林釗勤
家鄉(xiāng)銅盂人杰地靈,至今已有1000多年的發(fā)展歷史,轄內古跡建筑隨處可見,素有“三山六湖——銅盂、潮陽靈山護國寺”之謂。漫步其中,既能深深體味那份古老質樸的人文文化,又可細細琢磨各種古建筑的工藝技巧。靈山寺又稱靈山護國禪寺,由唐代僧人大顛法師創(chuàng)建于貞元七年(791年)。唐代大文學家韓愈,因諫迎佛骨被貶為時稱邊遠之地的潮州刺史,韓愈刺史來潮不到一年,卻與靈山寺高僧大顛和尚結為莫逆之交,其深厚友誼一千多年來被傳為佳話。據(jù)有關地方志記載,唐長慶二年(822年),穆宗賜額“護國禪院”。這里依山傍水,鳥語花香,風景優(yōu)美,是參禪悟道及旅游的好地方。區(qū)內不僅有著名的靈山寺,還有建于唐代的月眉橋、石拱橋、石板橋等100多座大小橋梁。
翻開銅盂這卷千年老書,真讓人感到“名人鎮(zhèn)”名不虛傳。宋代知名學者蘇州府教諭郭球,明代學者、唐宋潮州八賢之一許申是銅盂人,而自清末民初至今,就出了3名大學校長:浙江大學校長郭任遠,圣約翰大學校長郭承恩,華東師范大學副校長、紅學家郭豫適;3名文職將軍:民國少將郭承恩,解放軍中將、軍旅作家、曾任原南京軍區(qū)政治部主任郭偉,八一電影制片廠廠長、電影藝術家蕭穆少將。新中國成立后有兩位院士:化學家、中科院院士郭慕孫,植物學家、工程院院士郭豫元……這些名人都有獨特的經歷和令人敬佩的歷程。此外,集星村有蔡楚生故居,蔡楚生在這里度過了少年時期,小學畢業(yè)后到汕頭和上海當學徒,勤奮創(chuàng)作,成為國內外知名的電影藝術家,其經歷頗具傳奇色彩。此篇要講的則是以狂狷、拙樸畫風獨樹一幟的現(xiàn)代嶺南國畫的領軍者——郭莽園。
郭莽園,畫家、書法家、篆刻家?,F(xiàn)為西泠印社社員、廣東省人民政府文史研究館館員、廣州畫院藝術顧問、中國手指畫研究會顧問、廣東華人書法院名譽院長、水墨村村民。
記得一次,我到鄰居張又旭先生家聚餐時,跨進他家門廳看見“老子出關”翡翠,以及滿眼的珍奇古玩。那么眼前的一切會告訴你,張先生非但不寂寞,還非常享受獨處的時光。偌大的客廳中,青花瓷隨意散落,名煙斗錯落有致,各種名表零件散落一旁,還有那古靈精怪的鷯哥在學貓叫:“乖貓,乖貓”。如果鷯哥心情不錯你還會聽見“晚上挺好的”,也許這正是張先生的心聲。落座后,他問我知道郭莽園先生嗎?不僅認識,還是好朋友。我又說:“郭莽園先生的作品格調很高,有大師風范,用筆有力度,有書法的筆意。他研究了傳統(tǒng)技法,在作品中不僅可看得到吳昌碩、齊白石、潘天壽、八大的筆意,又展自身面貌形成了獨有的藝術風格。”張又旭先生豎起大拇指說道:“兄弟,咱們觀點一致呀。”
我還有幸被邀參加郭莽園先生于2019年12月25日在廣東美術館的個展開幕式。此次展覽是繼2012年《狂狷與性靈——郭莽園中國畫展》、2015年《筆下乾坤——郭莽園的小品世界展》之后,郭莽園先生第三次在廣東美術館舉辦的個展。展覽由廣東省文化和旅游廳指導,西泠印社、廣東省人民政府文史研究館、廣東美術館、廣東省美術家協(xié)會主辦,共展出郭莽園150多幅作品。四個展廳分別以“衰年變法”“品高度遠”“懷古求新”“真真有趣”四個關鍵詞,濃縮體現(xiàn)了郭莽園70年藝術之路的心境、理想、趣味和格調。這些作品意境開張,氣勢雄渾,展現(xiàn)了郭莽園在傳統(tǒng)中國畫上的探索歷程和新興氣象。尤其是“衰年變法”,郭莽園用對敦煌的致敬,體現(xiàn)了對中國畫表現(xiàn)手段的大破大立。
