閆曉麗,郝京霞,段素嫻,馮東靈,張英謙
川崎病是一種急性發(fā)熱性疾病,其病理特征為全身血管炎,主要臨床表現(xiàn)為眼紅、出疹、發(fā)熱、頸部淋巴結腫大等,其好發(fā)于5歲以下兒童[1]。川崎病主要是自身遺傳、感染等因素引發(fā)的免疫介導性疾病,會累及淋巴系統(tǒng)、神經系統(tǒng)、泌尿系統(tǒng)等,且其急性發(fā)作期會引發(fā)心包炎、心肌炎等疾病,進而對患兒生命安全造成嚴重威脅[2]。近年來川崎病的發(fā)病率呈逐年遞增趨勢,已成為兒童后天性心臟病的常見致病因素之一,如川崎病并冠狀動脈損傷可導致患兒血管內皮損傷,形成血管炎,導致血液呈高凝狀態(tài)、纖溶系統(tǒng)失衡。目前,臨床上主要采取丙種球蛋白聯(lián)合阿司匹林治療川崎病并冠狀動脈疾病患兒,但川崎病患兒年齡偏小,其自理能力和認知能力均較差,需要家屬給予足夠照顧,故家屬在小兒川崎病康復過程中具有重要作用。家庭合作照顧模式屬于新興的干預模型,主要由家屬對患兒開展家庭式干預,以促使患兒盡快恢復健康[3]。本研究旨在分析家庭合作照顧模式在小兒川崎病并冠狀動脈損傷護理中的應用效果,現(xiàn)報道如下。
1.1 研究對象 選取2020年2月至2021年2月河北省兒童醫(yī)院收治的川崎病并冠狀動脈損傷患兒86例,采用隨機數(shù)字表法將其分為對照組和觀察組,每組43例。兩組患兒性別、年齡、病程、身高、體質量、體溫及入院時白細胞計數(shù)比較,差異均無統(tǒng)計學意義(P>0.05),見表1。本研究經河北省兒童醫(yī)院倫理委員會審核批準(批件號:2017005),患兒家屬對本研究內容知情并簽署知情同意書。
表1 兩組一般資料比較Table 1 Comparison of general data between the two groups
1.2 納入與排除標準 納入標準:(1)符合《兒科學》[4]中川崎病的診斷標準及《非ST段抬高型急性冠狀動脈綜合征診斷和治療指南(2016)》[5]中冠狀動脈損傷的診斷標準;(2)伴有結膜充血、皮疹、皸裂等癥狀者;(3)患兒家屬可正常溝通交流。排除標準:(1)合并造血系統(tǒng)疾病患兒;(2)伴有肝腎功能不全、認知障礙患兒。
1.3 干預方法
1.3.1 對照組 對照組實施常規(guī)護理干預,主要措施為密切觀察患兒病情,及時干預高熱,對患兒家屬開展疾病知識宣教,讓其掌握抗凝藥的使用方法。
1.3.2 觀察組 觀察組實施家庭合作照顧模式干預,主要措施如下:(1)組建護理小組:組建由醫(yī)生、護理人員組成的護理小組,以評估患兒家屬的照顧能力和護理意愿。(2)健康指導:針對患兒家屬存在的疑問進行解答,舉辦川崎病相關知識講座,讓患兒家屬更全面地掌握川崎病相關知識及正確的干預措施。(3)營養(yǎng)指導:合理補充能量,注意維持水、電解質平衡,告知患兒家屬應給予患兒低脂膳食、充足的優(yōu)質蛋白質,并適當補充B族維生素;少食多餐。(4)家屬參與護理工作:護理人員應指導、鼓勵患兒家屬積極參與患兒的護理工作,如測量體溫、監(jiān)測用藥后不良反應,為患兒做好皮膚、口腔護理。(5)出院干預:構建“互聯(lián)網+”平臺,借助微信、QQ聊天工具建立溝通群。患兒出院前,護理人員應一對一了解患兒家屬對疾病知識的了解程度及護理能力,保證患兒家屬可獨自對患兒進行護理,定時在溝通群中推送川崎病相關知識和護理措施,并針對家屬提出的問題給予解答。(6)擬定延續(xù)護理計劃:在互聯(lián)網平臺定期推送疾病相關知識、照護技巧,如川崎病發(fā)熱、皮疹、手足紅斑及硬性水腫、負性情緒、感染等預防措施及藥物干預方法。對于存在不良心理的患兒,可及時推送心理干預相關視頻,或邀請醫(yī)院心理學醫(yī)生對患兒進行干預。(7)隨訪:每兩周對患兒家屬進行電話隨訪1次,可以進行視頻通話,向其普及自我管理知識和技能,指導家屬對患兒實施家庭式教育,針對患兒家屬在干預過程中存在的問題給予解答,并監(jiān)督每項操作實施情況。若患兒病情特殊,護理工作難度較大,護理人員應重點關注,并為患兒家屬提供用藥、飲食、運動等相關咨詢,告知患兒家屬定期復診。
