賽鬧草
伴隨著新的教育教學方式的不斷更新與優(yōu)化,群文閱讀與寫作教學的有效融合成為了廣大教師所重點關注的一個方面。這種方式的有效運用,不僅能夠全面激發(fā)學生的學習興趣,更是能夠可以為學生提供一個相對具象化的綜合發(fā)展空間,引導學生在深度解析閱讀篇幅的過程中,把握其中所展現(xiàn)出來的描寫方法,修辭手法,情感意識,結構框架等等多個方面,強化學生在這些環(huán)節(jié)的意識與思想,最終推動學生展開有意義的遷移運用,開展更高效的寫作,提升整體的寫作質量與亮點,逐漸獲得寫作能力與閱讀能力的共同提升。
對閱讀篇幅中的描寫手法剖析的必要性
從客觀的角度來分析,很多小學生在參與真正閱讀的過程中常常會表現(xiàn)出一帶而過的情況,他們本身所形成的閱讀理解思維無法支撐展開對于其中一些重點片段或者是片段的解析。在這一背景下,學生對于一些寫作方法的積累就表現(xiàn)的相對淺顯,整體的群文閱讀效果就無法發(fā)揮出來。與此同時,很多學生在展開寫作的過程中,常常會出現(xiàn)語言匱乏或者是敘述過于直白的情況,給人的感覺則是沒有亮點,或者是沒有可以抓住眼球的效果。而對閱讀篇幅中描寫手法的剖析活動開展,則能夠充分改善學生這一狀況??梢哉f,不同的課程內容往往會涉及到各種各樣生動且豐富的描寫,包括心理描寫、動作描寫、神態(tài)描寫等多個方面,一些具有價值的寫作方式包括修辭手法,比喻、擬人、排比等等。在深度解析的過程中,學生則能夠立足于這些方式來剖析其在文章中的表達效果,或者是在文章中運用的重要價值,在不斷增加對課程內容掌握的同時,形成一個有意義的積累,逐漸將這些更加有價值的寫作技巧轉化為自己的內容,并且運用于寫作的過程中,逐漸獲得閱讀素養(yǎng)以及寫作能力的雙向提升。
從筆者的教學經驗來看,很多小學生寫作素養(yǎng)的停滯,往往是源于其本身對寫作沒有很大的興趣。因此他們閱讀過程中就不會去形成一種慣性,進行一些詞句或者是段落的勾畫而形成有效的記憶。與此同時,受心里因素的制約,這些句子即使看起來十分有參考意義,但是在長期接觸或者是高頻次閱讀的前提下,學生也難免會產生一定的枯燥心理,往往無法形成一種更加主動積極的狀態(tài),來參與到閱讀理解積累以及寫作運用的過程中。而教師引導學生對其中一些寫作手法的挖掘,則能夠使學生改變對句子段落的固有印象,能夠把他們帶入到一個深度解析的空間中。當學生進入到其中時,他們往往會聯(lián)系上下文來感知這些手法在文章中的重要地位,或者是運用這些手法彰顯出來的人物事物的特點、性格,態(tài)度等等,甚至是這些寫作方式表達了作者怎樣的細膩觀察等等,最終使學生產生對文章的認可,在主觀上形成一種更為積極樂觀的狀態(tài)來參與到課程的學習過程中,實現(xiàn)屬于自己的沉淀。
運用群文閱讀篇幅中描寫手法來轉化寫作方法的實踐
立足于此,小學語文教師在實際推進讀寫結合模式的過程中,更應意識到剖析文章寫作手法活動開展的重要性,積極地結合學生的實際認知和發(fā)展水平來明確這類活動的形式,帶領學生共同參與到對有價值內容的探索和解析過程中,輔助學生展開思維的發(fā)散,以及產生一定的遷移運用意識等等,為開展寫作,形成一個有利的基礎。
舉例來說,在進行人教版三年級下冊《海底世界》《火燒云》等內容一單元的群文閱讀時,教師就可以運用這種方式來引導學生,使學生展開屬于自己的有意義賞析,將更多的有價值描寫積累起來,為寫作語言的升華提供一個有效的鋪墊等等?!逗5资澜纭肥且黄P于海洋的常識性課文,從海底的光線、聲音、動物活動、植物及礦藏等幾個方面,介紹了海底這個景色奇異、物產豐富的神秘世界,激發(fā)學生熱愛大自然奧秘的興趣,其中富含著生動的描寫。教學時,教師可以充分借助多媒體課件創(chuàng)設情境,來輔助學生展開對一些句子或片段的深度解讀,實現(xiàn)對學生的有效培養(yǎng)。