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俊 厲國定 邱永敏 尹偉忠 沈燕國 王健
老年股骨遠端骨折是臨床常見的骨折類型,主要為低能量損傷引起的簡單骨折(AO/OTA 分型為A1、A2、C1型),多呈螺旋形、螺旋楔形或斜形[1-2]。鎖定鋼板聯(lián)合微創(chuàng)接骨術(minimally invasive plate osteosynthesis,MIPO)的最佳適應證是干骺端粉碎性骨折及骨質疏松性骨折[3]。然而,目前有大量簡單骨折采用MIPO 治療,骨折延遲愈合、骨折畸形愈合甚至骨不連的報道也隨之增多[4-6]。研究顯示,簡單骨折(尤其螺旋形骨折)有時很難通過MIPO治療獲得良好復位,術后骨折斷端間隙依然明顯[7-9]。由于鎖定鋼板強度較大,如果沒有合適的鋼板工作長度,很難有足夠的應變力誘導骨痂產生[10],最普遍的現(xiàn)象是骨折斷端生長緩慢,由此引起較多臨床醫(yī)生及生物力學專家的關注[1-2,4,11-13]。受MIPO 理念的影響,本研究初期采用閉合復位骨折端不用拉力螺釘固定(“單純釘板系統(tǒng)”固定),后隨著觀念轉變采用有限切開復位聯(lián)合骨折端拉力螺釘固定(“鋼板聯(lián)合骨折端螺釘”固定),本研究回顧性分析應用兩種方法治療且獲隨訪的40例老年股骨遠端骨折病例,分析兩者療效的差異,現(xiàn)報告如下。
納入標準:①年齡≥60 歲;②低暴力損傷(平地滑倒、樓梯摔倒、騎車摔傷);③AO/OTA 分型為33-A1、33-A2、33-C1 型股骨遠端骨折;④骨密度(bone mineral density,BMD)T 值在-1.0 SD 和-2.5 SD 之間。排除標準:①開放性骨折、病理性骨折或陳舊性骨折;②合并同側肢體其他部位骨折;③伴有血管、神經損傷;④隨訪時間<12個月或隨訪資料不完整。
回顧性分析2017 年6 月至2021 年6 月治療且獲有效隨訪的40例老年股骨遠端骨折病例資料,其中20例患者采用“鋼板聯(lián)合骨折端螺釘”固定(聯(lián)合組),20 例患者采用“單純釘板系統(tǒng)”固定(單純組)。其中,男14 例,女26例;年齡60 ~ 82歲,平均(70.33±5.73)歲。本研究已得到醫(yī)院醫(yī)學倫理委員會批準,患者已知情同意并簽署知情同意書。
聯(lián)合組:對于A1、A2 型骨折,先在骨折端做縱形小切口,利用手法牽引及各種復位工具撬撥復位,使用點氏復位鉗對于螺旋形及斜形骨折復位效果較好,復位困難時可適當延長切口,但小于75%骨折長度,復位滿意后置入1 ~ 2枚拉力螺釘固定(12例1枚,2例2枚),注意預留鋼板位置,隨后做膝關節(jié)外側標準切口,肌肉下置入鎖定鋼板,確保合適的鋼板工作長度,股骨髁部及骨折近端鎖定螺釘分散式固定,檢查骨折端及膝關節(jié)的穩(wěn)定性,透視滿意后關閉切口。3例骨折端用2枚克氏針臨時固定(拉力螺釘影響鋼板的放置),然后采用標準外側入路微創(chuàng)插入鋼板,經鋼板結合孔用1 枚拉力螺釘固定骨折端,置入遠端與近端鎖定螺釘固定。對于C1 型骨折,采取標準外側入路,首先復位股骨髁間骨折,1例用空心拉力螺釘固定、2例用克氏針臨時復位,余處理同A1、A2型骨折。
單純組:對于A1、A2 型骨折,采取各種閉合復位方式,如手法牽引、脛骨結節(jié)牽引、點氏復位鉗、操縱桿技術及外固定支架輔助復位,下肢力線恢復后采用標準外側入路插入鋼板及螺釘固定。對于C1型骨折,首先復位并固定股骨髁間骨折,隨后轉化為A型骨折處理。
