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嬌
【摘要】成人禮作為人生儀禮的一個重要環(huán)節(jié),是承認個人具有進入社會的能力和資格而舉辦的儀式。山西晉城的開鎖儀式作為一種特殊的“與幼子養(yǎng)育習俗相結合的成人禮”,包括掛鎖、開鎖、拍打、回歸等流程,具有保全生命及開竅啟智的內(nèi)在含義。但是,在其流傳的過程中,不可避免地出現(xiàn)了如“人情債”“面子局”等過度物質(zhì)化的現(xiàn)象。摒除亂象,推動開鎖習俗向好發(fā)展,既是對傳統(tǒng)民俗的挽救,也是對社會價值觀的矯正,這需要地方政府的良性引導,更需要社會個人的自省與自覺。
【關鍵詞】成人禮;開鎖;亂象;山西晉城
【中圖分類號】K89? ? ? ? ? ? ?【文獻標識碼】A? ? ? ? ? ?【文章編號】2096-8264(2023)22-0056-03
【DOI】10.20024/j.cnki.CN42-1911/I.2023.22.017
一、特殊成人禮——開鎖
“人生儀禮是社會民俗事象中的重要組成部分。每一個人之所以經(jīng)歷人生儀禮,決定因素不只是他本人年齡和生理變化,而且是在他生命過程的不同階段上,生育、家庭、宗族等社會制度對他的地位規(guī)定和角色認可,也是一定文化規(guī)范對他進行人格塑造的要求”[1]156。成人禮作為人生儀禮的重要一環(huán),是身心發(fā)育成熟到一定程度時,為承認其具有進入社會的能力和資格而舉辦的儀式。中國自古便有男子二十行冠禮,女子十五行笄禮的傳統(tǒng)?!秲x禮》首篇《士冠禮》對具體流程有著翔實的記載,主要包括筮日,戒賓,筮賓,宿賓,為期,陳設器服,就位,迎賓入廟,三加冠,賓禮冠者,冠者拜母,賓字冠者,冠者見兄弟、贊者、姑姊、君、卿大夫、鄉(xiāng)先生,主人禮賓等環(huán)節(jié),其中“三加冠”和“取字”是冠禮的重點部分,以外在發(fā)飾、服器的改變表成人之實。與此相對應,女子則舉行及笄禮?!绑恰奔呆⒆?,古時女子改變幼時發(fā)式,將發(fā)髻挽成一束盤至頭頂以笄固定,表示成年。女子笄禮多為“許嫁而笄”?!秲x禮·士昏禮》言“女子許嫁,笄而禮之稱字”[2]51,行禮之后便要承擔起對社會和家庭的責任。映射到現(xiàn)代生活中,則體現(xiàn)為男女十八周歲的法定成人禮。除此之外,在我國山西、山東、河南、內(nèi)蒙古等地區(qū),還留存著一種特殊的“與幼子養(yǎng)育習俗相結合的成人禮”[1]166,即“開鎖①”。對此,《大同府志》(清乾隆四十七年刻本)中有所記載:“其冠、笄禮久廢。男子生彌月或周歲,辮紅線鎖帶之。十二歲始蓄發(fā),俱設祭廟宇或灶神前?!盵3]544由此可知,開鎖儀式自兩百多年前就已初具雛形,經(jīng)時空流轉(zhuǎn),這一習俗不斷擴散且與各地民眾生活相融合,至今天仍為許多地區(qū)沿襲。
關于開鎖的研究,目前主要呈現(xiàn)出以地區(qū)個例進行分析的態(tài)勢,涉及山西、陜西、河南、山東、內(nèi)蒙古等地,且以山西省內(nèi)地區(qū)為多,這與圓鎖產(chǎn)生于山西因而在此地更具普遍性有一定的關系。史亞楠[4]、何生海[5]等都分別在其文章中以《大同府志》《歸綏縣志》中的相關記載為依據(jù),追本溯源指出“圓鎖”習俗源于山西,后經(jīng)“晉商走西口”的活動流傳至內(nèi)蒙古地區(qū)。學界基本對這一觀點達成共識。
“十里不同風,百里不同俗”,本文將立足已有研究,充分注重地域?qū)嶋H,對晉城市的開鎖儀式進行考察梳理,力求為豐富全國開鎖風俗研究獻出微薄之力。