其次,教師需要引導學生比較句子,體會句子的運用,如教師:海底動物會像人一樣說話嗎?生:(齊答)不會。師:課文中用“竊竊私語”來形容動物發(fā)出的聲音,這是運用了什么修辭手法?生:擬人的修辭手法。師:海底動物的“竊竊私語”我們根本聽不到,怎么辦呢?別著急,老師給你們戴上特制的“水中聽音器”,我們來聽一聽海底有哪些奇妙的聲音?(幻燈片出示文中描寫聲音的句子)師:“有嗡嗡聲,有啾啾聲,有汪汪聲……這句話和書上的句子比一比,你更喜歡哪一句?生1:我更喜歡書上的句子,書上寫“有的像蜜蜂一樣嗡嗡”,我好像真的聽到海底動物像蜜蜂一樣嗡嗡的叫聲。生2:我也喜歡書上的句子,書上用“有的像……一樣”打比方的方法,用我們熟悉的蜜蜂、小鳥、小狗、人打呼嚕的聲音,我認為很形象。師:書上的句子寫的多形象、多生動??!句子中運用打比方的方法,可以加深我們對大海深處聲音的理解。
解析群文閱讀篇幅中結構層次,增強學生的文章建構能力
在小學時期的教育教學中,語文教師應充分關注到對一些結構層次的有效解析,在更好地推動學生寫作素養(yǎng)提升方面所表現(xiàn)出來的重要價值,積極地通過日常的教學來滲透相關聯(lián)的框架結構意識,并為學生留出更有效的自主思考與分層空間,引導學生在循序漸進的掌握部分劃分的方法,逐漸轉化為在文章建構方面的一些技能,推動學生的寫作水平能力發(fā)展。
發(fā)展學生的框架建構意識
從小學生本身的發(fā)展特征來分析,他們的一個邏輯思維能力還沒有形成,結構意思意識也相對淺薄。筆者觀察到很多學生在參與習作的過程中常常會出現(xiàn)語言建構邏輯不清晰或者是文章框架搭建不夠明確的狀況。這種現(xiàn)象就會導致整個文章邏輯十分混亂,沒有層次感,給讀者帶來一種雜亂無章的感覺,其本身的寫作思維也得不到有意義的提升。而以群文閱讀為基礎來開展的層次劃分活動,則能夠充分改善這一學生的這一情況??梢哉f,每一篇閱讀都是一個相對獨立個體,在其中往往蘊含著十分強大的結構框架。在循序漸進的滲透過程中,學生往往能夠得到不經意間的熏陶與感染,并且建立一定大局觀意識,從更加宏觀的角度去把握閱讀中所客觀存在的部分與層次,實現(xiàn)對于文章各個部分的歸納總結與整理等等,強化學生的結構框架意識,使學生的邏輯思維更多地運用于寫作框架,最終使文章的條理變得更加清晰,推動學生的寫作能力提升。
優(yōu)化學生的語言建構邏輯
從筆者的教學經驗來看,很多小學生不僅僅存在一些框架結構上的問題。他們在一些長句,或者是描述復雜的段落過程中,常常會出現(xiàn)描述混亂,缺乏主體,甚至是沒有標點的情況。這種情況的產生,一方面是由于學生的標點意識不強,更重要的是他們本身的一種語言建構思維還不夠完善,整個文章被不斷的堆疊,整體的習作質量會下降。而以群文閱讀為載體來開展的分層次活動則能夠充分克服學生這一障礙,可以說,篇幅中的一些段落往往都能夠成為學生展開練習和鍛煉的有力支持。在具體實踐的過程中,學生還可以運用一些符號或者是標記來對他們進行有效的區(qū)分,逐漸把握在一個完整的句子中所存在的各個主體以及他們所相對應的位置,理清其中的內在聯(lián)系等等。在久而久之的過程中,學生則會接受到更多有意義的鍛煉,將自己的建構邏輯運用到真正意義上的寫作過程中。
運用群文閱讀中結構層次,來培養(yǎng)學生建構思維的實踐
基于此,小學語文教師在實際推進讀寫結合模式的過程中,更應意識到劃分閱讀篇幅中結構層次的重要性,積極地去展開關于對學生的維度了解,立足于他們已有的結構意識與思維來轉換引導,通過更具象化的閱讀鍛煉活動來推動學生思維的發(fā)散,逐漸獲得一定的寫作技能。
