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雙雙
盛夏時節(jié),踏入有“中國竹子之鄉(xiāng)”美譽的安徽省廣德縣境內,滿山的翠竹在風中輕盈起舞,發(fā)出“沙沙”的聲音,似乎在喃喃細語,向我們介紹著一個與竹子有關的非遺——制扇技藝(王氏制扇)。
歷史起源:“王氏制扇者”
“王氏制扇”源于浙江黃巖的王氏家族。據(jù)史料記載,元代,在浙江黃巖縣城西街,有一個姓王的匠人,善于做扇子。清代,由于戰(zhàn)亂引起社會動蕩,王氏家族的主要成員移居至安徽省廣德縣,并依托當?shù)刎S富的毛竹、木材資源繼續(xù)以制扇為生,至今已有一百五十余年歷史。2021年,制扇技藝(王氏制扇)被列入第五批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chǎn)代表性項目名錄。
一把折扇如何制成
一把折扇由扇骨和扇面兩部分組成。廣德縣的毛竹纖維細長、韌性好、色澤紋理美觀,是制作扇骨的上好原料。除了毛竹,紫竹、湘妃竹、羅漢竹等也是做扇骨常用的原料。扇面多以真絲、宣紙、棉布等為面料,扇面的圖案種類豐富,多以花鳥魚蟲、人物山水等為題材。在中國歷史上,歷代書畫家都喜歡在以宣紙為原料的扇面上書寫或繪畫。
制作一把折扇需要30道工序,制扇所使用的工具為篾刀、鋸、云刀、鉆、鉗、砂紙等。在30道工序里,扇骨自然包漿工藝、扇骨上蠟和貼里技術、扇面裱糊工藝是王氏制扇技藝的關鍵步驟。
扇骨自然包漿工藝:一般使用5~6年的毛竹制作成扇骨半成品,經(jīng)過手工打磨、拋光后,放在陰涼干燥的房屋內貯存3~5年,然后再取出使用,這類扇骨保持著原材料的天然色澤和紋理,既美觀又環(huán)保。
扇骨上蠟和貼里技術:成形后的扇骨經(jīng)過手工打磨,表面變得十分細膩,再使用配制好的天然碗蠟進行再次打磨,扇骨表面更加光澤亮麗。碗蠟也起到一定的防護作用,扇骨更加耐用。折扇按大小又分男扇、女扇,男扇尺寸一般在30厘米以上,女扇尺寸一般在27厘米以下。男扇尺寸稍大,在制作扇骨時,往往在內側貼上一片來自同一根毛竹的薄薄的篾條,這樣折扇就不易變形。
扇面裱糊工藝:王氏制扇,扇面多為宣紙或絲綢。在制作扇面時,一般采用自家配制的純天然裱糊材料進行多層裱糊,這樣做出來的扇面不但韌性好,而且經(jīng)久耐用。
折扇——東方色彩的裝飾品
盛夏時節(jié),手持一把折扇,輕輕搖動,便有微微涼風襲來,掃卻人間暑熱。除了實用功能,在古代,折扇也是謙謙君子的化身。在詩會雅集上,文人雅士一邊搖扇,一邊吟詠,詩詞歌賦便源源而來。在大宅花園里,女子輕拂折扇半遮面,一顰一笑,都藏在折扇背后。這樣的扇子,誰能不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