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婷 葉惠 李娟
(漢中市中心醫(yī)院藥劑科,陜西 漢中 723000)
多發(fā)性骨髓瘤(MM)屬于克隆性漿細胞惡性腫瘤,漿細胞在骨髓內(nèi)出現(xiàn)異常增殖,導致骨骼破壞,血液中出現(xiàn)了單克隆免疫球蛋白,尿液中也出現(xiàn)本周蛋白,導致貧血、腎功能衰竭[1]。目前臨床對于初診早中期MM臨床以化療為主[2]。MM患者的化療方案隨著惡性腫瘤新藥的不斷涌現(xiàn)也在發(fā)生變化,從最初的苯丙酸氮芥聯(lián)合強的松(MP)方案[3]發(fā)展到現(xiàn)在的硼替佐米、多柔比星脂質體、地塞米松(PPD)方案、長春新堿、多柔比星脂質體、地塞米松(DVD)化療方案,患者的生存時間及生活質量得到顯著改善[4]。本方案對比分析PPD化療方案和DVD化療方案對MM初治患者的臨床療效及毒副反應,為臨床MM患者的化療方案優(yōu)選提供參考。
1.1一般資料 選取2018年4月至2021年3月我院收治的MM患者80例,按照治療方案分為PDD組和DVD組,各40例。PDD組中男23例,女17例,平均年齡(57.84±7.62)歲,平均體質量指數(shù)(23.34±3.24)kg/m2,腫瘤國際分期體系分體構成:腫瘤分期:Ⅰ期6例,Ⅱ期21例,Ⅲ期13例;單克隆免疫球蛋白類型構成:IgA11例,IgG23例,IgM2例,輕鏈型4例。DVD組中男22例,女18例,平均年齡(57.73±8.54)歲;平均體質量指數(shù)(23.29±3.12)kg/m2,分期構成:Ⅰ期7例,Ⅱ期21例,Ⅲ期12例,單克隆免疫球蛋白類型構成:IgA10例,IgG23例,IgM2例,輕鏈型5例。納入標準:所有患者均符合《中國多發(fā)性骨髓瘤診治指南(2017年修訂)》[5]中的診斷標準及分型標準;均為初治患者;符合化療指征,患者知情同意;年齡≥18歲。排除標準:合并其它類型惡性腫瘤者;合并嚴重神經(jīng)系統(tǒng)疾病者;全身或局部嚴重感染者;血小板<20×109/L者;入組前采用其它化療藥物治療者;妊娠期、哺乳期婦女;隨訪資料收集不全者。兩組患者一般資料比較差異無統(tǒng)計學意義(P>0.05)。
1.2方法 所有患者入組后,進行常規(guī)體格檢查、血常規(guī)、尿常規(guī)、生化常規(guī)檢測,評估患者生存時間至少6個月。PDD組患者采用硼替佐米、多柔比星脂質體、地塞米松化療方案治療,DVD組患者采用長春新堿、多柔比星脂質體、地塞米松化療方案治療。兩組患者均完成至少3個化療周期治療。PDD化療方案:硼替佐米(江蘇豪森藥業(yè)集團有限公司,國藥準字:H20173307,規(guī)格:3.5 mg/支,給藥時間:d1、d4、d8、d11,靜注,劑量為1.3 mg/m2·d),鹽酸多柔比星脂質體注射液(石藥集團歐意藥業(yè)有限公司,國藥準字:H20113320,規(guī)格:10毫升:20毫克,給藥時間:d1,靜注,劑,40 mg/d),地塞米松磷酸鈉注射液(天津金耀集團湖北天藥藥業(yè)股份有限公司,國藥準字:H42020019,規(guī)格:5 mg/支,給藥時間:d1~2,d4~5,d8~9,d11~12,10 mg/次,2次/d,靜脈滴注),上述藥物給藥完畢后休息2周至下次給藥。每4周1個療程。DVD化療方案:注射用硫酸長春新堿(廣東嶺南制藥有限公司,國藥準字:H20065857,規(guī)格:1 mg/支,d1給藥,2 mg/d,靜脈輸注),多柔比星脂質體同PDD組,地塞米松磷酸鈉同PDD組。每4周1個療程。兩組患者均完成3個化療周期治療。
