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tr id="yyy80"></tr>
  • <sup id="yyy80"></sup>
  • <tfoot id="yyy80"><noscript id="yyy80"></noscript></tfoot>
  • 99热精品在线国产_美女午夜性视频免费_国产精品国产高清国产av_av欧美777_自拍偷自拍亚洲精品老妇_亚洲熟女精品中文字幕_www日本黄色视频网_国产精品野战在线观看 ?

    遍注天下之水:漫談《水經(jīng)注》

    2023-08-18 19:08:04鐘彥亮
    月讀 2023年8期
    關鍵詞:水經(jīng)注

    鐘彥亮

    大型文化節(jié)目《典籍里的中國》第二季,精選《永樂大典》《漢書》《禮記》《詩經(jīng)》《越絕書》《文心雕龍》《齊民要術》《水經(jīng)注》《說文解字》《茶經(jīng)》等經(jīng)典典籍,全面展現(xiàn)中華歷史典籍之美。繼《永樂大典》《漢書》《禮記》《詩經(jīng)》《文心雕龍》《越絕書》之后,讓我們來一起了解《水經(jīng)注》。

    水,浮天載地,潤澤萬物,人類因水而存,文明緣河而生。世界四大文明古國莫不發(fā)源于大江大河,而作為其中唯一延續(xù)至今的中華文明,更是一直與水相伴相生,我們的文明發(fā)祥于黃河、長江,我們的神話、歷史、文學、建筑等均蘊含著豐富的“水之道”。

    而由北魏酈道元撰寫的《水經(jīng)注》,便是一部展現(xiàn)“水之道”的“水之書”,它遍注天下之水,溝通自然人文,貫通古今歷史,是中國古代最為全面系統(tǒng)的綜合性地理學巨著。

    是酷吏還是忠臣?酈道元生平述略

    酈道元(?—527),字善長,范陽涿州(今河北省涿州市)人,青州刺史酈范之子,少時隨父在青州長大,父親卒后,襲父爵為永寧侯,例降為永寧伯。

    太和十八年(494),道元出仕,為尚書郎,同年他“從高祖(孝文帝拓跋宏)北巡”(《水經(jīng)注·河水注》)。而御史中尉李彪以其“執(zhí)法清刻”,引為治書侍御史。不久,李彪為仆射李沖劾奏,道元以屬官坐免。

    景明(500—503)中,道元為冀州鎮(zhèn)東府長史,他“行事三年,為政嚴酷”,使得“吏人畏之,奸盜逃于他境”,境內(nèi)大治。他還于景明間出任潁川太守,以長史行州事,《洧水注》便載有此事。

    永平(508—512)中,朝廷為安置歸附的山蠻,調(diào)道元為魯陽太守。他上表朝廷,建立學校,推行教育,教化山蠻,取得良好效果,“山蠻伏其威名,不敢為寇”。

    延昌四年(515),道元任東荊州刺史,為治理當?shù)匦U人,他“威猛為政,如在冀州”,蠻人“詣闕訟其刻峻”,因而被免官,隔了很長一段時間,才復起為河南尹。

    自孝文帝于太和十八年遷都洛陽后,北方各軍鎮(zhèn)日漸沒落,當?shù)厝找娌粷M,兵變頻頻發(fā)生。正光五年(524),為安撫各軍鎮(zhèn),朝廷決定“諸鎮(zhèn)并改為州,其郡、縣、戍名,令準古城邑”。大概因道元熟悉地理沿革,兼之他曾隨孝文帝北巡至各軍鎮(zhèn),較為熟悉情況,便下詔讓他持節(jié)兼黃門侍郎,馳驛與大都督李崇“籌宜置立,裁剪去留”,并“儲兵積粟,以為邊備”,恰逢諸鎮(zhèn)叛亂,“不果而還”。

    狼煙北起,鼓角南鳴。北魏與南梁的戰(zhàn)爭也于江淮一帶爆發(fā),孝昌(525—527)初年,“梁遣將攻揚州,刺史元法僧又于彭城反叛”,于是“詔道元持節(jié)兼侍中、攝行臺尚書,節(jié)度諸軍”,梁軍至渦陽敗退,“道元追討,多所斬獲”。

