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趙新華
(新疆師范大學中國語言文學學院,新疆烏魯木齊 830017)
木蘭作為我國古代著名的巾幗英雄,家喻戶曉,木蘭題材故事在民間廣泛流傳。清末《奏定學堂章程》的頒布標志著我國現(xiàn)代學制確立,現(xiàn)代教科書也應運而生。光緒三十年(1904年)七月文明書局出版了“震澤楊千里”編著的《女子新讀本》,編輯該讀本的目的“本非求才也,蓋求為國民也”,現(xiàn)代國民要“養(yǎng)成自尊無上、獨立無懼之理想”,因木蘭具備“挺身家國,不惜犧牲一身,以蘇萬姓”[1]的品質(zhì),進入了該教科書中——第八課《木蘭》、第九課《木蘭詩》。隨著中國現(xiàn)代教育的發(fā)展,與現(xiàn)代學制相適應的現(xiàn)代教科書由無到有并逐步成熟、規(guī)范,在20世紀前半期,《木蘭詩》被選入了不同時期、不同版本的中學國文教科書中,發(fā)揮著重要的教育功能。
由于清末中學堂“意在使入此學者,通曉四民皆應必知之要端,仕進者有進學之階梯”,中學國文教科書中的選文以序跋、書說、贈序、碑志等應用古文為主。再加上《奏定學堂章程》明文規(guī)定中小學學生只能在“遇閑暇放學時”才能吟誦古詩歌,“但萬不可讀律詩”“學堂內(nèi)萬不宜作詩,以免多占時刻”[2]。所以,清末影響最大的兩套中學國文教科書——《中學堂國文教科書》《中學國文讀本》,都沒有選入古代詩歌。辛亥革命后,中華民國政府教育部頒布《中學校令施行細則》,規(guī)定中學國文課程的目標之一為“涵養(yǎng)文學之興趣”[3],詩歌被時人譽為“文學中之最有美感而足以動人者”[4]。于是,古代詩歌陸續(xù)進入民國中學國文教科書,并被賦予了獨特的教育價值,“詩歌者,古人所以涵養(yǎng)性情,宣導血氣,不僅作文字美術(shù)作品觀也”[5]?!赌咎m詩》作為中國古代詩歌的典范代表,得以進入中學國文教科書(表1)。
表1 民國初期《木蘭詩》入選中學國文教科書概況
《中等學校國文讀本·敘例》中寫道:“詩之流,雖勿則校生仿制,要不得不閑事誦習,故歐西讀本均有詩歌。惟雜次文中,究嫌凌亂,茲略取名篇,別為一錄。”[6]《木蘭詩》被選入了該教科書第三冊的“別錄二古體詩”。1920年出版的《白話文范(第四冊)》最后一部分也是“詩”,選取了《木蘭詩》(名為《木蘭歌》)、《為焦仲卿妻作》、《石壕吏》、《兵車行》四首古詩。
1923年《新學制課程綱要》頒布,初級中學國語的課程目的之一為“引起學生研究中國文學的興趣”,畢業(yè)最低限度的標準之一為“能欣賞淺近文學作品”。[7]《木蘭詩》被選入了率先出版的《初級中學用新學制國語教科書(第二冊)》,該教科書課題下的注釋寫道:“這是沒有作者名氏的傳說,是北朝民間流傳的敘事詩。中間‘萬里赴戎機’幾句似乎出于文人的潤飾。”[8]本時期,除了初級中學用書,《木蘭詩》還被選入了高級中學用書——商務印書館《古白話文選》(“詩歌類”)、中華書局《新中學古文讀本》(第十學程《樂府詩集》節(jié)選,同單元還有《孔雀東南飛》《羽林郎》《陌上桑》)。適應現(xiàn)代中學教和學的需要,當時的一些期刊還登載了關于《木蘭詩》的鑒賞類文章,如“一定要描寫伊(木蘭)如何奮勇,如何作戰(zhàn),如何沖鋒陷陣,如何殺敵立功,鋪敘個不了,可是彼于從軍事實,只用‘萬里赴戎機’六句虛寫一番,著墨無多,何等經(jīng)濟”[9]。
1927年,南京國民政府成立。1928年3月,國民政府公布《中學暫行條例》;5月,蔡元培在南京主持召開全國教育會議。1929年8月,教育部頒布了《中小學課程暫行標準》。在這些背景下,加之政局相對穩(wěn)定,教育事業(yè)得到了發(fā)展,更多的出版機構(gòu)介入教科書領域,除了商務印書館外,《木蘭詩》還被選入了更多版本的初級中學國文教科書中(表2)。
表2 南京國民政府前期《木蘭詩》入選初級中學國文教科書概況
