沈方圓
摘要 針對“眼與視覺”一課教學過程中發(fā)現的問題,結合教學目標,設計并制作了一種視覺形成模擬發(fā)生器,可以動態(tài)、直觀、整體地進行相關演示,幫助學生理解視覺形成的過程及近視的成因,培養(yǎng)學生的生物學核心素養(yǎng)。
關鍵詞? 視覺形成模擬發(fā)生器眼球視覺形成近視成因
中圖分類號 G633.91??????????? 文獻標志碼 B
文件編號:1003-7586(2023)03-0066-02
“眼與視覺”是蘇科版生物學教材八年級上冊第六單元第十六章第二節(jié)“人體對信息的感知”中的重點內容。教學中,教師可借助可拆裝眼球模型、雙凸透鏡成像實驗、視覺形成示意圖等學習支架幫助學生了解眼球的結構、視覺的形成過程以及近視成因。在實際教學中,教師發(fā)現,學生在理解上存在誤區(qū),進而產生了一些錯誤概念,如光線由虹膜進入眼球內部、視覺形成于視網膜等。這些錯誤概念是由眼球模型只具備靜態(tài)展示功能而不具備動態(tài)調節(jié)功能,且學習支架之間彼此獨立,尚未構成整體造成的。教師結合學生學習過程中出現的問題,設計制作了一種視覺形成模擬發(fā)生器(以下簡稱擬發(fā)器),幫助學生正確理解眼球各部分結構的功能以及視覺形成的過程。
1 視覺形成模擬發(fā)生器的設計
在設計過程中,教師首先分析了借助于擬發(fā)器所需解決的教學問題:①眼球成像模型可調節(jié)化。②視覺形成過程整體化。③近視成因直觀化。接著,教師再結合具體的問題,對擬發(fā)器進行設計優(yōu)化。該擬發(fā)器由三部分組成,包括眼球成像、視神經傳導及視覺形成(圖1)。
1.1眼球成像
眼球結構復雜,為了便于學生能夠整體感知眼球的立體形狀與內部結構,教師對現有的眼球儀進行了簡單優(yōu)化,使其具備動態(tài)調節(jié)功能。教師的具體操作如下:①將眼球儀中的虹膜置換成可調節(jié)光圈,用以模擬人眼瞳孔大小的調節(jié)。②將眼球儀中的晶狀體置換成注水透鏡,用以模擬人眼在看遠近物體時晶狀體曲度的調節(jié)。③在眼球儀視網膜上粘貼一張白色硬紙片,讓學生能夠清晰地觀察到成像結果。在教學過程中,教師用“F”光源代替蠟燭置于眼球儀前方,并將眼球儀的部分眼球壁打開,調節(jié)注水透鏡中的水量,從而使學生可清晰地觀察到“視網膜”上所形成的倒立縮小物象“?”。
1.2視神經傳導
教材中關于視神經的描述較少:物象刺激了視網膜上的感光細胞,使感光細胞產生與視覺有關的信息,這些信息經過視神經傳導到大腦皮質的視覺中樞,就形成了視覺。通過簡單的描述以及靜態(tài)圖片的展示,學生無從知曉感光細胞是如何產生視覺相關信息的,更無從知曉視神經的傳導過程。教師使用光敏傳感器模擬感光細胞,LED燈帶模擬視神經,將5V光控繼電器開關(含光敏傳感器)、5V LED燈帶、電源串聯在電路中。當“F”光源打開時,眼球儀成像,置于“視網膜”前的光敏傳感器會感受到光,使電路導通,燈帶亮起,從而模擬展示了視覺信息的產生及視神經的傳導過程。
1.3 視覺形成
視覺形成于大腦皮質的視覺中樞。學生因為無法直觀地感知視覺的形成過程而產生了一些錯誤概念,如視覺形成于視網膜。為幫助學生正確構建視覺形成的概念,教師在模擬視神經的LED 燈帶后連接大腦的結構示意圖,并在大腦示意圖后方視覺中樞的位置用LED 燈帶黏貼形成“F”字樣,電焊連通,使其串聯在電路中,隨電路的導通共同亮起,從而模擬視覺中樞形成視覺的過程。
