維莉
如果把親子關(guān)系比作一張試卷,那么,“如何與青春期孩子相處”就是最后一道大題,分值和難度都最高,但值得家長深入研究,因為孩子的青春期也是親子關(guān)系的危險期
奇怪的是,每一位家長都是從青春期走過來的,為什么對孩子的青春期如此陌生、如此手忙腳亂
如果把親子關(guān)系比作一張試卷,那么,“如何與青春期孩子相處”就是最后一道大題,分值和難度都最高。
實例統(tǒng)計顯示,成年人與父母關(guān)系冷漠,大多始于青春期;未成年人厭學、成癮、犯罪、自殺等,幾乎都發(fā)生在青春期,而且或多或少都與親子關(guān)系不佳有關(guān)。也就是說,孩子的青春期是親子關(guān)系的危險期。
奇怪的是,每一位家長都是從青春期走過來的,為什么對孩子的青春期如此陌生、如此手忙腳亂?還拿考試來比喻,一張做過的試卷,最后一道大題不會做,教訓深刻;但過一段時間拿出來重新做,居然還不會做,無論如何,我們這次不能再責怪題目太難了。
這就是內(nèi)心沖突洶涌澎湃的青春期!家長不適應真的不算什么,真正遭罪的還是孩子
好吧,讓我們靜下心來,仔細分析“如何與青春期孩子相處”這道不得不做的難題。
家長們普遍認為,青春期的孩子是麻煩制造者,看看他們跟家長說話的態(tài)度就知道了:
“你為什么又進我的房間?”
“我說了不穿秋褲,凍死是我自己的事,跟你無關(guān)!”
“你們敢生二孩我就離家出走!”
“我就要喝可樂,看不慣我你可以掐死我!”
“不許說周杰倫的壞話!你算老幾!”
面對孩子的蠻橫,家長,尤其是媽媽會感覺委屈,為孩子付出那么多,孩子為什么要跟我離心離德?原來聽話可愛的孩子,為什么到了青春期就變成了張牙舞爪的怪物?
心理學研究顯示,孩子出現(xiàn)這些劇烈的變化,是因為青少年時期(12~20歲左右)是孩子發(fā)展自我同一性的關(guān)鍵時期,與青春期正好重合。
所謂“自我同一性”,是指青少年的需要、情感、能力、目標、價值觀等特質(zhì)整合為統(tǒng)一的人格框架,具有穩(wěn)定的情感和態(tài)度、自我貫通的需要和能力、自我恒定的目標和信仰。如果青少年無法將這些方面整合起來,或者說他們根本沒有能力整合,那么角色混亂就發(fā)生了。
自我同一性的發(fā)展必然帶來各方面激烈的沖突,主要有以下四個方面:
第一,成人感和不成熟感的沖突。
青春期的孩子身體迅速發(fā)育,好多男孩比爸爸還要強壯,好多女孩的身高超過了媽媽。力量感和成熟感讓他們自信心爆棚:既然我已經(jīng)長大成人,那么家長應該尊重我,在家里,我應該有自己的空間,也應該有自己的主見。這是孩子成人感的一種狀態(tài)。
但是,他們的人生經(jīng)驗的積累速度遠遠趕不上身體發(fā)育的速度,心有余而力不足,莽撞地挑戰(zhàn)有難度的事往往鎩羽而歸。此時,他們會迷茫、慌亂,進而自我懷疑:
“不作死就不會死,我是個自討沒趣的笨蛋!”
“成人的世界水太深了,能不能不長大?”
第二,心理斷奶和精神依托的沖突。
青春期的孩子渴望獨立,自己的事情自己做主,但同時又希望被家長理解和支持。也就是說,他們既想擺脫家長,又想繼續(xù)依賴家長。
如果家長放手讓孩子做主,孩子多半還會來求援:
“媽媽你不能當甩手掌柜??!肥皂泡到底幾遍才能漂干凈?。俊?/p>
“護眼燈究竟買哪家的?爸爸給個意見唄。”
第三,心理封閉性和開放性的沖突。
青春期的孩子都喜歡把家長當賊來防,給自己的房間上鎖,給手機、網(wǎng)絡賬號設置超復雜的密碼,好像要跟家長斷絕關(guān)系一樣。這些古怪的行為,是他們的青春期心理封閉性所決定的。
同時,他們又渴望找到知心朋友,把在學校里發(fā)生的事、對身材的不滿、對容貌的焦慮、與異性同學相處的煩惱傾訴出來。這是青春期孩子心理開放性特點。
第四,成就感和挫折感的沖突。
青春期的孩子大多情緒化嚴重,給人一種喜怒無常的感覺。一場球賽贏了,就當眾跳上高臺振臂高呼,回家讓家長投資專業(yè)裝備,自命不凡的樣子,好像他是下一個樊振東。第二天輸?shù)粢粓霰荣?,就唉聲嘆氣,發(fā)誓再也不摸球拍。
這就是內(nèi)心沖突洶涌澎湃的青春期!家長不適應真的不算什么,真正遭罪的還是孩子。
孩子叛逆當然很麻煩,但也是改進教養(yǎng)方式、改善親子關(guān)系的契機
知道了孩子在青春期要經(jīng)受這么多磨難,家長應該做些什么呢?先讓我們來做一道單項選擇題:孩子迷戀玩手機,家長應該怎樣應對?選項如下:
1.允許孩子玩手機,但與他平等協(xié)商,約定好什么時間玩、玩多久;
2.不允許孩子玩手機,如果孩子非玩不可,就沒收手機;
3.放任孩子,孩子想玩多久就玩多久。
不同的選項,對應著不同的教養(yǎng)方式。
第一個選項代表民主型教養(yǎng)方式。
