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海平 周玲
【關鍵詞】核心素養(yǎng);自主學習;自讀感悟
《義務教育語文課程標準(2022年版)》(以下簡稱“新課程標準”)聚焦中國學生發(fā)展的核心素養(yǎng),培養(yǎng)學生適應未來發(fā)展的正確價值觀、必備品格和關鍵能力,引導學生明確人生發(fā)展方向,成長為德智體美勞全面發(fā)展的社會主義建設者和接班人。新課程標準同時明確了義務教育語文課程培養(yǎng)的核心素養(yǎng)的內涵,即學生在積極的語文實踐活動中積累、建構并在真實的語言運用情境中表現(xiàn)出來的,是文化自信和語言運用、思維能力、審美創(chuàng)造的綜合體現(xiàn)。
語文核心素養(yǎng)的培養(yǎng)、語文能力的形成與發(fā)展取決于學生在實踐中的摸索和內化,是一個自主學習的過程。培養(yǎng)核心素養(yǎng)離不開自主學習,而語文教學中的自主學習主要表現(xiàn)為自讀感悟。
一、自主學習是核心素養(yǎng)提升的必由之路
自主學習是與傳統(tǒng)的接受學習相對應的一種現(xiàn)代化學習方式。自主學習有廣義和狹義之分。廣義的自主學習是指,人們通過多種手段和途徑,進行有目的、有選擇的學習活動,從而實現(xiàn)自主性發(fā)展。狹義的自主學習是指,學生在教師的科學指導下,通過能動的、創(chuàng)造性的學習活動,實現(xiàn)自主性發(fā)展。
1.自主學習旨在為終身學習夯實根基
發(fā)展核心素養(yǎng)的目的之一是使學生具備終身學習的能力,為未來發(fā)展打下基礎。早在1996年,聯(lián)合國教科文組織就指出:終身學習是打開21世紀光明之門的鑰匙,強調了終身學習的重要意義。這就要求“學校教育的任務不能只是傳授一些現(xiàn)存的知識,而是要教會學生學習,在他們走出校門以后也能獲取知識,不斷充實自己”。因此,學校應通過課堂教學,教給學生自主學習的方法,培養(yǎng)學生自主學習的習慣,使之逐步形成自主學習的能力,為其終身學習夯實根基。
2.語文學習中的言語經驗須自主建構
言語實踐是學生在特定的情境中聽、說、讀、寫能力的運用性活動,是學生調用已有經驗為新的表達目的服務的過程。在語文學習中,言語活動的主體通過其言語活動把客觀言語內容納入自己已有的主觀言語結構之中。小學生學習語文,通過學習文本,接觸與內化各種言語表達方式,并在老師的點撥下,根據(jù)自己的需要進行遷移、運用,從而逐漸形成自己的言語表達方式。這樣的語文學習,是言語經驗在言語實踐中獲得、內化與自主建構的過程。
二、自讀感悟是語文核心素養(yǎng)提升的重要途徑
閱讀是重要的語文實踐活動之一,閱讀教學中的自讀感悟是培養(yǎng)學生語文核心素養(yǎng)的重要途徑。閱讀的本質是一種“意義建構”。自讀感悟強調的是學生在自主閱讀、自主感悟、自主探究的基礎上,通過教師的適時指導和點撥進行的一種“意義建構”。這一過程是學生語文閱讀能力提高的過程,是思維發(fā)展、人格塑造的過程,是學生語文核心素養(yǎng)整體提升的過程。
研究表明,小學四年級是一個節(jié)點,四年級之前的大部分學生是在學習閱讀(learn to read),四年級之后的學生才開始轉向閱讀學習(read to learn)。也就是說,中低年級(一至三年級)的閱讀教學是為中高年級(四至六年級)的閱讀打基礎。中低年級的閱讀教學應該重在教給學生閱讀的方法,培養(yǎng)其閱讀興趣,而中高年級的學生已經基本掌握了閱讀方法,應在此基礎上著力培養(yǎng)學生的自讀感悟能力。
1.自讀感悟的基礎與原則
(1)自讀感悟的基礎