1929年《初級中學國文暫行課程標準》對于精讀提出了“課文兩篇以上為一單位,須性質(zhì)互相聯(lián)絡,或可互相比較的”[10]的教學法要求,此后的教科書編排也就有了明確的“單元主題”意識,“至于各篇的聯(lián)絡,我們或取題材之近似,或取性質(zhì)之相從,或取時令之湊合,或取文言之對照,總期自首至尾成為一整個之有機體,使讀者感到前后呼應,以收參互發(fā)明之效”[11]。在本時期的初級中學國文教科書中,《木蘭詩》往往被當作代父從軍的“奇女子”題材代表作入選。如在《新時代國語教科書》中,它和《柏林之圍》并排,《柏林之圍》中“朱屋大佐”的孫女,為了祖父的身體得到較好恢復,與醫(yī)生一起編造法國軍隊節(jié)節(jié)勝利并進軍普魯士的消息,也是一位“奇女子”。在《基本教科書·國文》中,《木蘭詩》同組選文,要么是描寫女子的(《孔雀東南飛》),要么是女性作者(《聲聲慢》),甚至還有專題論文《女子與文學》。當時的教學參考書《國文研究讀本》評價道:“木蘭對家盡孝,對國盡忠,是一個忠孝兼全的女子?!保?2]
相比中國封建社會中的傳統(tǒng)女性,“奇女子”木蘭備受當時的中學生喜愛,對青少年學生讀者產(chǎn)生了深刻影響,“你看,古時的女子花木蘭者,她替父親當兵,雜居行伍之中,努力地為國操勞,萬里從征。及其功成而后,不慕榮華,不貪爵位,依舊過她的閨中生活,請看看我們男子中,歷史上有幾人可比得上呢……唉!木蘭雖屬女子,我們當以為法,千萬不要小覷了她”[13]。還有學生發(fā)揮想象力嘗試擬作:“爺教學文字,娘教刺羅綺。兒隨爺娘樂,爺娘顧兒喜。忽然羽書來,調(diào)爺赴邊鄙?!o抗軍令,欲行奈暮齒。進退正彷徨,木蘭窺微旨。請以身代行,易簪而男子。……還還還,十年奏凱入邊關??珊官p兒功,賞賜極優(yōu)崇。賜兒祿千石,賜兒官郎中。木蘭遜謝不敢當,唯念二老倚門望。乞得天恩歸故里,戎裝未卸。爺娘笑我是須眉,我卸戎裝仍女兒。”[14]再如“古有孝女名木蘭,代父從軍事可傳。木蘭雖是深閨女,萬里出征不怕難?!郊伊⒖堂撥姺卣伌髋??!筮蟆筮蟆倏椊?,木蘭織布又彈棉。不嫌織布空房冷,但愿爺娘力加餐。”[15]從學生的擬作不難看出,他們非常關注《木蘭詩》中呈現(xiàn)的家庭和睦氛圍,這也正是《木蘭詩》被多個版本的初級中學國文教科書選入的重要原因。初級中學的教育目的之一便是培養(yǎng)“家庭中之善良分子”,“要求發(fā)展那些所以使人成為良好的家庭分子的品格。文學一科應解釋并理想化那些組成家庭的人的要素”[16]?!赌咎m詩》非常契合這一教育目的,尤其木蘭是平民家庭中的一員,讓廣大青少年學生更容易親近。
1931年,日本帝國主義制造九一八事變,隨后侵占了我國東北三省。面對危急的形勢,在1929年課程標準的基礎上,國民政府教育部于1932年11月頒布了新的課程標準。1932年版《初級中學國文課程標準》,課程目標增加了“了解固有文化,以培養(yǎng)其民族精神”,對選用教材的標準也增加了“含有振起民族精神”的要求[17]。遵照這個標準編輯出版的初級中學國文教科書,對《木蘭詩》更加偏愛(表3)。
表3 九一八事變后《木蘭詩》入選初級中學國文教科書概況
同樣是“代父從軍”,如果說九一八事變之前,教科書編者偏重木蘭的“代父”行為,而1932年課程標準頒布之后則更加強調(diào)“從軍”。如文藝書局版《初級中學國語教科書》的課目教學提要中寫道:“在這些詩歌里面,有許多的問題存在著,那就是關于女性的問題、征兵制的問題、封建社會里的婚制問題、愛國主義的問題……這些都可以一一的加以研究——它的根源和自己的理解?!薄赌咎m詩》的課后習題第一題為:“你對于征兵制有什么意見?”[18]中華書局版《初級中學國文教科書》在“第七單程教學做舉要”中寫道:“二十五篇(《木蘭詩》)是寫女子從軍的作品,寫到生動處,遙遙望見一員雄姿英發(fā)的少年,騎著一匹高高的駿馬,向我們這邊飛快地跑來了。