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蓉,趙麗,康華西
巴文化要素模型及其文創(chuàng)設計應用
王蓉,趙麗,康華西
(西華大學,成都 610039)
對巴文化要素進行梳理和分析,構建文化要素模型。以巴文化資源為研究基礎,從設計出發(fā)將巴文化與文創(chuàng)融合,在物態(tài)文化、行為文化、精神文化分類中進行設計元素提取與轉化。提出文創(chuàng)設計載體選擇需遵循相似性、相關性、匹配性與融合性原則,基于此進行外部接觸層、中間行為層、內部感知層的設計元素轉譯,并針對不同文化層級的特征提出靜態(tài)、動態(tài)、動靜結合的三維度設計表達方式,以此完成文創(chuàng)設計應用。研究發(fā)現(xiàn)巴文化要素模型的構建有利于地域文化特征提取和原始創(chuàng)新,同時運用文化結構層次更能有效驅動巴地文創(chuàng)產品創(chuàng)新發(fā)展,為地域文化相關設計活動提供借鑒。在文化需求與日俱增的現(xiàn)代社會語境下,文化模型構建有利于在最大程度地保留文化底蘊的同時,高效實現(xiàn)文創(chuàng)設計從“文”到“創(chuàng)”的創(chuàng)新性轉化,對地域文化的傳播與傳承具有重要現(xiàn)實意義。
文創(chuàng)設計;巴文化;文化要素模型
巴文化誕生于中國西南山地,是由兩千年前大巴山系和長江流域特殊地理環(huán)境所孕育產生,不僅擁有宣漢羅家壩遺址等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而且還擁有翻山鉸子、巴山背二歌、川江號子等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同時,巴文化作為我國六大文化圈中西南文化圈的核心部分,是協(xié)同成渝經濟文化發(fā)展的重要地域特色之一,更是華夏文明血統(tǒng)中不可或缺的組成部分。但這個歷來多存在于傳說和史籍中古老而神秘的地域文化,在現(xiàn)代化進程中卻面臨著文化資源如何傳承與發(fā)展的現(xiàn)實問題。梳理、保護和傳承巴文化,并將巴文化應用到文創(chuàng)設計創(chuàng)新中,是傳承巴文化、助力成渝經濟文化高質量發(fā)展、提升國家文化軟實力的重要舉措。
巴人因擅漁鹽之利而勃興,從小變大,又因居于大山大江之間,故習性剛勇,英武善戰(zhàn),然又勤勞智慧,能歌善舞。東周之世,巴國斡旋于大國之間馳騁于諸侯之林,為生活在巴山渝水的后人鐫刻下忠勇堅韌的人文基因。巴文化是隨著巴人生產生活和民族繁衍的歷史進程而逐漸形成的,是包含政治軍事、經濟文化等多層次、多方面的地域文化。其中巴渝舞、白虎崇拜、巴蔓子將軍傳說、廩君傳說、干欄建筑以及船棺葬習俗等文化都是極具巴地特色的典型代表。
增強文化影響力,實現(xiàn)古為今用、推陳出新的前提是文化要素譜系圖的梳理與構建。因此,基于大量文獻資料的收集與歸納,將巴文化要素主要劃分為社會經濟文化、社會生活文化、符號文化、神話文化、宗教巫術文化和藝術文化6大類別[1],以此構建巴文化要素譜系圖,并形成系統(tǒng)體系,見圖1。巴文化要素譜系圖的建立有利于后期設計元素的分類分析,提高設計轉譯有效性,增強地域文化傳播深度與廣度,以此促進民族文化認同感與歸屬感的建立[2]。
圖1 巴文化要素譜系圖
作為理解不同文化群體特征的系統(tǒng)框架,文化要素模型是維持特定文化習俗或信仰的基本要素[3]。文化模型構建可以有效把握這一文化群體在共同歷史發(fā)展背景下的社會生活實踐集合。特定的文化所涉及的內容和形式繁多,但作為一種文化資源有其內在的文化結構。為實現(xiàn)從文化要素到設計元素的轉化,需結合文化結構三層次對特定文化要素譜系進行層次分類,從而實現(xiàn)快速獲取地域特色與特征的目的,繼而為文創(chuàng)設計元素獲取提供有效路徑。