讀是語文教學的根本,也是感悟的基礎。劉勰在《文心雕龍》中指出“操千曲而后曉聲,觀千劍而后識器”,強調了實踐在培養(yǎng)樂感、手感過程中的重要性。相應的,讀作為重要的語文學習實踐方式,對于培養(yǎng)學生的語言文字感悟能力同樣重要。課文的精妙之處,如細膩的感情、深刻的哲理等,是無法用語言講清楚的。唯一有效的辦法就是讀,琢磨品味,這才是解道悟文的最佳境界。抓住了語感就抓住了語文教學的基礎問題。所謂“重感悟”,就是把學習的主動權交給學生,讓學生主動地學。情要自己在讀中悟,理要自己在讀中悟,法也要自己在讀中悟。以讀促進理解,以讀悟出感情。在這一過程中,教師更多的是扮演引導者、點撥者的角色,引導、鼓勵學生自主閱讀,教師適時進行點撥,激發(fā)學生的閱讀興趣。
(2)自讀感悟的原則
一是尊重學生的個體差異。新課程標準強調要“關注個體差異和不同的學習需求,鼓勵自主閱讀、自由表達……培養(yǎng)讀書興趣,提高讀書品位”。學生個體之間存在差異是不爭的事實。他們成長在不同的環(huán)境中,成長過程中會獲得不同的信息,積累不同的知識和感性經驗,加之他們天生在認知和理解能力上就有差異,必然會帶來語言感悟上的差異。閱讀教學中,教師應尊重學生的個體差異,允許他們有獨特的體驗、理解和感受。
二是遵循由淺入深的原則?!案形颉笔侵赣兴杏|而領悟,是一個從對課文的初步感知和體驗到進一步領會、覺悟的由淺入深的情感體驗過程?!案小钡碾A段主要是初步理解并整體感知課文大意,是一種感性認識。“悟”的階段是在初步感知的基礎上進行理性升華,“悟”的過程中應允許并鼓勵學生對課文有各不相同的理解。感悟的過程一般可分為三步。
第一步,初讀課文。讓學生自由地、反復地讀,初步理解課文內容。隨著年級的升高,還應初步理解課文所表現(xiàn)的感情,同時標出不理解的部分,提出不懂的問題。
第二步,精讀課文。在第一步的基礎上,通過有針對性的反復的讀,深入感受課文的思想內容和表達形式。
第三步,綜合閱讀。在前兩步的基礎上,整體感受課文的脈絡和主旨。
這三步是一個由“感”到“悟”,情感體驗不斷深化的過程。
2.自讀感悟的契機與方法
(1)自讀感悟的契機
“契機”指事物轉化(多指向積極的方向)的關鍵。感悟的契機指學生理解課文的關鍵之處。葉圣陶先生認為,語文教師的作用不僅在“講”,更重在“導”。對于課文表面的意思,學生自己也能看懂,而文字背后的“言外之意”,他們未必能深入領會,因此,教師須在這些關鍵處給學生以必要的引導和指點,也許只要三言兩語,就能使學生茅塞頓開。這些關鍵處主要體現(xiàn)在以下方面。
一是情感體驗的喚起處。課文的情感脈絡是喚起學生情感體驗的依托。教學中,教師應厘清課文的情感脈絡,抓住文本中能體現(xiàn)情感的字、詞、句、段等引導學生思考、感悟,喚起學生的情感體驗。如《白鷺》一課的第6~8自然段,作者描摹了三個不同場景中白鷺的美,是表現(xiàn)作者對白鷺喜愛之情的關鍵之處。
二是語言表達的精妙處。語言表達的精妙處既指語言本身的精妙,也指表達形式的精妙,這些都是學生感悟的契機。如《白鷺》中“那雪白的蓑毛,那全身的流線型結構,那鐵色的長喙,那青色的腳,增之一分則嫌長,減之一分則嫌短,素之一忽則嫌白,黛之一忽則嫌黑”,作者用四個同樣的句式,從蓑毛、結構、喙、腳等角度描繪了白鷺的靜態(tài)美。教師抓住這些語言表達精妙之處進行點撥,對學生理解課文情感會起到四兩撥千斤的作用。
三是情感理解的困難處。由于學生對課文的寫作背景不熟悉,或課文所寫的內容距離他們的實際生活較遠,就容易造成學生在文本情感理解上的困難。比如《祖父的園子》一文,如果學生對作者蕭紅的經歷不了解,理解作者對祖父的思念之情時效果就會大打折扣。
(2)自讀感悟的方法
