沒有獲得轉化知識的能力。
筆者從2014年便開始思考“如何基于整本書閱讀活動開展寫作教學”,探究轉化的路徑。根據(jù)教學實踐,筆者以為,隨著整本書閱讀的深入推進,高三學生可以按照時間節(jié)點進行三類寫作:上學期,撰寫思想性隨筆,繪制思想圖譜;從元旦到寒假,撰寫評價性綜述,構建思想體系;下學期,進行“整本書+ ”微寫作,汲取寫作經(jīng)驗,提升思維能力。下面,筆者就具體談談。
一、引導學生撰寫思想性隨筆
思想性隨筆是學生基于文本事實與公共價值對閱讀內(nèi)容進行判斷與評價并形成自身觀點的一種文體樣式。它是書評的一個分支,篇幅可短可長,形式靈活多變。建構主義理論認為,學生是信息加工的主體、意義的主動建構者,而不是外部刺激的被動接受者和被灌輸?shù)膶ο?。引導學生撰寫思想性隨筆,是“意義建構”的必然要求,是教師開展寫作教學的目的之一。
基于整本書閱讀的思想性隨筆主要包含兩大內(nèi)容:一是梳理文本的內(nèi)容,二是評判作者的觀點。比如,學生在閱讀了薛仁明的《人間隨喜》后,對作者所說的“中國人的臉上最該有的寬、厚、通、豁”提出了不同的意見。為了闡述自己的觀點,他們對文本進行了梳理:首先羅列“讀書人臉色不好看”的種種現(xiàn)象,接著從歷史、個人層面分析“不好看”的原因,認為中國的讀書人自宋儒以來,道德感太強,最后運用正反對比論證,指出讀書人“臉不好看”的關鍵在于缺乏性情。學生對文本進行了梳理,了解了作者的基本觀點與行文思路,為下一步的思考與分析打下了基礎。
在學生動筆前,教師可以鼓勵他們按照“五質(zhì)疑”(質(zhì)疑事實論據(jù)、質(zhì)疑理論論據(jù)、質(zhì)疑分論點、質(zhì)疑邏輯鏈、質(zhì)疑寫作動機)的方法對作者的觀點提出疑問。在學生撰寫隨筆時,教師可以按照圖爾敏論證模式,提醒學生強化“應敵意識”,彌補邏輯漏洞。例如,高子媛同學對《人間隨喜》中的觀點持不同看法,她在思想性隨筆《中國人的臉不必好看》中,首先分析了作者薛仁明的基本觀點,接著倒戈一擊,結合魯迅的那張臉提出自己的觀點:中國人的臉可貴就可貴在這“不好看”上,因為這份哀、怒、憂,必然是來自對不幸的悲哀與同情、對道德的呼喚、對國家與社會的期待與擔憂。之后再設置假想敵:也許有人會說,魯迅的那張臉和魯迅所處的社會背景相關的,一個蒙昧的時代總需要一個孤獨的先驅(qū)者去當一頭甘愿俯首的牛。據(jù)此,小作者將魯迅與同時期的其他文人的臉進行比較,指出“臉色”好看的關鍵在于文人要有內(nèi)在的風骨與慈悲的心腸。最后,小作者如此立論:知識分子心懷天下,他們的臉已經(jīng)超越了好看與不好看的層面,他們的臉即使難看,也難看得有尊嚴,難看得偉大,難看得獨樹一幟,只因他們的眸中流轉著中華民族的赤誠精神。
朱光潛在《談美書簡》中指出,“為著寫,學習就得認真一些,要就所學習的問題多費些心思把原書吃透,整理自己的思想和表達方式”。在高三上學期,教師可以引導學生撰寫思想性隨筆,讓他們“就所學習的問題多費些心思把原書吃透”。在這個過程中,他們的思維能力也會得到提升。
二、引導學生撰寫評價性綜述
評價性綜述是指學生在閱讀多本書的前提下運用系統(tǒng)性思維,對某一問題或?qū)n}橫向拓展、多維探究,基于自己的學識對相關內(nèi)容進行分析和評價的一種文體樣式。我們可以組織學生在高三的元旦至寒假期間撰寫評價性綜述,字數(shù)要求為5000字,以此來培養(yǎng)他們的思維能力。
書籍可以為學生提供豐富多樣的寫作素材與靈感。教師可以提醒學生從文體、文化、文學等角度切入,積累名人名言、名人軼事、思想碎片、寫作技能等。積累是學習的第一步。在這個過程中,他們要學會將素材打碎、沉淀、聚合與重組,重視素材與素材之間的聯(lián)系,重視“重構”的力量。在撰寫綜述之前,教師可以下發(fā)三篇樣文:一篇是上一屆學生金馨怡的優(yōu)秀習作《自救乃第一天理》,一篇是吳泓老師指導學生胡彩婷修改的《王安石的“狠”》(第三稿),還有一篇是教師基于里爾克的《給青年的信》與朱光潛的《給青年人的二十封信》而撰寫的《朝抵抗力最大的路徑走》。下發(fā)樣文,可以有效消解學生的畏難情緒。