    從南方戰(zhàn)線回來后,道元“除安南將軍、御史中尉”,而御史中尉主要負責監(jiān)察百官。當時,司州牧、汝南王元悅寵幸丘念,常與臥起,選拔州官也多由丘念定奪,道元大為不滿,便設法抓捕丘念,且不顧赦免敕令,“遂盡其命”,并借機彈劾元悅。這自然得罪了元悅、元徽等貴族,他們本就忌憚“素有嚴猛之稱”的道元,如今更是心懷怨恨、愈發(fā)不安,一定要除道元而

    后快。

    很快機會來了。

    原來,當時雍州刺史蕭寶夤意圖謀反、稍露跡象,朝廷也是“頗亦疑阻”,元悅、元徽等便借機向朝廷提議任道元為關右大使,名為巡視鎮(zhèn)撫、查探虛實,實欲激化矛盾、借刀殺人。

    孝昌三年(527),道元明知西入關中如羊入虎口、兇險異常,可他依舊奉命成行。果然,蕭寶夤聞訊后,“謂密欲取己”,先下手為強,密遣部下郭子帙等攻殺道元一行,將其圍困在陰盤驛亭。由于驛亭在山崗之上,而水源卻在山崗之下,道元“穿井十余丈不得水”,這位撰著《水經(jīng)注》的偉大地理學家,最終“水竭力屈”,賊兵遂越墻而入,道元“嗔目叱賊,厲聲而死”,與其弟二子同時被害。

    道元一生好學,歷覽奇書,除《水經(jīng)注》外,另撰《本志》十三篇及《七聘》等文章,皆行于世,可惜后來失傳了。

    縱觀道元一生,他不憚權(quán)貴、剛正不阿,為政雖以嚴猛為主,但既未濫用酷刑,也未曾漁獵百姓,可謂嚴而不殘,《魏書》卻將其貶為“酷吏”,實非公論。而《北史》作者李延壽認為“道元遭命,有銜須之風”?!霸饷奔葱猩茀s遭兇運,“銜須”是臨難不屈的典故,《后漢書》載,東漢護羌校尉溫序至襄武巡察,被隗囂別將茍宇劫持謀反,溫序嚴詞拒絕,銜須于口,自刎而死。據(jù)此可見李延壽對道元的遭遇表示同情,并對他的寧死不屈致以贊美,足見其并非酷吏,而是忠臣。

    從性斯畢:酈道元與《水經(jīng)注》的生命聯(lián)系

    讀其書,見其人,《水經(jīng)注》體現(xiàn)了道元何種生命精神?值得細說。

    酈道元從小便深受故鄉(xiāng)山水美景的熏陶,在《巨馬水注》中深情描寫道,“巨馬水又東,酈亭溝水注之……余六世祖樂浪府君,自涿之先賢鄉(xiāng)爰宅其陰,西帶巨川,東翼茲水”,故居為巨馬河與酈亭溝兩條大小河流所環(huán)抱,“枝流津通,纏絡墟圃”,所以此處“匪直田漁之贍可懷”,且“信為游神之勝處”,可謂是魚米之鄉(xiāng),風光秀麗?!端?jīng)注》浸潤了他對山水的無限熱愛,這成了他著書的內(nèi)生動力。

    而在青州長大的日子里,少年道元每逢盛夏之日、疲倦之時,便會拿上古琴,叫上朋友,一起到熏冶泉水游玩消暑。此泉不僅“水色澄明而清泠特異,淵無潛石,淺鏤沙文”(《巨洋水注》),而且“中有古壇”,經(jīng)后人整飭,“以為嬉游之處”,同時南北高岸凌空,疏木交合,頗具涼意;而稍東又有一口湖,湖中“佳饒鮮筍”,香如芍藥,白似魚兒,想來滋味頗佳。道元便和朋友們在這個“秘密基地”中蕩舟劃槳,追逐清波,彈琴唱歌,互相應和,“歡情亦暢,是焉棲寄”。

