錢廷智
[摘要]初中歷史教學過程中,教師應在向學生授業(yè)解惑的同時,結合歷史學科特點,挖掘歷史教材中的法制內容,培養(yǎng)學生法制觀念,把握時機,適時適度地傳道——有效滲透法制教育。
如何在傳道授業(yè)解惑過程中,有效滲透法制教育?如何將歷史課堂滲透法制教育從教師讓學生學的枯燥課堂轉變成學生主動學的積極參與型課堂?
[論文關鍵詞] ?歷史教學 ;有效滲透;法制教育
一、“文眼”提問,調動學生積極探究
“文眼-----課文方框內的前言”,是洞察文意的切入點,是厘清教學內容、掌握課文內部聯系的關鍵。抓住文眼,即抓住了課文的核心教學信息,從而有利課堂教學有條理、有效率的開展。
教學《邁向社會主義現代化》時,課文方框內的前言寫到:你了解我國完善社會主義民主法制建設的意義嗎?抓住“民主、法制”這個文眼引發(fā)學生思考。在教學過程中有效滲透有法可依、執(zhí)法必嚴、違法必究的法制理念。向學生講訴藥家鑫案,"我爸是李剛"事件,讓學生牢牢記住法律面前人人平等,強調法律的嚴肅性與公正性。巧妙傳達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國家與社會層面的“民主與法治”。
二、學會等待,推動學生自主探究
課堂教學中,教師要學會等待,要給學生充足的鉆研時間。教師在提問后就迫不及待的要求學生回答,學生沒有充分的時間去合作、探究、思考。學生答不出,教師忙著“揭秘”。這短暫的探究,學生怎么會有深刻的思考?學生怎么會獲得智慧的啟迪與閃光呢?
教學《“文化大革命”十年內亂》,文革性質定義為領導人錯誤發(fā)動,被反革命集團所利用,給黨、國家和人民帶來嚴重災難和損失的內亂。為此,要引導學生正確的評價歷史人物。讓學生積極交流,充分討論,從多角度、多層面正確分析、評價。建黨之初,新民主主義革命時期、抗日戰(zhàn)爭時期、解放戰(zhàn)爭時期,作為黨的領袖、功不可沒;建國后,正如他自己所說,對經濟建設不在行,搞路線斗爭、階級斗爭,政治氣氛濃厚,但國家經濟低迷,各方面建設不樂觀,應付主要責任。人無完人,金五足赤。在偉大的人也難十全十美,“人治”的社會生命力是不旺盛的,只有加強國家的法制建設,國家才會長治久安,繁榮富強。
三、注意細節(jié),引導學生樂于探究
課文的問題是有意留給學生的想象空間,它能夠使學生產生積極思考、主動完成問題的學習興趣。學生會通過自己對當時社會背景的思考,憑借自己豐富的想象力,悟出文中想一想、思一思的真正用意。
教學欣欣向榮的科教問題事業(yè)這課,文中談到1986年,《中華人民共和國義務教育法》頒布,我國開始有規(guī)劃的實施義務教育法。在此要引導學生積極思考“義務”的內涵。讓學生想一想、思一思《中華人民共和國義務教育法》捍衛(wèi)了我們接收教育的權利,但我們是否盡到了應履行的義務?義務教育權利的享受,踐行義務教育的義務是不可分割的統一體。引發(fā)學生深層次思考:我們有了不收學費、雜費,我們有了營養(yǎng)餐改善計劃,我們有了農村貧困寄宿生生活補助費等眾多幫助學生求學的惠民政策。但我們一天在學校做了些什么,我們在學校學到了什么,我們是合格的還是在混日子?我們真正履行了法律規(guī)定的義務嗎?
中學生處在增知識、強身體、鑄性格的關鍵時期,更是處在形成正確的三觀以及法制觀念的重要階段。要引導他們接受正面的東西,養(yǎng)成遵紀守法的好習慣。歷史教師必須認真探索,加強在歷史教學中有效滲透法制教育,努力為社會培養(yǎng)知法懂法守法的合格公民,為共建和諧校園、和諧社會貢獻我們的力量。
參考文獻
【1】二十年來法治進程的回顧與前瞻;《江海學刊》陸德生、紀榮榮;1999
【2】我國《義務教育法》中的義務及其履行問題研究;《沈陽師范大學碩士論文》王璐瑤;2022
【3】引導自主研究 ?優(yōu)化閱讀教學;《云南教育》黃宗耀;202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