據(jù)《晉城市志》記載:“圓辮,子女長至13歲時,成童留辮子,稱為圓辮。屆時親友攜帶禮物來賀,姥姥要作一身衣服作為賀禮,另外還要做大花饃相送。其他親友多送現(xiàn)金,以致慶賀?!盵6]1989由此可知,晉城的開鎖儀式常在13歲時舉行,當然,由于山西民間多習慣以“虛歲”來記歲,故而孩子開鎖時實際年齡為12周歲。十二周歲恰逢第一個本命年,本命年作為上一個循環(huán)的結束和下一個循環(huán)的開始,備受人們的重視。另一方面,十二歲行成人禮也與早婚的歷史背景有一定的關系。為了滿足先冠后禮的傳統(tǒng)禮制,成人禮的年齡也隨之提前。因此12歲舉辦成人禮在多方面的影響下逐漸固定下來,在許多地區(qū)形成風俗并流傳至今。
二、開鎖儀式的具體過程及內(nèi)在含義
晉城市古稱建興、澤州、澤州府,位于山西省東南部,現(xiàn)今下轄1市轄區(qū)、4縣、1市,即城區(qū)、澤州縣、陽城縣、沁水縣、陵川縣和高平市。由于晉城各地開鎖禮略有不同,筆者此處以沁水縣為主展開論述。
在沁水縣,小孩降生后滿月時有戴“長命鎖”的習俗,鎖常有兩種,一種是家用鎖門屋的鐵鎖或銅鎖,一種為姥姥準備的銀鎖(刻有“長命富貴”“麒麟送子” ②[7]78的字樣)。其大體流程為孩子滿月時,在家中祭拜奶奶神(即高禖爺③[7]59),然后用紅布條掛在孩子脖子上,再拿一把鎖,由干爹或干媽將其鎖住,就表示掛鎖完成。干爹干媽是拜認干親而來,即為孩子找一戶孩子多、命相好的人家,稱呼其為干爹干娘。當然,也有找殘疾人認作干爹干娘的,“意為不幸代人受難以保孩子平安健康”[8]145。除此之外,還有拜認物件,如石頭,轤柱棍(地方方言,即石輾)為干親的。所認干親負責掛鎖和開鎖。值得注意的是,并非所有人都愿意當干親,趙奶奶告訴筆者“不是誰找都能給當干爹干娘的,當時有算命的給我算過,說我不能給別人當干娘,對我自己不好” ④。由于負責給掛鎖的干親為孩子承擔了一定的災厄,因而主家為表謝意給予其物質(zhì)報酬也是常有的事。這種舉措實質(zhì)上是借力撫養(yǎng)的表現(xiàn),意在保佑孩子健康長大。
滿月戴鎖之后每年生日便只需“戴辮子”,王奶奶說“之后就是生日的時候,給孩拿紅線編上一個制錢,現(xiàn)在也有用硬幣的,但一些比較講究的人還是給編銅錢?!?⑤這樣的戴辮子只需在生日當天在紅布條上增加一個戴上作為象征即可,無須在生活中佩戴,逐年增加的辮子則被細致保存直至開鎖。
(一)啟禮——請神上香
在晉城逢重要的日子,許多人家會祭天拜神以求保佑。開鎖更是不例外,但由于其特殊的性質(zhì),當天人們祭拜的主要對象是奶奶神,即主庇佑子嗣平安與健康的神靈。趙奶奶告訴筆者“開鎖那天就是在院子里放張桌,桌上擺上香爐和神仙排位,再放上獻(方言,即供品),就是弄點水果,還有做的花饃(指用煎炸蒸煮等方式制作而成的各種造型的面食)、圓圈(一種圓圈形狀的面食),再放上孩戴的鎖,意思就是告訴老爺(當?shù)貙τ谏竦囊环N稱呼)是孩開鎖了” ④。之后便開始上香,孩子的父母和親戚長輩雙手上香且嘴里念念有詞,請保佑孩子的諸神及祖先來參加孩子的開鎖儀式,隨即雙膝跪地磕頭,整個過程十分嚴肅。
(二)行禮——開鎖
開鎖是核心環(huán)節(jié)。趙奶奶講述了其大體流程“正式開鎖就是孩跪到供桌跟前,栓上一個真鎖,身上掛上編的那鎖(即指用紅布條編的制錢),提前尋三個全伙人,除了爸爸,再找倆不同姓的,先給你假裝的開,不能真打開了,最后再讓干爹或干娘給打開” ④。所謂全伙人即父母健在、無離異喪偶、子女雙全且品質(zhì)良好的人,以取吉祥美好的含義。除此,他們在給孩子開鎖時嘴里還念著“一開天,二開地,三開聰明又伶俐”的密語,以求孩子聰慧開竅,具有啟智的寓意。孩子及其父母繼而在供桌前給諸神及祖先磕頭。嚴肅的儀式過后,便是有趣的拍打儀式,“開鎖以后,爸爸拿著掃帚追著孩打,圍著供桌正反各三圈,最后跑回屋里去,掃帚里提前夾上硬幣、紅棗和紅布條,一邊打,東西一邊落,小孩們在后面爭著撿,很熱鬧” ④。拍打表示長輩對小輩的訓誡,同時也有去除晦氣的意味。在追打中,孩子雖然是在跑,卻不能真正的躲避,而要讓掃把輕輕拍打到背上。拍打過后便往家里跑,這時母親便在家中呼喚并摟著孩子說“回家了,回家了”。至此需受外力保護方可平安的孩子,從“鎖著”的狀態(tài)正式融入俗世。