近日,著名書畫理論家、鑒賞家楚尋歡先生受邀去廣州參加活動,出發(fā)前來電談到當代嶺南第一大家郭莽園,稱贊郭莽園先生現(xiàn)在是嶺南派領軍人物。他到廣州后還專程拜訪了郭先生。楚尋歡評價郭莽園的寫意“文野相交,有膽有魂”,不僅有文人畫的形式,兼具文人畫的精神。由此足見郭莽園先生在業(yè)內名氣不小。
落筆不俗,大膽奇險,可謂“狂狷”;大寫意詩情流露,氣象高曠,堪稱“性靈”。人生的顛沛坎坷,藝術的天然野性陽光滿園,有著難以復刻的個性,而這些個性在他的作品中也能夠得以體現(xiàn)。在京城著名藝術評論家陳傳席口中,他是新文人畫的代表。他的畫被陳傳席這樣評價:“莽原的畫建材而又出奇,所以我一見便為之一振。莽園生于汕頭,長在汕頭案場里,他的畫應近于嶺南一派,然而他的畫卻無一筆入‘嶺南。”這就表達了他的畫與他出身不同,反而是與他的生活經歷相關。
郭莽園先生有一幅《春醉圖》,用色鮮艷大膽。在我看來,將人物與山水共創(chuàng)一幅畫,別有新意,仕女不同于別人的置身于山水當中,反而是濃墨重筆地刻畫出仕女安享睡眠的美麗模樣,大篇幅的繪畫在春光上。郭莽園先生的作品糅心性于筆墨之間,方寸間意味悠遠,畫面常于空曠寥寥中,一筆繪畫出遠山,營造出有無相生之意。主題形象的仕女也如我剛剛所闡述,簡潔傳神,兩筆蹴成,面不留白,側身回顧,顧盼生姿,花枝低垂,淡墨落葉,盆栽也和人一樣有了郁郁寡歡之態(tài)。
在2020年的《莽原·畫展》中,郭莽園先生在廣東美術館展出了自己的壓軸敦煌系列作品,呈現(xiàn)了對中國畫表現(xiàn)手法的大破大立。這批作品在題材上有了新的突破。郭莽園先生未曾到過敦煌,然而筆墨紙硯里全是敦煌的神采,他對敦煌的認知大多來自大量的書籍,畫展和新媒體,這樣也許局限了他為做實地考察的藝術判斷的精準性,但是卻又是這樣一種距離讓它產生了想象和異樣的美感,所以在郭莽園先生關于敦煌的畫作中,我們能捕捉到他在畫中透露出的敦煌氣韻意象,但是和其他的又不同,里面有他個性獨具藝術表現(xiàn)手法。茫茫沙漠,悠悠行旅,僧侶香火所賦予的敦煌傳奇故事,在郭莽園的畫作里處處可見,似敦煌實景,而又非現(xiàn)實敦煌,這正是郭莽園先生畫作的特點。
除了畫作表現(xiàn)其心性以外,郭莽園先生還是一個鑒賞家。對于美食,他亦有自己獨到的見解。一次郭莽園先生接受原韓山師范學院林倫倫院長的邀請,與林自然先生、張新民先生在韓山師范學院烹飪系講述如何做菜的話題。他說話的趣味性極強,說起美食來與其他人所講方向大相徑庭。他點評起菜肴的好壞來有理有據(jù),鞭辟入里。他還把自己的美食觀點告訴學生們:強調一定要掌握如何賺錢的本領,然后帶著錢,找廚師去,吃他們做的菜。美食家與廚者有不同的味覺方向。廚者更主要從地方味道上去理解,皆因他視野角度和從事的職業(yè)有關,難以跳出職業(yè)的極限。美食家卻不然,他們除了對味道具有靈敏度之外,他們具有食文化的淵博知識,并對其深入了解。他們走四方唯適口為美味,所以他們屬于無方向的美食家。
人生處處皆藝術,就是這樣一個畫家和不拘一格的美食家,郭莽園先生的心性和作品,都值得我們去欣賞回味。
據(jù)傳說,千年古鎮(zhèn)銅盂其名字源于當?shù)匾粋€叫“土尾潭”的水潭,狀似缽盂,由此得名。
銅盂本鎮(zhèn)人口有14多萬,旅外僑胞和旅港澳臺胞高達7萬人,是潮陽區(qū)重點僑鄉(xiāng)之一。銅盂人杰地靈,至今已有1000多年的發(fā)展歷史,轄內古跡建筑隨處可見,素有“三山六湖一銅盂、潮陽靈山護國寺”之謂。漫步其中,既能深深體味那份古老質樸的人文文化,又可細細琢磨各種古建筑的工藝技巧。
