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月燕(心理老師):
我們長大的過程,也是對父母“去理想化”的過程。我們會逐漸意識到父母只是普通人。那些看上去很合理很平常的理解和接納,對許多父母來說只是陌生而抽象的概念。這是一個讓人遺憾的事實——他們不會。我們可能需要接受這個令人難過的事實,同時想辦法累積改變的可能性。第一,一邊表達(dá),一邊適度“放棄”父母。一個普通人通常很難共情另一個人的喜怒哀樂,哪怕處在親子關(guān)系中。耐心一點,“教”會父母,當(dāng)下說不出來,試著在平靜時多和父母復(fù)盤幾次你的需求。實在不行,吵一架也比不溝通好。第二,在父母當(dāng)中找情緒更穩(wěn)定、更容易理解你的那個先求助。第三,如果實在無力再和父母掰扯,那就去別的地方尋找情緒的避風(fēng)港。不要被“如果連我媽都不接受我的負(fù)面情緒,別人就更不會了”這樣的想法困住,同學(xué)、朋友、師長……只要你愿意開口,總有人能容納你的難過和脆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