1.3觀察指標及方法 參照《中國多發(fā)性骨髓瘤診治指南(2017年修訂)》中列舉的2016年IMWG療效標準對兩組患者進行療效判斷;參照美國國立癌癥研究所制定的第3版常規(guī)毒性判定兩組患者治療期間毒副反應情況;治療前、后,行骨穿刺檢測骨髓漿細胞檢測比較兩組患者免疫球蛋白、骨髓漿細胞、血紅蛋白水平。
2.1兩組患者治療前后免疫指標水平比較 治療前,兩組患者免疫球蛋白、骨髓漿細胞、血紅蛋白水平組間差異無統(tǒng)計學意義(P>0.05);治療后,兩組患者免疫球蛋白、骨髓漿細胞均較治療前下降,血紅蛋白水平均上升,組間差異無統(tǒng)計學意義(P>0.05)。見表1。
表1 兩組患者治療前后免疫指標水平比較
2.2兩組患者臨床療效率比較 治療后1年,PDD組患者sCR3例,CR3例,VGPR10例,PR12例,MR5例,SD4例,PD2例,臨床總有效率72.50%;DVD組患者組患者sCR1例,CR2例,VGPR10例,PR11例,MR7例,SD5例,PD4例,臨床總有效率60.00%。PDD組患者臨床總有效率高于DVD組(Z=3.137,P<0.05)。
2.3兩組患者治療期間毒副反應率比較 PDD組患者治療期間發(fā)生3級血液學反應1例,1~2級血液學反應5例,胃腸道反應9例,周圍神經(jīng)病變10例,毒副反應率62.50%;DVD組患者治療期間發(fā)生3級血液學反應2例,1~2級血液學反應7例,胃腸道反應10例,周圍神經(jīng)病變12例,毒副反應率72.50%。PDD組患者治療期間毒副反應率低于DVD組(χ2=3.375,P<0.05)。
硼替佐米屬26S蛋白酶體抑制劑,是人類首次在臨床使用的蛋白酶體抑制劑。蛋白酶體是真核細胞中對蛋白質進行降解的一種酶,真核細胞體內(nèi)80%以上的蛋白質通過蛋白酶體進行降解[6]。多發(fā)性骨髓瘤患者骨髓內(nèi)的骨髓瘤蛋白通過不斷復制和分泌達到增殖侵犯正常骨髓細胞的目的而致病[7]。硼替佐米通過抑制蛋白酶體的功能,達到抑制蛋白降解過程,使蛋白質堆積而達到干預細胞增殖過程的目的。該過程是可逆的,由于骨髓瘤蛋白相較于正常蛋白對這種蛋白酶體更為敏感,從而達到抑制骨髓瘤細胞增殖過程,而降低對正常細胞增殖過程影響的目的。目前很多國家將硼替佐米列為多發(fā)性骨髓瘤的一線治療用藥[8]。
多柔比星屬抗腫瘤抗生素,其通過抑制RNA和DNA合成過程發(fā)揮抗腫瘤的作用。其具有廣泛的抗瘤譜,屬周期非特異性藥物。臨床數(shù)據(jù)顯示[9],采用多柔比星治療的患者100%會出現(xiàn)掉發(fā),80%會出現(xiàn)血液系統(tǒng)不良反應,具有較大的心臟毒性,較為廣泛的胃腸道反應,因此大多數(shù)情況下其作為二線抗腫瘤藥物[10]。但多柔比星通過聚乙二醇化的脂質體劑型,多柔比星脂質體具有較長的半衰期,使得其穿透腫瘤組織血管在腫瘤組織中聚集變得更為容易,能明顯將其吸收、分布、利用等藥效學指標進行改變,從而提升藥效和降低毒副作用[11]。地塞米松具有較強的抗骨髓瘤細胞療效,其還可發(fā)揮抗炎性細胞因子活性、 減少發(fā)熱、皮疹等作用,是臨床治療多發(fā)性骨髓瘤患者的常規(guī)用藥。長春新堿屬雙吲哚生物堿,其可將蛋白的有絲分裂終止于中期,達到抗腫瘤的作用,臨床廣泛用于腫瘤患者治療[12]。
本方案采用硼替佐米+多柔比星脂質體+地塞米松(PDD)化療方案治療初治多發(fā)性骨髓瘤患者,相較于長春新堿+多柔比星脂質體+地塞米松(DVD)化療方案,其在提升其臨床療效及降低毒副作用方面優(yōu)勢更為明顯。說明相較于DVD化療方案,PDD化療方案治療多發(fā)性骨髓瘤患者更具優(yōu)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