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中海 羅 程 劉啟明 郭利俊
脛骨平臺骨折是一種高能量創(chuàng)傷引起的關節(jié)內骨折,多采用切開復位內固定術。然而,在獲得良好療效的同時,脛骨平臺骨折術后并發(fā)癥發(fā)生率達2%~23.6%,其中感染是最常見的并發(fā)癥[1],臨床治療非常棘手,療效也不甚理想。2018年2月至2020年12月,我院在徹底清創(chuàng)基礎上,采用骨皮質去除術聯(lián)合腓腸肌內側頭肌瓣轉移治療脛骨平臺骨折術后感染10例,取得滿意療效,現(xiàn)報道如下。
1.1 一般資料 10例患者中,男9例,女1例;年齡48~66歲,平均59歲;感染病程10~86天;左膝6例,右膝4例;致傷原因:交通傷7例,摔傷2例,高處墜落傷1例。納入標準:均為閉合性脛骨平臺骨折,年齡大于18歲,感染發(fā)生于骨折內固定術后,為內側或中間切口感染,經(jīng)有效抗生素和換藥等處理后感染仍未得到控制,切口處有滲液、皮膚壞死或竇道等情況;治療前患者均簽署知情同意書。排除標準:資料丟失、失訪、放棄或轉院治療;患有影響療效及預后的基礎疾病或合并癥。治療及隨訪均由同一組醫(yī)師完成。
1.2 治療方法
1.2.1 術前處理 患者入院后完善血常規(guī)、紅細胞沉降率(ESR)、C反應蛋白、細菌培養(yǎng)、X線片、CT和MRI等檢查,評估感染程度和范圍、骨折愈合情況、死骨及竇道情況等。創(chuàng)口分泌物細菌培養(yǎng)和藥敏試驗結果:金黃色葡萄球菌5例,銅綠假單胞菌、肺炎克雷伯菌肺炎亞種、大腸埃希菌、糞腸球菌和陰溝腸桿菌各1例,選用有效抗生素治療。
1.2.2 手術方式 在腰硬聯(lián)合麻醉下切開原切口,于鋼板周圍取多點軟組織送細菌培養(yǎng),清除感染和壞死組織。根據(jù)骨折愈合和感染等情況,拆除部分或全部內固定,用大量生理鹽水(6 L以上)沖洗病灶,并用聚維酮碘溶液浸泡,用刮匙和電鉆鉆頭清理脛骨螺釘孔內的炎性組織,放置負壓封閉引流敷料,觀察引流液性狀,并定期復查。根據(jù)患者臨床表現(xiàn)、感染指標及細菌培養(yǎng)結果,決定是否再次清創(chuàng),直至病灶內無膿性滲液和肉芽組織新鮮,同時血常規(guī)指標恢復正常,CRP、ESR持續(xù)下降或恢復正常,此時可考慮閉合創(chuàng)面。徹底清創(chuàng)后,用鋒利骨刀將感染病灶處的脛骨骨皮質進行表淺的薄層片狀鑿除,直至骨皮質表面出現(xiàn)散在點狀新鮮滲血。根據(jù)創(chuàng)面大小及位置切取腓腸肌內側頭肌瓣,遠端在腱性移行區(qū)切斷,將腓腸肌內側頭在皮下旋轉至脛骨平臺感染病灶處,肌瓣與創(chuàng)面周圍軟組織無張力縫合固定。肌瓣下方放負壓引流管,若創(chuàng)口無法縫合則取大腿皮膚,在腓腸肌表面行游離植皮術,植皮區(qū)打包加壓。
1.3 術后處理 靜脈滴注有效抗生素,并予以抗凝、抗血管痙攣、止痛等對癥治療。術后3~7天引流量小于40 mL時拔除引流管,兩周后改口服抗生素至少4周,連續(xù)2次復查血常規(guī)、ESR及CRP正常后停用抗生素。骨折不穩(wěn)定者用石膏或支具保護和固定。骨折穩(wěn)定者予以制動1~2周,出院后下肢不負重鍛煉?;颊吒腥镜玫娇刂坪蟪鲈?,每1~2個月進行門診隨訪。
1.4 膝關節(jié)功能評定標準 采用美國特種外科醫(yī)院評分標準,其中85~100分為優(yōu),70~84分為良,60~69分為中,小于60分為差。