靈山寺又稱靈山護國禪寺,由唐代僧人大顛法師創(chuàng)建于貞元七年(791年)。唐代大文學家韓愈,因諫迎佛骨被貶為時稱邊遠之地的潮州刺史,韓愈刺史來潮不到一年,卻與靈山寺高僧大顛和尚結為莫逆之交,其深厚友誼一千多年來被傳為佳話。據(jù)有關地方志記載唐長慶二年(822年),穆宗賜額“護國禪院”。這里依山傍水,鳥語花香,風景優(yōu)美,是參禪悟道及旅游的好地方。區(qū)內不僅有著名的靈山寺,還有建于唐代的月眉橋、石拱橋、石板橋等100多座大小橋梁。
翻開銅盂這卷千年老書,真讓人感到“名人鎮(zhèn)”名不虛傳,宋代知名學者蘇州府教諭郭球,明代學者、唐宋潮州八賢之一許申是銅盂人,而自清末民初至今,就出了3名大學校長:浙江大學校長郭任遠,圣約翰大學校長郭承恩,華東師范大學副校長、紅學家郭豫適;3名文職將軍:民國少將郭承恩,解放軍中將、軍旅作家、曾任原南京軍區(qū)政治部主任郭偉,八一電影制片廠廠長、電影藝術家蕭穆少將。新中國成立后有兩位院士:化學家、中科院院士郭慕孫,植物學家、工程院院士郭豫元……這些名人都有獨特的經歷和令人敬佩的歷程。集星村有蔡楚生故居,蔡楚生在這里度過了少年時期,小學畢業(yè)后到汕頭和上海當學徒,勤奮創(chuàng)作,成為國內外知名的電影藝術家,其經歷頗具傳奇色彩。
這個銅缽盂村賴以命名、狀似銅缽的土尾潭,經過歷史的變遷,形狀已經改變了很多,但潭水依然很深。土尾潭一帶,早年是潮陽主要的碼頭和港口,是汕頭、潮陽渡船和電船的??康?,當時可謂商船云集。民國時期,有部分銅缽盂人,從這個港口出發(fā)到上海從事竹箴貿易,賺了錢后衣錦還鄉(xiāng),在村里留下了不少“四點金”或“下山虎”款式的老房子,讓后人得以感受當年的繁榮。
現(xiàn)如今,銅盂古鎮(zhèn),世事變遷。古縣邑風韻已消失在歷史煙云中。她舒開長臂,迎接著來自閩粵各地的客人;她敞開胸懷,接納粵閩各地的民風,數(shù)艘木船日日在她的目光下往返,多少海鹽和水產品在此卸載,多少米谷在此起航,古縣邑一派繁華。如今,古時風韻只留存在人們記憶中,小石板街成了水泥大道,木板樓成了鋼筋混凝土大樓,川流不息的小木舟不見了,小碼頭也僅存遺址,只有鎮(zhèn)北面的靈山古寺,仍像一位飽經滄桑的老人,在山坡上一站千年。變了的是游子紛紛出走的村莊,許多昔年連縣城也沒有去過的農民,如今或外出經商務工,或在家鄉(xiāng)辦廠耕山務農,人人都在追逐自己的夢想,挑著夢想出發(fā),擔著希望回家,枕著江風入夢,日子如詩如畫。沒有變的是優(yōu)良的家風,護生愛綠的情懷。
“憶往昔崢嶸歲月稠,看今朝百舸爭流。”新時代的銅盂繼往開來,勇立潮頭,敢為人先,在黨的帶領下勇做時代弄潮兒,奮楫楊帆,努力開創(chuàng)新局面,真抓實干作出新業(yè)績,在實現(xiàn)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賽道上奮勇爭先。
近年來,銅盂鎮(zhèn)干群在銅盂鎮(zhèn)黨委柯傳榮書記、鎮(zhèn)長黃茂志以及副鎮(zhèn)長陳建輝領導下,深入學習貫徹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貫徹新發(fā)展理念,以鄉(xiāng)村振興為綱領,融入全域旅游理念,圍繞千年古剎靈山寺為靈山片區(qū)、蔡楚生故居片區(qū)、靈潭片區(qū)制定銅盂鎮(zhèn)文旅核心示范帶發(fā)展構思:“千年水鄉(xiāng),人文銅盂”——銅盂鄉(xiāng)村振興示范帶,激發(fā)家鄉(xiāng)深厚的歷史文化底蘊潛力,擼起袖子加油干;放開步伐奮力行,追趕超越譜新篇,銅盂人正在逐步探索一條具有家鄉(xiāng)特色、文旅導向型的鄉(xiāng)村振興范式。