術后12 h內使用心電監(jiān)護及吸氧,術后24 h內預防性使用抗生素,術后72 h 內使用多模式方案止痛。術后12 h后用低分子肝素及雙下肢靜脈泵預防下肢深靜脈血栓形成,治療至出院。術后1 d起鼓勵患者行患肢踝關節(jié)主動及被動功能鍛煉,患肢股四頭肌等長肌肉收縮鍛煉。術后2 d起用CPM機從小角度輔助康復,鼓勵行患肢膝關節(jié)主動鍛煉。術后6周內允許患者扶拐負重(<15 kg);6周后復查X 線片示骨折線模糊后逐漸增加負重。當X 線片顯示骨折端有明顯連續(xù)性骨痂生成,且患者下肢部分負重無任何不適反應后可鼓勵患者完全負重。
比較兩組患者的手術時間、術中出血量、骨痂形成時間、影像學愈合時間及術后并發(fā)癥。骨痂形成時間定義為X 線片正側位上四層皮質中的一層開始出現(xiàn)骨痂,影像學愈合時間定義為其中三層出現(xiàn)連續(xù)性骨痂,骨折畸形愈合定義為5°以上成角畸形或5 mm以上短縮或移位[1]。術后3、6、12 個月,采用Neer評分標準[14]評定膝關節(jié)功能,85 ~100分為優(yōu),70 ~ 84分為良,55 ~ 69分為不滿意,<55分為失敗。
數據采用SPSS 19.0軟件進行統(tǒng)計分析。計量資料以均數±標準差表示,采用兩獨立樣本t檢驗;計數資料采用χ2檢驗。P<0.05為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
兩組共有40例患者均獲得隨訪,隨訪時間12 ~ 36個月,平均(17.3±5.6)個月。
兩組患者的性別、年齡、BMD、致傷原因、側別、骨折分型、合并內科疾病及受傷至手術時間等術前一般資料比較,差異均無統(tǒng)計學意義(P>0.05),具有可比性,見表1。
表1 兩組患者術前一般資料的比較
兩組患者術中無重要血管、神經損傷,術后切口均一期愈合。術中評價指標上,聯(lián)合組患者的手術時間明顯少于單純組,兩組間比較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5);兩組患者的術中出血量比較,差異無統(tǒng)計學意義(P>0.05),見表2。術后評價指標上,兩組患者的骨痂形成時間比較,差異無統(tǒng)計學意義(P>0.05);聯(lián)合組患者的影像學愈合時間明顯少于單純組,兩組間比較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5),見表2。術后并發(fā)癥上,單純組有2 例骨折畸形愈合,而聯(lián)合組無此類并發(fā)癥發(fā)生,但兩組并發(fā)癥發(fā)生率比較,差異無統(tǒng)計學意義(χ2=2.105,P=0.147)。術后3、6、12個月隨訪時,兩組膝關節(jié)Neer評分比較,差異無統(tǒng)計學意義(P>0.05),見表2。
表2 兩組患者圍手術期評價指標的比較
典型病例1:患者,女,69歲,平地滑倒致左股骨遠端骨折入院,采用鋼板聯(lián)合骨折端螺釘固定手術(見圖1)。
圖1 A. 術前X線片示C1型股骨遠端骨折;B. 術后1 d的X線片示鋼板聯(lián)合骨折端螺釘固定、骨折復位良好;C. 術后3個月X線片示骨折端有較多骨痂生長、骨折完全愈合
典型病例2:患者,女,70歲,平地滑倒致左股骨遠端骨折入院,采用單純釘板系統(tǒng)固定手術(見圖2)。
圖2 A. 術前X線片示A2型股骨遠端骨折;B. 術后1 d的X線片示骨折端未用拉力螺釘固定、骨折復位可;C. 術后3個月X線片示骨折端僅出現(xiàn)少量骨痂、骨折愈合中