術中發(fā)現(xiàn)切口無法直接縫合7例,于大腿取皮在腓腸肌內側頭表面行全厚層植皮術。10例術后肌瓣均存活,其中1例直接縫合創(chuàng)口處邊緣有小面積皮膚壞死,換藥后愈合;余患者切口均Ⅰ期愈合?;颊呔@隨訪,隨訪時間12~24個月,平均19.3個月。10例患者均未發(fā)生皮膚紅腫、滲液及竇道形成,感染均無復發(fā),骨折愈合時間3~8個月,平均5.4個月。膝關節(jié)功能評定:優(yōu)4例,良5例,中1例。典型病例見圖1。
圖1 車禍傷致脛骨平臺骨折患者治療前后變化圖
對于脛骨平臺骨折術后感染,經(jīng)一般換藥和使用抗生素治療難以控制感染,甚至延誤病情,且小腿近端皮下軟組織少,存在“皮包骨”特點,手術清創(chuàng)后易出現(xiàn)軟組織缺損和皮下死腔,增加治療難度,不利于控制感染。因此,治療脛骨平臺骨折術后感染不僅要徹底清創(chuàng),還需要良好的血供和軟組織覆蓋。
3.1 骨皮質去除術聯(lián)合腓腸肌內側頭肌瓣轉移的優(yōu)缺點 骨折術后感染往往經(jīng)長時間換藥或多次清創(chuàng),局部骨質外露或處于膿液浸泡中,軟組織和骨組織活力差,而且細菌除了浮游狀態(tài)外,還會在病灶內形成生物膜,附著于內植物或死骨表面,甚至細菌可以整合進成骨細胞內[2],增加治療難度,易復發(fā)。因此,清創(chuàng)手術范圍要足夠大,不僅要切除壞死軟組織,更要清除受污染的骨組織和死骨。適當去除術后感染病灶處的骨皮質表淺層有以下好處:① 觀察骨皮質表面的滲血情況,可初步判斷感染病灶的骨質血運狀況;② 可預防性去除死骨和降低細菌量,清創(chuàng)更徹底;③ 造成微骨折,可刺激和啟動骨的正常修復過程,刺激骨折處形成新鮮骨痂,促進骨折愈合[3]。但術中需注意兩點:一是執(zhí)刀要穩(wěn),鑿擊力度均勻,避免暴力;二是骨皮質去除厚度不超過4 mm,否則易導致新發(fā)骨折。
臨床上常用腓腸肌內側頭肌瓣轉移治療小腿近端和膝關節(jié)周圍軟組織缺損[4],有以下優(yōu)點:① 腓腸肌內側頭位于小腿后方,部位固定,位置表淺,易切?。虎?供區(qū)面積大;③ 肌瓣血供源于粗大的腘動脈,血運豐富,抗感染能力強,能改善病灶周圍血供,將抗生素運至病灶處,吸收炎性滲出[4];④ 與腓腸肌外側頭相比,該肌瓣不僅肌肉粗大,而且旋轉點靠近近端,覆蓋面更廣,能更有效地消除死腔或覆蓋骨外露創(chuàng)面等;⑤ 該術式保留腓腸肌外側頭,對小腿功能影響較輕;⑥ 將血運豐富的腓腸肌內側頭轉移至有新鮮滲血的骨皮質表面,更有利于微血管長入骨皮質內;⑦ 該肌瓣是具有豐富血管肌肉和皮膚的復合組織,不像其他皮瓣受長寬比的限制,且可游離腓腸內側動靜脈,增加肌瓣的移動范圍[4]。但該術式的切口較長,會遺留瘢痕,影響小腿美觀,減弱小腿跖屈肌群的耐力[5],愛美人士、運動員和重體力勞動者等慎用。本組病例隨訪均未見感染復發(fā)等情況。
3.2 術式主要注意事項 ① 清創(chuàng)要徹底。② 骨折術后感染后內固定表面易形成細菌生物膜,不利于感染的控制,尤其是遲發(fā)性感染,不取出內固定難以徹底控制感染,且易復發(fā)。在骨折達到部分愈合或骨折斷端穩(wěn)定的前提下,盡早取出內固定,否則更換為外固定。③ 肌瓣轉移后不宜強行縫合切口,否則易出現(xiàn)皮膚壞死等。本組病例中術后1例切口處發(fā)生皮膚壞死,考慮是縫合切口過于緊密所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