根據文化結構三層次基本原理,要素模型將巴文化譜系劃分為物態(tài)文化、行為文化和精神文化[4],見圖2。物態(tài)文化是指巴國、巴人在歷史長河中不斷沉淀形成的實體產物,主要體現(xiàn)在巴人建筑風格、居住環(huán)境和勞作生產的器皿等客觀存在實體物上,是記錄巴族人民逐水而居,長于舟楫等日常生活的豐富元素;行為文化是古代巴人在人際交往,社會活動過程中不斷形成的行為習慣,主要體現(xiàn)在語言文字、傳統(tǒng)技藝,以及民間風俗上,承載了巴族人從古至今獨具韻味的民俗習性與風土人情;精神文化是巴國人民在社會實踐、意識活動中逐漸集成的獨特觀念與信仰,包括了民族精神、傳說故事、民族信仰等內容,凝聚了巴人堅韌頑強的生活態(tài)度與質直好義的英雄本色。
圖2 巴文化要素模型
通過對巴文化要素分層,并與心理學認知層次相匹配,符合設計思維的規(guī)律,有利于輔助設計元素呈現(xiàn),從顯性與隱性兩個層面進行文創(chuàng)設計元素的獲取。與此同時,將巴文化的層次逐步劃分與歸納、不斷推導,能對實現(xiàn)文創(chuàng)設計元素的地域性、文化性起到有效的指導作用。其中,地域性是指設計元素的選擇與提取需要具備一定的獨特性,地域性文化元素應代表巴文化鮮明特征。通過讓獨特文化介入設計中來突出產品的獨特性和地域性,打破文化和創(chuàng)意產品設計融合方式單一、特點不突出、同質化等問題[5]。文化性是文創(chuàng)產品的文化意義、文化符號以及文化內涵,提煉具有深遠意義的地域文化要素,在設計中體現(xiàn)文化價值的核心理念,塑造形象鮮明的特色文化。
在要素模型基礎上將巴文化要素與文創(chuàng)設計結合,需精準提取設計元素、合理選擇文化載體、巧妙轉化設計元素,并注重文化特征的設計表達。整個思路從設計角度出發(fā),提取巴文化顯性與隱性基本特征,根據所提取的設計元素考慮設計載體的相似性、相關性、匹配性與融合性原則,將歸納的元素通過造型特征、功能體驗與情感共鳴三層次轉化并應用于文化載體設計活動中,結合文化特征完成設計表達,從而賦予文創(chuàng)設計以文化內涵與特征,見圖3。從巴文化要素中提取設計元素,通過設計手法表達出來,運用到文創(chuàng)設計中,不僅可以豐富設計作品形式美感,直觀反映巴族的歷史傳統(tǒng)、宗教信仰與生活習俗等,更有助于形成整體統(tǒng)一的風格,增強文化認同性,提高文化可識別性,因此在設計過程中要充分利用好巴文化元素。
巴文化設計元素提取是指巴文化中可用于設計表達的文化特征要素提煉過程。在巴文化設計元素提取時需注意以下幾點:獨特且有別于其它文化;具有鮮明地域性且能夠直接或間接反映巴族人民生活環(huán)境與習俗;具備普遍群眾性,符合巴地民眾審美價值;是巴族人民社會生活歷史發(fā)展中所沉淀下來的優(yōu)秀文化,在傳播與傳承上具有一定延續(xù)性;蘊含著巴人共同民族情感與精神,有著豐富文化內涵與價值[6]。
巴文化文創(chuàng)設計思路主要是從物質文化、行為文化以及精神文化要素模型中確定要素對象,進行相關文本類、圖片、圖像類等相關資料的收集。再從資料中進行顯性與隱性因子的設計元素提取,包括其形態(tài)、色彩、紋樣、特征以及語義等設計要素。提取思路與文化要素模型中文化因子總分類相對應,即從具象顯性因子和抽象隱性因子中獲取設計元素。這有利于全面把握文化特征,加強設計元素與文化原型的聯(lián)系,從而更好地通過設計詮釋文化主題,體現(xiàn)其核心文化價值[7]。
以巴文化要素中干欄建筑為例,在提取設計元素時先做前期準備工作,如:確定提取對象;收集圖片、影像、文字等相關資料,見圖4。干欄建筑是用竹子和木頭建造的,分為兩層。人們生活在上層,下層是底架,這樣的結構不僅可以防止南方潮濕氣候由地面侵入房間,還可避免昆蟲和蛇之憂。古代巴人居住在山川峽谷附近,地形決定建筑風格,依山就勢、層層疊建的干欄建筑成為古代巴人最具代表性的建筑形式之一,同時林業(yè)資源豐富的地域特點也為此類建筑提供了條件。古巴人的城市正是由干欄建筑這樣的木制建筑組成的巨大復合體,結合當?shù)囟盖蜕焦取㈦U峻地勢成為其堅固的城墻[8]。
