顏麗麗
2022年版《義務教育語文課程標準》中提出:在語文教育中教師需要指引學生充分利用普通話流利、有感情地朗讀課文。誦讀與朗讀在本質(zhì)上比較相似,是語文課程性質(zhì)的表現(xiàn),也是語文教育的傳統(tǒng)。同時新課程標準也指出,教師在教學過程中應該著重提高學生的誦讀興趣,借助誦讀培養(yǎng)學生的語感,強化學生的語言學習體驗。對此在今后的初中語文教學中,教師需要采取靈活多樣的方式引領學生進行誦讀。
教育學家葉圣陶曾提出:“吟誦不僅能做到理智的理解,還可以親切體會,在不知不覺中將誦讀的內(nèi)容轉(zhuǎn)變成自己的東西?!痹诔踔姓Z文教學中,誦讀教學是一種十分常用的教學方式,其可以指引學生深層次地與文本進行對話,并且在誦讀過程中師生、生生之間也會做到良好交流,能引領學生更加深入地感知文本語言,體會思想情感,對提升學生的語文核心素養(yǎng)有良好幫助。
首先,在初中語文教學中,科學地組織誦讀教學活動能全面增強學生語感,學生在誦讀中能實現(xiàn)語言建構(gòu)與運用素養(yǎng)的發(fā)展,在誦讀中形成語言“直覺”,并借助大量的誦讀積累,讓字詞語段匯聚在學生口中,進一步增強了學生的語言感知性,促使學生能將經(jīng)典、優(yōu)秀的文本了然于心。其次,誦讀教學還能進一步提升學生的語文學習興趣。新課程標準中提出,語文教師應該注重學生誦讀興趣的培養(yǎng),關注學生的語言體會與領悟。教師在平常通過多種方式指引學生開展充滿趣味性的誦讀活動,讓學生能在手、口、耳、眼等多感官活動中提高對文本的熟悉,促使學生能對文本產(chǎn)生多層次的理解。學生原本讀不懂的內(nèi)容,通過大量、多次的誦讀,可以積累到一定程度,隨后教師給予學生適當?shù)狞c撥、講解,就可以讓學生做到融會貫通,消除了學生的對文本誦讀的畏懼心理,增強了學生的誦讀感受,促進了學生語文學習興趣提升。此外通過誦讀教學還可以進一步促進學生審美素養(yǎng)的發(fā)展。漢語言的平仄、音調(diào)具有豐富多樣的組合,具有極強的韻律性、音樂性,特別是在對仗押韻的古詩詞中,語言韻律更是具有極強的審美性,古詩詞內(nèi)容精練、文辭華麗、韻律悠揚,教師指引學生開展古詩詞誦讀活動,能引領學生全方位地融入古詩詞的意境中,在誦讀中體會作者的情感、古詩詞的內(nèi)涵,讓學生借助聯(lián)想、想象等方式進行審美創(chuàng)造,全面促進學生的審美發(fā)展。
誦讀教學是初中語文教學十分關鍵的一種方式,從當前初中語文教學的實際情況看,關于誦讀教學還存在一些問題。
首先是誦讀方式比較單一。當前的語文課堂上誦讀多以學生齊聲讀的方式開展,齊聲讀雖然能讓學生在有限的課堂時間里都參與到誦讀活動中,但是這種誦讀方式也存在一定弊端,如部分學生的誦讀熱情不高,會在齊聲誦讀中出現(xiàn)從高聲到“失聲”的情況,同時也有的學生會在誦讀中出現(xiàn)讀音、節(jié)奏不正確的現(xiàn)象,難以及時地糾正。齊聲誦讀還會造成學生個性化不突出,難以展現(xiàn)學生的個性,無法讓學生做到文本理解溝通與對話之間的良好交互。