教師在指導學生感受課文的過程中要把握兩個方面:把課文讀好,感悟課文,二者相輔相成。課文讀好了,情感體驗也就出來了。相應的,如果課文的意思理解了,情感悟到了,有感情地朗讀課文也就水到渠成了。具體而言,有如下幾種方法。
一是展開想象,喚起情感體驗。如果課文描繪的景物是學生熟悉的,就可以讓學生展開想象喚起頭腦中儲存的表象;如果是學生不熟悉的,就可以用實物、課件等幫助學生形成與課文描述的景物相同或相似的表象。進而讓學生借助這被喚起的或剛形成的表象邊讀課文邊再次進行想象,在頭腦中浮現(xiàn)出課文描繪的景物,借助課文,對認識到的景物進行體會、感受。最后,讓學生帶著自己的理解和感受進一步讀課文,也就是讀出感情。這個過程是學生自主學習、自主感悟的過程,同時也是語文核心素養(yǎng)培育的過程。以《白鷺》一課為例,首先,借助課件引導學生觀察白鷺。這樣,即使是學生從來沒有見過白鷺,也能在心中留下白鷺“潔白”“身段優(yōu)美”的印象。然后,以此為基礎,讓學生讀課文,邊讀邊想象文中描繪的白鷺的樣子及三個不同場景中白鷺的美,在腦海中勾勒出優(yōu)美的畫面。此外,教師還可以引導學生借助想象豐富畫面,如想象清水田里白鷺的倒影、小樹絕頂上白鷺的神態(tài)、夕陽映射下白鷺飛翔的姿態(tài)等,通過想象感受白鷺在不同場景中的美,體會作者對白鷺的喜愛之情。最后,讓學生帶著自己的理解讀課文,讀出自己的感受。
二是聯(lián)系生活,體會語言表達的精妙處。有些課文,學生并不能深刻感受到作者所要表達的情感,讀不出感情。教師可以采用聯(lián)系生活的方式,感悟課文所要表達的情感。如《祖父的園子》一課中,“倭瓜愿意爬上架就爬上架,愿意爬上房就爬上房。黃瓜愿意開一朵花,就開一朵花,愿意結一個瓜,就結一個瓜……”作者用“愿意……就……”的句式,寫出了園中植物生長得自由自在、無憂無慮、隨心所欲的狀態(tài)。為了讓學生理解作者想要表達的情感,教師可以引導學生聯(lián)系生活實際,想一想生活中的自己是否可以“愿意怎樣就怎樣”,以此理解祖父的園子為何對于植物來說是自由的天堂,更是作者自由的天堂。進而體會作者對童年生活的懷念和對祖父深深的思念之情。
三是查閱資料,突破情感體驗困難處。通過查閱資料可以了解作者的生平、課文的寫作背景等,幫助學生突破情感理解的難點。教學《祖父的園子》時,為幫助學生理解作者對祖父的思念之情,教師可以讓學生在課前查閱作者的生平資料。如果學生了解到作者幼年喪母,父親不關心她,繼母百般刁難她,唯有祖父始終疼愛她、呵護她,就能在一定程度上理解長大后歷經坎坷的作者,每當想起那個園子就會想起祖父帶給她的溫暖和幸福,進而理解作者對祖父深深的思念之情。又如,在教學五年級上冊《古詩三首》中的《示兒》時,由于古詩創(chuàng)作年代距離學生的生活較為久遠,為讓學生更好地感悟古詩所要表達的情感,可以讓學生課前查閱古詩寫作的年代及作者的人生經歷等背景資料。學生通過查閱資料可以了解到:作者生逢滅亡之際。南宋政權建立后,統(tǒng)治者不但沒有收復失地的志向反而向金國納貢稱臣,致使北方大片土地被金國占領。作者一生主張抗金,收復中原,卻頻遇挫折,終不遂愿。這樣學生就能更加深刻地理解作者那執(zhí)著而深沉的愛國之情。
新課程標準聚焦發(fā)展學生的語文核心素養(yǎng),并明確了語文核心素養(yǎng)的培養(yǎng)要在積極的語文實踐活動中積累、建構。閱讀作為重要的語文實踐活動,是培養(yǎng)學生語文核心素養(yǎng)的重要途徑。發(fā)展學生的語文核心素養(yǎng),必須讓學生自主學習,把“自讀感悟”的權利還給學生,在此基礎上,教師采用恰當?shù)姆椒ㄔ凇瓣P鍵處”進行點撥,提升學生的情感體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