圖3 巴文化文創(chuàng)設計思路
圖4 干欄建筑文創(chuàng)設計前期準備
前期準備工作完成之后,便進入設計元素提取環(huán)節(jié),主要從顯性因子與隱性因子兩個方面對干欄建筑進行分類分析與提取。顯性因子主要包含細分形態(tài)、色彩以及紋樣等具體設計元素,其作為文創(chuàng)設計提取中較為直觀的基礎素材,主要通過視覺、觸覺等感官直接捕獲。比如建筑的整體造型、綠灰的色調、條狀的材質紋樣等內容。而隱性因子主要包含特征、語義兩大抽象維度,抽象隱性因子提取需要主觀意識的聯(lián)想,它更多是對文化外延進行描述所產生,比如對干欄建筑上下兩層的特殊結構、古代巴人因地制宜的民族特性等內容的提取,整個提取過程具有一定的主觀能動性,見圖5。
提取設計元素后,需要選擇相應物化載體完成文化元素轉化,并對文化形象與產品功能元素進行整合。根據產品功能,設計載體可分為實用生活類,如服裝、飾品、文具、家居、食品等;工藝品類,如實用型性工藝品、裝飾型工藝品等[9]。載體選擇很多,但需要注意載體與文化元素間的相似性、相關性、匹配性與融合性。
1)相似性是指人感官上對事物內在聯(lián)系的一致認識,在文創(chuàng)設計載體選擇中,主要指顯性因子中的形態(tài)、色彩或紋樣等具象表現(xiàn)與載體有一定相似點。借由相似性尋找文創(chuàng)產品設計載體,利于提高文化信息的解讀與傳遞。
2)相關性是指兩個事物關聯(lián)程度,在文創(chuàng)設計中主要指的是抽象文化的表達如功能、使用方式、結構工藝等隱性元素中找到相關性,以此實現(xiàn)增強情感共鳴,提高產品親切感,準確傳達文化內涵的目的。
3)匹配性是指文化元素與設計載體要存在適配性,不能單純只求其相似與相關,還需結合設計目標,考慮設計語境是否相匹配。
4)融合性是指通過設計載體能準確傳達出文化精神,融合性越強,則主體內涵越深化,進而觸動用戶內心,實現(xiàn)情感升華。
以巴文化中干欄建筑的文創(chuàng)載體選擇為例,首先,其外部造型與基本形態(tài)是人們最直接的感官認識,進行文創(chuàng)設計載體選擇時就應考慮干欄建筑整體具象形態(tài)的相似性,提取建筑的基本造型、色彩、質感等內容,實現(xiàn)文創(chuàng)載體與文化元素的相似性;其次,從干欄建筑內部結構的特性出發(fā)尋找文創(chuàng)設計載體,干欄建筑中各種墻面堆砌、房梁穿插的內部結構與積木玩具的構造具有一定相關性;此外,巴地干欄建筑制作中的實踐動態(tài)過程也與積木娛樂形式相匹配,通過體驗式組裝感受古代巴人的建造方式與過程;最后,干欄建筑中所蘊藏的巴人因地制宜、機深智遠的建造文化,與積木玩具所傳達出的搭建智慧相融合,用戶可以在積木的趣味搭建中感受巴地建筑文化內涵與古人智慧。
綜上,從干欄建筑造型與基本形態(tài)、內部結構、建筑過程、搭建智慧等方面尋找相似性、相關性、匹配性和融合性,實現(xiàn)文創(chuàng)載體與文化元素的高度契合,讓該文創(chuàng)設計不僅有視覺形態(tài)上的融合,更有深厚文化價值的注入,促進文創(chuàng)設計與巴地文化的可持續(xù)發(fā)展,見圖5。
準確定位設計載體后,結合設計載體對提取的文化元素完成轉化,從產品設計角度出發(fā)并與唐納德·A·諾曼[10]提出的心理學認知層次相匹配,即本能層、行為層、反思層,并將文創(chuàng)產品設計劃分為外表接觸層、中間行為層、內部感知層進行設計轉譯[11]。具體來看,分別對應產品要素中造型特征、功能體驗、情感共鳴三層?;谥Z曼情感認知三層次總結產品設計屬性和元素,形成設計與文化要素相對應的框架體系,以此提高文化元素運用的合理性,深化文化主題,加強文創(chuàng)產品內在表達和設計共鳴[12]。