    他的“秘密基地”可不止這一個,還有一處瀑布。這瀑布源出石井水,石井水往北注入一口井,而這口井在廣城東側(cè),“三面積石,高深一匹有余”(《淄水注》),水流過此處便會“長津激浪,瀑布而下”,水聲澎湃,驚川聒谷,奔涌之勢,狀同大河,他便在這壯觀的瀑布下盡情游玩。以至于他后來因公務“復出海岱”,還是會想起少年時這段深刻而美好的回憶,便與“郭金、紫惠同石井”,并“賦詩言意,彌日嬉娛,尤慰羈心”。

    《水經(jīng)注》丈量了他走過的路,記錄了他問過的人,這成了他著書的堅實基礎。道元“性本愛山水”,每至一處,均不辭辛勞,訪瀆搜渠,“脈其枝流之吐納,診其沿途之所躔”。他為魯陽太守時,尋訪汝水源頭為大盂山蒙柏谷,那里“一水東北出為汝水,歷蒙柏谷,左右岫壑爭深,山阜競高,夾水層松茂柏,傾山蔭渚”(《汝水注》);為東荊州刺史時,他辨明蔡水注入的是比水而非泄水(《比水注》);還有如“余嘗逕蕭邑,城右惟是水(谷水)北注獲水”(《獲水注》),“余昔因公事,沿歷徐、沇,路逕洙、泗,因令尋其源流”(《泗水注》),“余登其上,人馬之跡無聞矣,惟廟像存焉”(《肥水注》),“又言墓次有二碑,今惟見一碑,或是余夏景驛途,疲而莫究矣”(《淯水注》)等。

    同時,在尋山問水中,一旦碰見疑難之處,道元便會訪問百姓以了解實情,書中“父老云”“長老云”“耆老云”“俗相傳言”等俯拾皆是。瓦亭水邊有一處僵人峽,傳言上面有僵尸,他便向住在水邊的百姓打聽,“云其鄉(xiāng)中父老作童兒時,已聞其長舊傳,此當是數(shù)百年骸矣”(《淯水注》);在陰館縣西北一帶,有一處水流量很大的桑乾泉,他向老人家請教其中原因,“耆老云其水潛通,承太原汾陽縣北燕京山之大池”;而對于外地國理情形,他便詢問外國使者,“其地今高句麗之國治,余訪番使,言城在浿水之陽”(《浿水注》)。

    《水經(jīng)注》展現(xiàn)了他博極群書的閱讀量,這成了他著書必不可少的知識儲備。據(jù)陳橋驛《酈道元評傳》,《水經(jīng)注》引書多達480種,其中很多已散佚或失傳,賴此書得以保存一鱗半爪,難怪清代沈德潛盛贊“余少時讀《水經(jīng)注》,服其真能讀萬卷書,行盡天下山水路……若天地間不可無一、不容有二者”。而且正因《水經(jīng)注》征引浩博,因此與裴松之《三國志注》、劉孝標《世說新語注》及李善《文選注》等“名注”齊名,成為后世征引文獻取之不盡、用之不竭的源泉。

    關鍵是,道元征引文獻并非獺祭,而是經(jīng)過辨析正誤、取精用弘,他不僅經(jīng)常指出郭緣生、鄭玄、應劭及京相璠等學者的錯誤,如“余按,鄭玄所說非是”“按緣生此記,雖歷覽《史》《漢》,述行涂經(jīng)見,可謂學而不思矣”等,而且“其所不知,蓋闕如也”,如黃河到底有多長,在排比高誘、《山海經(jīng)》、《地志》、《穆天子傳》及《外國圖》等不同說法后,自承“淺見末聞,非所詳究”,而類似的“非所詳矣”“未知孰是”更是在書中時常出現(xiàn)。

    當然,他著書最直接的原因,便是當時的地理學著作各有各的不足,或周而不備,或簡而不周,或裁不宣意,或又闕旁通,因此他想“備其宣導”,寫出一部周備的地理學著作。

    我們知道,他在延昌年間被免官了很長時間,他便“竊以多暇,空傾歲月”,以山水之愛為內(nèi)在驅(qū)動,以所歷所學為堅實基礎,以補正前人著作不足為直接動機,將胸中的萬千山水傾瀉筆端,“從性斯畢”,撰成《水經(jīng)注》。

