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奕
古詩詞作為語文教學的重要內容,呈現(xiàn)的是中華民族最具特色的精神標識和杰出代表,體現(xiàn)的是中華優(yōu)秀傳統(tǒng)文化的精髓。初中語文統(tǒng)編教材中安排學習的古詩詞有84篇,屬于教讀課文的有36篇,課外閱讀推薦的48篇。這些古詩詞安排在6冊教材的12個單元中,數(shù)量眾多,內容駁雜。針對這一安排情況,初中古詩詞教學內容適合以任務驅動的方式開展教學。所謂任務驅動就是學生在教師根據(jù)當前教學主題設計并提出具有強烈問題驅動的任務中,通過對學習資源的積極主動應用、開展自主探究與協(xié)作學習,以完成相應學習任務的教學方法。教師在古詩詞教學中需要遵循學生的認知規(guī)律,結合古詩詞的學習特點,在真實情境中設計并提出古詩詞學習中有驅動性的問題,通過整合學習內容、學習方法和學習資源等多方面的因素,幫助學生順利完成古詩詞學習任務。
一、以任務驅動重構古詩詞學習內容
鑒于初中古詩詞學習內容具有多樣性、復雜性等因素帶來的教學難度,結合《義務教育語文課程標準 (2022年版)》 提出的“語文學習任務群”設計要求,教師在古詩詞教學中需要通過重構學習內容,借助設計學習任務群來突出典型性、創(chuàng)造性,從點、線、面三個層次上形成統(tǒng)一。
(一)從點上設計單篇課文教學
重構學習內容,并不意味著單篇教學不重要;相反,對一些內容多、蘊含深刻的單篇古詩詞,就需要從點的層面設計探究性學習任務,驅動學生能夠在古詩詞學習中與古人深度對話,進而“神交”。蘇軾的《水調歌頭·明月幾時有》就是適合從點上進行設計的單篇課文。這首詞安排在九年級上冊第三單元《詩詞三首》一課中,單元導語提出的學習要求有:“注意體會古人寄托于山水名勝中的思想感情,感受他們的憂樂情懷?!碧K軾的《水調歌頭·明月幾時有》中緊扣“月”在天地之間反復轉換,表達詩人對人生的深層思考。對此,教師可以從點上進行如下的設計:活動任務是有感情地朗讀課文,在梳理詩人情感變化軌跡中,抓住重點語句體會詩人對人生有怎樣的思考;活動目標是深刻體會詞中所傳遞的情感,理解所蘊含的人生哲理;活動過程是自主閱讀詞作,合作探究,誦讀展示。這樣的任務驅動,目的是讓學生在入情入境中通過對話探究詩人在詞中所闡發(fā)的人生哲理。
(二)從線上設計組合課文教學
教師可以突破教材安排的學習順序,根據(jù)自己對古詩詞學習的思考,對古詩詞教學內容進行必要的重組,采取“1+1”或“1+X”的組合模式,使古詩詞學習得到不同層面的融合與強化。如杜牧的《赤壁》一詩教學,根據(jù)該詩詠史的特點,可以將課外閱讀中同為杜牧所作的詠史詩《泊秦淮》與之組合。據(jù)此,教師可以從線上進行如下的設計:活動任務是《赤壁》和《泊秦淮》同為杜牧的詠史詩,比較它們在表達方法上有什么不同;活動目標是體會與理解兩首詩中詩人表達思想感情的方法;活動過程主要是在細讀兩首詩的基礎上,從表達形式、寫作手法、表達感情和整體評價等方面(可設計表格)比較兩首詩的異同,并互相交流比較結果,讓學生對杜牧詠史詩形成比較深刻的理解和把握。
(三)從面上設計綜合內容教學