其次是在初中語文誦讀教學中,存在誦讀過程比較隨意的情況。初中語文閱讀活動,特別是古詩詞閱讀中,幾乎都會涉及誦讀活動,但是很多時候教師在誦讀教學中會出現(xiàn)一定隨意性的情況,誦讀目標不清晰,有時教師會設計多次、多種誦讀方式,但是誦讀活動之間的關聯(lián)不清晰,學生的誦讀情況停留在文本表面,難以深層次把握文本的內(nèi)涵及情感。同時學生在課堂誦讀中也會呈現(xiàn)機械化的狀態(tài),學生在誦讀中難以投入情感,機械地按照文本進行“大聲讀”,無法走進文本世界,導致誦讀效果不佳。
最后是初中語文誦讀教學缺乏系統(tǒng)的指導。初中語文教師平常教學任務重,學生人數(shù)多,難以對學生的誦讀活動進行有效指導,雖然教師要求學生有感情地開展文本誦讀活動,但是如何在誦讀中做到有情感,教師并沒有對學生進行指導,這就會導致學生的誦讀過程停留在簡單化的復讀中,難以把握文本背后的情感,不利于學生誦讀能力的提升。
感知式誦讀主要是教師在語文課堂上引領學生對文本內(nèi)容進行初步誦讀,了解文本題材、內(nèi)涵、節(jié)奏、情感,實現(xiàn)從無知到深知的過渡。感知式誦讀屬于誦讀活動的初始環(huán)節(jié),其關鍵是讓學生可以充分掌握誦讀文本的語言特征,能做到讀準字音、字調(diào),不少字、不錯字。初中語文教師在平??梢酝ㄟ^錄音范讀、親身范讀等方法,為誦讀活動做出示范,指引學生在示范模仿中初步掌握誦讀技巧。如在《聞王昌齡左遷龍標遙有此寄》中,教師可以在進入課堂后利用多媒體播放音樂,配合音樂進行范讀,并要求學生根據(jù)范讀在文中標記出韻腳、節(jié)奏等,使得學生初步掌握七言絕句節(jié)奏劃分方式。教師范讀結(jié)束后,為學生簡單地講解這首詩的節(jié)奏特征,劃分出“二二二一”節(jié)奏,明確每句的韻腳,并根據(jù)詩詞內(nèi)容分析作者的情感。之后教師指引學生開展誦讀,并結(jié)合自身掌握的誦讀技巧進行自由練習,將詩歌的韻律、情感基調(diào)等讀出來。同時在誦讀中,教師要引領學生嘗試融入情感,為了突出作者的愁思情緒,可以通過放緩語速、拉長韻腳聲線等方式進行誦讀,借助誦讀引領學生深入體會詩詞情感,提高學生的誦讀效率。感知式誦讀是學生進行深層次誦讀的關鍵,教師在實際教學中需要指引學生充分掌握感知式誦讀的技巧,規(guī)范學生的誦讀行為,對學生進行細致引導,便于學生在誦讀中體會文本的語言美、韻律美。此外,為了幫助學生快速進入誦讀狀態(tài),教師也可以結(jié)合具體的文本內(nèi)容,利用多媒體創(chuàng)設誦讀情境,促使學生能做到讀準、讀透。
分析式誦讀主要是在文本誦讀中做到誦讀與理解之間的良好結(jié)合,教師需要引領學生深度分析文本中作者描寫的意向、意向的象征等,讓學生能實現(xiàn)感性認知向理性認知的逐步過渡,從而加深學生對文本的感悟,實現(xiàn)與作者之間的情感共鳴,沉浸式地完成誦讀訓練。如在《漁家傲·秋思》中,教師可以先指引學生對這部作品進行反復誦讀,然后相互交流自己對這首詞的感受,指引學生在交流中體會詩詞中的荒涼肅殺、寂寥蕭條之感,隨后教師指引學生根據(jù)分析出來的結(jié)果對詩詞進行邊讀邊析,同時教師可以結(jié)合“衡陽雁”的意向,為學生補充《月夜憶舍弟》《次北固山下》等材料,讓學生能對“衡陽雁”的來源有充分認知;接著教師引領學生反復誦讀“羌管悠悠霜滿地”一句,并思考能不能用“幽幽”將“悠悠”替換掉,能不能用“遍地霜”來代替“霜滿地”,并說出原因。