    布廣其文:《水經(jīng)注》與《水經(jīng)》

    所謂《水經(jīng)注》,便是為《水經(jīng)》作的注釋。據(jù)《隋書·經(jīng)籍志》,“《水經(jīng)》三卷,郭璞注”“《水經(jīng)》四十卷,酈善長注”,可知兩晉之際的郭璞也曾為《水經(jīng)》作注,唐代杜佑撰《通典》時還能見到這兩種注本,可惜后來郭注失傳,酈注獨存,因此《水經(jīng)注》便專指酈注。

    《水經(jīng)》是中國較早的地理學著作?!端鍟そ?jīng)籍志》未言作者,以致成謎。《唐六典·尚書工部》稱“桑欽水經(jīng)所引天下之水百三十七,江河在焉……酈善長注水經(jīng),引其枝流一千二百五十二”,據(jù)此《水經(jīng)》為桑欽所作??肌稘h書·儒林傳》,桑欽,字君長,西漢成帝時人,不僅精通《毛詩》《古文尚書》,而且似乎對地理學頗有研究,《說文解字》便引過他關于水名的觀點。

    不過,《四庫全書總目提要·水經(jīng)注》質(zhì)疑了“桑欽著《水經(jīng)》說”,理由是《水經(jīng)注》引用桑欽著作名為《地理志》而非《水經(jīng)》,且經(jīng)文稱“廣漢”為“廣魏”,“晉寧”卻為“魏寧”,因此“推尋文句,大抵三國時人”,《水經(jīng)》應是三國時曹魏無名氏所作。此后清末民初學者楊守敬贊成此說,并在其著作《水經(jīng)注疏》中補充了更多證據(jù),遂成通行觀點。

    那么道元注《水經(jīng)》到了何種程度?用他自己的話來說,便是“布廣其文”。

    《水經(jīng)》約1萬字,僅載河流約137條,行文異常簡略;而《水經(jīng)注》擴充至30萬字,共40卷,不僅記載約1252條河流及其流域中的自然地理,并且串聯(lián)起相關的人文地理,是一部百科全書式的巨著??梢哉f,道元注《水經(jīng)》,如同禹鑿龍門,將《水經(jīng)》的涓滴細流化作《水經(jīng)注》的奔騰巨浪。

    集六朝地志之大成:《水經(jīng)注》的地理學價值

    作為一部綜合性地理學巨著,《水經(jīng)注》其內(nèi)容和價值首先體現(xiàn)在地理學之上。

    在自然地理方面,《水經(jīng)注》看家本領自然是注水,它詳細記載了河流發(fā)源、流程、流量、大小、含沙量、汛期、結(jié)冰期等,使得“于四瀆百川之原委支派,出入分合,莫不定其方向,紀其道里,數(shù)千年之往跡故瀆,如觀掌紋而數(shù)家寶?!保ā稄V陽雜記》語)

    就拿黃河來說,在《河水注·卷一》中,經(jīng)文“河水出其(昆侖虛)東北陬”,十分簡單;注文引不同文獻進行豐富,引《山海經(jīng)》“河水出其東北隅”,以證黃河源出昆侖虛的東北角;引《爾雅》“河出昆侖虛,色白;所渠并千七百一川,色黃”,說明黃河由清變濁是因其流經(jīng)各地時合并了上千條河流,含沙量變大導致的;又引《物理論》“百里一小曲,千里一曲一直”,描述黃河“九曲十八彎”的河道,一幅“九曲黃河萬里沙”的宏偉景象便浮現(xiàn)眼前。順帶一提,《河水注》共分5卷,是全書最長的一篇,更加凸顯出黃河與中華文明的重要聯(lián)系。

    不僅如此,書中還廣泛記載流域中的地形地貌、湖泊泉井、瀑布峽谷、水旱災害、礦物、動物、植物等,而且觀察細致、記錄真實,如以具體的數(shù)字寫瀑布的高度,“瀑布乘巖,懸河注壑二十余丈”“?水又南出山,瀑布飛梁,懸河注壑,漰湍十許丈”“水出車箱山,乘高瀑布,四十余丈”等,保存了珍貴的地理信息,值得珍視。