這樣的家長既愛孩子,滿足孩子的需求,又給孩子立規(guī)矩,讓孩子有邊界感,有敬畏心,既能得到心理上的滿足,又能遵守必要的規(guī)則,同時,孩子與家長之間的情感流動也是順暢的。
第二個選項代表控制型教養(yǎng)方式。
這樣的家長在面對孩子的時候,只有規(guī)矩,沒有柔情,事情都是家長說了算。這樣的教養(yǎng)方式會給孩子帶來兩種極端的影響:要么照家長說的做,克制自己的欲望,成年之后也可能對別人言聽計從;要么激烈反抗,事事與家長作對,成年之后的人際關(guān)系也好不到哪里去。
第三個選項代表放縱型教養(yǎng)方式。
這樣的家長無視責任和規(guī)則,溺愛孩子或忽視孩子,滿足孩子的所有需求,這樣會導致孩子的自控力薄弱,缺乏規(guī)則意識,成年以后也無視規(guī)則,分不清邊界。
看懂了各選項所代表的教養(yǎng)方式,家長們很容易選中正確答案:當然要選第一項!但是,現(xiàn)實生活不像答題那么簡單,控制型和放縱型家長大有人在。
另一方面,由于孩子正處于自我同一性的整合階段,內(nèi)心充滿矛盾和掙扎,在日常生活中會表現(xiàn)得格外叛逆,與家長對抗或冷戰(zhàn),導致家庭沖突加劇。
對此,家長應該保持清醒的頭腦。孩子叛逆當然很麻煩,但也是改進教養(yǎng)方式、改善親子關(guān)系的契機。如果家長借解決問題的機會與孩子加強溝通,傾聽孩子的心聲,及時調(diào)整教養(yǎng)方式,幫助孩子分析問題、解決問題,讓孩子獲得心理上的成長,完全可以把壞事變成好事。
想想自己青春年少的時候,是否希望家長這樣對待你?如果是,那么你的孩子多半也是這樣希望的
與青春期孩子溝通,對許多家長來說是件頭疼的事。其實,掌握好要領(lǐng),溝通就不再是對牛彈琴;擺得正位置,相處就不會劍拔弩張。
比如,女兒期中考試成績下滑,十分傷心,晚飯時忍不住哭泣。我們以此為例,探討媽媽應該如何與女兒有效溝通,既讓女兒感到溫暖,也讓她振奮精神,吸取教訓,重新出發(fā)。
第一步,傾聽。
媽媽要溫柔地詢問女兒為什么不開心,究竟發(fā)生了什么事。如果孩子不愿講,媽媽不要催促,要耐心地等待。
如果媽媽實在忍不住要催促,不要說:“你這丫頭真不讓人省心,有話快說!”而要說:“寶貝兒,別讓媽媽著急。傷心事講出來就不那么難過了?!?/p>
如果女兒開始講述,媽媽一定要認真聽,不要打斷她,要聽她把話講完。
第二步,回應。
女兒講述的時候,媽媽可以用簡短的回應鼓勵她說下去。比如:“這樣啊,后來呢?”還可以輕撫女兒的手和后背,表示對她的安慰。這樣的回應,不是針對考試失利這件事,而是針對女兒的負面情緒。
第三步,澄清。
女兒講述完以后,媽媽要幫助女兒把事情原委捋一遍。比如:考試成績下滑,具體是哪一科沒考好?分數(shù)多少?在班里名次如何?跟平時的成績差了多少?
然后進一步引導女兒分析原因。比如,考試成績下滑是因為題目太難,超出了女兒的能力,還是女兒做題時粗心大意?是女兒出現(xiàn)了知識盲區(qū),還是諸如身體不舒服、與同學鬧矛盾等學習以外的因素影響了考試發(fā)揮?
找到了主要原因,女兒的心就能安定下來,開始理性思考得失,對學習的掌控感就回來了。
第四步,表達。
即表達對女兒的理解和包容。
如果女兒仍陷在負面情緒里,不停地說“我真沒用,早知如此就少打點游戲”“老師一定對我很失望”“同學們一定會瞧不起我”之類的話,說明她很自責,媽媽千萬不要順著女兒的話,火上澆油地批評女兒。正確的做法是包容,如果不便說什么,不妨釋然地微笑,輕輕地搖頭。
等女兒的情緒稍微平復一些,媽媽可以說:“你這次沒有考好,很傷心,這是正常的,媽媽上學的時候也是這樣,因為我們都是有上進心的好女生,不是嗎?”媽媽這樣說,很容易讓女兒產(chǎn)生同病相憐的感覺,愿意向媽媽敞開心扉。
第五步,協(xié)商。
看到女兒的情緒完全穩(wěn)定下來,媽媽才可以平心靜氣地講道理,有針對性地提出解決問題的方案。
比如,媽媽可以這樣說:“剛才我們具體分析了這次你沒考好的原因,我們來總結(jié)一下。一方面,這次考題難度較大,有些題型你沒有遇到過,失分在所難免。我們應該怎樣應對呢?需要媽媽為你做些什么嗎?需不需要媽媽幫你找老師補補課,還是你自己找同學找老師請教?另一方面,你也意識到了,這一段時間你玩游戲花的時間似乎長了些,需要怎樣改進,媽媽相信你的自律能力。”
或許,你與青春期孩子的溝通沒有這么順利,但請不要著急,只要大致按照以上五個步驟進行,遲早會贏得孩子的心。如果你對這樣的溝通方式表示懷疑,不妨想想自己青春年少的時候,是否希望家長這樣對待你?如果是,那么你的孩子多半也是這樣希望的。
【編輯:陳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