魏超越 萬鐘如
端午時節(jié),嶺南處處龍舟競渡,廣東音樂作品《賽龍奪錦》不時在耳畔回響,熱鬧非凡!樂曲開頭以嗩吶吹出一段號召性的引子,象征著比賽開始。緊接著表現了龍舟競發(fā),你追我趕、生氣勃勃的景象,氣氛相當熱烈。最后再次吹響嗩吶象征比賽結束,令人心曠神怡。百般樂器,嗩吶為王。就民族樂器來說,論壯聲勢、聚人氣,莫過于嗩吶。6月26日下午,在佛山市禪城區(qū)民間樂社樂師林清和的帶領下,筆者一行六人走進了地處廣東省佛山市南海區(qū)桂城街道的林氏嗩吶生產加工工廠。
傳承四代的制造技藝
林氏嗩吶根植于毗鄰港澳的佛山,清末時期成為最早開放的港口,是各種硬質木材的集散地,其優(yōu)越的地理位置和外貿優(yōu)勢,為車木技藝及嗩吶制作技藝的發(fā)展提供了得天獨厚的條件。
林氏嗩吶前身是嶺南民族木管樂器車木行,至今已有百年歷史。解放后轉為公辦車木廠,以加工木管樂器及配件供應全國各地樂器廠商。1991年,林炳豪繼承父業(yè)將傳統工藝重組,以弘揚民族文化為出發(fā)點建立了林氏傳統技藝的木管樂器加工工廠。林炳豪作為第三代傳承人,在其八歲時,他的父親就利用父輩傳承下來的手藝制作嗩吶,林炳豪常在放學后主動為父親幫忙,久而久之便掌握了這項技藝。經歷幾十年時間的沉淀,他依然堅守著這份古老且珍貴的手工制作技藝,打造出演奏家以及同行都認可的“林氏嗩吶”。
第四代傳承人林銘超,24歲起從師于其父林炳豪。經過16年的歷練,林銘超也成長為一名合格的老師傅、逐漸接手父親打理嗩吶制作。林銘超在傳承祖輩加工技藝的同時,不斷創(chuàng)新、推廣,追求技藝的傳承,務求讓嗩吶制作這個文化遺產在新時代煥發(fā)生機。
因質量好、音色佳,制作工藝精湛,“嗩吶制作技藝”于2019年4月入選佛山市南海區(qū)第六批非物質文化遺產項目,于2019年9月入選佛山市第七批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性項目。傳承人林炳豪先后榮獲“中國民族樂器十大制作師”“南海區(qū)大城工匠”“南海區(qū)非遺傳承人”等榮譽稱號。
選材用料的細致與精良
制作嗩吶的木料,選材十分關鍵。不同材質的嗩吶,音程、音色也各不相同。廣東嗩吶的用料,早期大多用的是酸枝木和荔枝木,荔枝木更為普遍。由于荔枝木紋理曲折多結、樹干不規(guī)則且裂紋較多,因此近年來使用較少。廣東地處沿海地區(qū),進口用于嗩吶制造的東南亞的名貴木材十分便利,再加上人們崇尚名貴木材的心理,所以又趨向使用紫檀、黃花梨等木料制造嗩吶。林氏嗩吶工廠地處佛山市南海區(qū)傳統紅木家具制作集散地,具備優(yōu)質木材貨源的優(yōu)勢,所以造就了能夠面向全國大量供貨的有力條件。
林氏嗩吶制作所使用的木料主要有:柏木、東京木、鐵梨木、黑檀木、血檀木、大葉紫檀木、酸枝木、小葉紫檀木、黃花梨木等。主要都是從國外采購回來,也有一些是拆舊家具、舊寺廟買回來的。目前林氏嗩吶廠儲備的木材約幾十噸,計有酸枝2噸、花梨5噸、黑檀10噸、皮灰5噸、雞翅5噸、血檀5噸、柏木10噸等各種木材,投入超過100萬。新買回來的木材并不能直接使用,而是要將木材放置透氣。除了選材粗大、色澤深、質地結實、紋理細的貴重硬木外,還需放置五年以上,直至木材自然風干后,才可以進行開料制作嗩吶,這樣制作出來的嗩吶才會更加結實,不易變形。木材風干后,還需先后經過開料、開膛、車節(jié)位、鉆音孔、拋光等多道工序,最終才能變成一支光澤細膩、音色清脆的嗩吶。因此在制作嗩吶的工序中,選材需要足夠耐心的等待。