在黨委政府的帶領下,在北山造林種果,在練江清污除臭,在村里栽花種草。當我們登上村前山峰時,但見青山如黛,山色空蒙,和風習習,鳥吐清音,蟬歌蛙叫,唱和成韻。村人像愛護自己的眼睛一樣保護練江水和龍?zhí)逗?,這里成了魚鱉溫馨的家園。銅盂人就像一滴淡墨,浸潤在宋代古寨這幅畫卷之中。在即將過去的2022年,銅盂鎮(zhèn)黨委突出以人民為中心發(fā)展,急群眾之所急想群眾之所想,幫群眾之所困,成功解決了困擾轄區(qū)百姓的吃水難問題。
近年來,工廠污水排放,人民環(huán)保意識差。原來河流都嚴重被污染。群眾生活生產飲用水主要依靠潮南區(qū)秋風嶺水庫供給。由于銅盂鎮(zhèn)地處供水管道末端,日常供水不足,仙岐、嶼岐兩個片區(qū)12個村群眾時常受到飲用難問題的困擾。“改革開放再出發(fā),勇立潮頭創(chuàng)輝煌”。為扭轉被動應對局面,從根本上破解水資源對全鎮(zhèn)群眾飲用水和經濟社會發(fā)展的瓶頸制約問題,改善靈山千年古寺風景區(qū)風貌,銅盂鎮(zhèn)委、鎮(zhèn)政府下大氣力實施了銅盂鎮(zhèn)靈山水庫引榕制供水及配套工程。該工程從谷饒鎮(zhèn)引至靈山水庫,并對原有部分自來水管道進行升級改造,覆蓋仙岐、嶼岐兩個片區(qū)的供水管道,全長約5公里。滿足全鎮(zhèn)群眾生產生活飲用水需求,從根本上解決水資源不足對群眾飲用水和經濟發(fā)展的“卡脖子”問題,保障民生,促進鄉(xiāng)村振興發(fā)展。
風檣動、龜蛇靜、起宏圖,開放包容的銅盂再出發(fā)!我們誠邀各位賓朋打卡銅盂,春賞櫻、夏看荷、秋品桂、冬觀梅,吃潮汕牛肉丸,游護國禪寺,分享希望之城的發(fā)展機遇,共同開創(chuàng)更加美好的未來!
讀了很多萬伯翱會長的很多精彩文章,看了許多關于古今釣魚的好文章,記載著魚是我們的敵人,同時也是知心朋友。我就此來講述幾則關于釣魚的趣聞吧!
最近,我讀到萬會長寫的耿飚參謀長和官兵用步槍釣大魚的動人故事。因為進入草地后,部隊基本缺糧少食,只能靠想盡辦法來充饑。不妨原文照錄以饗廣大魚友和讀者:走到草地北邊的邊沿地帶,水溝里有點魚。草地里的魚也怪,見了人也不怕,照樣在水里“悠哉游哉”,于是我們便釣魚充饑救命。用步槍通條磨尖,變個鉤,隨便抓只蛤蟆蟲子當誘餌,便能把魚釣上來。草地大多是無鱗魚,我們釣到的鯰魚,大頭闊嘴,嘴巴上有兩條須,大的有七八斤重。由于當時他們身體虛弱,能把這么大的魚拖上來感覺是像在牽牛一樣的困難。捕到魚后官兵在少油無鹽中撿拾野草枯枝,用鋼盔洗臉盆煮了一盆盆散發(fā)著奇特香味能充饑救命的魚餐。
萬會長寫了近三十多萬字的《元戎百姓共垂竿》,里面記載著上至帝王、元勛、名人,下至普通釣手的各種有趣的釣魚故事。該書由人民體育出版社出版發(fā)行逾十萬冊,可謂是暢銷書籍,也是他的經典代表著作。著名文學家蘇叔陽、畫家范曾都稱贊其“開了釣魚散文之先河”。書中寫過朱德大元帥在長征中為解決口糧,甚至用縫衣鋼針釣過魚,這些美食遠勝過沸煮六七個小時難吃的皮帶、皮鞋等皮具來充饑;也寫過在敵人的飛彈中有位胡子伯伯——賀龍元帥在長征中被圍困卻能穩(wěn)操魚竿“幾次垂釣上魚”再從容撤退的情形;還寫過“乾隆大帝南巡垂釣西子湖”。萬伯翱會長創(chuàng)作態(tài)度非常嚴謹,為寫乾隆釣魚的這篇文章,他將近花了一年時間,鉆進清代史書查閱相關資料,又請二月河等清史專家?guī)兔Π殃P,自己親自三下江南到乾隆當時釣魚處取證,察看地形地貌,捕捉創(chuàng)作靈感,力求創(chuàng)作的每一個細節(jié)都有根據(jù)。
