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秋華 潘秋靈 黃俊雅 陳曉宇 李小翠
有研究指出,在產婦分娩時行簡單的干預措施能夠有效的避免新生兒死亡,并且對于新生兒及產婦的康復有著較為有利的影響[1]。為滿足新生兒的需求,需要為其提供足夠的母乳喂養(yǎng),以強化新生兒免疫力,因此,促進產婦產后身體恢復的經濟、有效及可行的康復方法逐漸成為醫(yī)學界的研究熱點[2]。基于上述研究,本文選取本院近期收治的陰道分娩產婦,分析實施早期基本保健的效果,現(xiàn)報告如下。
1.1 一般資料 選取本院2020 年1 月~2022 年1 月收治的正常陰道分娩的新生兒及其母親各60 例,采用隨機數(shù)字表法分為對照組和研究組,每組30 例新生兒及其母親。對照組產婦年齡22.0~35.0 歲,平均年齡(27.43±2.53)歲;孕周36+1~40+5周,平均孕周(37.45±0.62) 周;產婦平均體重(65.17±3.96)kg,新生兒平均體重(2852.73±335.67)g。研究組產婦年齡22.0~36.0 歲,平均年齡(27.85±2.72)歲;孕周36+0~40+6周,平均孕周(37.66±0.59)周;產婦平均體重(64.96±3.53)kg,新生兒平均體重(2796.85±344.12)g。兩組一般資料比較差異無統(tǒng)計學意義(P>0.05),具有可比性。
1.2 納入、排除及剔除標準 納入標準[3]:產婦孕周≥36 周;新生兒體重2500~3500 g;符合陰道分娩標準。排除標準[4]:妊娠合并癥產婦;瘢痕子宮產婦。剔除標準:有胎兒窘迫、臍帶脫垂、羊水栓塞等危及母嬰安全因素者。
1.3 方法 對照組行常規(guī)干預:立即清理新生兒呼吸道,將其置于28~30℃輻射臺,結扎臍帶,干毛巾擦拭全身,常規(guī)測量、留取足印等,后于產婦身邊繼續(xù)觀察,立即行肌膚接觸,告知產后注意事項,于產房內觀察2 h,若無異常則可轉入病房,指導產婦飲食、衛(wèi)生、哺乳等。
研究組行早期基本保健干預:解開產婦上衣暴露腹部,鋪好干毛巾,新生兒出生后立即置于干毛巾上,擦干血跡及分泌物,同步評估情況,快速撤除濕毛巾,俯臥于產婦胸腹部,頭在產婦雙乳之間,臉偏向一側,干毛巾覆于背部及身體后面,結扎臍帶,保持斷端清潔、干燥及暴露,不間斷皮膚接觸90 min 以上,鼓勵產婦輕聲說話、輕撫及親吻,如出現(xiàn)覓乳現(xiàn)象,指導及協(xié)助母乳喂養(yǎng)。
1.4 觀察指標及判定標準 比較兩組新生兒早期預后,產婦產后康復指標,家屬康復滿意率。①新生兒早期預后:統(tǒng)計分析新生兒出生后不同時間點的體溫,新生兒出生后2 h 內啼哭次數(shù)及平均啼哭持續(xù)時間、新生兒覓乳開始時間及首次母乳喂養(yǎng)持續(xù)時間、臍帶脫落時間。②產后康復指標主要包括產后排尿時間、產后惡露持續(xù)時間、宮縮疼痛明顯緩解時間、宮底降入臍恥間時間、子宮降入盆腔內時間、超聲檢測子宮底高度[5]。③兩組家屬滿意率以醫(yī)院自制的滿意度調查問卷進行評估,Cronbachsα 系數(shù)為0.88,重測信度為0.84,分值0~100 分,其中0~40 分為非常不滿意,41~59 分為不滿意,60~69 分為基本滿意,70~89 分為滿意,90~100 分為非常滿意[6]??倽M意率=(非常滿意+滿意+基本滿意)/總例數(shù)×100%。
1.5 統(tǒng)計學方法 采用SPSS23.0 統(tǒng)計學軟件對數(shù)據(jù)進行處理。計量資料以均數(shù)±標準差()表示,采用t檢驗;計數(shù)資料以率(%)表示,采用χ2檢驗。P<0.05 表示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