    至于人文地理,《水經(jīng)注》如清代王先謙所言,“因水以證地,即地以存古”,以河流為脈絡,串聯(lián)起相應的人文地理。不過有趣的是,記載的人文地理呈現(xiàn)出矛盾的兩面,一面是沿河郡縣、農(nóng)田水利、宮殿樓閣、碑刻墨跡等,可謂田園牧歌;另一面卻是長城關塞、亭障塢堡、津渡烽燧,充滿刀光劍影。

    限于篇幅,只好簡單說說。前者值得一提的是碑刻,書中著錄碑刻300余塊,保存了大量漢晉古碑,如劉靖碑記載高梁水興修水利的歷史、滎口石門司馬登記功碑記載河堤謁者司馬登代王侮興修石門水利的經(jīng)過,還有東漢蔡邕為名士郭林宗撰寫的墓碑等,均有極高的史料價值。后者如諸葛亮八陣圖遺址,長江流經(jīng)陣圖南面,那里“石磧平曠,望兼川陸”,開闊平坦的地形便于連營布陣;“東跨故壘,皆累細石為之”;而“自壘西去”,則“聚石八行,行間相去二丈”,神秘莫測,“自后深識者所不能了”,不過如今因“夏水漂蕩,歲月消損”,陣圖“高處可二三尺,下處磨滅殆盡”,令人惋惜。

    書中的地理學思想同樣值得我們重視。道元指出“(水)引之則長津委注,遏之則微川輟流,水德含和,變通在我”“枝渠東注以溉田,所謂智通在我矣”,只要充分發(fā)揮我們的智慧,便能興水之利、除水之害,實現(xiàn)人水和諧共處。

    總之,《水經(jīng)注》正如明代黃省曾稱贊的“凡過歷之皋堆、夾并之坻岸、環(huán)間之郵亭、跨府之城隅、鎮(zhèn)被之巖嶺、洄注之溪谷、瀕枕之鄉(xiāng)聚、聳映之樓館、建樹之碑碣、沉淪之基落、靡不旁萃曲收,左摭右采”,內(nèi)容博大精深。

    由于道元為北方人,因此書中對北方地理的記載較為準確;對于他未曾親履的南方,他則廣泛參考東晉以后的南方地志,這也不可避免地導致記載南方地理有誤。不過我們不能對其求全責備,在當時南北政權(quán)對立的情況下,他不以南北為鴻溝,而以大一統(tǒng)的西漢版圖為基礎,遍注天下之水,甚至部分篇章用了南朝的年號,這不僅見其山水之愛,更能見其對中國大一統(tǒng)的渴盼,蘊含著愛國主義精神,是當之無愧的“集六朝地志之大成”(清代陳運溶語)。

    誠宇宙未有之奇書也:《水經(jīng)注》的文學價值

    《水經(jīng)注》不僅是一部綜合性地理學巨著,而且是一部頗具特色的山水文學佳作,正如《廣陽雜記》所言,“更有余力鋪寫景物,片語只字,妙絕古今,誠宇宙未有之奇書也”。

    對于未曾踏足的南方,道元則善于吸收他著之精華,略加點化,后出轉(zhuǎn)精,如描寫長江三峽七百里一段,向來膾炙人口,多選入中學語文課本當中,不過這并非道元原創(chuàng),而是他點化南朝劉宋盛弘之《荊州記》而來,試看:

    至于夏水襄陵,沿溯沮絕,或王命急宣,有詩云:“朝發(fā)白帝暮至陵?!保ā肚G州記》)

    至于夏水襄陵,沿溯阻絕,或王命急宣,有時朝發(fā)白帝,暮到江陵。(《江水注》)

    道元主要是將“朝發(fā)白帝暮至陵”改為“朝發(fā)白帝,暮到江陵”,不僅點明了陵是江陵,表意更為清晰,而且也和前文的四字格保持一致,使得節(jié)奏更加整齊,語言更為流暢。