此外,萬會長還寫過第二次世界大戰(zhàn)時蘇聯(lián)被德軍圍困時“斯大林垂釣西伯利亞”、《列寧垂釣記》《魚是我們的敵人,同時也是知心朋友——又讀海明威<老人與海>》的精彩文章。這樣扎實的文學功底,超凡脫俗,在文學方面取得極高的文學造詣,真是讓我受益匪淺。前幾天,萬會長對我說:“釣魚是一項有益身心健康的休閑運動。我國開國元帥中的聶榮臻曾將垂釣視為他長壽的四大秘訣之一。除了聶榮臻,老一輩領導人中還有朱德總司令的垂釣‘戰(zhàn)術,劉伯承元帥垂釣的思索,賀龍元帥的高超釣技,徐向前元帥對垂釣的迷戀,陳毅元帥垂釣的癮頭,葉劍英元帥垂釣的意境等不少老釣迷釣魚的‘戰(zhàn)術。”
戎馬一生的朱德總司令戰(zhàn)功赫赫,同時也能運籌帷幄決勝千里之外。他總是擅長從自然物象中汲取靈活機動的軍事智慧。在此,我們就來講一講朱德總司令垂釣的“戰(zhàn)術”。
長征路上非常艱難,但是朱老總從來沒有忘記苦中作樂,非常關心大家的文娛生活。
不過嘛,長征途中沒什么文藝兵,沒有啥文娛活動。于是朱老總就建議大家一邊走一邊唱歌,鼓勵大家前行。有了歌聲做伴,長征的寂寞困苦也瞬間一掃而空。
除了唱歌,朱老總還會利用另外一個活動來激勵大家,那就是釣魚。
在艱苦的雪山草地長征路途中,紅軍帶的糧食吃完了,朱德總司令也和戰(zhàn)士們一起吃野菜、嚼草根。一天下午,任弼時的夫人陳琮英生下二女兒(任遠征),由于奶水不足,孩子餓得哇哇直哭。正在陳琮英發(fā)愁時,朱德把一盆熱氣騰騰的魚湯親自端到了她的面前。
任弼時驚奇地問:“老總,哪里來的魚?”朱德回答說:“有山就有水,有水就有魚,是我在河邊釣的!不過,釣魚也是要講究‘戰(zhàn)術的喲!”
解放戰(zhàn)爭時期,朱德提出了殲敵主力的“釣魚戰(zhàn)術”,即要用“引魚”的辦法,用“誘餌”將“魚”引來,它來攻,我就退,有條件就阻擊一下。沒有條件就不阻擊,把它拖得很疲勞,彈藥也消耗得差不多時,再用大部隊去奔襲消滅它。他把“釣魚戰(zhàn)術”的用兵原則通俗地解釋為:“有什么槍打什么仗,對什么敵人打什么仗,在什么時間地點打什么時間地點的仗?!?/p>
國民黨的幾個主力部隊,有的被我們搞掉了,如整編七十四師;有的搞得差不多了,如新一軍、新六軍;有的也遭到我們的嚴重殺傷,如五軍和十一師。今后還要想一些辦法把敵人的這幾個主力部隊徹底搞光,問題就可以解決一大半。特別是我們要研究如何對付五軍、十一師和七師等敵人主力部隊。朱老總說:“我替你們想了一個辦法,就是用釣大魚的辦法。釣了一條大魚你不要性急,不要一下就扯上來,因為你性急往上扯,大魚初上鉤時,尚未疲困,拼命地掙扎往往會把釣索弄斷。可以慢慢同它擺,在水里擺來擺去,把它弄精疲力盡了再扯上來,這樣就把這條大魚釣到手了。對第五軍就要用這個辦法,要用“引”的辦法。它來攻,我就退,有條件就阻擊一下,沒有條件就不阻擊,把它拖得很疲勞,彈藥也消耗得差不多時,再用大部隊去奔襲殲滅它。你們一定要下決心釣到一兩條這樣的大魚?!?/p>
