蘇楠
小學道德與法治課程是一門提升學生思想道德品質且非常貼近生活的重要課程。在教學過程中,教師要優(yōu)化教學環(huán)節(jié),盡可能地提升學生對所學內容的理解與運用能力?;诖?,教師可將學科學習與具體生活連接起來,讓小學道德與法治教學植根生活,提升學生的學習興趣,激發(fā)學生的探究欲望,讓學生基于生活掌握道德與法治課程知識,提升他們的理解能力,進而達到知行合一的目的。
一、開展調查,讓學生走進生活
在教學過程中,教師要基于班級學生的生活實際創(chuàng)設更適合他們的教學環(huán)節(jié),引導學生更好地理解教學內容。教師可讓學生開展調查,在調查中走進生活,提升學科認知。
以部編版道德與法治六年級下冊《地球——我們的家園》的教學為例。課本上有這樣的題目:就燃煤電廠排放廢氣的環(huán)境問題,查閱資料,說說廢氣排放帶來的危害。學生在完成這樣的題目時,教師可將課本的問題變得更生活化一些,讓學生先關注身邊的環(huán)境問題。因為班上的學生所住的地方是遠離電廠的,他們對電廠的具體情況了解得也不多。因此,教師將題目改成調查附近居民將垃圾傾倒到河流的危害。從這樣的教學內容入手,能讓學生更深刻地理解本單元的主題,也能增強學生的環(huán)境保護意識。這種方式不但完成了教學目標,而且可以促進學生在具體行為上的改變。學生在調查中發(fā)現,盡管小區(qū)作了很多宣傳,還是有不少居民將生活垃圾倒入河中。當學生認識到將生活垃圾倒入河中不僅會影響河道的美觀,污染河水,還會導致魚蝦的死亡,甚至會影響農作物的生長的危害時,學生就會警誡自己做一個愛護環(huán)境的好公民。
讓學生進行實地調查,學生的學習興趣會更濃,探究熱情也更高。在熟悉的情境中他們更容易遷移所學的認知,提升解決問題的能力。因此,在教學中教師要分析教材內容,找尋與學生生活的融通點,以拉近他們與教材的距離。
二、創(chuàng)設情境,讓學生思考生活
為了將學生的思維推向縱深,教師在教學的過程中要創(chuàng)設生活化情境,引導學生結合形象、直觀的情境從分析問題的表象中逐步找到問題的內核。
以部編版道德與法治五年級下冊《建立良好的公共秩序》的教學為例。教師先播放一段視頻,視頻中學生可以看到上下班時大街上車水馬龍的場景。教師問學生:“能不能猜出圖上呈現的是哪個地方的交通狀況?”學生很快就能說出這是他們熟悉的附近街上的一段繁忙的場景。教師再問學生:“這么繁忙的路上,為什么依然井然有序?”學生在思考中得出結論:“這是因為有警察叔叔的正確指揮,還因為每個人都自覺地遵守了公共秩序?!被谏罨囊曨l,學生懂得了建立良好公共秩序的重要性。學生表達的觀點就是本課的主題。教師沒有將這樣的觀點直接拋給學生,而是讓他們在直觀的景象中進行理性的思考。接著,教師呈現出學生在學校圖書館看書的畫面,當他們看到這樣的畫面時很是驚訝,沒想到自己學習的情形會被記錄下來。當他們看到視頻中嘰嘰喳喳說話的場景,都有點不好意思。教師問學生:“在圖書館大聲說話,會對別人造成怎樣的影響?”教師這樣問是讓他們基于生活思考公共秩序存在的必要性。教師再問:“如果讓大家制定一個在圖書館都要遵守的公共秩序,你們會有什么提議?”學生陷入思考中,在此過程中學生自然而然知道了自己應該怎樣維護圖書館的秩序,進而能做到以身作則,端正自身行為。
借助生活化場景,教師將學生引入課本所要學習的內容,推動學生對相關話題的深刻思考。因此,在教學中教師要善于從生活出發(fā),激發(fā)學生形象思維的火花,推動學生對所學內容的理性思考。
三、參與實踐,讓學生體驗生活
對道德與法治的教學而言,教師要提升學生運用知識的能力,就要讓他們參與更多的社會實踐活動。在社會實踐中,學生會獲得更多的體驗,能從更多維度將學到的知識轉為道德與法治素養(yǎng)。