在學生活動結(jié)束后,教師再次引領學生開展誦讀,并對詩詞中“雁、邊聲、長煙、落日、孤城、濁酒、悠悠”等關鍵詞進行細致剖析,使得學生能充分了解作者的情感,如悲涼、蕭條、思鄉(xiāng)、憂愁等。當學生對詩詞的意向有了深度了解后,教師再次要求學生開展詩詞誦讀,深化情感體驗。通過分析式誦讀,能讓學生對文本意向有更深的了解,并且學生在誦讀中也會對作者的情感內(nèi)涵有深度把握,有助于學生將更加真摯的情感融入誦讀活動中。
反復式誦讀主要是學生在文本誦讀過程中,需要以文本整體為關鍵,開展整體性的品味、體驗活動,文本誦讀不能拘泥于字詞、字面,應該從審美的角度體會文本情感、音樂、意境之美。在實際教學中,教師可以指引學生借助欣賞式誦讀的方式,感受到文本之外的情感內(nèi)涵,深入作者內(nèi)心,與作者實現(xiàn)情感交互,從中體會到文本的語言特征,領悟作者的精神。如在《觀滄?!分?這部作品創(chuàng)作于曹操北征烏桓凱旋的歸途中,曹操在碣石山登高望海,刻畫出了大海吞吐日月的壯麗景色,也體現(xiàn)了曹操內(nèi)心的壯志,整首詩讀起來充滿了磅礴氣勢。但是部分學生在誦讀中會將其單純地看成是一個寫景詩詞,只能體會到詩詞表面的壯麗景色,無法體會作者的內(nèi)心情感。對此在實際教學中,教師可以先讓學生誦讀一遍古詩詞,并讓學生之間相互交流誦讀感受,接著教師為學生詳細介紹這首詩的背景,作者北征凱旋,鞏固了后方,為中原統(tǒng)一奠定了基礎,作者通過對壯麗的山河景象進行描述,表達了自身的雄心壯志,突出了曹操渴望建功立業(yè)的人物形象。教師為學生介紹完這首詩的創(chuàng)作背景后,引領學生從更加寬廣的角度誦讀全詩,體會詩歌中作者的抱負與胸懷。在欣賞式誦讀中教師需要指引學生充分掌握詩詞的多元資料,幫助學生能深層次地體會文本中的情感,指引學生能快速進入詩詞構(gòu)建的意境,欣賞詩詞文本的語言之美,便于學生深度走進文本世界,與作者實現(xiàn)隔空對話。
積累式誦讀是通過反復、多次的誦讀,在不斷積累中強化語感,最終達到正確、有情感的背誦。初中語文教師在引領學生開展積累式誦讀時,需要特別注意學生語感的培養(yǎng),讓學生在大量言語輸入中形成相應的語感圖式,并將文本語言轉(zhuǎn)變成自身的文思,能在語言交流、寫作表達中做到文思泉涌。如在《木蘭詩》中,這部作品是一篇長篇敘事詩,對學生的誦讀有較高要求,為了幫助學生實現(xiàn)高效誦讀及背誦,教師在教學過程中需要注意指引學生對詩詞的故事情節(jié)、情感脈絡展開分析,并注重梳理寫作思路,使得學生充分掌握貫穿故事情節(jié)的關鍵線索,將替父從軍、奔赴戰(zhàn)場、征戰(zhàn)十年、辭官回鄉(xiāng)、親人團聚等情節(jié)很好地銜接起來,教師指引學生從線索出發(fā),進行情節(jié)脈絡誦讀,能很好地降低學生的誦讀記憶難度,有助于學生學習效果的提升。此外,初中語文教師在課堂教學中,還可以指引學生在誦讀過程中,圍繞某個中心詞,探索更多的誦讀素材,充實學生積累,提高學生的學習有效性。如《聞王昌齡左遷龍標遙有此寄》中,教師要求學生以“月”為關鍵詞,積累更多與月亮相關的名句名作,總結(jié)月亮的不同意向,充實學生的學習積累。初中語文教師需要注意的是:積累式誦讀并不是要求學生單方面地進行機械式背誦記憶,需要學生在誦讀中充分掌握文本的內(nèi)涵、語言之美,在此過程中融入自身情感,形成自身獨特的語言風格,并找到最深刻的記憶方式,實現(xiàn)學以致用。