(三)禮成——謝神宴請
開鎖結束后要虔誠地送走出席儀式的神,即把事先準備好的紙錢,以及用紙做的衣服、元寶等燒掉,然后上香磕頭以表示感謝。至于開鎖用的鎖和辮子,王奶奶告訴筆者“這些東西就用紅布裹住,扔到門外去,一般都會提前打好招呼,有的人家快要生小孩的,就會專門撿來給自己孩子戴,這種對孩子更好” ⑤。整個儀式在中午之前全部結束,之后主家便請賓客前往宴席,平時因工作繁忙無法常見的人則可借此時機把酒言歡。
縱觀整個流程,庇佑生命和啟迪智慧是其兩大主題。古時,經(jīng)濟生產(chǎn)多依靠手工勞作來維持,由于勞動的低效性,更多的人丁則意味著更大的生產(chǎn)力,因而從客觀角度來說,保證人口的數(shù)量則是保證生產(chǎn)力的一個重要舉措。再者,從感性角度而言,對生命的渴望和重視則是人最本原的情感驅(qū)動。因此,多子多福,保全生命成為社會共識和必然選擇。但是,受醫(yī)療手段的局限和迷信觀念的裹挾,人們將嬰兒多遇夭折的現(xiàn)象歸于魂魄未全的鬼神之說,在民眾的觀念中,剛出生的嬰兒魂魄未全,因此要用鎖鎖住孩子,防止生命被奪走,直至12周歲魂魄長全,生命的危機解除,能夠獨立抵御外來侵害時,便可給孩子開鎖。滿月掛的“鎖”便成為孩子成長過程中抵抗疾病和死亡的“護身符”。隨著時代的發(fā)展,開鎖的啟智寓意成為人們關注的重點,當今12歲孩子普遍升入中學,進入讀書的關鍵期,“望子成龍,望女成鳳”的夙愿在“一開天,二開地,三開聰明又伶俐”的密語中顯示得淋漓盡致。
三、開鎖的功用與亂象
開鎖自有記載直至今日,已有幾百年的歷史。這一民俗之所以能經(jīng)久不衰,與其社會功用密不可分:第一,開鎖的舉辦利于孩子的自我身份認知。同時,雖然其中所含的啟智寓意雖不具有科學依據(jù),但不可否認從心理角度給予了孩子動力和信心。第二,開鎖將親朋好友、街坊鄰居匯聚一處,在快節(jié)奏的當下,對社會關系網(wǎng)絡的維系作用是不言而喻的。第三,開鎖習俗在延續(xù)傳統(tǒng)的同時,其本身所具有的時代活力也賦予了當代鄉(xiāng)村振興以新的思路。
但是,不可否認開鎖在流傳過程中也沾染上了鋪張浪費、攀比、人情債等負面氣息。紅包本是出于祝愿,但隨著禮金的飆升,人們便背上了“溫柔”的經(jīng)濟債。同時,開鎖規(guī)模越辦越大,儼然成為展示家長或孩子“面子”的絕佳機會,這種攀比的亂象無疑對于青少年并不能起到良好的引導作用。淳樸的民俗逐漸變味,其實質(zhì)內(nèi)涵被漸漸淡忘。面對亂象,及時整治還其以本來面貌,既是對民俗的挽救,也是對社會價值觀的矯正,更是對地方經(jīng)濟發(fā)展的良性拓展。在此過程中,政府和社會個人應積極作為,合理有序地將開鎖民俗文化與鄉(xiāng)村建設相結合,推動地方經(jīng)濟向好發(fā)展,使開鎖習俗成為晉城地區(qū)的特色民俗標簽。
四、結語
華夏為禮儀之邦,人一生的重要環(huán)節(jié)要伴隨相應的儀式來度過,又稱為人生儀禮,主要包括誕生禮、成人禮、婚禮、葬禮等。成人禮作為其中的關鍵一環(huán),最早起源于氏族社會時期的“成丁禮”,且與原始族外婚形態(tài)有著直接的關系。在長期婚配實踐中,先民們?yōu)榱吮苊馀c未成年異性建立婚姻關系,產(chǎn)生出身體標記儀式以進行區(qū)分,如文身、拔牙等,具有野蠻性。后隨社會發(fā)展,粗暴的成丁禮消亡,經(jīng)改造而為冠禮,屬五禮之中“嘉禮”的一種。興起于周代的冠禮儀式復雜且為士族階層專屬,在漫長的歷史沿革中,儀式逐漸由繁化簡,并向民間下移,在士為禮,在民為俗,伴隨民間各區(qū)域生活信仰習慣多有變遷,最終形成各地獨特的儀式。至清代,冠笄禮久廢,山西地域“男子生彌月或周歲,辮紅線鎖帶之。十二歲始蓄發(fā),俱設祭廟宇或灶神前”[3]544,以此步入成年。
