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天紅
[摘 ?要] 特級教師張冬梅在“認識長度單位”一課中,通過借助真實情境,讓學生創(chuàng)造新的長度單位;借助具身學習,讓學生建立分米的長度觀念;借助估計活動,讓學生掌握估測物體的方法;借助課堂小結,讓學生感悟量感學習的一致性。在整節(jié)課中,學生不僅建立了1分米的量感,還理解了量感學習的一致性,形成了量化思維。
[關鍵詞] 量感;認識分米;一致性;量化思維
量感主要是指對事物的可測量屬性和大小關系的直覺感知。量感具體表現(xiàn)在:首先是了解度量的含義,能夠理解統(tǒng)一度量單位的必要性;其次是根據(jù)實際情況選擇合理的度量單位,并在同一度量方法下?lián)Q算不同的單位;最后是初步感知度量工具和方法的誤差,可以合理地得到或估計度量結果。建立量感的目的是幫助學生養(yǎng)成用定量的方法認識和解決問題的習慣,是形成抽象能力和應用意識的經(jīng)驗基礎。
近日,筆者在“現(xiàn)代與經(jīng)典”活動中聆聽了特級教師張冬梅的“認識長度單位”一課,她先讓學生通過解決實際測量問題,自然而然地創(chuàng)造出計量單位米、分米、厘米和毫米等;接著通過測量、觀察、比畫、剪紙、調(diào)整等活動,讓學生體會到分與合的方法可以實現(xiàn)靈活測量,充分調(diào)動學生的多種感官參與到分米的長度量感建立中,防止其混淆其他長度單位。
一、借助真實情境,創(chuàng)造新的長度單位
小學生的數(shù)學學習是一個螺旋上升的過程。學生在運用舊知識解決問題的過程中一旦遇到了困難,就會嘗試著組合各種舊知識去創(chuàng)造出新知識。如認識了米和厘米后,學生發(fā)現(xiàn)用這兩種長度的尺子都不能測量出綠彩帶的長度,于是他們在組合長度的過程中創(chuàng)造了新的長度單位1分米。
師:我們生活館的課程是學做彩帶花,可是星期五快下班的時候,總務處老師卻來問我了,他說:“張老師,我該怎么給孩子們準備彩帶呢?”同學們,每一種顏色的彩帶需要多長呢?你們能幫著一起測量嗎?(能)今天的測量工具只有兩種:這是一把沒有刻度的1米尺子,還有一把長度為1厘米的尺子。我們就用這兩種尺子來測量彩帶的長度,請看要求:每種彩帶分別有多長?先選擇合適的長度單位,再想辦法測量出結果。四人小組一起合作共同測量,如果遇到問題不用著急,大家一起商量解決。開始!
師:剛才看見大家在積極思考,我真的特別高興。大家對紅彩帶、藍彩帶的長沒有任何問題,但對于綠彩帶的長,有的小組一開始選1米尺,后來選1厘米尺,可是都沒有測成功。猜猜他們到底遇到什么困難了?(學生經(jīng)過活動后,得到藍彩帶長是5厘米,再將其作為固定尺子)
生:因為綠彩帶剛過1米,但測量不出來多的那些是多少厘米。
師:那用1厘米尺測呢?
生:又太長了。
師:用米測量不行,用厘米測又麻煩,大家有沒有其他方法呢?
生1:我把綠彩帶放在1米的尺子上,然后對折這把尺子,中間就是50厘米。我再用這把5厘米的尺子,2個5厘米就是10厘米,50厘米加10厘米就是60厘米。
生2:我們不能直接量出綠彩帶,就把1米的尺子對折了2次,每段是25厘米。用25厘米的尺子量了2次,再用5厘米的尺子量2次,綠彩帶是60厘米。
師:同學們,你們不要小看他們這樣折一折、分一分,這可是一個偉大的創(chuàng)造。雖然分得不一樣,但是他們有一個共同的智慧,都想到了把1米平均分。當數(shù)學家遇到像你們這樣用米尺嫌長,用厘米尺嫌短的時候,他們也是把1米平均分,分成了幾份?