在朱老總看來,打仗與釣魚相仿,我們不是完全不打硬仗。要看清對象,是什么敵人就打什么仗。如果敵人是弱的,我們可以來一個猛沖,在敵人沒有展開、沒有占領陣地以前,一沖上去就把它嚇也嚇倒了,戰(zhàn)斗能很快解決。紅一軍團總結出來的三猛戰(zhàn)術,是紅軍中的基本戰(zhàn)術之一,今天也還適用。但要解決比較頑強的敵人,用這一套就不一定有效,甚至還要吃虧,還是用釣大魚的辦法好。這種辦法是合乎辯證法的。再說一遍,從釣小魚與釣大魚的辦法不同來看,就可以理解打弱敵與強敵、打小敵與大敵的不同。打小敵、弱敵,可以用比較簡單而直接的辦法;但打大敵、強敵,必須定出系統(tǒng)的斗爭方針,戰(zhàn)斗開始必須懂得擺布它,懂得用迂回曲折的辦法。這是真理,要好好牢記、研究。
此外,看什么天候打什么仗,在什么地形條件下打什么仗,對什么敵人打什么仗等等,也都是重要的戰(zhàn)術原則,都要很好研究。還有一些條件也要善于掌握,例如在內線作戰(zhàn),后方有群眾,可以打幾個機動殲滅戰(zhàn);出擊到外線,條件差一些就要打運動戰(zhàn)。以后條件改變了,就要學會攻堅戰(zhàn)、陣地戰(zhàn)。整個敵我條件對比,還會有更大的變化,我們也要估計到,要作必要的準備。過去國民黨軍隊的條件很好,上有飛機,下有汽車、火車,水里有輪船、兵艦,它的“腿”長,走得快,所以很神氣。我們只好不同它正面硬碰,只好丟掉一些地方。去年轉為進攻以后,砍斷了它幾條“腿”,它就走得慢一些了?,F(xiàn)在還要繼續(xù)把它的“腿”全部砍掉,那它就只好用腳來賽跑。大家都是一雙腳跑,它就跑不過我們了。將來我們的“腿”也會長起來的。
在炮火紛飛的歲月,朱德總司令在遇到重大問題時,就習慣找個有魚的河邊一邊釣魚一邊思考。他認為這樣不僅有助于考慮問題,也是一種樂趣,側面反映出他鮮明的革命樂觀主義精神,同時他總能用通俗易懂的案例由淺入深的講解深奧的軍事斗爭智慧,極大地鼓舞了抗日戰(zhàn)爭與解放戰(zhàn)爭中軍民的信心。大家相信:只要團結一致,就一定能戰(zhàn)勝敵人,渡過嚴冬。
海陸豐是廣東著名僑鄉(xiāng),旅居港澳臺同胞和海外華僑約百萬人。在這里誕生了我國第一任核潛艇總設計師,也是我國的核潛艇之父——彭士祿。
試問大海碧波
何謂以身許國?
青絲化作白發(fā)
依舊鐵馬冰河
磊落平生無限愛
盡付無言高歌!
這是著名詞作家閻肅在2014年為中國核潛艇設計專家黃旭華院士寫的贊詞,我認為這首詞同樣可以獻給所有新中國的核潛艇人。他們的名字遲為人知,他們的功績永世長存,比較巧的是彭士祿院士與黃旭華院士既是老鄉(xiāng),又是同事,他們都是廣東汕尾人,又共同為新中國研發(fā)核潛艇。黃旭華院士主持核潛艇的設計,而彭士祿院士則是核潛艇的動力研發(fā)工作,他們與核潛艇研發(fā)團隊的同事們,通力合作完成了新中國的核潛艇事業(yè)。
名列“感動中國人物”的彭士祿,在他小的時候生活是異常艱難的。他出生于汕尾市海豐縣,三歲時,母親遭反動軍閥殺害,而后被送到了革命群眾家寄養(yǎng),先后輾轉去了20多戶人家,最后才被敲定,送到紅軍隊長陳永俊家,由他的母親潘舜貞撫養(yǎng)。但幾年以后連同潘舜貞一起,8歲的彭士祿被國民黨反動派抓獲,送到了監(jiān)獄。兩年后,出獄的彭士祿在潮安當起了乞丐,生活過得顛沛流離,可一年之后他又被抓進了潮安監(jiān)獄。1942年,17歲的彭士祿自愿報名前往延安當護士,他每天給傷員病號端屎端尿,洗衣喂飯,因為不怕苦不怕臟不怕累的突出表現(xiàn),被評為模范護士。在此期間,他患上了肺結核,組織將他調離醫(yī)院,派他到延安自然科學院學習。但是由于是從小地方出來的,剛到學校的時候,他連三角函數(shù)都不懂,經過刻苦的學習,成績很快就提升了,組織上讓他去延安自然科學院學習的目的之一,就是為了讓他安心學習。