教師根據(jù)一定的學習主題重構教學內容,形成具有整合特點的學習實踐活動。這種學習主題的確定,可以是題材、內容方面的,也可以是表達方法、藝術方面的,還可以是文化意象、意境方面的。教師通過設置學生比較熟悉的情境與感興趣的任務,組織學生開展合作、探究學習,讓學生在整合中轉變學習方式、獲得學習經(jīng)驗、提高學習效率。如杜甫是唐代的偉大詩人之一,其創(chuàng)作成就、創(chuàng)作風格演變等值得學生學習與探究,因此,可以以此作為學習主題,整合教材中多篇杜甫在不同時期創(chuàng)作的不同風格的詩歌,如《望岳》《春望》《茅屋為秋風所破歌》等。教師可以從面上進行如下的設計:活動任務是學生細讀整合學習的三首杜甫不同時期的代表性詩作,重點分析杜甫詩歌風格的變化,撰寫一篇300字左右的小論文進行表述;活動目標是在細讀杜甫詩歌中抓住具體詩句分析詩風的變化;活動過程主要是先獨立閱讀與分析,并撰寫出小論文,再在小組內互相交流、互相補充小論文,最后是課堂展示小論文。這樣學生通過在三首詩中探究杜甫詩風從慷慨激昂到沉郁頓挫的變化,并找到這一變化與詩人的人生經(jīng)歷是分不開的,再通過交流、討論、展示,可以使學生的理解、表達和思辨能力都在古詩詞學習中獲得提升。
二、以任務驅動突出古詩詞學習特點
任務驅動下的古詩詞學習具有不斷學習、不斷探究的特點,需要教師精心設計具有吸引力和挑戰(zhàn)性的系列任務,有效驅動學生進入學習活動,讓學生在真實的學習情境中不斷思考與探究,并在互相分享中完善學習成果,以獲得古詩詞學習的方法、經(jīng)驗與智慧。
(一)設計體現(xiàn)誦讀要求的任務
古詩詞具有語言凝練、節(jié)奏韻律分明的特點,誦讀是最基本的古詩詞學習方法。教師設計驅動學習任務,自然也要充分體現(xiàn)誦讀方面的學習要求,并貫穿整個古詩詞教學過程。具體地說就是讓學生在讀準字音、讀出節(jié)奏、讀出韻律的基礎上,讀出詩人的內在感情抒發(fā)。如崔顥的《黃鶴樓》教學,針對該詩在格律方面的特點,可以設計驅動學生在誦讀中開展探究的實踐活動。教師可以進行如下的設計:活動任務是反復朗讀《黃鶴樓》,注意找出詩句中不合格律的地方(不合平仄與對仗要求),思考這樣不合格律的一首詩為什么還能夠成為經(jīng)典作品;活動目標是感受《黃鶴樓》詩句中呈現(xiàn)出來的聲調自然與音節(jié)明亮互相匹配的特點;活動的過程主要是在朗讀中找到不合格律之處,通過反復誦讀感受聲調的自然與節(jié)奏的明亮。通過這樣的誦讀學習,學生能夠明白古詩詞中聲調音節(jié)達到渾然天成的境界,才是真正好的格律。
(二)設計體現(xiàn)多種學法的任務
選入教材的古詩詞都堪稱經(jīng)典作品,無論是語言表達還是意境創(chuàng)造都是值得學生品讀、咀嚼、揣摩、玩味的內容,也需要采用多種適宜的方法才能理解和把握。教師在古詩詞教學中,需要設計運用多種學習方法為任務以驅動學生深入開展古詩詞學習實踐活動。
其一是繪畫法。根據(jù)“詩中有畫”這一普遍性特點,在古詩詞學習中,教師可以設計學生借助畫面進入古詩詞學習的方法,以調動學生積極主動建構起古詩詞中意象的具體畫面。如《天凈沙·秋思》教學中,教師根據(jù)該作品具體的寓情于景、意象豐富的特點,設計畫一幅以“瘦”與“靜”為特征的深秋寫意圖,使學生努力把詩句中突出的意象呈現(xiàn)在畫面中,獲得更直觀的詩意感受。
其二是聚焦意象法。意象是詩人營造古詩詞意境的有效抓手,要想進入意境的深層學習,就需要聚焦意象尋找作者表達感情的載體。如《江城子·密州出獵》教學,蘇軾在詞作中通過典故的運用來寄托感情形成意象。教師可以設計的學習任務是:找出詞中所運用的典故,弄清楚典故在詞作中發(fā)揮的作用。這樣可以促使學生真正領悟蘇軾在運用典故營造詩詞意境上的獨特造詣。