“少則得,多而惑”,綜述不需要面面俱到,最好主攻一點。經(jīng)指導,學生的選題大致有三種:一是從核心概念切入,如吳嘉瑩同學撰寫的《打破常態(tài)的勇氣》,首先界定勇氣的內(nèi)涵,然后分析勇氣的三大來源(內(nèi)心深處的恐懼、獨立人格與理性精神、對于所想保護的事物的愛與責任),最后思考鼓起勇氣的方法與步驟;二是從主旨切入,如有的學生閱讀了《1984》《月亮與六便士》《精神明亮的人》《人類動物園》《兩個孤獨的人》等,撰寫了綜述《在苦難中尋找救贖之光》,探究信仰的類型與背后的支撐力量;三是從藝術特色切入,如學生基于王小波的《沉默的大多數(shù)》《一只特立獨行的豬》《青銅時代》《我的精神家園》等,撰寫《堂堂溪水出前村》一文,總結了作者王小波的語言風格。對學生而言,寫5000字的綜述顯然有難度。對此,教師可以向?qū)W生推薦伯贊思維導圖,引導他們借助思維導圖整體感知多部作品的內(nèi)容,提煉作品的主旨和作者的表達意圖,比較多部作品在主旨上的異同,梳理作品之間的邏輯關系。
最后,筆者將學生寫的評價性綜述匯編成文集《我欲寄花尋路》《奇跡市集》《雅言狂語競風華》等,幫助他們記錄下了成長的過程。
三、引導學生進行“整本書+ ”微寫作
“整本書+ ”的微寫作是指以書評寫作為基礎,在不同情境的驅(qū)動下綜合分析書評的一種微寫作活動。在高三的下學期,教師可以引導學生進行“整本書+ ”的微寫作,提高其思維能力。
在教學的過程中,教師可以創(chuàng)設不同的寫作情境,要求學生進行微寫作。一是“整本書+俗語”的微寫作活動,即利用整本書中的資源對俗語進行深度探究。例如,教師可以要求學生分析“蚍蜉撼大樹”這一俗語。學生借助茨威格的《異端的權利》分析“蚍蜉撼大樹”的可能性。二是“整本書+電影”的微寫作活動,即以電影和書評為寫作對象,融合書評與影評來寫作。比如,有的學生將電影《刺猬的優(yōu)雅》與哲學書籍《活出意義來》進行對照品鑒,分析“心靈看門人”的人生意義。三是“整本書+指令”的微寫作活動。在活動中,教師一般會規(guī)定時間,規(guī)定主題,規(guī)定體量,規(guī)定文體,并提供材料供學生審題與立意,以讀促寫。
之后,教師還要指導學生修改作文。具體來說,可以引導學生“五度追問”:
觀點是否獨特?
表達是否準確?
思想是否深刻?
表達與思想是否合拍?
說理是否形象生動?
在學生閱讀了《曠代的憂傷》后,筆者出示了這樣一則材料:
老音樂家身陷困境,旁人問他是什么使他堅守了生命,他說:我每天鍘草時都用三四拍。
有學生圍繞這則材料寫了一篇微作文,原稿如下:
當盧森堡寄出獄中完成的一封封書信,毫無疑問的,她在抗爭??範帞橙说膲浩?,為社會之和平、民主、自由、生命之美好而抗爭。這種抗爭是積極的,不僅從盧森堡個人心態(tài)上講,還是從它對后世的種種影響來看,抗爭是為了回到生命的一種手段,絕非生命是抗爭的一次祭奠。
——《生命的抗爭》
教師可以指導他們修改文章,讓他們意識到文中的說理非??斩矗粔蛐蜗蟆?/p>
對此,學生進行了修改
當盧森堡寄出自己在獄中寫的一封封書信,毫無疑問,這是她在抗爭。也許有人認為,她與老音樂家一樣在尋找活下去的勇氣與動力。我以為,這固然不錯。因為,她的信箋中有樹木與金雀,這是她在苦難中熱愛生命的證據(jù)。如豐子愷所說的,人生要有三層小樓:物質(zhì)世界、精神世界與靈性世界。從物質(zhì)層面來說,盧森堡與老音樂家都是為了堅守生命。然而,我以為,盧森堡的境界要比老音樂家的更高一層,因為老音樂家按照節(jié)拍來鍘草是為了讓自己活下來,而盧森堡這朵向晚的玫瑰云照亮的卻是整個天空,在抗爭中閃耀著人道主義的光芒。
——《人道之上的那一朵玫瑰云》
修改后的微作文對盧森堡的抗爭與老音樂家的抗爭進行了比較,形象地指出盧森堡抗爭的意義。標題“人道之上的那一朵玫瑰云”也是小作者對盧森堡的評價。
1902年,黃遵憲在給梁啟超的一封信里這樣評價他主辦的《清議報》:“清議報所載,如國家論等篇,理精意博,然言之無文,行之不遠?!边@告訴我們:梁啟超的文章富有理性色彩,又以情感飽滿著稱,富有文采,極具感染力。教師應該讓學生以他為標桿,豐富自己的寫作經(jīng)驗,提升自己的思維能力,寫出更加優(yōu)質(zhì)的文章。
本文系江蘇省“十四五”規(guī)劃重點課題“‘三新背景下轉化性寫作教學策略研究”(編號:B/2021/02/144)階段性研究成果之一。
(作者單位:顧毓凡,蘇州大學附屬中學;袁健,蘇州市工業(yè)園區(qū)教師發(fā)展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