因為當時得了肺結核的緣故,血都咳出來了,盡管如此,骨瘦如柴的他還是天天申請去前線。他20歲時,因為表現(xiàn)突出在預備期間,直接轉為正式黨員。解放戰(zhàn)爭期間,他在焦化廠工作。解放后,他先后在哈工大和大連大學學習,被保送到蘇聯(lián)莫斯科化工機械學院留學。在6年時間里,彭士祿通過自身的努力,36門課程有33門均為優(yōu)秀,在畢業(yè)時以全優(yōu)成績獲得“優(yōu)秀化工機械工程師”的稱號,兩年后以優(yōu)異的學業(yè)回國,開啟了他兢兢業(yè)業(yè)無私奉獻的一生。
彭士祿說他的一生只有核潛艇和建核電站,在1955年一條巨大的“黑魚”從美國新倫敦潛艇基地啟航后,僅僅用了90個小時就航行2200海里,抵達波多黎各首都圣胡安,潛航速度超20節(jié),這是之前的潛艇技術遠遠無法完成的目標,而這也就是人類第一艘核動力潛艇——鸚鵡螺號。核潛艇的出現(xiàn)立刻就引起了大國軍界的高度關注,由于采用了核動力,潛艇的航程和隱蔽能力大大增強,再配上已經成熟的戰(zhàn)略核武器,這意味著水下打擊力量將成為改變大國之間軍事平衡的重磅砝碼。有軍事專家曾經說過,只要有一艘戰(zhàn)略核潛艇,就可以讓一個現(xiàn)代化國家退回石器時代。而在鸚鵡螺號出現(xiàn)之后,美國立即著手制定軍用核潛艇研發(fā)制造計劃,另外一個大國蘇聯(lián)也不甘落后,核潛艇發(fā)展計劃空前龐大,很快全世界每一個大洋底下都隱藏著這種致命武器,猶如抵在咽喉上的匕首。當歷史的指針指向了20世紀60年代,中國正在經歷著空前嚴峻的安全威脅,在南部越南戰(zhàn)爭已經爆發(fā),美軍遮天蔽日的戰(zhàn)機將南部鄰國城市、農村甚至雨林炸成一片火海。在西部爆發(fā)了一場激烈的邊境戰(zhàn)爭,北部邊境陳兵百萬,更致命的威脅是東部,由于當時新中國海上力量較為薄弱,敵視中國的對手幾乎可以逼近海岸線邊緣,造成致命的威脅。
在這樣一個危機的環(huán)境,中國對于核潛艇的研發(fā)計劃還沒有任何的計劃。1958年,中國研制核潛艇的工程啟動,中國代號09的第1個核潛艇工程上馬,一位40多歲的共產黨員在不久后被任命為這一工程的第一位總工程師,國之重器系于一身。世界上兩大軍事集團同時開展最嚴酷的技術封鎖,國內的資源和人才極為匱乏,國內經濟困難連吃飽飯都成為問題了。彭士祿院士和他的同事們滿懷激情,遵循著科學原則,克服了一個又一個的困難。剛開始人們還寄希望于蘇聯(lián),希望蘇聯(lián)能夠給予幫助。但是蘇聯(lián)沒有答應,蘇聯(lián)當時的領導人說:“核潛艇所需的技術很復雜,中國人是研究不出來的?!边@句侮辱性極強的話,仿佛給中國的核潛艇事業(yè)畫上了一個不完整的句號。但中國沒有放棄,彭士祿團隊受命主持研制核動力裝置的論證和主要設備的前期開發(fā),當時他的團隊對核潛艇的印象只停留在幾張模糊不清的外國核潛艇圖片和一個玩具核潛艇上面,中國對核潛艇的技術幾乎為零,外部的幫助也沒有,研制核潛艇的事業(yè)非常曲折。但這并沒有使彭士祿團隊放棄,沒有資料,那就參考國外核電站搞研究理論方案設計;缺乏專業(yè)人才,就邊研究邊打造人才隊伍。為了驗證一個參數(shù),他們常常不眠不休地輪班換人,夜以繼日地辛苦好幾天。作為核潛艇研制的總負責人,彭士祿帶頭通過實踐解決問題,他說:“科技人員最珍惜時間,時間就是生命,是效益,是財富。有些問題只要趕快定下來,通過實踐再看看,錯了就改,改得越快越好,這比無休止的爭論要高效得多?!?/p>
