黃 淼 何歡宇 施誠愿 顧 瑜 周 金
(1. 上海市崇明區(qū)蔬菜科學技術推廣站,上海 崇明 202150;2. 上海市崇明區(qū)向化鎮(zhèn)農業(yè)綜合技術推廣服務中心,上海 崇明 202161;3. 上海市崇明區(qū)港沿鎮(zhèn)農業(yè)綜合技術推廣服務中心,上海 崇明 202158)
小菜蛾(Plullaxlostella)為十字花科蔬菜的主要害蟲,以低齡幼蟲潛入葉片取食葉肉,具有繁殖率高、危害隱蔽、抗藥性強等特點[1]。小菜蛾對結球甘藍危害極大,三齡后可蛀入包心取食,防治不及時可導致結球甘藍失去商品性,造成嚴重的經濟損失。目前,蔬菜上小菜蛾的防治方法仍以噴施化學藥劑為主,這與國家倡導的綠色生產和減少農藥用量的發(fā)展趨勢不符。近年來,高效農藥、性信息素、光誘技術在上海地區(qū)的蔬菜生產中被廣泛應用,并取得了良好效果[2]。為減少農藥用量,降低農藥殘留超標風險,提高小菜蛾的防治效果,2021年我們開展了“光誘+性誘+綠色藥劑”防治結球甘藍小菜蛾效果試驗,現(xiàn)將試驗結果總結如下。
供試材料有綜合誘捕器(北京中捷四方生物科技股份有限公司提供)、常規(guī)殺蟲燈(北京國強博源科技發(fā)展有限公司提供)、5.7%甲氨基阿維菌素苯甲酸鹽水分散粒劑(上海悅聯(lián)生物科技有限公司提供)。綜合誘捕器(規(guī)格為30 cm×23 cm×20 cm)由小型太陽能板、蓄電池、粘板(規(guī)格為25 cm×30 cm)、小菜蛾誘芯和黑光燈泡組成,其工作原理是利用小菜蛾趨光性和趨性性誘殺害蟲,具有田間設置機動性強、可反復利用等特點,單個誘捕器的有效誘殺范圍為0.033 hm2。常規(guī)殺蟲燈由太陽能板、蓄電池和黑光燈組成,殺蟲燈高約3 m,不可移動,有效誘殺范圍為1.3~1.6 hm2。供試結球甘藍品種為美貌2號,防治對象為小菜蛾。
2021 年4 月15 日~6 月10 日,試驗設在上海崇明文祥蔬菜專業(yè)合作社的蔬菜生產基地,為小菜蛾常發(fā)、偏重發(fā)生區(qū)域。試驗地塊面積1.10 hm2,移栽前結球甘藍上無小菜蛾及其他害蟲的蟲、卵寄生,試驗時結球甘藍整體長勢均勻。試驗采用大區(qū)對比法,設3個處理。(1)“綜合誘捕器+1次用藥”:試驗面積0.52 hm2,4月27 日田間均勻安裝綜合誘捕器16 個,每15 d 更換1 次粘板和誘芯,以保證粘板和誘芯的誘捕效果,5 月8 日噴灑5.7%甲氨基阿維菌素苯甲酸鹽水分散粒劑10 000 倍液。(2)“常規(guī)殺蟲燈+1 次用藥”:試驗面積0.52 hm2,4 月27 日田間安裝1 盞常規(guī)殺蟲燈,5 月8 日噴灑5.7%甲氨基阿維菌素苯甲酸鹽水分散粒劑10 000倍液。(3)空白對照(ck):試驗面積0.06 hm2。
“綜合誘捕器+1 次用藥”處理和“常規(guī)殺蟲燈+1 次用藥”處理以每0.13 hm2為1 個調查區(qū),采用五點取樣法每點連續(xù)取4 株,分別于4 月27 日(田間安裝綜合誘捕器和殺蟲燈前)、5 月8 日(噴藥前,植株長有3 片真葉)和5 月19 日(植株長有6 片真葉)調查平均單株蟲量,計算有蟲株率、蟲口減退率和防效,每處理共調查60 株。6 月上旬,結球甘藍進入采收期,每處理采用棋盤式取樣法選100 個長勢一致的成品葉球調查蟲株率、蛀心率等指標,并進行結球甘藍商品性評估。
蟲口減退率(%)=[(處理前活蟲數(shù)-處理后N天活蟲數(shù))/處理前蟲口數(shù)]×100
防效(%)=[(處理區(qū)蟲口減退率-對照區(qū)蟲口減退率)(/100-對照區(qū)蟲口減退率)]×100
挽回損失率(%)=[(自然損失量-實際損失量)/調查株數(shù)]×100
各處理對結球甘藍小菜蛾的防治效果見表1。
表1 各處理對結球甘藍小菜蛾的防治效果
由表1 可知,5 月8 日(噴藥前)“綜合誘捕器+1 次用藥”處理結球甘藍的有蟲株率為10%、對小菜蛾防效為64.8%,“常規(guī)殺蟲燈+1次用藥”處理和空白(ck)結球甘藍的有蟲株率分別為25%、28%,遠高于“綜合誘捕器+1 次用藥”處理。5 月19 日“綜合誘捕器+1 次用藥”處理結球甘藍的有蟲株率為10%、對小菜蛾防效為84.4%,較“常規(guī)殺蟲燈+1 次用藥”處理防效提高了17.5%、有蟲株率降低了20%,較空白(ck)有蟲株率降低了36%。
各處理對結球甘藍商品性的影響見表2。
表2 各處理對結球甘藍商品性的影響
由表2 可知,“綜合誘捕器+1 次用藥”處理結球甘藍的危害率為10%,較“常規(guī)殺蟲燈+1 次用藥”處理和空白對照(ck)處理分別降低了15%和36%;“綜合誘捕器+1次用藥”處理結球甘藍商品球的蟲孔數(shù)和蛀心率明顯低于其他處理,其中蛀心率為4%,分別較其他處理降低了14%和26%;“綜合誘捕器+1 次用藥”處理結球甘藍的商品球率為96%,明顯高于其他處理,挽回損失率為26%,較“常規(guī)殺蟲燈+1次用藥”處理高14%。
試驗結果表明,“綜合誘捕器+1 次用藥”處理對小菜蛾的防效達84.4%,明顯高于“常規(guī)殺蟲燈+1 次用藥”處理,并且整個生育期僅用藥1次,結球甘藍的商品率即可達96%,挽回損失率為26%;“常規(guī)殺蟲燈+1次用藥”處理對小菜蛾的防效較低,生產中需增加1~2 次用藥才能達到較理想的防效,既增加了農藥的使用量又提高了農藥殘留超標風險。調查發(fā)現(xiàn),該合作社結球甘藍春季露地栽培未全面應用“光誘+性誘+綠色藥劑”綜合防治技術前,小菜蛾中等發(fā)生年份需施藥2~3次,發(fā)生偏重年份需施藥3~4次,且后期葉球蛀心率仍為5%~8%,較本試驗“綜合誘捕器+1 次用藥”處理高4%。若防治時間不對或遇小菜蛾大發(fā)生年份,結球甘藍蛀心率達10%左右,被蛀后的葉球只能作次品處理或作垃圾丟棄,給菜農帶來較大的經濟損失。本試驗采用的物理方法、生物方法和綠色藥劑綜合防治小菜蛾模式,對降低田間蟲口基數(shù)、抑制蟲害發(fā)生效果明顯,對減少化學農藥用量、保護生態(tài)環(huán)境具有積極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