邊迎春
作為語文教學中的重點以及核心,朗讀不容忽視,直接關乎學生的語感以及語文素養(yǎng)的形成。為了縱向推進小學語文教學改革,語文教師需要從朗讀以及實踐操作著手,適當提升這兩個教育板塊所占比重,加強與學生之間的情感交流及互動,圍繞多朗讀、多動手組織開展趣味識圖的聽說讀寫教學活動,全面提升學生的想象能力、口語表達能力和實踐動手能力,讓學生能夠放松身心、主動大膽地朗讀多類文本,進而擴大個人信息來源渠道。在接觸多元文本的過程中,學生的思維更活躍,思想層次有所提升,能夠主動接受優(yōu)秀思想文化的熏陶,進而凈化心靈、升華思想。語文教師要重新定位自身角色,以指導者、組織者和聆聽者自居,在肯定學生、包容學生和啟發(fā)學生的過程中發(fā)展學生的語文素養(yǎng),避免學生停留于知識表層。
一、小學語文教學現(xiàn)狀
對小學語文教學工作進行分析不難發(fā)現(xiàn),有的教師在朗讀教學中投入的時間比較有限,只局限于課堂朗讀,課外朗讀活動的開展頻率不高,導致學生的綜合素養(yǎng)停滯不前,朗讀能力以及語文素養(yǎng)難以得到有效培養(yǎng)及提升。有的教師為了省時省力直接播放朗讀音頻,沒有著眼于學生的課堂表現(xiàn)引導學生反復朗讀、深度品味、自主感悟,最終導致學生的朗讀能動性不足,參與實踐活動的積極性較低。
二、小學語文教學“多朗讀、多動手”的實踐價值
首先,多朗讀、多動手有助于提升學生的文化素養(yǎng),強化學生對我國優(yōu)秀傳統(tǒng)文化的理解及認知,培養(yǎng)學生正確的價值觀,逐步完善學生的人格,確保學生形成自主自覺的學習意識和行為習慣,保持極強的求知欲。其次,有助于提升學生的實踐動手能力。教師借助現(xiàn)代多媒體教學工具打造開放課堂,整合多元化的語文實踐資源,讓整個語文實踐活動變得更有情趣和活力,確保學生全身心參與其中,實現(xiàn)融會貫通、活學活用。最后,有助于開闊學生的視野,培養(yǎng)學生良好的語文素養(yǎng)。教師著眼于大語文教育體系,整合理論板塊和實踐應用板塊,讓學生深入感悟文本的深刻情感,實現(xiàn)深度閱讀。
三、小學語文教學“多朗讀、多動手”的實踐對策
(一)加強朗讀技巧指導
小學生的學習經驗不足,對教師比較依賴,教師一方面需要注重簡單放權,另一方面需要給予學生技巧上的指導。朗讀比較考驗學生的語文素養(yǎng),為了避免學生天馬行空或半途而廢,教師要站在宏觀的視角深入淺出地講解朗讀技巧,全面培養(yǎng)學生的朗讀能力,確保學生掌握重音、連讀、語調以及節(jié)奏等不同的朗讀技巧,進而穩(wěn)步提升整體朗讀質量和效果。重音技巧的掌握最為關鍵,是培養(yǎng)學生自主朗讀能力的第一步,教師要根據學生的朗讀表現(xiàn)適當強化詞語的讀音,全方位凸顯朗讀文本的思想情感,讓學生結合個人的生活經驗以及對文本的感知自由發(fā)散、大膽探索,嘗試不同的朗讀技巧。重音技巧訓練的時間跨度比較長,難度系數偏高,教師要結合多元文本針對性地調整教學節(jié)奏。
比如,在引導學生朗讀《為人民服務》時,教師可以羅列其中的精彩片段,深入講解重音的相關技巧,積極實現(xiàn)前后照應,如“為人民利益而死就比泰山還重”這一段需要重讀。在此基礎上,教師要提升學生的節(jié)奏把握能力,讓學生靜下心來,閉上眼睛感悟字音的變化。如果教學時間寬裕,教師還可以播放優(yōu)秀的朗讀音頻,確保學生在主動感悟音頻抑揚頓挫的過程中掌握不同朗讀類型的節(jié)奏變化,進而進行簡單模仿和創(chuàng)新,真正愛上朗讀,享受朗讀的具體過程。
(二)細致分析朗讀文體