    對于目睹的景色,他往往能做到隨物賦形,情景交融,如寫龍門瀑布,“此石經(jīng)始禹鑿,河中漱廣,夾岸崇深,傾崖返捍,巨石臨危,若墜復倚”,直接寫出地勢的驚險;“其中水流交沖,素氣云浮,往來遙觀者,常若霧露沾人,窺深悸魄”,一個窺字,寫出了遙觀者想看但又不那么敢看、看了又驚心動魄的心態(tài),側(cè)面突出瀑布之深險;“其水尚崩浪萬尋,懸流千丈,渾洪贔怒,鼓若山騰,浚波頹疊,迄于下口”,從視覺、聽覺極寫瀑布之洶涌澎湃;“方知《慎子》,下龍門,流浮竹,非駟馬之追也”,又用駟馬之速作對比,凸顯水流之快,與“乘奔御風,不以疾也”同出機杼。

    同時,《水經(jīng)注》記載了許多神話傳說、歷史掌故、歌謠俚語等,如魯班以腳畫地抓住忖留神的神話、“有數(shù)女取螺于此,遇風雨晝晦,忽化為石”的貞女峽傳說、“悒然不樂,思我劉君,何時復來,安此下民”的童謠等,不勝枚舉,使得全書生動活潑,讀來趣味盎然。

    《水經(jīng)注》描寫山水成就很高,對后世文學影響很大,明代張岱在《嫏嬛文集》便極力推崇“古來記山水手,太上酈道元,其次柳子厚,近時則袁中郎”。如柳宗元《小石潭記》“潭中魚可百許頭,皆若空游無所依”、王維《納涼》“漣漪涵白沙,素鮪如游空”,均是承《水經(jīng)注》“綠水平潭,清潔澄深,俯視游魚,類若乘空矣”“其水虛映,俯視游魚,如乘空也”而來。而李白詩歌更是深受《水經(jīng)注》影響,如《早發(fā)白帝城》“朝辭白帝彩云間,千里江陵一日還,兩岸猿聲啼不住,輕舟已過萬重山”,便是從“朝發(fā)白帝,暮至江陵”“猿鳴三聲淚沾裳”而來;而《上三峽》“三朝上黃牛,三暮行太遲;三朝又三暮,不覺鬢成絲”,又是直承書中歌謠“朝發(fā)黃牛,暮宿黃牛,三朝三暮,黃牛如故”而來。

    “山水有靈,亦當驚知已于千古矣”,酈道元所著之《水經(jīng)注》,為祖國大好河山以及河山之中的人與事圖像立傳,不僅是山水之知音,更是中華民族彌足珍貴的寶貴財富,其書對于我們文獻考索征引、歷史地理研究及文學創(chuàng)作仍有巨大參考價值,值得我們加以細讀。

    猜你喜歡
    水經(jīng)注
    〈水經(jīng)注〉與魏晉南北朝地理文學文獻研究》簡介
    安康境內(nèi)幾處古地名于當今的位置
    卷宗(2019年17期)2019-07-11 11:06:06
    《水經(jīng)注》選讀
    月讀(2018年7期)2018-07-07 05:11:52
    《史記索隱》與《史記正義》引《水經(jīng)注》考
    天中學刊(2018年4期)2018-01-28 08:19:42
    《水經(jīng)注·夷水》訂注
    西部學刊(2017年5期)2017-06-06 21:32:17
    《水經(jīng)注》編輯體例與特點
    唐代李賢《后漢書》注引《水經(jīng)注》考
    《水經(jīng)注》專名考
    人間(2016年31期)2016-12-17 20:42:12
    酈道元所見早期園林——《水經(jīng)注》園林史料舉要
    近二十年來《水經(jīng)注》研究綜述
    文教資料(2011年36期)2011-08-15 00:42:55
    屯昌县| 青岛市| 浦江县| 自贡市| 岑巩县| 汾西县| 嘉禾县| 大埔区| 峨眉山市| 容城县| 肃宁县| 开原市| 东山县| 进贤县| 肇源县| 东至县| 饶河县| 大城县| 昌吉市| 台东县| 大埔区| 永宁县| 靖边县| 东方市| 肃北| 秦安县| 长宁县| 博兴县| 抚顺市| 白沙| 綦江县| 宁海县| 临洮县| 邵阳市| 兰西县| 潮安县| 抚松县| 那曲县| 武义县| 南康市| 嵊州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