生:把1米平均分成10份,1份是1分米。1米里面有10個1分米,1分米里面有10個1厘米。
師:現(xiàn)在我們多了一種選擇,可以用分米尺來測量綠彩帶的長度。誰愿意用分米尺來量一量綠彩帶的長度?(學生示范。)現(xiàn)在我們可以告訴總務處老師綠彩帶需要6分米。
教學賞析:《義務教育數(shù)學課程標準(2022年版)》中強調(diào),教學活動應該注重啟發(fā)式,引導學生在真實情境中發(fā)現(xiàn)問題和提出問題,利用觀察、猜測、實驗、計算和推理等方法分析問題和解決問題。在導入環(huán)節(jié),張老師為了讓學生親近數(shù)學,她向授課班級的學生介紹了自己學校有意思的課程,并由此引出“總務處老師準備多少彩帶”的真實問題。一開始,學生用學過的米和厘米測量出了紅彩帶和藍彩色的長度,但是他們在測量綠彩帶長度時遇到了困難,在一次次的嘗試中想到了把1米尺平均分,讓學生經(jīng)歷了創(chuàng)造長度單位的過程。
二、借助具身學習,建立分米的長度觀念
具身學習是基于身心合一的理念,將學習視為個體體驗的產(chǎn)生,注重增強學生身體參與的生動體驗,促進知識意義的動態(tài)生成。為了幫助學生建立1分米的長度觀念,張老師先讓學生知道什么是1分米;接著在反復地觀察和比畫中修正學生對1分米的長度觀念,為后續(xù)的估計物體長度奠定基礎。
師:其實分米就在我們身邊,在自己的直尺上找一找,你們覺得從哪兒到哪兒是1分米?
生:從刻度0到刻度10是 1分米。
師:孩子們,像張老師一樣,左手拿尺子,右手的兩個手指張開,從0比到10,別動,把尺子放到自己的眼前,睜大眼睛仔細地瞧一瞧這個長度。輕輕地把尺子放下,兩個手指不要動,一定要仔細地看看這個長度。閉上眼睛,想一想1分米就是那么長。睜開眼睛,用你的兩手指比畫出1分米。
師:好多同學比得很準,拿直尺放上去比一比,再調(diào)整一下腦海中的1分米。放下尺子,你比得準嗎?給你的同桌瞧一瞧。同學們,你能用你的眼睛在教室里找一找大約有1分米長的東西嗎?
(學生的反饋:剪刀的長度大約是1分米;一支鉛筆的長度大約是1分米等)
師:現(xiàn)在再比畫出1分米,再跟直尺比一比,然后調(diào)整一下1分米的長度。
教學賞析:小學生長度觀念的建立不是一蹴而就的,需要教師精心設計各種具身活動,讓學生經(jīng)歷豐富的體驗和操作活動,從而發(fā)展學生的量感。就如在新授課環(huán)節(jié),張老師安排了三次比畫1分米的活動:第一次是讓學生在仔細觀察中感悟這就是1分米;第二次是讓學生憑借記憶比畫出1分米,并用尺子進行調(diào)整;第三次是讓學生尋找大約1分米長的物體后,在比畫1分米中調(diào)整部分學生對1分米的長度感覺。
三、借助估計活動,掌握估測物體長度的方法
在估測活動中,教師不僅要幫助學生建立估測的參照物,還要幫助學生合理得到或估計度量的結果。通過各種實際測量活動,逐漸認識到現(xiàn)實生活中的物體測量其實是不準確的;體會到近似計算在測量中的意義和可接受的誤差范圍;因為現(xiàn)實生活中的測量結果都是近似值,所以需要根據(jù)實際需要選擇一定的精度;知道影響測量誤差的因素有很多等。
師:我要考考你們了,你覺得這個手機的長度比1分米要怎么樣?
