甘肅省康縣碾壩鎮(zhèn)初級中學 周 揚
小實驗、小制作是課外活動的重要內容和方式。它與課堂教學相伴而行,各有側重,共同組成一個有機的教學整體。在人教版《物理》教材中有多處提到易拉罐,利用易拉罐進行演示實驗,呈現(xiàn)實驗現(xiàn)象,讓學生歸納現(xiàn)象中蘊含的物理知識。筆者根據(jù)自身的教學實踐,總結了部分課堂教學中可以利用易拉罐開展的物理小實驗,簡要介紹如下。
霜和露是生活中常見的自然現(xiàn)象,我們可以利用易拉罐進行實驗,揭示霜和露的形成原因。易拉罐中放入冰塊和食鹽并攪拌,一段時間后,用溫度計測量混合物的溫度,顯示溫度低于0 ℃。同時,有白色的霜出現(xiàn)在易拉罐的下部和底部,在易拉罐的中部還有露水生成(如圖1)。
圖1
往冰中摻入雜質(如食鹽),可以降低冰的熔點。冰熔化會吸熱,使得易拉罐中混合物的溫度低于0 ℃。同時,空氣中的水蒸氣遇冷直接凝華成冰,附著在易拉罐的下部和底部,即形成了霜。如果在9 月份做此實驗,還能觀察到易拉罐的中部有許多露水出現(xiàn),這是因為空氣中的水蒸氣遇冷液化成小水珠,附著在了易拉罐上。
教材中雖然介紹了小孔成像的原理是光的直線傳播,但學生對小孔所成像的性質一無所知,更不知道像的大小與哪些因素有關,以及是什么樣的關系。我們可以利用易拉罐自制實驗裝置,來探究小孔成像的特點。
用鋼釘在易拉罐的底部中央打一個小孔,用鉗子將易拉罐有拉環(huán)的頂部金屬拔除掏空(簡稱開口端)。把半透明膜用橡皮筋固定在開口端,制成小孔成像演示儀。將小孔對著燭焰,可以看到燭焰在半透明膜上呈現(xiàn)的像(如圖2)。仔細觀察小孔成像的特點。從燭焰的不同位置發(fā)出的光穿過小孔后是怎樣傳播的?
圖2
物體成像的特點,包括像的倒正、大小、虛實。如果像能成在光屏上,說明成的像是實像;如果像不能成在光屏上,說明成的像是虛像。圖2 中的半透明膜相當于光屏,由于燭焰通過小孔成的像能呈現(xiàn)在半透明膜上,且像是倒立的,說明小孔成的像是倒立的實像。探究小孔成像的特點時,還可動態(tài)探究像的大小與物距和像距的關系,以及小孔大小和形狀對像的影響。
1.探究像的大小
保持半透明膜與小孔的距離(簡稱像距)不變,改變蠟燭到小孔的距離(簡稱物距),發(fā)現(xiàn):當物距變小時,燭焰的像變大了;當物距變大時,燭焰的像變小了。把兩個大小不同的易拉罐套在一起,保持物距不變,拉伸里面的小易拉罐,改變像距大小,發(fā)現(xiàn):當像距變小時,燭焰的像變??;當像距變大時,燭焰的像變大。以上兩次探究實驗表明:小孔成像的大小不僅與物距有關,還和像距有關;小孔所成的像可能是放大的,也可能是縮小的,還可能是等大的;無論怎么改變物距和像距,物體通過小孔所成的像始終是倒立的。
2.探究小孔大小對像的影響
保持物距和像距不變,改變小孔直徑大小,發(fā)現(xiàn)小孔越大時,像越不清晰。如果小孔直徑太大,原來的像變?yōu)橐粋€光斑,物體不能成像。這說明在進行小孔成像實驗時,讓小孔直徑小些是取得成功的關鍵。
3.探究小孔形狀對像的影響