法國學者阿諾爾德·范根納普曾將過關禮儀定義為“伴隨著地點、狀態(tài)、社會位置、年齡的每一變化而實施的禮儀”,并指出“一切過渡禮儀都具備分離、邊緣(或閾限)、聚合等三個階段”[9]512。所謂閾限期主要是指一種“非此非彼,即此又彼的之間性狀態(tài)”。處于這種階段的人稱之為“過渡者”或“閾限人”,由一個名稱或一組象征所規(guī)定。而此種象征則又多是復雜而古怪的,在山西晉城的開鎖儀式中,閾限人(即開鎖人)跪地由親友為其開鎖,并將掛于脖子上的銅錢辮子取下后扔出,則表示著滿月鎖住的狀態(tài)結束,正式融入俗世,通過這一儀式以這種象征手法來表現(xiàn)開啟新的生命周期。正如維克托·W·特納指出“閾限圣物之所以奇形怪狀……是通過生動的形象使其迅速地了解可以稱之為文化‘因素的東西”[9]525,在這一過程中,“鎖”是神圣不可侵犯的圣物,這種圣物的選擇常來自社會團體的基本文化假定,即近百年來人們對于孩童未滿十二周歲時魂魄未全,須以“鎖”鎖命達成的共識,它并不具備科學性,但當它起作用時,人的理性思考與科學事實也都變得不那么重要了。
掛鎖、戴辮子、開鎖、拍打、回歸,山西晉城“開鎖”儀式于一道道程序中蘊藏世代相傳的精神文明,具體而深刻的禮儀活動啟發(fā)著即將步入成年的年輕人。但不可否認,在流傳的過程中令人痛心的現(xiàn)象也悄然出現(xiàn)。年輕一代對于開鎖內(nèi)涵了解甚淺,逐漸簡化的儀式背后是認知淡薄的無奈。流程已簡,禮金未簡,過度物質(zhì)化的亂象加大民眾壓力的同時,也扭曲了開鎖的本質(zhì)。矯正社會價值觀,推動地方經(jīng)濟與傳統(tǒng)習俗傳承的良性結合亟須民俗理性的回歸!
注釋:
①開鎖,即圓鎖,圓(元)辮。各地因習慣不同,有不同的叫法。在本篇文章所聚焦的山西省晉城市的民眾多習慣稱呼為“開鎖”。
②《論衡》云:“麒麟,獸之圣也?!薄矮F”與“壽”諧音,因此,麒麟寓意福壽?!抖Y記·鄉(xiāng)飲酒義》說:“產(chǎn)萬物者,圣也?!弊鳛椤笆カF”的麒麟既能“產(chǎn)萬物”,而“圣”又與“生”同音,因而,人們認為它能送子。
③“高禖”,又稱“郊禖”,可以說是我國第一位管理婚姻和生育的大神。
④采訪對象:趙奶奶;采訪時間:2022年7月18日;采訪地點:山西省沁水縣鄭莊村趙奶奶家中。
⑤采訪對象:王奶奶;采訪時間:2022年7月19日;采訪地點:山西省沁水縣鄭莊村王奶奶家中。
參考文獻:
[1]鐘敬文.民俗學概論[M].上海:上海文藝出版社,1998.
[2]楊天宇.儀禮譯注[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16.
[3]丁世良,趙放.中國地方志民俗資料匯編:華北卷[M].北京:書目文獻出版社,1989.
[4]史亞楠.民間“圓鎖”習俗的發(fā)展與演變——以山西、內(nèi)蒙古地區(qū)為例[J].法制與社會,2008,(7):219-220.
[5]何生海,劉一鳴.文化社會學視角下的“圓鎖”習俗[J].東疆學刊,2013,30(2):8-12.
[6]秦海軒.晉城市志[M].北京:中華書局,1999.
[7]齊濤,萬建中.中國民俗通志·生養(yǎng)志[M].濟南:山東教育出版社,2005.
[8]葉春生.區(qū)域民俗學[M].哈爾濱:黑龍江人民出版社,2004.
[9]維克托·W·特納.模棱兩可:過關禮儀的閾限時期[M]//20世紀西方宗教人類學文選.上海:上海三聯(lián)書店,199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