MIPO 治療老年股骨遠端骨折具有更微創(chuàng)的切口,減少軟組織過度剝離,具有成角穩(wěn)定性[15],因此在臨床上獲得廣泛使用[16]。MIPO運用功能復位的方式恢復下肢力線,適用于粉碎骨折及骨質疏松性骨折。然而,臨床上存在一種現(xiàn)象,不管骨折是粉碎或非粉碎的,術者有時為了追求微創(chuàng),沒有有效復位骨折端,將粉碎性骨折的治療方式照搬到簡單骨折,導致一系列并發(fā)癥的發(fā)生[4-6]。
目前“鋼板聯(lián)合骨折端螺釘”固定老年股骨遠端骨折(A1、A2、C1型)的方法已經比較微創(chuàng),骨折端切口較小,首先采用各種復位方法進行復位(如手法牽引、骨牽引、外固定技術、操縱桿或復位鉗技術等),然后置入拉力螺釘,最后插入鋼板固定。在一項回顧性研究中,Chung等[1]使用復位鉗技術來減少骨折斷端間隙,然后使用位置螺釘維持與固定。Wenger等[17]通過微創(chuàng)復位(骨折端切口<1 cm)的骨折愈合時間為17(13 ~ 22)周,有限切開復位(75%骨折長度)為19(13 ~ 27)周,兩種復位方法比較差異不顯著,故認為如果小切口微創(chuàng)入路置入拉力螺釘不可行時,有限切開入路并不會導致骨折延遲愈合。筆者的復位方法是通過骨折端先作小切口復位,復位困難時可以延長切口到75%骨折長度,復位滿意后再固定。通過這種方式,本研究聯(lián)合組手術時間為(78.85±10.99)min,單純組則為(90.90±12.24)min,兩組比較差異具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5),說明精準復位可以減少手術時間。聯(lián)合組術中出血量為(227.50±80.26)mL,單純組為(242.50±81.56)mL,兩組比較差異無統(tǒng)計學意義(P>0.05),說明精準復位并未增加術中出血,切口大小不是判定微創(chuàng)與否的標準。
Mardian等[12]通過生物力學研究證實,在股骨遠端骨折模型中,與“單純釘板系統(tǒng)”相比,“鋼板聯(lián)合骨折端螺釘”固定可以增加軸向和扭轉的強度,從而增加生物力學穩(wěn)定性。Mardian等[13]同時證實“鋼板聯(lián)合骨折端螺釘”固定后骨折端微動降低,特別是骨折端剪切微動降低。而剪切微動與抑制骨痂形成呈正相關,因此骨折端剪切微動降低有利于骨折的愈合[18]。Plecko 等[11]在動物實驗中運用鎖定鋼板以5種不同組合方式治療簡單脛骨骨折,“鋼板聯(lián)合骨折端螺釘”固定在術后6 周時生物力學強度更大,而“單純釘板系統(tǒng)”固定強度較低,同時“鋼板聯(lián)合骨折端螺釘”固定在術后6 周時骨內膜骨痂形成量最多。在兔骨量減少股骨骨折的實驗中,“鋼板聯(lián)合骨折端螺釘”固定在術后4 周時骨折愈合較快,骨痂組織的骨體積分數更高,骨小梁厚度明顯、數量較多、分離度更低,同時最大載荷及彈性模量更高[19]。動物實驗說明“鋼板聯(lián)合骨折端螺釘”固定可以促進骨折早期愈合。研究表明,與“單純釘板系統(tǒng)”固定相比,“鋼板聯(lián)合骨折端螺釘”固定的生物力學性能更佳。
