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_甘武進
一輩子很長嗎?做自己喜歡的事,就不嫌漫長。
一輩子很長嗎?跟千年文物相比,一輩子也許只夠做一件事。
2016年1月,《我在故宮修文物》紀錄片在央視首播,隨即迅速走紅網絡,播放量累計近億,成為年度最具影響力紀錄片。不同于紀錄片對文物修復本身的關注,《我在故宮修文物》這本書,作家深入采訪12位文物修復師,更側重于展現“修文物的人”。他們是宮里的鐘表匠、青銅匠、摹畫工、木器工、漆器工……他們的職業(yè)已存在百年,卻鮮為人知。
書中按文物的類別分為鐘表室、銅器組、摹畫室、裱畫室、木器室、漆器室六大部分。每一部分都重點采訪了老師傅和徒弟,配以高清文物圖、現場工作照以及部分老照片,生動再現了故宮傳承幾百年的文物修復歷史,也讓我們得以認識在宮墻深處默默奉獻、不求名利,只為心中執(zhí)著而奉獻終身的國之工匠。他們的身上還保留著濃重的匠人氣息,他們用一輩子修復著歷代大師被歲月腐蝕的作品,并將自己的痕跡抹去。他們修文物,也修了浮躁的人心。
文物不言,默默地承載著歷史的記憶。鐘表是故宮博物院中非常特殊的藏品,堪稱世界博物館同類收藏中的翹楚。故宮鐘表修復的每一個步驟,都包含了當時人們對鐘表機械的想法、工匠的想象力,折射出民族工藝的靈活性,修復的過程也能自然地生出一份莊嚴的歷史責任感和使命感。第三代修復者王津已在故宮工作了39年。他說,打開一座鐘,就是與歷代的工匠對話,這人手藝怎樣、活糙活細,都能感受到。
文物修復師對技藝的鉆研永無止境。紙壽千年,絹壽八百。如果沒有一代代裱畫師的妙手回春,八百多年的《清明上河圖》早已破碎湮滅于歷史之中。文物修復師們用心呵護著每一件文物,最大程度保護和延續(xù)文物的生命,保持文物最原始的、經年不變的容顏。
明清硬木家具的收藏與修復是故宮博物院一個極具特色的專業(yè)領域,木器室維護著傳統(tǒng)家具的黃金時代。木器文物修復遵循“不改變文物原狀”原則。那些技藝精湛的老師傅,在真正動手修復文物之前,都會先拿出個把小時,把原本已經很熟練的手法再“熱身”一下,手順了再上手修復文物。魚鰾膠不用市場上現成的,因為不如自己做的效果好。手工藝做到一個境界,對工具輔料的要求就越高,以至于只有親手做的才能滿足要求,因為親手做的物料里,匠人用了心。
宮墻外的世界斗轉星移,宮墻內的他們卻要用幾年的時間摩挲同一件文物。一座鐘表上千個零件要嚴絲合縫;一幅古畫要揭一兩個月,臨摹幾年到幾十年……大歷史,小工匠。擇一事,終一生。故宮的文物修復師們,用一生的時光傳承著歷史、技藝和文化。他們將自己的身心,融入到一件件修復好的文物中去,延續(xù)著歷史的生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