將小孔分別做成圓形、三角形、長方形,發(fā)現(xiàn)當物距和像距一定時,小孔所成的像的特點保持不變,說明小孔成像特點與孔的形狀無關。
用酒精燈加熱裝有少量水的易拉罐(如圖3),可證實大氣壓是真實存在的。實驗操作步驟為:易拉罐被加熱后,罐口出現(xiàn)白霧,此時撤走酒精燈;用橡皮泥封堵罐口,一段時間后觀察到易拉罐變癟了。易拉罐形狀發(fā)生改變說明易拉罐受到了力的作用,而罐內外都只有空氣,說明空氣對易拉罐產生了力的作用,進而證明大氣壓是真實存在的,以及罐內氣壓與溫度的關系為:溫度降低,氣壓減小。
圖3
浮力是初中物理中的一個重要概念,也是力學部分最難學的知識。為了降低學習難度,激發(fā)學生學習興趣,師生可借助易拉罐進行浮力小實驗,從而更好地理解浮力的概念,學會浮力大小的計算方法。
把空易拉罐按入裝有水的桶中,手感受到一個向上的推力。易拉罐進入水的體積越大,手受到的推力越大。該實驗不僅證明水對易拉罐有浮力,還證明物體排開液體的體積越大,浮力越大。
用剪刀將易拉罐從中間截成大小相等的兩部分。把易拉罐下半部分底朝下用手按入水中,松手后由于易拉罐所受的重力小于浮力,易拉罐上浮,最終漂浮在水面上;把易拉罐上半部分正立放入水中,由于易拉罐所受的重力大于浮力,易拉罐下沉,最終沉入水底。由此得出:當F浮>G物時,物體上?。划擣?。糋物時,物體下沉。
在易拉罐底部放入小螺母、小鐵釘,再裝入適量細沙,利用此裝置探究物體的漂浮條件。先用彈簧測力計測出空氣中易拉罐及其中物體的總重力,再將其掛在彈簧測力計下放入水中。若易拉罐處于漂浮狀態(tài)時,彈簧測力計的示數(shù)變?yōu)?,則實驗結論是:當物體漂浮時,F(xiàn)浮=G物。
在易拉罐的蓋和底部中央對開兩個小孔。用細繩將小鐵塊捆綁在橡皮筋上,并穿過小孔放入罐中,用竹簽將橡皮筋兩端固定在蓋和底部中央的兩個小孔上,小小易拉罐就變成了能量轉化演示器(如圖4)。讓易拉罐從斜面頂端自由滾下,觀察有什么出人意料的現(xiàn)象。
圖4
在實驗過程中,發(fā)現(xiàn)易拉罐先從斜面頂端滾下,在水平方向運動一段距離后停下,然后又原路返回,重新回到斜面的頂端!細心的學生還觀察到,易拉罐從頂端運動到停止線時,橡皮筋由松變緊;易拉罐從停止線運動到頂端時,橡皮筋由緊變松。
易拉罐從最高處滾到最低處,主要是重力勢能轉化為彈性勢能;易拉罐從最低處滾回到最高處,主要是彈性勢能轉化為重力勢能。此實驗說明動能與勢能可以相互轉化。
正如我國著名物理教育家、蘇州大學朱正元教授所說:“壇壇罐罐當儀器,拼拼湊湊做實驗。”利用易拉罐可以進行多個探究實驗,實驗效果明顯,具有良好的推廣價值。一般來說,自制實驗器材有四個方面的作用:
(1)用替代的方法解決儀器短缺的困難。
(2)對原有的儀器進行改進或設計出新的儀器,能夠解決教材實驗出現(xiàn)的困難。
(3)提供足夠的儀器,有助于運用探究式方法進行教學。
(4)通過小實驗、小制作,同學們的個性得到培養(yǎng),特長得到發(fā)展,開拓精神、創(chuàng)造才能、動手能力、理論聯(lián)系實際的能力、想象能力都得到提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