生:比1分米長一些。(老師將手機的長度與1分米進行比對)
師:這里有一根膠棒,與1分米比怎么樣?剛才有的同學覺得比1分米短,有的同學覺得比1分米長,還有的同學覺得剛好是1分米,到底有多長呢?我們放到尺子上量一量,果然是1分米。剛才不小心估錯的同學調(diào)整一下腦海里的1分米,也可以再在直尺上比畫一下。
師:同學們,大家再來比畫1分米,現(xiàn)在我覺得大家的眼睛就是一把分米尺了。這是我的一個信封,肯定比1分米要長,那它有幾個1分米呢?請你估一估。
生:大約是2個1分米,是2分米。
師:眼睛都是分米尺的同學,我想請一個同學到前面來,剪一條1分米的彩帶,估計好1分米再剪,你們行嗎?大家覺得他剪得怎么樣,和你腦海里的1分米比一比。哇,和尺子里的1分米完全一樣,掌聲送給他。同學們,你們也想剪一條1分米的彩帶嗎?你剪完也要像剛才的同學那樣調(diào)一調(diào),好嗎?每個小組一起合作剪一條1分米的彩帶,注意不用直尺。開始!
師:同學們,我特別關心的是你們剪完和比完后,有沒有調(diào)一調(diào)腦海中的1分米?我們再來比畫1分米的長度。大家看你們課桌的寬度,不用尺子,現(xiàn)在你們的眼睛就是分米尺,你們覺得大約是幾個1分米?
(學生的回答:2分米、3分米、4分米、5分米等。)
師:到底是幾分米呢?我們來量一量,比3分米要多一點點,4分米不到。
教學賞析:在這個環(huán)節(jié)中,張老師組織學生估計物體的長度分為四個層次:第一個層次是會與1分米進行比較,能通過觀察比對出物體是比1分米長還是短;第二個層次是會用1分米作為參照物估計出邊長較短的物體到底有幾個1分米;第三個層次是能比較合理地剪出1分米的長度;第四個層次是會用1分米作為參照物估計出邊長較長的物體到底有幾個1分米。在估測物體的過程中,張老師仍然多次讓學生比畫1分米的長度,幫助估計錯誤的學生調(diào)整對1分米的長度感覺。
四、借助課堂小結,感悟量感學習的一致性
量感的一致性體現(xiàn)在從一維線段的長度開始,到二維平面圖形的面積,再到三維圖形的體積,不僅有相對一致的形成量感的內(nèi)在規(guī)律,還體現(xiàn)不同階段發(fā)展量感的特點。在課堂尾聲,張老師不僅帶領學生回顧了長度單位學習的全過程,還幫助學生梳理了小學階段所要學習的長度單位,促使學生對長度單位形成結構化思維。
師:同學們都看過來,瞧一瞧我們現(xiàn)在認識的長度單位有米、分米、厘米,它們里面都有一個字是“米”,因為最先產(chǎn)生的長度單位是米,后來人們用1米去量物體時其長了,這時數(shù)學家想到把1米平均分成10份,得到的1份是1分米;用1分米去量的時候其也長了,就把1分米平均分成10份,得到的1份是1厘米。誰能接下去說?
生:用1厘米去量的時候其也長了,就把1厘米平均分成10份,得到的1份是1毫米。
師:隨著我們這樣不斷地平均分,得到了越來越精細的單位。當然,如果我們用米測量嫌短了,可以把1米拼成更大的長度單位千米。
教學賞析:在全課小結環(huán)節(jié)中,教師從“分”的角度,由“米”拓展出“分米”和“厘米”;從“合”的角度,由“米”延伸出“千米”。這樣的總結既讓學生感受到了量感的一致性,又讓學生感受到了量感的整體性。
總之,量感的形成是一個長期的動態(tài)的過程,讓學生經(jīng)歷量感形成的“完整過程”、為學生提供“具身學習”和豐富的活動、讓學生擁有量感的“整體視角”是培養(yǎng)學生量感的主要路徑,最終能幫助學生達到認知框架的統(tǒng)一和方法的遷移,實現(xiàn)量感學習的一致性,在量感培養(yǎng)中發(fā)展學生的量化思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