以巴人干欄建筑為例,基于情感認知三層次實行具體設計元素轉化。如在造型特征方面,基于干欄建筑整體造型,將細節(jié)性結構簡化為三角形、方形等幾何圖案,保留建筑木紋或線條狀肌理;在建筑顏色方面,提取黃色、灰色、青色等色彩;在功能體驗方面,結合建筑搭建形式,采用木質材料并賦予產品積木玩具的功能,不僅有娛樂性,還具備一定裝飾性;在情感共鳴方面,干欄建筑房屋結構的搭建能帶給用戶游戲化的愉快體驗,也能感受遠古巴人祖先的建筑文化,讓人能更加深入地了解其獨特地域文化與崇高民族智慧,見圖5。
圖5 干欄建筑文創(chuàng)設計思路
在文創(chuàng)設計實踐中完成前期設計提取、載體選擇和轉化后,為讓設計元素與文化更加融合,更符合現(xiàn)代社會審美訴求,達到與時代相契合的目的,還需注意對不同層次文化特征,做針對性的設計表達。其方式主要包括可視形態(tài)的靜態(tài)美化、功能體驗的動態(tài)優(yōu)化、文化內涵的動靜結合一體化3大方向,以此實現(xiàn)文創(chuàng)設計文化性、體驗性、趣味性、藝術性等核心內容[13]。針對巴文化中物態(tài)、行為、精神3種文化層次的不同特征有不同設計表達側重點,具體如下。
1)物態(tài)文化以具象媒介為主,比如巴地干欄建筑、漁船、青銅器等實體對象,可視性較強,在與文創(chuàng)設計結合時需注意其外在要素的引用,合理運用設計語言化繁為簡、以小見大,以形態(tài)為基礎進行設計創(chuàng)新。
2)巴地行為文化多以巴渝舞、清酒釀造、喪葬婚嫁習俗等傳統(tǒng)技藝與民間風俗為主。對此類文化的文創(chuàng)設計應側重動態(tài)藝術表達,通過現(xiàn)代設計手法呈現(xiàn)原始場景,對古代巴人生產生活場景的再現(xiàn),實現(xiàn)文化內涵的生動講述,喚起地域集體記憶,也從情境中增強巴地文創(chuàng)設計的文化特征。
3)巴地關于白虎崇拜、巴蔓子將軍傳說等民族信仰、故事傳說的精神文化文創(chuàng)設計,因該類文化實際載體的缺失加大了設計難度,但從文化屬性中仍能尋得設計突破點。這種意識形態(tài)上的文化其設計方法是多感官的巧妙聯(lián)結,從靜態(tài)、動態(tài)雙向提升設計文化特征:美觀的視覺體驗結合觸覺聽覺等多感官的切入,藝術化地呈現(xiàn)文化“意境”,準確傳遞文化價值理念,在潛移默化中使用戶深入感知文化、凝聚情感共識。
以上關于巴地不同文化層次的文創(chuàng)設計表達方法,是形成優(yōu)秀文創(chuàng)設計的起點。在當下文化消費要求日益高漲、文創(chuàng)設計名目繁多的社會背景下,巧妙的文化融合是文創(chuàng)產品設計在眾多作品中脫穎而出并形成差異化競爭優(yōu)勢的重要步驟之一。
基于對巴文化要素模型的構建以及文創(chuàng)設計思路的清晰歸納與分層,以巴文化中“干欄建筑”“巴渝舞”“白虎崇拜”等具體巴地特色文化原型為內容,結合文創(chuàng)設計思路,即設計元素提取、設計載體選擇、設計元素轉化和文化特征設計表達4大步驟,進行文創(chuàng)產品設計應用分析與案例展示。
以干欄建筑為文化元素而設計的積木玩具,見圖6。干欄建筑樣式作為古代巴人舊居,是巴地代表性的地域文化之一,蘊藏著淳厚的巴人遺風和生活習俗。該文創(chuàng)設計主要提取干欄建筑基本形態(tài)與獨特內部結構,簡化為人字屋頂、穿斗構架、建筑主體與建筑立柱四種要素,在提煉基本形態(tài)基礎上進行積木玩具的創(chuàng)新設計。建筑結構與積木玩具的結合,使得蘊含著巴人主觀能動性的建筑文化與積木搭建智慧相契合,娛樂過程中增強用戶互動體驗,觸動用戶情感共鳴,簡約化的建筑造型符合現(xiàn)代審美,游戲化的設定增添趣味,同時更能提升巴地建筑文化的傳播效果。
巴渝舞作為巴地的民間藝術形式之一,歷史久遠且獨具民族特色與地域氣息,是古代巴人同野獸搏斗、族群戰(zhàn)爭過程中不斷發(fā)展起來的一種集體性武舞[14]。舞蹈中的前歌后舞、執(zhí)仗而舞、擊鼓伴奏等特點表現(xiàn)了巴人的征戰(zhàn)場面,表演服裝、執(zhí)仗裝飾和巫鼓形式上還帶有祭祀性質,蘊含著古代巴人崇尚自然的原始信仰。設計作品“巴渝時鐘”注重捕捉動態(tài)元素,簡化舞者跳舞姿勢,用12位不同舞者造型替換時鐘12刻度,秒針上的“蛇紋鼓”,隨著時間前進穿梭于12位舞者間,似舞者在巖石質感的盤中擊鼓起舞。動態(tài)的“蛇紋鼓”與姿態(tài)各異的舞者交匯實現(xiàn)對巴渝舞原始場景的創(chuàng)意呈現(xiàn),讓存在于遠古時代神秘且濃郁的巴國文化宛然在目。同時,巴渝舞中古代巴人對自然的崇尚,也透過時鐘功能提醒著世人對時間對自然的敬畏,見圖7。