舉例來說,在進行人教版四年級上冊《女媧造人》《盤古開天地》《精衛(wèi)填?!芬粏卧娜何拈喿x時,教師就可以為學生留出具體的結構感知空間,引導學生進入到其中展開屬于自己的思考,逐漸完成建構。拿《盤古開天地》來舉例,教師可以在課上提出問題:“誰”開天地?盤古“干了什么”?讓學生自由朗讀課文,整體感知,提煉中心,有位專家說,“會讀書的人能把一篇文章讀成一句話?!睂W生默讀畫出中心句“人類的老祖宗盤古,用他的整個身體創(chuàng)建了漂亮的宇宙。”接著,教師可以引導學生深入走進文本,對話溝通,感受盤古是怎樣開始他的創(chuàng)建之路的?引導學生閱讀的過程中要逐步理清故事情節(jié),用自己的方式來進行對文章段落的劃分,強化學生的邏輯意識;然后,教師還可以變換句式,啟發(fā)想象,提問學生:盤古倒下后,他的身體發(fā)生了巨大的改變,他的身體都變成什么了?請大聲地讀第四自然段。孩子們的回答,盤古把他的身體化作了宇宙萬物?。ò鍟夯魅f物)引導學生感知與想象故事的結局,把握故事的前因后果。
感悟群文閱讀篇幅中的表達方式,賦予學生表達情感的思維
在小學時期的教育教學中,語文教師應充分關注到對一些描寫方法的有效發(fā)掘,在更好地推動學生寫作素養(yǎng)提升方面所表現(xiàn)出來的重要價值,積極進行有效的教學設計,帶領學生剖析同一單元或是主題背景下各個閱讀篇幅中所蘊含的各種描寫手法,展開更加細化的品鑒活動,分析其方式在文章中呈現(xiàn)出的效果以及魅力等等,使學生在展開有意義的解讀與分析,逐漸轉化為相應的寫作方法,來推動學生獲得多個維度的提升。
小學語文教師在實際推進讀寫結合模式的過程中,更應意識到引導學生解讀群文閱讀中表達方式的重要性,切實地去對群文閱讀環(huán)節(jié)進行有意義的優(yōu)化,引導學生站在一個更加宏觀的角度去體會整個文章的表達效果,或是展現(xiàn)出的一些中心思想。
舉例來說,在進行人教版四年級上冊《白鷺》《落花生》《桂花雨》一單元的群文閱讀時,教師就可以在引導學生在深度閱讀的基礎上來展開寫作學習,圍繞所感知的事物來體會作者濃厚的思想感情,體會各個作者獨特的表達方式。具體來說,《白鷺》是作家郭沫若的一篇文質精美的散文,生動地描寫了白鷺的顏色、身段的精巧及覓食、棲息、飛行時的韻味,表達了作者對白鷺的喜愛之情。在此過程中,教師要引導學生了解借助具體事物抒發(fā)感情或說明道理的方法,知道課文中所描寫的具體事物,學習借用具體事物來表達作者心中感情的方法;其次,《落花生》是一篇敘事散文,真實地記錄了作者小時候的一次家庭活動所受到的教育。通過談論花生的好處,借物喻人,來說明做人的道理,表達了作者許地山的父親希望他們學習花生不圖虛名、默默奉獻的品格,期望孩子們做有用的人,不要做只講體面而對別人沒有好處的人,表達了作者不為名利,只求有益于社會的人生理想和價值觀等等,使學生在此過程中深刻地去體會這些表達方式,將知識內化;接著,《桂花雨》是一篇回憶童年生活的文章,借助桂花,來展現(xiàn)了兒時生活的樂趣,作者通過細膩的描寫來表達了對家鄉(xiāng)、對童年生活的無比懷念等等。
綜上所述,在新時期的教育過程中,群文閱讀與寫作教學的融合成為了一個重要的方向與趨勢。教師可以引領學生剖析群文閱讀篇幅中的描寫手法,分析其方式在文章中呈現(xiàn)出的效果以及魅力等等,在不斷增加對課程內容掌握的同時,形成一個有意義的積累,轉化為相應的寫作方法;教師也可以引導學生解析群文閱讀篇幅中結構層次,并為學生留出更有效的自主思考與分層空間,發(fā)展學生的框架建構意識,增強學生的文章建構能力,最終使文章的條理變得更加清晰;教師還可以引導學生感悟群文閱讀篇幅中的表達方式,感受作者在表達過程中細膩的融合方式,賦予學生表達情感的思維,實現(xiàn)更有意義的提升。
(作者單位:甘肅省甘南藏族自治州迭部縣電尕學區(qū)拉路小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