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小龍
語文,是人類認識世界、探索生命、表達情感的重要工具。隨著教育改革的不斷深入,小學語文教育也在不斷變革,從最初只注重語言基礎教育,到現(xiàn)在注重學生閱讀能力和文化素養(yǎng)的培養(yǎng)。讓生活走進小學語文課堂,就是要將生活中的點滴與語文知識相結合,讓學生在課堂中感受真實的生活,在體驗實際生活的過程中快樂學習。陶行知先生提出,教育必須是生活的,一切教育必須通過生活才有效,這說明讓生活走進小學語文課堂具有重要意義。如何讓生活走進小學語文課堂,讓語文教育更加貼近學生生活,成為當前語文教育的重要課題。本文闡述了讓生活走進小學語文課堂的重要性及策略,以供參考。
一、讓生活走進小學語文課堂的重要性
(一)有利于提升學生的語文素養(yǎng)
語文不僅指閱讀和寫作,還涉及溝通和表達的能力,思考和解決問題的能力等。讓生活走進小學語文課堂,可以使學生更好地理解和掌握所學知識,并將它們應用到日常生活中;還可以促使學生提升語文素養(yǎng),為學生將來的學習和發(fā)展奠定堅實的基礎。
(二)有利于激發(fā)學生的學習熱情
學生通常對生活中的事物更感興趣,如果教師能夠把生活情境融入課堂,可以激發(fā)學生的學習興趣,使學生更加積極地學習語文知識,進而主動探索和發(fā)現(xiàn)生活中語言文字的魅力。在以生活為主題的語文課堂中,學生可以積極地參與課堂活動,通過討論、互動等方式表達自己的見解和思想。這不僅可以鍛煉學生的語言表達能力,還可以促進學生之間的互動和溝通,增強班級凝聚力。同時,在生活化的語文課堂中,教師通過列舉生活案例、組織實踐活動等方式,可以豐富學生的語文知識,激發(fā)學生的學習熱情,增強語文課堂教學效果。
(三)有利于提高學生的社會適應能力
對小學階段學生而言,語文學習不僅是為了掌握文化知識和語言技能,更重要的是了解生活、適應社會。讓生活走進語文課堂,可以使學生更好地熟悉生活,積累經(jīng)驗,開闊視野。在生活化的語文課堂中,學生通過閱讀時事文章,能夠養(yǎng)成實時關注生活和社會熱點的習慣。久而久之,學生能夠強化社會意識,提高共情能力和社會適應能力,從而樹立正確的三觀,實現(xiàn)健康成長。
(四)有利于培養(yǎng)學生的文化內(nèi)涵
語文課堂是培養(yǎng)學生文化內(nèi)涵和弘揚中華優(yōu)秀傳統(tǒng)文化的重要陣地。生活是文化的源泉,對生活進行深入的挖掘和探究,可以讓學生對中華優(yōu)秀傳統(tǒng)文化有更深入的認識,進而增強學生的文化內(nèi)涵和文化自信。
二、小學語文課堂生活化教學的現(xiàn)存問題
(一)教學內(nèi)容枯燥乏味,課堂生命活力缺失
筆者調(diào)查發(fā)現(xiàn),部分小學語文教師的課堂教學只是教材內(nèi)容的簡單堆砌,缺乏來源于生活的素材,課堂缺失生命活力。其具體表現(xiàn)在教師的講解內(nèi)容不夠豐富、不貼近生活實際,無法滿足學生多元化的學習興趣和需要。
(二)教學方法陳舊單一,忽視學生的感受
教學方法是教師為了完成日常的教學任務而采用的方法,不僅包括教師教的方法,還包括學生學的方法。部分小學語文教師在生活化課堂中以講授法為主,注重知識的灌輸,忽視了學生的感受,導致學生的學習興趣不高,課堂失去生機和活力,影響了語文課堂教學質(zhì)量。
三、讓生活走進小學語文課堂的策略
生活化教學模式以學生的日常生活和社會實踐為基礎,以學生的實際需求和興趣為出發(fā)點,旨在促進學生的綜合素質(zhì)和語文能力全面提高。如何讓生活走進小學語文課堂,筆者認為可以從以下四個方面做起。
(一)挖掘生活化教學資源
生活化教學模式的核心,是將學生的生活和社會實踐與課堂教學內(nèi)容相結合。為此,教師應建立豐富的、貼合學生需求的生活化教學素材庫,收集文學作品、新聞資訊、短視頻、圖片等教學資源。這些素材不僅要貼近學生的生活實際,還要能夠引發(fā)學生的興趣和思考。這些素材可以是經(jīng)典文化作品,也可以是現(xiàn)代文學作品,甚至可以是學生自己的作品。通過閱讀和學習這些作品,學生能夠深入了解歷史、文化、社會及人生。
具體而言,教師可以選取貼近生活的出版物開展閱讀教學,如兒童文學、科普讀物、報紙雜志等,讓學生在閱讀中感知語文知識的實際用途。教師還可以選取一些學生喜歡的兒童文學作品,如《寶葫蘆的秘密》《神筆馬良》等,開展課堂教學活動,通過寓言式引導,讓學生展開聯(lián)想、妙想,從而領會其中的哲理。此外,教師可以選取《西游記》《紅樓夢》等經(jīng)典文學作品,讓學生在閱讀中感受不同時代的語言和文化差異,這不僅能讓學生汲取語文知識,還能提高學生對歷史、文學和哲學的認知。