很多需要數(shù)據(jù)計算,在當時的中國沒有先進的計算儀器,于是彭士祿帶領自己的團隊,硬是用計算尺和手搖計算器算出十幾萬個數(shù)據(jù),最終確定了核潛艇所需要的100多個關鍵數(shù)據(jù)。在不到三年的時間里,核動力裝置上面的基本參數(shù)設定已經被彭士祿完成了。在團隊里,他的綽號也被稱為彭拍板,原因就是因為他想在最短的時間內將事情確定下來。在核潛艇進入安裝階段的時候,彭士祿一反常規(guī)決定要制作水上和水下兩套設備進行測試,他的這一想法直接讓我國的核潛艇早誕生了兩年呢。
1970年12月26日,這是一個令全世界都十分震驚的日子。核潛艇長征一號緩緩地駛入大海,這標志著我國成為世界上第5個掌握核潛艇技術的國家。這艘核潛艇從小部件到大的機器,沒有用國外進口的一根螺母,全部都是我國自主研發(fā)。
在20世紀80年代,已經58歲的彭士祿,又親自掛帥出征。國家決定在廣東發(fā)展核電,于是他便欣然受命,帶領自己的團隊,在艱難的條件下,夜以繼日地完成國家的核電事業(yè)。在同事?lián)鷳n他的身體時,他也只是一笑:這辛苦算什么?如果核電站早日建成,那就太值了。正是帶著這樣一種必勝的決心和爭分奪秒的奮進,最終高效率地完成了國家派下來的任務。
之后,彭士祿又不斷參加到我國核電站的開創(chuàng)、研究建設和管理中,秦山1期、2期核電站、大亞灣核電站等核電事業(yè)的開創(chuàng)和安全,無不凝聚著彭士祿院士的心血。實現(xiàn)和平運用核能是彭士祿等核動力專家的心愿。由于核潛艇制作作為國家最高機密,參與核潛艇制作的人員名字也是保密的,所以在制作的過程中,沒有人知道他們正在從事一件驚天動地的大事,直到數(shù)十年后,隱姓埋名30年的彭士祿才作為中國核潛艇第1任總設計師,進入了人們的視野。有人稱彭士祿為“中國核潛艇之父”,對于這個稱呼他是堅決不同意的,在他看來他只是核潛艇上的一顆螺絲釘。2017年,彭士祿獲何梁何利基金最高獎——“科學與技術成就獎”,但他卻將全部的獎金捐獻出來,作為人才獎勵的基金,獎勵在核動力領域取得重要創(chuàng)新成就的年輕人。他的女兒開玩笑戲稱,如果將他獲得的這些獎金分一點兒給她多好。但是彭士祿教育孩子說:自己榮獲的這個獎金是國家的,從小吃百家飯長大,到現(xiàn)在應當回饋給國家。彭士祿曾在自述中寫道:“也許是因為屬‘牛吧,非常敬仰‘孺子牛的犟勁精神,不做則已,一做到底,活著能熱愛祖國,忠于祖國,為祖國的富強而獻身足矣;群體團結是合力,至關重要,最怕‘窩里斗,分力抵消,越使勁越糟糕,悲矣!盡自己的力氣去做正功,沒有白活。”除了作為中國核潛艇第一任總設計師外,彭士祿還有另外一種身份:他是我國老一輩無產階級革命家、中國農民革命運動先驅、著名的海陸豐蘇維埃政權創(chuàng)始人彭湃的兒子。正是有了父親這種矢志不渝奮斗終身的理念和信念在血脈中傳承,所以即使在造核潛艇的過程中困難重重,彭士祿院士依舊不畏艱辛,不怕困難,在摸索中前行,終于鑄就了國之重器,名垂史冊。
2021年3月22日,彭士祿院士在北京逝世,享年96歲。在《英雄核潛艇》的歌聲中,他完成了最后一個遺愿,將骨灰撒向大海,永遠守護祖國的海洋。從烈士的遺孤到中國核潛艇之父,他陪著中國的核潛艇一起成長,將生命奉獻于中國的核事業(yè),為中華民族的偉大復興貢獻了巨大的力量。他好像海中翻騰的浪花一樣,卷起的層層波浪,承載著中國的核潛艇不斷前行,護衛(wèi)祖國,一路遠航!
——選自西部散文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