2 視覺形成模擬發(fā)生器的制作
教師以眼球儀、可調節(jié)光圈、注水透鏡、白色紙片、F 光源、5V 光控繼電器開關、5V LED 燈帶、電源、硬紙板、大腦結構示意圖、電烙鐵工具包、膠槍等為材料,進行擬發(fā)器的組裝,并探究其使用方法。
2.1? 擬發(fā)器的組裝
在組裝擬發(fā)器時,教師首先將眼球儀中的晶狀體與虹膜分別置換成注水透鏡和可調節(jié)光圈,用膠槍固定,并在眼球儀視網膜的位置粘貼一張白色硬紙片。接著,教師使用電烙鐵將 LED 燈帶連接成“F”型,將5V 光控繼電器開關、5V LED 燈帶、“F”型 LED 燈帶、電源串聯在電路中。最后,教師將“F”光源置于眼球儀前方,眼球儀居中,并在其后方放置粘貼于硬紙板上的LED 燈帶,燈帶末端連接粘貼有“F”型LED 燈帶的大腦結構模式圖,最終形成一個完整的擬發(fā)器。
2.2 使用方法
2.2.1? 眼球儀的調節(jié)
教師通過調節(jié)注水透鏡中的水量,以及“F”光源的遠近,來模擬眼球在觀看遠近物體時晶狀體的曲度變化。“F”光源越遠,注水透鏡中所需注水量越少,晶狀體的曲度越??;“F”光源越近,注水透鏡中所需注水量越多,晶狀體的曲度越大。
瞳孔的放大縮小可通過調節(jié)光圈的大小來模擬??烧{節(jié)光圈越大,“F”光源在“視網膜”(白色硬紙片)上所成的像越亮;可調節(jié)光圈越小,“F”光源在“視網膜”上所成的像越暗(圖2)。
2.2.2 視覺形成
教師在注水透鏡中加入30 mL 水量,將可調光圈調至最大,打開“F”光源,調整位置,使眼球儀的“視網膜”上呈現一個清晰的倒立縮小的像“?”。接著,教師進一步將5V 光控繼電器開關中的光敏傳感器靠近倒立的像“?”,串聯電路導通時,5V LED 燈帶亮起,大腦結構示意圖視覺中樞中的“F”型 LED 燈帶同時亮起,完整的視覺形成過程得以展現(圖3)。
2.2.3 近視的成因
教師在注水透鏡中加入30 mL 水量,將可調光圈調至最大,打開“F”光源,調整位置,使眼球儀的視網膜上呈現一個清晰倒立的像“?”。接著,教師在注水透鏡中再加入10 mL 清水,凸透鏡曲度變大,視網膜上倒立縮小的像“?”變得模糊,當教師將眼球儀中的“視網膜”前移時,則所成的像又變得清晰(圖4)。
3 視覺形成模擬發(fā)生器的優(yōu)勢
(1)可調節(jié)化:在擬發(fā)器中,原本眼球儀中靜態(tài)的晶狀體、虹膜結構被置換成注水透鏡和可調節(jié)光圈,使構成眼球的部分結構具有了動態(tài)調節(jié)的功能,有利于展示眼球成像的過程。
(2)整體化:區(qū)別于教材中分階段展示視覺形成的過程,該擬發(fā)器將視覺的形成過程整體化,使視覺的形成過程完整地展現在學生眼前,降低了學生學習的難度,便于學生理解和正確掌握相關概念。
(3)直觀化:擬發(fā)器將視覺的形成過程與近視的成因可視化,原本抽象的生物學概念借助擬發(fā)器得以直觀化,一目了然地展現在學生的眼前,學生可反復使用擬發(fā)器加深對相關內容的理解。
參考文獻:
萬小榮,王芳芳.一種視覺形成模擬器的研發(fā)[J].中學生物教學,2021,348(7):50-5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