1.4 觀察指標 (1)記錄兩組臨床癥狀消退時間,包括體溫恢復正常時間及頸部淋巴結腫大、黏膜充血、手足腫脹消退時間。(2)記錄兩組干預2個月冠狀動脈損傷好轉情況。(3)比較兩組干預前和干預2個月家屬對疾病認知程度評分及干預2個月家屬滿意度評分。采用醫(yī)院自擬的疾病認知程度調查問卷評估家屬對疾病的認知程度,其內容包含干預技巧、疾病知識、照護信心3個方面共30個條目,使用3級評分法,總分30~90分,分值越高表明家屬對疾病的認知程度越高。預調查結果顯示,疾病認知程度調查問卷的信度系數(shù)為0.86,效度系數(shù)為0.91。采用醫(yī)院自制的家屬滿意度調查表調查家屬滿意度,滿分100分,評分越高提示家屬滿意度越高。(4)記錄兩組住院時間、用藥依從性及按時復診情況。
1.5 統(tǒng)計學方法 應用SPSS 25.0統(tǒng)計學軟件進行數(shù)據(jù)處理。計量資料以(±s)表示,兩組間比較采用成組t檢驗;計數(shù)資料以相對數(shù)表示,組間比較采用χ2檢驗。以P<0.05為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
2.1 臨床癥狀消退時間 觀察組體溫恢復正常時間及頸部淋巴結腫大、黏膜充血、手足腫脹消退時間短于對照組,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5),見表2。
表2 兩組臨床癥狀消退時間比較(±s,d)Table 2 Comparison of clinical symptom regression time between the two groups
表2 兩組臨床癥狀消退時間比較(±s,d)Table 2 Comparison of clinical symptom regression time between the two groups
組別例數(shù)體溫恢復正常時間頸部淋巴結腫大消退時間黏膜充血消退時間手足腫脹消退時間對照組432.8±0.55.2±0.55.0±0.66.6±1.3觀察組432.0±0.34.2±0.63.8±1.15.1±1.0 t值8.9147.2946.1465.621 P值<0.001<0.001<0.001<0.001
2.2 冠狀動脈損傷好轉率 觀察組冠狀動脈損傷好轉率為95.3%(41/43),高于對照組的76.7%(33/43),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χ2=6.198,P=0.012)。
2.3 家屬對疾病認知程度評分和家屬滿意度評分 兩組干預前家屬對疾病認知程度評分比較,差異無統(tǒng)計學意義(P>0.05);觀察組干預后家屬對疾病認知程度評分及家屬滿意度評分高于對照組,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5),見表3。
表3 兩組干預前后家屬對疾病認知程度評分和干預后家屬滿意度評分比較(±s,分)Table 3 Comparison of score of family members' cognition degree of disease before and after intervention and family satisfaction score after intervention between the two groups