巴人“白虎崇拜”可追溯到《后漢書·巴郡南郡蠻傳》載:“廩君死,魂魄世為白虎[15]。”傳說中巴人祖先廩君死后化為白虎,后代人皆以白虎為他祭奠,據此可知廩君在世時就已將白虎作為部落圖騰,祭奠白虎、白虎崇拜的風俗也逐漸習以為常?!拔寤⒇S燈”設計作品,見圖8。將5只鏤空的白虎圖騰置于燈罩之上,與上端虎鈕形象結合并用“扭一扭”的方式控制燈光開關,有儀式感的互動讓祛邪納財?shù)陌谆⒓y樣在溫暖燈光中映射于墻上,產生象征著祥瑞的美好氛圍。再配合“五虎豐燈”諧音名,使得古代巴人通過白虎祈求風調雨順的憧憬與現(xiàn)代人的祈福文化不謀而合。該作品藝術性地營造文化意境,注重古代巴人白虎崇拜背后對祖先與圖騰崇拜的精神文化內涵,是祈求祖先保佑的宗教信仰,也是美好寓意的圖騰象征。通過藝術燈光的渲染褪去傳統(tǒng)宗教性質,以一種更加民俗化、藝術化的形式彌補快節(jié)奏現(xiàn)代生活中祈福儀式的缺失,并找回對美好生活的向往。
圖6 干欄式建筑積木玩具文創(chuàng)產品設計
圖7 巴渝舞時鐘文創(chuàng)產品設計
圖8 白虎崇拜“五虎豐燈”文創(chuàng)產品設計
為有效驗證文創(chuàng)設計思路參考性與文創(chuàng)產品設計可行性,以效果圖加李克特量表的方式,通過問卷調研對方案進行設計評價。根據文獻分析建立評價層次標準[16],一級指標從外部審美、中間體驗、內部文化3大價值來劃分,并延展出相應的圖案美觀、色彩協(xié)調、比例恰當、功能實用、操作方便、交互性強、故事敘述、文化認同、情感共鳴等二級評價指標,見圖9。問卷滿意度評分數(shù)值設為1~5五個整數(shù)值,面向專業(yè)教師、設計師和學校同學等群體發(fā)放問卷200份,除去非設計相關類專業(yè)23人,一周時間得到有效問卷177份,通過在線SPSS對200份問卷、31個項目分析后得到問卷信度的克朗巴哈系數(shù)為0.953,達到0.8~0.9。說明量表信度較好。而問卷效度KMO值則為0.894,說明量表效度較合適。
根據177份有效問卷統(tǒng)計文創(chuàng)產品設計的每項指標滿意度平均分結果,并得出綜合平均值歸納總結,見表1。干欄積木(方案A)巴渝舞時鐘(方案B)五虎豐燈(方案C)的綜合滿意度平均值均在4分以上,結果基本符合設計最初要求,滿足文創(chuàng)產品設計標準。
圖.9 文創(chuàng)設計評價層次模型
表1 3個文創(chuàng)產品設計的滿意度評分結果
Tab.1 Satisfaction score results for three cultural and creative product designs
巴文化作為中華文明的重要組成部分之一,積淀著巴人祖先最深層的物質遺產與精神追求,其優(yōu)秀文化元素和獨特地域文化是設計靈感的重要來源。從巴文化要素資源切入,分析整理巴文化要素譜系圖,構建巴文化要素模型,并提出了基于巴文化要素模型的文創(chuàng)設計思路,包括:文化要素設計提取、設計載體選擇、設計元素轉化以及文化特征設計。為巴文化地域性創(chuàng)意產品設計提供了切實可行的有效途徑與方法策略,以此推動巴文化內涵在現(xiàn)代審美視角下與時俱進。地域文化與現(xiàn)代設計融合,不僅可以促進地域文化傳播與傳承,提升其文化形象,而且還可以突顯現(xiàn)代文創(chuàng)設計文化內涵與文化價值,增強文化認同,以此推動文化創(chuàng)意產業(yè)的可持續(xù)發(fā)展。