二十六篇是寫友人出師西征的作品?!保?9]大華書局《實驗初中國文讀本》把《木蘭詩》以“傳人文”選入,該書《編選說明》道:“傳人文性格以義勇剛毅,含有革命意義,足使民族復興者為主。”[20]再聯(lián)系到當時有人認為“白樂天的《兵車行》、杜子美的《石壕吏》是反對抽丁的宣傳品,這些選文容易使人養(yǎng)成唾面自干、逆來順受的不抵抗主義的陋習”[21],《木蘭詩》在特殊時期被賦予的教育價值不言而喻。具有國民政府官辦書局性質(zhì)的正中書局,《木蘭詩》被選入其出版的《初中國文》第四冊,所在單元為“民族德性”。可見,《木蘭詩》在特殊時期的教育功能,得到民間和官方的一致認可。
總之,在外敵入侵之際,木蘭不僅僅是一位奇女子,更是保家衛(wèi)國的大英雄——這就不再局限于性別的探討?!拔易x了《木蘭詩》之后,發(fā)生了無限的感慨。近代世界各國都主張人民有當兵的義務,因為每個國民都有保衛(wèi)國家的責任?!F(xiàn)在我們中國,已處于危如累卵的地步了。內(nèi)憂外患,天災人禍,四面進迫,國難嚴重無可比擬。還希望我勇敢的同胞們,快快武裝起來,找尋我們的生路。不過要找尋我們的生路,唯有武裝才能達到目的呀!”[22]更有讀者寫道:“其實古今救國御辱的人,哪里都是男人專盡其責,尤其是在原始的人類社會中,同心御辱,女的所盡的力量,并沒有落后于男的。在偉大的戰(zhàn)爭時代中,(木蘭)這種故事的產(chǎn)生,并不是奇事。如覺此種事實為奇聞逸事,那就是喪失了民族的自信心。我愿萬千同胞,共同奮起,走向抗戰(zhàn)的大道。”[23]
民國時期的學者指出,所謂新文學的“新”是“重新估定價值的新”,“從空間上說,它是為多數(shù)人所能享受的作品,不只是供貴族特殊階層者的享受”[24]。這說明評價文學作品的新舊不在于作品的創(chuàng)作年代,而看它是否具有“新”的價值。創(chuàng)作于我國南北朝時期的《木蘭詩》可謂歷久彌新,在現(xiàn)代教育制度確立一百多年來,一直在現(xiàn)代中學語文教科書中占有一席之地。在民國初期,現(xiàn)代教育朝著平民化邁進,中學國文教科書文言選文一家獨大的局面逐漸被打破,描寫下層人民生活、通俗易懂、感情真摯,集景色美、心靈美于一體的《木蘭詩》,成為中國古代“淺近文學”作品的杰出代表,被選入多個版本的教科書,并被名之“木蘭歌”“木蘭辭”“木蘭詩”等。伴隨著初級中學、高級中學分設,初級中學的教育目的包括健康、道德、公民職分、家庭中之善良分子等,初級中學國文教材選文標準合于現(xiàn)實生活、合于學生身心發(fā)育、敘事明晰、音節(jié)和諧,有助于涵養(yǎng)學生品性、啟發(fā)學生思想。生動地刻畫了代父從軍好女兒、結(jié)構(gòu)簡潔又朗朗上口的《木蘭詩》,繼續(xù)受到多個版本教科書的青睞,而且往往和其他家庭生活題材的作品并排,以引起學生的思考。九一八事變后,中華民族的獨立生存受到空前的大威脅,國文——“歷代傳下來的文字”,要“對于學生思想之啟迪、情緒之激發(fā)、勇氣之鼓勵都具有莫大的功能”[25],“含有振起民族精神者”的《木蘭詩》被選入更多個版本的初級中學國文教科書,往往和岳飛、祖逖、沈云英、費宮人等并列同一單元,展現(xiàn)其勇武無畏的氣質(zhì)和保家衛(wèi)國的激情。再加上木蘭的平民家庭出身,更能激發(fā)青少年學生御辱抗敵的責任心;而木蘭“萬里赴戎機”凱旋,最終回到其樂融融家庭的經(jīng)歷,更能激發(fā)青少年抗戰(zhàn)必勝的信心、重建幸福家園的決心。
當前,《木蘭詩》被選入統(tǒng)編語文教材七年級下冊第二單元,“這個單元所選的都是表現(xiàn)家國情懷的作品,能夠激發(fā)我們的愛國情感”[26]??梢?,在二十一世紀的今天,《木蘭詩》依然是“新”文學作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