表3 兩組干預前后家屬對疾病認知程度評分和干預后家屬滿意度評分比較(±s,分)Table 3 Comparison of score of family members' cognition degree of disease before and after intervention and family satisfaction score after intervention between the two groups
組別 例數(shù)家屬對疾病認知程度評分干預后家屬滿意度評分干預前干預后對照組 4345.4±7.271.4±3.282.4±9.7觀察組 4345.4±7.386.3±3.294.3±10.6 t值0.04421.3463.716 P值0.964<0.0010.008
2.4 住院時間、用藥依從性、按時復診率 觀察組住院時間短于對照組,用藥依從性及按時復診率高于對照組,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5),見表4。
表4 兩組住院時間、用藥依從性、按時復診率比較Table 4 Comparison of hospitalization time,medication compliance and on-time follow-up between the two groups
川崎病屬于皮膚黏膜淋巴結綜合征,無明確的致病因素,會累及血管,引發(fā)冠狀動脈病變,進而對小兒及其家屬生活質量造成嚴重影響[5-6]。川崎病常發(fā)生于嬰幼兒,受陌生環(huán)境和人員影響,患兒在治療期間會產生恐懼情緒,且家屬作為主要照顧者,對疾病的認知程度會很大程度地影響治療效果[7-8]。臨床上需要重點對川崎病患兒家屬進行健康宣教和護理技能示范,以促使患兒能在短時間內恢復健康。
常規(guī)護理方法以疾病為中心,嚴格遵醫(yī)囑進行干預,常忽視患兒家屬的心理狀態(tài)及其對患兒病情康復的期望,尤其是出院后的疾病管理[9-10]。家庭合作照顧模式屬于新型干預模式,以家庭為中心,家屬是開展干預服務的主要人員,故護理人員需要向家屬講解家庭照顧護理的意義[11-12],并對患兒家屬進行全面的健康指導及健康宣教,以提升其對川崎病的認知程度,促使患兒盡快康復[13-14]。
本研究結果顯示,觀察組體溫恢復正常時間及頸部淋巴結腫大、黏膜充血、手足腫脹消退時間均短于對照組,冠狀動脈損傷好轉率高于對照組,提示家庭合作照顧模式可有效改善川崎病并冠狀動脈損傷患兒的臨床癥狀,提高冠狀動脈損傷好轉率。本研究結果顯示,觀察組干預后家屬對疾病認知程度評分及家屬滿意度評分高于對照組,提示家庭合作照顧模式可有效提高川崎病并冠狀動脈損傷患兒家屬對疾病的認知程度及滿意度。分析原因可能為,家庭合作照顧模式是以家庭為中心,醫(yī)護人員與家屬進行積極交流,可以維持良好的醫(yī)患關系,提高家屬滿意度;醫(yī)護人員鼓勵患兒家屬積極參與健康宣教,進而提升其對疾病的認知程度[15-16]。本研究結果還顯示,觀察組住院時間短于對照組,用藥依從性及按時復診率高于對照組。晉海蘭[17]研究結果顯示,與常規(guī)組比較,實驗組飲食和用藥依從性明顯升高,大便性狀、大便次數(shù)、體溫、皮膚黏膜恢復正常時間均縮短,表明家庭合作照顧護理模式可有效提高川崎病患兒飲食和用藥依從性,改善患兒臨床癥狀。
綜上所述,家庭合作照顧模式可縮短川崎病并冠狀動脈損傷患兒臨床癥狀消退時間及住院時間,提高冠狀動脈損傷好轉率、家屬對疾病認知程度、家屬滿意度及用藥依從性、按時復診率,值得臨床推廣應用。
作者貢獻:閆曉麗、郝京霞進行文章的構思與設計;閆曉麗、郝京霞、段素嫻進行研究的實施與可行性分析;馮東靈、張英謙進行數(shù)據(jù)收集、整理、分析;閆曉麗、段素嫻、馮東靈進行結果分析與解釋;閆曉麗、張英謙負責撰寫、修訂論文;張英謙負責文章的質量控制及審校,對文章整體負責、監(jiān)督管理。
本文無利益沖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