新課改后的小學語文教材內容更豐富,編排方式產生了明顯變化,涉及不同類型的文本,每一種文本所對應的指導方式都有所不同。為了穩(wěn)步提升學生的整體朗讀質量,教師要做好課前準備工作,準確判斷文體,并給予學生針對性指導,確保每個學生都能接受公平的教育和優(yōu)質的服務。分析語文教材會發(fā)現(xiàn),教材中所包含的童話故事以及寓言故事所占的比重越來越大,這些文本趣味十足,對學生有較強的吸引力,在指導學生自主朗讀時,教師可以采用表演式的教學方式,靈活生動地呈現(xiàn)文本內容,進一步啟發(fā)和鼓勵學生,讓學生深入感知童話的內涵及魅力。
比如,在引導學生閱讀《騎鵝旅游記》時,教師可以結合學生的課堂表現(xiàn)組織角色扮演活動,讓學生選擇自己喜歡的角色自由分組、靈活對話,在調動起學生的興趣后,教師要順勢導入正課,讓學生分角色朗讀小說章節(jié),將自己想象成主人公,感知文本中的故事情節(jié),很多學生躍躍欲試,自由發(fā)散、大膽想象。教師需要與學生共同參與故事分組表演活動,在與學生進行交流及互動的過程中提升學生的思想境界,潛移默化地指導學生文體朗讀技巧,確保學生在主動聆聽和細心觀看的過程中加深印象。掌握適合自己的朗讀技巧的學生,學習的能動性較足,能夠主動記錄個人的想法,并與他人交流。教師則可以以小組為單位,鼓勵學生在小組內部分享各自的心得體會,說出自己在表演中的真實感受,給予其表達自我的機會,讓學生在講臺中大膽自信地展示個人的朗讀成果。這種循循善誘、以學定教的教學模式符合新課改的初衷,能夠進一步提升整體朗讀質量及水準,培養(yǎng)學生獨立自主的朗讀意識和行為習慣,拉近學生與朗讀文本之間的距離。
(三)深入感知文本思想
為了積極優(yōu)化朗讀實踐,培養(yǎng)學生的語文核心素養(yǎng),教師要適當放慢教學節(jié)奏,以多節(jié)奏朗讀為切入點,讓學生靜下心來深入感知文本內涵,抓住文本的核心思想,實現(xiàn)個性化思考和深度學習。小學語文教材中古詩詞音律美感比較明顯,但朗讀難度系數較高,部分學生感覺無從下手,教師則需要適當鼓勵學生,引導學生自主朗讀古詩文,深入感知音律節(jié)奏的具體變化,在反復品讀中了解古詩文的核心思想內涵,進而對傳統(tǒng)文化的形式美有耳目一新的感覺。
比如,在《七律長征》教學中,教師可以從歷史故事著手,將圖片、文字、視頻及音頻融為一體,展示抗日戰(zhàn)爭以及紅軍長征的相關資料,詳細講解作者的生平經歷,讓學生站在宏觀視角感知作者的人物形象。很多學生大受啟發(fā),學習能動性十足,教師則可以讓學生大聲朗讀全文,學會主動變換個人的語調以及節(jié)奏。在引導學生表達詩詞中紅軍克服艱難險阻的決心和勇氣時,有的學生學習基礎比較薄弱,讀起來困難重重,教師則可以進行簡單示范,讓學生利用激昂的語調朗讀紅軍克服艱難險阻的精神,聯(lián)系個人的生活實際以及歷史學習經驗大膽發(fā)散、自主拓展。這種由淺入深的教育模式能夠減輕學生的理解壓力,提升學生的文本感知能力,大部分學生學習能動性較足,能夠在反復朗讀和品味中深入感知詩詞中的愛國之情,從而逐步形成良好的責任意識。
(四)靈活利用助讀系統(tǒng)
在培養(yǎng)學生動手意識,提升學生動手實踐能力時,教師可以借助助讀系統(tǒng)靈活設置不同的朗讀專題以及實踐任務,深入淺出地介紹專題背后的語文知識,明確具體的朗讀學習目標,講解科學有效的朗讀方法,讓學生獨立完成朗讀任務,不再過度依賴外界。在掃清學生的認知障礙的同時,教師要靈活利用課本中的注釋以及朗讀提示,采取旁批的形式提升學生的朗讀質量,讓學生能夠放松身心地自主朗讀、深度感知。為了打造品質課堂,提升整體朗讀教學質量以及實踐教學效果,教師要主動總結經驗教訓,著眼于學生自主閱讀的具體過程,引導學生借助自讀材料深入了解文本背后的含義,以助讀系統(tǒng)為依托,鼓勵學生深度思考、個性朗讀。
在調動起學生的興趣后,教師則可以引導學生自主分析單元提示,適當融入旁批方式,保障朗讀指導的針對性和科學性,讓學生在旁批的幫助下獨立思考、審慎判斷。新課改后的語文教材編排方式有所變動,課文中的注釋較多,教師則要鼓勵學生將注釋與朗讀內容相對應,確保學生掃清個人認知障礙,自覺高效地完成整篇文本朗讀任務,結合個人的疑惑點,利用線上學習平臺查找相關資料,彌補個人的思維短板,進一步提升文本朗讀的完整性。在完成這一教學任務后,教師需要組織開展二次深入朗讀活動,確保學生有更深刻的理解和完整的感知,不再停留于知識表層,有效規(guī)避思維斷層和思維局限。