林炳豪說:“要想嗩吶音色好、音準好,開膛就必須開得好?!惫鼙诘闹谱魇菦Q定嗩吶音色、音準的關鍵,選用何種木料來制作桿身就顯得尤為重要。林炳豪說,黑檀木質地較硬,用砂紙打磨了幾圈也薄不了1毫米;白木則完全相反,用指甲一掐都能留下痕跡。林氏嗩吶工廠所選用的木料均經過多年的自然風干,能適應不同的氣候環(huán)境。再如烏木、黑檀、皮灰等木材紋理緊密,物理性能近乎碳化,更加不易變形開裂。木材風干的年份越久,制作出來的嗩吶音色越渾厚,桿身不易變形。作為一名優(yōu)秀的嗩吶制作手藝人,熟悉不同木材的特點,再根據其特點合理使用也是必備的技能之一。
制造和銷售的半壁江山
林氏嗩吶曾年售2萬多只,含成品和半成品。制作的嗩吶暢銷東北三省、北京、陜西、甘肅等地,銷量一度占據東北三省市場90%以上份額。由于南北方氣候環(huán)境差異較大,為了迎合北方市場,林氏嗩吶在制作上也進行了相應的調整。北方氣候較為干燥,尤其是進入冬天后室內會開放暖氣,木制品都很容易開裂,木料在買回來后需自然風干放置5到10年,開料時也要避開開裂處,這樣做出來的嗩吶穩(wěn)定性好,且不易開裂,能夠適應北方的氣候。現在有一些嗩吶廠追求效率,新買回的木料就直接用來做嗩吶,但是新料內濕外干,這樣做出來的嗩吶內膛時間長了容易變形,并且會影響嗩吶的音準及穩(wěn)定性。
林氏嗩吶生產加工工廠之前一直以代工為主。為了更好地擴大影響力,林銘超開始帶著“林氏嗩吶”參加廣州國際樂器展覽會、上海國際樂器展覽會等各類展銷會,以及由政府部門提供的各類展示平臺,務求讓全國樂器商及音樂愛好者知道“林氏嗩吶”、認識“林氏嗩吶”。
廣東嗩吶又稱為大笛,相較于其他地方的嗩吶來講,音色更加洪亮霸氣。廣東嗩吶在粵語中也叫“嘀嗒”是廣東八音之一,以嗩吶為主奏樂器的吹打樂被稱為“吹嘀嗒”?!班粥币羯辶粒哂袧夂竦泥l(xiāng)土氣息,不僅可以用于器樂合奏與戲劇伴奏,也成為了廣府民間商販或賣藝者的謀生手段之一。到了清代,嗩吶還運用于廣府地區(qū)出現的“大小八音班”“鑼鼓柜”“坐堂吹”等民間音樂形式之中,紅白喜事也都會用到嗩吶,這是一份屬于廣東人的獨特記憶。為了讓更多人認識這門手藝,2018年開始申報入選非物質遺產項目。在桂城街道辦事處以及文化部門的大力推動下,2019年這門手藝成功入選為區(qū)級非遺項目-嗩吶制作技藝,隨后再次入選為市級非遺項目。入選非遺項目后,從以前的無人問津,轉變?yōu)楝F在社會各界的關注。林銘超說,現在他們到廣州參加樂器展,很多人都會知道他們是嶺南本土的生產廠家,知名度得到了很大提升。在成功入選非遺項目后,他們也通過政府的“搭臺唱戲”,得到了許多展現的平臺。
隨著互聯網技術的發(fā)展,非遺的傳播也發(fā)生了翻天覆地的變化?;ヂ摼W與數字技術為非遺搭建了走進千家萬戶的橋梁,讓更多人可以在線上欣賞非遺技藝、購買非遺產品,為非遺的傳播和發(fā)展拓寬了路徑。林氏嗩吶也正通過互聯網與新媒體平臺,讓嗩吶的愛好者用手機就可以了解這門手藝,大大地提升了“林氏嗩吶”的知名度和傳播速度,從而提升了產品的成交量。
創(chuàng)新改良助發(fā)展
傳統技藝的傳承與發(fā)展離不開技術的創(chuàng)新與研發(fā)。林炳豪通過自身多年的制作嗩吶經驗,不斷改良、創(chuàng)新,將制作工具進行改造革新,研發(fā)出一套專門打磨內膛的刀具。刀具在刀鋒上做了特殊的處理,使制作出來的嗩吶管壁光滑平整、密度扎實,再配上機械的輔助,在質量保證的前提下大大提高了生產效率。
林氏嗩吶在制作方面也不斷進行創(chuàng)新。2022年,工作室邀請佛山市禪城區(qū)民間樂社樂師林清和一起研發(fā)新型加鍵喉管。廣東喉管一直都是以七律形式出現在大眾舞臺,但現在樂團的樂器早已是十二平均律,廣東喉管始終很難融入。經過工作室與老師們一年多時間的研發(fā),攻克了廣東喉管沒有十二平均律的難關。通過給木制喉管管身加鍵,使演奏時能吹出更多半音,讓廣東喉管成功融入樂團的十二平均律。加鍵喉管已經由崇左市江州區(qū)文化館民族樂團周宗愛老師驗證并使用演出,得到了專業(yè)人士的一致好評。