以部編版道德與法治五年級下冊《富起來到強起來》的教學為例。教師要在教學過程中讓學生真切地感知人民越來越富裕、國家越來越強大,從而使學生明白這樣一個道理:要增強一個民族的凝聚力,要讓一個國家不斷煥發(fā)生機與活力,我們就需要不斷地改革與創(chuàng)新。要實現這樣的教學目標,教師可給學生創(chuàng)設生活化的實踐活動。因此,教師按照學生的居住情況,將其分成不同的小組,以便更好地開展實踐活動。實踐活動的主題是調查近10年來居民生活變化的狀況。同時,教師要將調查的內容進一步細化,讓每個學生都有自己的任務,也能更好地發(fā)揮每個人的主觀能動性。如,一個小組是這樣分工的。這個小組有五個人,一個人負責了解近10年來附近居民交通工具的變化,一個人負責了解居民近10年來工資待遇的變化,一個人負責了解居民居住條件的變化,一個人負責了解居民飲食情況的變化,一個人負責了解居民夜生活的變化。一個小組的學生可以一起行動,只是他們關注的具體項目不同而已。最后,他們將所有的項目匯總,就能清晰地看到居民各方面的變化。一學生就居民交通工具的變化作了如下記錄:10年前,這個小區(qū)里100戶人家只有不到10輛汽車,現在幾乎家家都有汽車。在這10年中更換過新車的家庭近一半,擁有2輛汽車的家庭也已經超過30戶。通過這樣的具體實踐,學生與生活融為一體,他們對單元主題的理解也更加全面與深刻。
在教學中,教師要多給學生實踐體驗的機會,要讓他們走出教室,開闊視野。只有參加實踐,學生才能真正實現所學內容與現實生活的密切融合。在這樣的融合中,教師深挖了教學的內容,使學生學會了運用所學知識解決生活中存在的問題,進而形成對生活更全面的認知。
四、設置作業(yè),讓學生創(chuàng)造生活
教師設置生活化的作業(yè),一方面能提升學生的課后生活質量,另一方面能促進學生認知的鞏固與能力的發(fā)展。面對生活化的作業(yè),學生更容易主動地參與其中,也更容易增強學習上的自信。基于生活的作業(yè)對學生來說,本質上也是創(chuàng)造生活。
以部編版道德與法治六年級下冊《應對自然災害》的教學為例。教師讓學生回家之后組織一次家庭演練,情境是自己所居住的小區(qū)高樓里,突然收到地震預警的信息,自己該如何組織家里的人緊急避險,同時要將整個過程真實地描述下來。可以看出,這樣的作業(yè)與教學內容是密切相關的,能鞏固學生學到的內容,同時又能拓展他們的能力。更主要的是作業(yè)不再只是在紙上寫寫就能完成,學生需要真正地投入到生活中,要基于生活進行思考實踐。一學生是這樣描述的:我先讓自己的爺爺奶奶躲到堅固的家具下面,然后再將家里的電路切斷,帶著家人有序地從樓梯逃生,同時還告訴他們不能乘坐電梯??梢钥闯鰜?,這樣的作業(yè)不僅強化了學生的組織能力、合作能力,同時也提升了學生運用知識的能力,促進了他們創(chuàng)造力的發(fā)展。
讓小學道德與法治教學植根生活,一方面是為了對接小學生的日常生活,讓所教、所學與日常的點滴結合起來,能讓他們在生活中學習,在學習中理解生活,另外一方面是為了對接小學生的思維特點與認知狀況,直觀的、形象的生活化情境更有利于引發(fā)學生思維的火花,促進他們多角度地思考問題。因此,在教學中教師要走進學生的生活,創(chuàng)設學生喜歡的生活化活動,要走進他們的內心世界,讓教學活動引發(fā)他們情感的共鳴,進而更深刻地理解教材所闡述的道德品質以及法治教育的重要性。
(作者單位:甘肅省蘭州市城關區(qū)水車園小學)
(責任編輯 張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