語文教學不能局限于教材、課堂,更要拓展到課外生活中。課外誦讀可以進一步拓寬學生學習面,還能幫助學生積累更加豐富多元的學習素材,對提升學生的語文素養(yǎng)有很大幫助。在實踐中,初中語文教師要注意引領學生開展拓展式誦讀活動,指引學生在拓展誦讀中實現(xiàn)枯燥文字向有聲誦讀的轉(zhuǎn)變,激發(fā)學生的誦讀興趣。如在指引學生課外進行《名人傳》誦讀時,教師可以借助信息化手段,首先將《名人傳》中一些經(jīng)典的片段摘抄下來,以演講稿的方式呈現(xiàn),讓學生對其進行誦讀,在此過程中關注學生的發(fā)音、感情停頓,培養(yǎng)學生的誦讀技巧。學生在誦讀過程中,可以將自己認為好的句子記下來,既可以方便學生積累寫作素材,又能幫助學生更加細致地梳理故事主線。通過朗讀能讓學生全身心地投入閱讀訓練中,學生可以更好地感悟人物性格、生平經(jīng)歷,能與文本進行深層次交流。又如教師在引領學生在課外進行小說類名著誦讀時,教師可以先讓學生抓住小說中的主人公,要求學生圍繞主人公的描述進行誦讀,初步了解主人公情況;隨后教師指引學生圍繞主人公寫故事梗概,并讓學生在誦讀中回顧故事,使得學生能對文本有深層次把握,加深學生的印象。此外教師還可以讓學生將自己對小說的理解與其他人進行交流,通過互動深化學生的理解,提升學生的閱讀效率。
在誦讀教學中,初中語文教師為了提高學生的誦讀能力,還需要注重對誦讀模式進行優(yōu)化創(chuàng)新,教師要組織學生開展創(chuàng)新式誦讀活動,便于學生發(fā)展提升。首先,教師可以組織學生開展國學經(jīng)典誦讀比賽活動,在班級中定期組織誦讀經(jīng)典活動,要求每個學生都參與進來,在活動中教師設置不同獎品,學生共同評價出優(yōu)秀誦讀者,為其他學生樹立誦讀榜樣,調(diào)動學生的誦讀積極性。其次,教師要注意良好誦讀氛圍的建設,設置經(jīng)典內(nèi)容句子,在教室安排專門的誦讀區(qū),為學生提供多元化的誦讀作品,強化學生的誦讀熱情。最后,教師還應該在平常教學中不定期地組織學生開展誦讀活動,讓誦讀成為學生日常學習的重要部分。如教師可以在每天講課之前,讓學生輪流到講臺上誦讀一些經(jīng)典內(nèi)容,如《論語》,或者是讓學生自己誦讀古詩詞、名言警句等,教師也需要積極地參與到其中,多與學生交流,強化學生的誦讀意識,讓學生能在誦讀中提高自身能力。初中語文教師要注意通過多元化的誦讀活動,激活學生的誦讀欲望,促使學生能在誦讀中體會到語文學習的樂趣,便于學生語文學習能力的提升。
總而言之,在初中語文教學中,科學合理地引導學生進行誦讀,可以在很大程度上深化學生對文本知識的理解,有助于學生語文素養(yǎng)的提升。受諸多因素影響,在初中語文誦讀教學中還存在一些問題,所以在實踐中語文教師應該進一步優(yōu)化語文教學模式,采取多元化的手段引領學生進行訓練,逐步提高學生的朗讀能力,讓學生在朗讀中充分領悟文本內(nèi)涵,把握語文本質(zhì),推動學生綜合成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