另外,M?rdian 等[13]通過生物力學證實,“鋼板聯(lián)合骨折端螺釘”固定的骨折端微動并沒有降低到絕對穩(wěn)定固定的水平,骨折端剪切微動會明顯降低,有利于骨折愈合。本研究發(fā)現(xiàn)聯(lián)合組骨痂生長旺盛,有較多骨痂在骨折斷端周圍出現(xiàn),證實了Horn等[20]和Plecko等[11]的研究,說明骨折端使用螺釘固定后存在骨折二期愈合的現(xiàn)象,骨折愈合過程是復雜的,與骨折類型、鋼板的工作長度、螺釘的固定方式等多種因素有關。本研究發(fā)現(xiàn)單純組術后骨折斷端骨痂生長緩慢、骨痂量相對稀疏,Horn等[20]的研究同樣發(fā)現(xiàn)了這種現(xiàn)象。“鋼板聯(lián)合骨折端螺釘”固定的穩(wěn)定性大于“單純釘板系統(tǒng)”固定,因此筆者認為,骨折端受到穩(wěn)定固定后可以促進骨痂的早期生長以及骨折的早期愈合。但在少數骨質疏松的老年患者中,拉力螺釘無法實現(xiàn)有效的固定,術中發(fā)現(xiàn)骨質條件較差后應及時調整策略,改用單純釘板系統(tǒng)固定的方式,本研究中出現(xiàn)1例。
MIPO 治療簡單骨折有時由于復位困難,骨折斷端之間的間隙仍然較大,需要長時間形成骨痂及骨折愈合[1,21]。Chung等[1]有關老年股骨遠端骨折的臨床分析發(fā)現(xiàn):骨折端螺釘組影像學愈合時間為25(15 ~ 41)周,傳統(tǒng)MIPO組為30(18 ~ 54)周,螺釘組愈合時間明顯縮短(P<0.05)。Yang 等[21]運用MIPO 治療脛骨遠端骨折,非螺釘組骨痂形成時間為76.8 d,螺釘組則下降到58.0 d,螺釘組骨痂形成時間縮短(P<0.05);非螺釘組影像學骨折愈合時間為409 d,螺釘組則下降到258.7 d,螺釘組影像學愈合時間明顯縮短(P<0.05)。本研究聯(lián)合組骨痂形成時間為(10.50±1.73)周,單純組為(11.35±2.46)周,兩組比較差異無統(tǒng)計學意義(P>0.05);但是聯(lián)合組影像學愈合時間為(23.55±6.79)周,單純組則為(29.15±7.21)周,聯(lián)合組影像學愈合時間明顯縮短(P<0.05)。
MIPO 治療簡單骨折有時由于復位不良,會導致骨折畸形愈合甚至不愈合的情況[1,21]。Yang等[21]通過研究發(fā)現(xiàn),有4例A1、A2型骨折發(fā)生骨不連(未用骨折端螺釘),而螺釘組無此類并發(fā)癥發(fā)生,在術后12 個月骨折愈合率上,螺釘組要明顯高于非螺釘組(P<0.05)。Chung等[1]在臨床研究中發(fā)現(xiàn)傳統(tǒng)MIPO組有5例患者出現(xiàn)畸形愈合,而骨折端螺釘組無畸形愈合病例發(fā)生(P<0.05),同時術后1年骨折愈合率傳統(tǒng)MIPO組顯著低于骨折端螺釘組(P<0.05)。本研究單純組術后出現(xiàn)2 例畸形愈合,這個與術中采取閉合復位技術、未有效控制旋轉及精確對位有一定的關系,但是與聯(lián)合組比較,差異無統(tǒng)計學意義。對于A1、A2 及C1型骨折,有效精準的復位會降低畸形愈合的發(fā)生率,研究說明有限的切開復位并未造成骨折斷端血供的破壞,相反由于有效的復位與固定降低了骨折間隙,反而促進了骨折愈合。研究同時說明骨折復位是前提基礎,只有在有效復位的基礎上再考慮盡可能小地破壞周圍軟組織的血供。術后3、6、12個月,聯(lián)合組Neer評分分別為(72.90±3.81)分、(81.45±5.68)分、(87.35±3.72)分,單純組分別為(70.50±4.34)分、(80.35±4.68)分、(86.70±3.28)分,兩組比較差異均無統(tǒng)計學意義,說明術后早期康復鍛煉效果顯著,兩種固定方式在術后功能恢復上均取得較好的治療效果。
綜上所述,“鋼板聯(lián)合骨折端螺釘”固定老年股骨遠端骨折能降低手術時間及促進骨折早期愈合。但本研究納入樣本量較少,且術后隨訪時間尚短,仍需大樣本長時間的觀察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