(二)運用生活化教學方法
生活化教學方法的重點是讓學生主動探究和學習。在小學語文教學中,教師可以通過生活化教學方法,引導學生運用多種學習方式,如研究性學習、體驗性學習和合作學習等,讓學生在探究過程中發(fā)展創(chuàng)造力。具體而言,教師可以引導學生參加一些有助于語文學習的活動,如書法比賽、朗誦比賽、中秋節(jié)文化活動等,通過活動鍛煉學生的語言表達能力,提升學生的語文核心素養(yǎng)。在課堂教學中,教師可以將學生熟悉的生活問題與課本內(nèi)容相結合,用一些實際的例子來解釋生字、詞匯和語法。這樣能加深學生對知識的理解,提高學生運用語文知識解決日常生活問題的能力。此外,教師可以組織學生參加一些實踐活動,如走訪紅色教育基地、寫作采風、參加生態(tài)保護活動等,通過觀察、體驗、記錄等方式,讓學生在實踐中感受語言與生活的緊密聯(lián)系。
在運用生活化教學方法時,教師應遵循學生的身心發(fā)展規(guī)律,借助學生喜聞樂見的教學手段,引導學生在生活中學習知識,以增強語文教學效果。比如,在教低年級學生識字時,教師可以布置作業(yè),讓學生和家長一起在街上“找漢字”,留意店鋪的招牌、廣告牌等,使學生在家長輔助下認識更多生字。此外,教師還可以鼓勵學生在生活中通過電視、課外讀物等認識漢字。這樣的識字教學既能拓寬識字渠道,增加學生的識字量,又聯(lián)系了生活實際,使學生在真實的生活情境中愉快識字,變被動學習為主動學習。
(三)創(chuàng)設生活化教學情境
小學階段學生年紀小,生活閱歷少,對于課文中一些沒有親身體驗過的情境,無法深入理解和體會作者的思想感情。因此,教師在教學中可以利用多媒體手段創(chuàng)設相應的情境,通過生動形象的圖片、視頻等,營造逼真的生活情境,幫助學生理解課文主旨。
比如,在教授《天安門廣場》這一課時,由于授課對象是低學段的學生,僅僅通過文字講解無法讓學生感受天安門廣場的雄偉壯觀,體會置身于天安門廣場時的熱血澎湃。對此,教師可以運用多媒體設備向?qū)W生播放天安門廣場的圖片、視頻,將雄偉壯觀的天安門立體生動地呈現(xiàn)出來,從而使學生更好地理解課文的思想。又如,在教授《掌聲》這一課時,教師可以先讓學生分享自己的生活經(jīng)驗:“你在哪些場合聽到過掌聲?你有過掌聲為自己響起的經(jīng)歷嗎?當時內(nèi)心的感受如何?”每個學生都有不同的生活經(jīng)歷,也有不同的情感體驗,這可以使學生融入課堂情境,積極主動地講出自己的故事。在此基礎上,教師再帶領學生帶著飽滿的情緒閱讀課文,與文章內(nèi)容深度對話,使學生更好地理解課文中人物的心情,把握課文內(nèi)涵。
在小學語文教學中創(chuàng)設生活情境,營造輕松、愉悅、高效的課堂學習氛圍,有利于調(diào)動學生參與課堂的興趣,使學生從不同層面去認知、理解與把握語文知識,提高其感悟生活的能力。
(四)在課堂教學中滲透生活中的語文
生活化教學模式的一個重要特點,是將生活與語文知識相結合。研究發(fā)現(xiàn),學生學習的內(nèi)容和他們熟悉的生活背景越接近,其自覺接納知識的程度就越高。因此,在小學語文教學中,教師要根據(jù)學生的不同生活背景和認知水平,挖掘教材中的生活元素,尋找學生熟悉的生活情境和語文知識,使學生愿意探究、愿意動手、愿意學習,從而培養(yǎng)學生在不同場合學語文、用語文的能力,提升學生的語文素養(yǎng)。具體而言,教師可以運用案例分析的方法,讓學生分析真實的生活案例,了解語文知識在生活中的應用情況。
例如,教師在給學生講解“形容詞”的相關知識時,可以創(chuàng)設購買牛奶的情境,讓學生用形容詞向售貨員講述它的口感和品質(zhì)等。教師可以指導學生這樣表達:“我想要購買一箱新鮮的、有機的、甜甜的牛奶。”在這個例子中,學生學會了用形容詞來描述牛奶的品質(zhì)和口感,能夠在生活中更準確地選擇適合自己的牛奶。又如,在給學生講解對比的相關知識時,教師可以創(chuàng)設兩個人在外面散步的情境,讓學生運用對比手法來描述這兩個人穿著方面的區(qū)別。在教師的指導下,學生可以準確地表述:“這兩個人穿著不同顏色的衣服,一個是黑色的,一個是白色的。”在這個例子中,學生學會了通過對比來講述兩個人的穿著特點,進而提高了在生活中的觀察能力。
結語
生活是語文教學的源泉,離開了生活,語文便成了無本之木、無源之水。生活中處處有語文,語文處處反映著生活,它們密不可分。語文課程應該立足于實際,讓生活走進課堂,讓語文學習變得更加生動有趣,讓學生學會用語言表達自己的想法和情感,更好地感受語文的魅力,加深對生活的理解。
(作者單位:
甘肅省天水市秦州區(qū)大門鎮(zhèn)中心小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