[1] 段渝. 四川通史·卷一, 先秦[M]. 四川:四川人民出版社, 2010. DUAN Yu. General History of Sichuan·Volume 1, pre-Qin Dynasty[M]. Sichuan: Sichuan People's Publishing House, 2010.
[2] 劉暢, 雷青. 文化場域視角下蒙古包文化基因圖譜構建與設計轉譯[J]. 包裝工程, 2023, 44(6): 286-301. LIU Chang, LEI Qing. Construction and Design Translation of Yurt Cultural Gene Map from the Perspective of Cultural Field[J]. Packaging Engineering, 2023, 44(6): 286-301.
[3] 陳小青. 文化模型的理論與方法[J]. 科學技術哲學研究, 2017, 34(4): 108-114. CHEN Xiao-qing. Cultural Models: Theory, Methods and Prospects[J]. Studies in Philosophy of Science and Technology, 2017, 34(4): 108-114.
[4] 馬瑞果, 林偉. 基于地域文化的文創(chuàng)產品設計新思路探索[J]. 包裝工程, 2022, 43(10): 312-318. MA Rui-guo, LIN Wei. Exploration of New Ideas for Cultural and Creative Product Design Based on Regional Culture[J]. Packaging Engineering, 2022, 43(10): 312-318.
[5] 魏雅楠. 基于永州地域文化的創(chuàng)意產品設計研究[J]. 人文之友, 2019, 15(15): 257-259. WEI Ya-nan. Research on Creative Product Design Based on Yongzhou Regional Culture[J]. Friends of Humanities, 2019, 15(15): 257-259.
[6] 王剛. 廣西京族文化設計元素的提取及設計應用[J]. 裝飾, 2021(3): 126-127. WANG Gang. Extraction and Design Application of Guangxi Jing Culture Design Elements[J]. Decoration, 2021(3): 126-127.
[7] 俞凱. 地域文化視域下徐志摩名人文創(chuàng)產品設計[J]. 包裝工程, 2022, 43(8): 266-279. YU Kai. XU Zhi-mo's Famous Cultural and Creative Product Design from the Perspective of Regional Culture[J]. Packaging Engineering, 2022, 43(8): 266-279.
[8] 進哥. 探尋千古巴人之謎(上)[J]. 中國三峽建設, 2007(1): 36-41. JIN Ge. Exploring the Mystery of Thousands of Cubans (I)[J]. China Three Gorges, 2007(1): 36-41.
[9] 黃靜. 地域文化視域下內蒙古博物院衍生品設計研發(fā)探究[D]. 內蒙古: 內蒙古大學, 2020. HUANG Jing. Research on the Design and Development of Derivatives in Inner Mongolia Museum from the Perspective of Regional Culture[D]. Inner Mongolia:Inner Mongolia University, 2020.
