夏昆 薛琴
(西安市兒童醫(yī)院影像科,陜西 西安 710002)
柔韌性扁平足在臨床上比較常見,多見于3歲以上小兒,其為中足足弓的塌陷或消失,伴有或不伴有前足外展和后足外翻畸形的足部疾病[1]。X線為判定柔韌性扁平足的重要方法,但是X線正位片對后足的周圍結構顯影比較重疊,無法反映跟骨外翻的改變,無法準確顯示跟骨外翻及距骨下移[2]。應力位后足冠狀位X線片可反映評價中足和距骨頭下垂的情況,還可計算足弓指數[3]。本文探討與分析應力位后足冠狀位X線片在兒童柔韌性扁平足中的應用價值,以促進應力位后足冠狀位X線片的應用。
1.1一般資料 選擇2018年9月至2022年1月在本院診治的兒童柔韌性扁平足88例作為病例組,同期選擇健康志愿小兒88例作為對照組,納入標準:本醫(yī)院倫理委員會批準了本研究;年齡3~12歲;病例組經由2位獨立的骨科醫(yī)師(工齡≧5年,中級及其以上職稱)通過病史、體格檢查及X線平片結果診斷為柔韌性扁平足,臨床表現(xiàn)為扁平外翻足和下肢間隙性疼痛等癥狀;單足發(fā)病;生命體征穩(wěn)定;患兒家長知情同意本研究;臨床資料完整,具有詳細的隨訪資料;對照組兒童站立位時足弓存在,足弓指數>16,自然站立位時后足立姿跟骨休息位(RCSP)為+6度至+10度。排除標準:認知功能障礙或精神類疾病者;合并其他嚴重臟器疾病的兒童;合并有足踝部有相關創(chuàng)傷或手術史的兒童;合并有軟組織及骨骼發(fā)育畸形或神經源性畸形的患兒;先天性垂直距骨、跗骨融合患兒。病例組中男45例,女43例,平均年齡(8.98±0.25)歲,平均體質量(30.42±2.11)kg,平均身高(134.85±10.10)cm,檢測足位:左側44例、右側44例。對照組中男44例,女44例,平均年齡(8.99±0.32)歲,平均體質量(30.49±1.48)kg,平均身高(134.98±9.15)cm,檢測足位:左側42例、右側46例。兩組小兒的一般資料對比無明顯差異(P>0.05)。
1.2檢查方法所有小兒都給予站立位X線側位片檢查,小兒單腿站立負重,另一腿在檢查腿的后方保持支撐穩(wěn)定,身體與負重下肢保持與負重面垂直。由家長扶持上肢保持身體穩(wěn)定投照,采用X線進行球管與足位于同一平面照側位片。同時所有小兒也都給予應力位后足冠狀位X線片檢查,小兒雙足平行站立于檢查臺上,雙足前后平齊,小兒上肢保持身體平穩(wěn),雙足均衡站立。X線球管與足位于同平面,位于足的前方,然后進行斷層掃描。
1.3觀察指標 在X線側位片中,檢測與記錄所有小兒的足外側縱弓角、Merry角、側位距跟角。同時以Merry角判定病例組的病情;同時應力位后足冠狀位X線片檢測與記錄所有小兒的后距跟角度、跟骨外移率、距跟骨縱橫軸的比值;記錄與觀察兩組小兒在應力位后足冠狀位X線片的10.0°、15.0°、20.0°、25.0°、30.0°投射角度下脛距關節(jié)的可見率,脛距關節(jié)可見判定標準:全部距骨穹隆清晰可見。
2.1兩組X線足側位指標對比 病例組的X線足側位指標-足外側縱弓角(166.31±14.29)°、Merry角(15.29±1.55)°、側位距跟角(40.28±3.29)°均多于對照組的(138.98±16.02)°、(1.47±0.26)°、(33.56±1.62)°(P<0.05)。見表1。在病例組中,輕度54例,中度26例,重度18例。
表1 兩組應力位后足冠狀位X線片指標對比
2.2兩組應力位后足冠狀位X線片指標對比 病例組的應力位后足冠狀位X線后距跟角度、跟骨外移率明顯高于對照組(P<0.05),距跟骨縱橫軸比值明顯低于對照組(P<0.05)。見表1。
2.3兩組脛距關節(jié)可見率對比 病例組應力位后足冠狀位X線片的10.0°、15.0°、20.0°、25.0°、30.0°投射角度下脛距關節(jié)的可見率分別為98.9%、97.7%、96.6%、98.9%、100.0%,對照組分別為100.0%、100.0%、100.0%、97.7%、98.9%,兩兩對比有明顯差異(P<0.05)。
2.4相關性分析 在病例組中,Spearsman分析顯示應力位后足冠狀位X線后距跟角度、跟骨外移率、距跟骨縱橫軸比值與Merry角病情分級都存在相關性(P<0.05)。見表2。
表2 應力位后足冠狀位X線片在兒童柔韌性扁平足中的應用(n=88)
當前臨床上判定兒童柔韌性扁平足的方法為足弓明顯降低或無足弓,同時還可進行足底壓力和足部X線影像學檢查。X線為判定兒童柔韌性扁平足的重要方法,在側位片,可以通過足外側縱弓角、Merry角、側位距跟角來評價中足和距骨頭下垂的情況[4]。本文結果顯示,病例組的X線足側位指標-足外側縱弓角、Merry角、側位距跟角都多于對照組(P<0.05),其中輕度54例,中度26例,重度18例。不過X線側位片無法準確反映兒童柔韌性扁平足后足外翻的改變情況,無法獲得額狀面和矢狀面的足部影像,在判斷上存在一定的主觀性[5]。
應力位后足冠狀位X線片可通過斷層掃描技術已經能獲得較清晰的應力位冠狀位足部X線片,可以通過測量后距跟角度、跟骨外移率來評價距骨的內移情況[6]。本文結果顯示,病例組的應力位后足冠狀位X線后距跟角度、跟骨外移率明顯高于對照組(P<0.05),距跟骨縱橫軸比值明顯低于對照組(P<0.05);病例組應力位后足冠狀位X線片的10.0°、15.0°、20.0°、25.0°、30.0°投射角度下脛距關節(jié)的可見率與對照組對比有明顯差異(P<0.05),表明應力位后足冠狀位X線片在兒童柔韌性扁平足中的應用也可清晰顯示下脛距關節(jié)。應力位后足冠狀位X線可準確評價后足在冠狀面的力線情況,可以提供精確的解剖信息[7]。
柔韌性扁平足為兒童扁平足的主要類型,也稱為生理性扁平足。但并不是所有的兒童柔韌性扁平足都會發(fā)育至正常,也有部分患兒可出現(xiàn)疼痛、功能障礙、易于疲勞等癥狀[8]。本研究顯示Spearsman分析顯示,兒童柔韌性扁平足的應力位后足冠狀位X線后距跟角度、跟骨外移率、距跟骨縱橫軸比值與Merry角病情分級都存在相關性(P<0.05)。分析原因,應力位后足冠狀位X線可以真實的反應出患兒行走、站過程中的足的生理結構狀態(tài),有效減少了誤診的發(fā)生,可以為臨床醫(yī)生提供一個全面客觀的影像學診斷依據,臨床診斷的實用性和真實性較高[9]。
綜上,應力位后足冠狀位X線片在兒童柔韌性扁平足中的應用可清晰顯示下脛距關節(jié),可有效反映患兒的病情特征,具有較好的臨床應用價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