(五)鼓勵學生大膽探索
教師要尊重學生的主體地位,深入剖析素質教育提出的新要求,結合學生在探究學習、獨立學習以及小組合作中存在的各種問題,引導其主動發(fā)現(xiàn)問題、探究問題,尋求解決問題的最佳對策,實現(xiàn)大膽探索、深度思考和高效吸收。在開展小學語文閱讀教學活動時,教師也需要從學生著手,尊重學生的主體地位,以提升學生的思維活躍度為基本目標,為學生的個性化學習和自主探究做好準備。為了培養(yǎng)學生的探究意識,教師要關注學生的個性特征,提取朗讀文本的中心思想并將其貫穿全文,讓學生在小組內部自由朗讀,圍繞文章主旨完成探究性學習任務,借此培養(yǎng)學生的問題意識以及剖析能力,提升學生的認知高度及層次。
小組合作教學模式對培養(yǎng)學生的探究意識有非常關鍵的影響,有助于不同層次的學生在小組內部合作分工,實現(xiàn)以優(yōu)帶差以及共同進步。教師需要根據學生的基本學情和教學環(huán)境合理劃分學習小組,了解各個層次學生的課堂表現(xiàn)以及主體訴求,結合學生的智慧生成點合理設置問題,組織開展小組討論活動,確保學生在小組內部主動碰撞思維,產生更多的思維靈感,進而保障最佳的探究效果。
比如,在學生自主學習《幸福是什么》時,教師可以讓學生主動思考自己在現(xiàn)實生活中感受到的幸福,引導學生結合問題自主閱讀文章,記錄閱讀筆記,在段落旁寫下自己的感悟,然后參與小組內部討論,明確閱讀方向。部分學生的參與能動性較足,能夠主動說出個人的內心想法,教師則需要扮演好巡視者的角色,根據學生的筆記和批注指導學生自主糾錯,全面優(yōu)化學生的自主探究行為,保障學生自主閱讀的針對性和高效性。
(六)加強師生互動點評
為了提升整體朗讀效果,教師要注重及時反饋,通過師生互動點評分析學情,及時發(fā)現(xiàn)學生在朗讀實踐中存在的各種局限和不足,掃清學生的認知障礙以及思維誤區(qū),確保學生實現(xiàn)高效吸收和靈活應用。在開展朗讀教學活動時,教師要主動下放教學權利,與學生共同朗讀全文,借助現(xiàn)代信息技術與學生分享各自的朗讀心得與體會,逐步提升師生互動交流質量。
完成基本的朗讀教學任務后,教師可以讓學生利用課后碎片化的時間將自己的感受寫在小卡片上,然后進行交流,有效融合口頭交流和書面交流,采取互動式評價的形式點評學生,實現(xiàn)與學生之間的無障礙互動。有的學生會將自己在朗讀中遇到的難點寫下來,尋求教師的幫助,教師要營造安靜舒適的朗讀空間,讓學生在獨立探究、獨立思考中保持良好的認知期待,逐步掌握適合自己的朗讀技巧,意識到自身在朗讀中存在的各種不足,進而調整朗讀思路。教師在點評學生的過程中,可以先肯定學生的優(yōu)秀做法和點滴進步,然后采取“開小灶”的形式給予學生朗讀技巧上的幫助。比如,在與學生共同朗讀完《中國的土地》后,教師可以讓學生寫下讀后感,然后借助希沃白板展示文本朗讀重點,從文本內容、修辭、人稱和結構著手,在點評的過程中進一步啟發(fā)學生,讓學生大膽自信地交流朗讀技巧和心得。
四、結語
為了全面培養(yǎng)學生的朗讀技巧,提升學生的實踐動手能力,教師要關注學生的課堂表現(xiàn),堅持生本理念,適當提升實踐教學的頻率以及比重,主動嘗試多種核心素養(yǎng)培養(yǎng)路徑,在指導學生、啟發(fā)學生、肯定學生和理解學生的基礎上,引導學生大膽質疑、自主探究,積極加強師生互動和生生合作,全面打造多維互動課堂,讓學生能夠享受整個朗讀過程,進而實現(xiàn)自主實踐和高效吸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