其三是品讀咀嚼關鍵詞法。古詩詞的詩句看似是一個個單音節(jié)詞連接起來的,實際上每個字詞都是詩人千錘百煉的結果,是營造古詩詞意境的關鍵所在。如《野望》一詩教學,教師可設計學生探究這首詩在審美意境上的創(chuàng)設方法為學習活動任務。學生就需要抓住頸聯(lián)“牧人驅犢返,獵馬帶禽歸”中的“驅、返、帶、歸”四個詞所營造出的田園牧歌式的山鄉(xiāng)秋晚圖,其跳動的情致與欣然的意趣,與前面詩句描述的靜態(tài)交織成一幅絕妙的藝術畫卷。
(三)設計體現(xiàn)拓展積累的任務
古詩詞學習中積累語言是重要的教學目標,把古詩詞整體與教材選入的數(shù)量進行對比,自然會覺得僅僅學習課文的古詩詞篇目是遠遠不夠的,因此,教師設計古詩詞學習任務,需要體現(xiàn)拓展積累方面的目標要求。對于古詩詞的拓展學習,不是隨隨便便推薦就可以,而需要根據(jù)一定的議題進行,如相同的主題、相同的表達方法、相同的時代背景、相同的表達對象等,再精心選擇適合學生閱讀水平的若干作品,使拓展與積累能夠增強古詩詞學習的實效。如教學元曲《天凈沙·秋思》,題目中的“秋思”顯示了詩人在作品中表達的對象與情感,詩句“斷腸人在天涯”更突出了意境所在。教師可以根據(jù)《天凈沙·秋思》的主題與意境特點,拓展積累以游子秋思為內容的古詩詞,如《月夜憶舍弟》 (杜甫)、 《十五日夜望月寄杜郎中》 (王建), 《蘇幕遮(碧云天)》 (范仲淹) 等。學生通過朗讀拓展閱讀作品的內容,比較意境的營造,在《天凈沙·秋思》的基礎上,對拓展閱讀的古詩詞借助關鍵句進行積累。
三、以任務驅動實現(xiàn)古詩詞學習目標
在古詩詞學習中,積累只是一個顯性的知識性目標,至少還應有感情領悟方面的隱性目標。從《毛詩序》所言“詩者,志之所之也,在心為志,發(fā)言為詩”看,“志”是詩人凝結在詩歌中的思想感情與人格追求,因此,對“志”的理解與把握就是古詩詞中值得重視的隱性學習目標。教師需要從濡養(yǎng)與開拓學生精神世界出發(fā)來設計古詩詞學習任務,盡可能引導學生在真實的歷史情境中知人論世、涵泳體悟,實現(xiàn)人文教育與語文素養(yǎng)同步發(fā)展的目標。
(一)從語言魅力到人格魅力
入選初中教材的古詩詞,有很多是詩人用富有魅力的語言蘊含深邃雋永的思想感情,體現(xiàn)出博大的胸襟和人格魅力。如孟浩然的《望洞庭湖贈張丞相》教學,詩中的“欲濟無舟楫,端居恥圣明。坐觀垂釣者,徒有羨魚情”,就是用看似平淡卻十分委婉的語言,表達詩人在盛世之中有所作為并得到提攜的愿望。教師應設計學習任務,讓學生在還原創(chuàng)造背景中去品讀與感悟。
(二)從民族氣節(jié)到家國情懷
在古詩詞所承載的優(yōu)秀傳統(tǒng)文化精華中,最動人的就是民族氣節(jié)與家國情懷。這是教師設計古詩詞教學任務時必須關注的重要目標。如學習文天祥的《過零丁洋》,教師需要設計體悟詩句“人生自古誰無死,留取丹心照汗青”的民族氣節(jié)的重點學習任務;又如學習秋瑾的《滿江紅·小住京華》,教師需要設計重點引導學生體悟詞中作者對國家前途命運的深切關懷之情的學習任務。在這些任務驅動下,學生通過涵泳古詩詞獲得精神滋養(yǎng)與發(fā)展。
總之,在初中古詩詞教學中,教師應設計多種學習任務,驅動學生深入學習古詩詞內容、意象與意境,獲得精神營養(yǎng),提高學生的文化自信,促進學生語文素養(yǎng)的提升。
作者單位:江蘇省蘇州市葉圣陶中學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