2023年,大城工匠工作室邀請專業(yè)演奏潮汕喉管家陳國杰對潮汕喉管進行研發(fā)。潮汕喉管的制作早已失傳,現在能用的潮汕喉管至少都有十幾年或更久的歷史。潮汕喉管也是一直以七律形式呈現,現有的制作者沒有一定的資歷很難將潮州喉管進行十二平均律與七律之間的轉換。通過工作室的不斷努力研發(fā),已將F調潮汕喉管制作出來,F調潮汕喉管得到了佛山市禪城區(qū)民間樂社樂師林清和的驗證并試用。創(chuàng)新后的潮州喉管使音準上了一個新的臺階,給演奏者帶來新的體驗,也與現代的樂團更加融合。同時,新研發(fā)出來的潮汕嗩吶也得到了廣東民族樂團翟軍軍老師驗證并使用演出,并予以好評。潮汕各調喉管還需要后續(xù)的努力研發(fā),將失傳的民樂和特殊的制作方式傳承下來。
改良C調大笛是大城工匠工作室與原廣東省曲藝團團長陳芳毅一起進行研發(fā)的產品。改良C調大笛以廣東大笛為基礎,結合傳統定調嗩吶的尺寸,又保持廣東大笛的音色和演奏方式,比較容易吹奏,特別適合初學者或者入門級別的演奏者,同時小朋友也可以很容易上手,能夠激發(fā)他們對粵樂的興趣。
品牌與文化的新活力
從一塊方木,到一只嗩吶,承載了四代人百年來的記憶,十多道工藝之間環(huán)環(huán)相扣,細致入微。林氏嗩吶何以具備傳承四代、延續(xù)百年,并且暢銷全國的實力?
林氏嗩吶制作技藝的廠址毗鄰港澳,地處珠三角腹地,有豐厚的文化底蘊和敢為人先的改革創(chuàng)新精神。自明清時期起就成為南方經濟重鎮(zhèn),在清末時期成為最早開放的港口,對外貿易往來頻繁,早期樂器的銷售,推動了嗩吶制作工藝的興起,為林氏嗩吶制作技藝的誕生孕育了經商環(huán)境與制造條件。林氏嗩吶制作傳承人始終堅持佛山人的匠心精神,專注嗩吶制作、改良與研發(fā)。這些都為非遺注入了新的生機與活力,使其在傳承與創(chuàng)新融合中煥發(fā)新機,“傳承、保護、傳播、創(chuàng)新”構成了林氏嗩吶作為非遺的創(chuàng)新發(fā)展全過程。
留住手藝,傳承匠心。林氏嗩吶傳承人對產品精雕細琢、追求極致的理念,對生產的每道工序,對產品的每個細節(jié),都精益求精,力求完美的精神,在當今社會心浮氣躁,追求“短、平、快”的即時利益中,林氏嗩吶傳承人的堅守更是難得可貴?!栋嬴B朝鳳》焦三爺從師父手上繼承衣缽、培養(yǎng)接班人的故事歷歷在目,嗩吶作為中國歷史悠久、流行廣泛、技巧豐富、表現力較強的民間吹管樂器,其優(yōu)良的北方民間傳統技藝能在廣東傳承上百年,歷經四代,實屬難得。
習近平總書記在黨的二十大報告中提出“加大文物和文化遺產保護力度,加強城鄉(xiāng)建設中歷史文化保護傳承”。佛山是國家歷史文化名城,具有深厚的歷史文化底蘊和豐富的文化遺產,林氏嗩吶制作技藝作為佛山市非物質文化遺產項目,是城市核心競爭力的一個重要組成部分。為保護好佛山非物質文化遺產項目,傳承發(fā)展優(yōu)秀的嶺南文化,增強人民群眾文化認同,政府及相關部門也出臺了相應政策與規(guī)章,切實保障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工作的健康可持續(xù)發(fā)展。
在全球經濟一體化的語境下,現代工業(yè)的迅速發(fā)展也改變著人們的生存觀念與消費模式。對于作為非物質文化遺產項目的林氏傳統嗩吶制作技藝來說,既是機遇,也是挑戰(zhàn)。不僅要做好非遺活態(tài)傳承,保護非遺傳承人的“本真性”,也要打造非遺“品牌性”,更要保留住作為非遺的“文化基因”。需牢牢把握非遺發(fā)展的未來,運用新的方法讓非遺“活”起來,展現出自身作為非遺的強大活力與無窮魅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