[10] 諾曼 A D. 設計心理學3[M]. 北京: 中信出版集團, 2016.NORMAN A D. Design Psychology 3[M]. Beijing: CITIC Publishing Group, 2016.
[11] 姚芋伉, 韓雨欣, 林慧, 等. 紹興箍桶的工藝文化轉譯模型研究[J]. 家具與室內裝飾, 2021(9): 44-48. YAO Yu-kang, HAN Yu-xin, LIN Hui, et al. Research on the Cultural Translation Model of Shaoxing Hoop Barrel[J]. Furniture & Interior Design, 2021(9): 44-48.
[12] 葛暢. 文創(chuàng)產品設計過程中的需求分析及轉化[J]. 裝飾, 2018(2): 142-143. GE Chang. Analysis and Transformation of Requirement in the Design Process of Cultural Creativity Product[J]. Art & Design, 2018(2): 142-143.
[13] 李永文. 基于漢唐文化元素的文創(chuàng)產品設計[J]. 包裝工程, 2022, 43(10): 407-413. LI Yong-wen. Cultural and Creative Products Based on Cultural Elements of Han and Tang Dynasty[J]. Packaging Engineering, 2022, 43(10): 407-413.
[14] 劉國勇. 巴渝舞: 原始狩獵巫舞到宮廷武舞的嬗變[J]. 四川戲劇, 2019(9): 130-133. LIU Guo-yong. Bayu Dance: The Evolution from Primitive Hunting Witch Dance to Court Martial Dance[J]. Sichuan Drama, 2019(9): 130-133.
[15] 徐燕. 論巴族的崇虎習俗與現(xiàn)代的白虎崇拜現(xiàn)象[J]. 農業(yè)考古, 2011(1): 151-154. XU Yan. On the Custom of Worshipping Tigers of Ba Nationality and the Phenomenon of Modern White Tiger Worship[J]. Agricultural Archaeology, 2011(1): 151-154.
[16] 金佩瑤, 張欣宏. 基于情感化設計的蒙古族文創(chuàng)產品設計研究[J]. 家具與室內裝飾, 2021(9): 34-38. JIN Pei-yao, ZHANG Xin-hong. Emotional Design Study on Mongolian Cultural and Creative Products[J]. Furniture & Interior Design, 2021(9): 34-38.
Ba Culture Element Model and Its Application in Cultural and Creative Design
WANG Rong, ZHAO Li, KANG Hua-xi
(Xihua University, Chendu 610039, China)
The work aims to sort out and analyze the elements of Ba culture and build a model of cultural elements. Based on the Ba cultural resources, Ba culture was integrated with cultural and creative design from the perspective of design and the design elements were extracted and transformed from the categories of physical culture, behavioral culture, and spiritual culture. It was proposed that the cultural and creative design carriers should be selected based on the principles of similarity, correlation, matching and integration. Based on this, the design elements of external contact layer, intermediate behavior layer and internal perception layer were translated and the three-dimensional design expression of static state, dynamic state and dynamic-static combination was put forward according to the characteristics of different cultural levels, so as to complete the application of cultural and creative design. It was found that the construction of Ba cultural element model was conducive to the extraction of regional cultural characteristics and original innovation. The use of cultural structure level could more effectively drive the innovation and development of Ba cultural and creative products, providing reference for the design activities related to regional culture. In the context of modern society where cultural demand is increasing, the construction of cultural model is conducive to the efficient transformation of cultural and creative design from "culture" to "creation" while retaining the cultural heritage to the greatest extent, which is of great practical significance to the spread and inheritance of regional culture.
cultural and creative design; Ba culture; cultural element model
TB482
A
1001-3563(2023)14-0401-10
10.19554/j.cnki.1001-3563.2023.14.045
2023–02–15
巴中市巴文化研究院2022年度巴文化研究重點課題(202217);成都市各社會科學重點研究基地美麗鄉(xiāng)村建設與發(fā)展研究中心項目(CCRC2021-5);西華大學研究生教改項目(YJG2018023);四川民間文化研究中心項目(MJC23-46)
王蓉(1981—),女,碩士,副教授,主要研究方向為工業(yè)設計及理論研究。
責任編輯:藍英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