2.1 兩組新生兒早期預后比較 兩組新生兒出生后即刻、出生后12 h的體溫比較差異無統(tǒng)計學意義(P>0.05);研究組新生兒出生后1、2 h 的體溫均高于對照組,新生兒出生后2 h 內啼哭次數(shù)少于對照組,新生兒出生后2 h 內平均啼哭持續(xù)時間短于對照組,新生兒覓乳開始時間、臍帶脫落時間均早于對照組,而首次母乳喂養(yǎng)持續(xù)時間長于對照組,差異具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5)。見表1。
表1 兩組新生兒早期預后比較()
注:與對照組比較,aP<0.05
2.2 兩組產婦產后康復指標比較 研究組產婦的產后排尿時間、產后惡露持續(xù)時間、宮縮疼痛明顯緩解時間、宮底降入臍恥間時間、子宮降入盆腔內時間均短于對照組,超聲檢測子宮底高度低于對照組,差異具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5)。見表2。
表2 兩組產婦產后康復指標比較()
表2 兩組產婦產后康復指標比較()
注:與對照組比較,aP<0.05
2.3 兩組家屬康復滿意率比較 研究組家屬康復總滿意率100.00%顯著高于對照組的80.00%,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5)。見表3。
表3 兩組家屬康復滿意率比較[n(%)]
新生兒的發(fā)育成長至關重要,尤其早期新生兒康復需要更加重視,對于產婦的康復也有顯著意義[7]。相關研究指出[8],在新生兒早期實施基本保健措施,可以幫助新生兒獲得更為穩(wěn)定的內環(huán)境與外環(huán)境,達到內外平衡?!暗谝淮螕肀А笔切律鷥涸缙诨颈=〉暮诵睦砟?母嬰長時間的皮膚接觸能給新生兒適宜的溫度、促進喂養(yǎng)和適當?shù)哪殠ёo理[9]。在新生兒出生后,醫(yī)護人員會立刻給新生兒體檢,測量身長、體重,預防接種等,新生兒經過較長時間才能與母親第一次接觸,降低了母乳喂養(yǎng)的機會。而對新生兒實施早期基本保健,可減少新生兒不良事件。最新研究表明[10],在新生兒出生后1 h 內開始母乳喂養(yǎng),新生兒死亡和感染率可下降>40%,且有利于母乳喂養(yǎng)成功率,促進新生兒和母親情感交流、激素分泌與宮縮和胎盤娩出,幫助建立免疫屏障,促進神經系統(tǒng)發(fā)育的長遠益處[11]。暴露臍部便于及時直接的觀察臍部情況,一旦發(fā)現(xiàn)臍部被污染,或臍窩處有異物即可及時處理,減少感染的可能性[12]。本研究中,兩組新生兒出生后即刻、出生后12 h 的體溫比較差異無統(tǒng)計學意義(P>0.05);研究組新生兒出生后1、2 h 的體溫均高于對照組,新生兒出生后2 h 內啼哭次數(shù)少于對照組,新生兒出生后2 h 內平均啼哭持續(xù)時間短于對照組,新生兒覓乳開始時間、臍帶脫落時間均早于對照組,而首次母乳喂養(yǎng)持續(xù)時間長于對照組,差異具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5)。研究組產婦的產后排尿時間、產后惡露持續(xù)時間、宮縮疼痛明顯緩解時間、宮底降入臍恥間時間、子宮降入盆腔內時間均短于對照組,超聲檢測子宮底高度低于對照組,差異具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5)。研究組家屬康復總滿意率100.00%顯著高于對照組的80.00%,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5)。
綜上所述,在新生兒早期預后及產婦康復中實施新生兒早期基本保健,可顯著促進新生兒短期內的體溫恢復,減少啼哭次數(shù),并縮短啼哭持續(xù)時間與新生兒覓乳開始時間、臍帶脫落時間,延長首次母乳喂養(yǎng)持續(xù)時間,顯著縮短產婦產后排尿時間、惡露持續(xù)時間、宮底降入臍恥間時間、子宮降入盆腔內時間,宮縮疼痛明顯緩解,加速子宮復舊,并提高了產婦及其家屬的滿意度,效果理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