馬寒
許昌市以洋蔥品種千里馬和新紅奇2號為試驗材料,設置相同株距,不同行距,分析比較不同種植密度對洋蔥的形態(tài)指標、商品性、產量、品質影響,探討調整群體數量和提高洋蔥高產之間的關系和規(guī)律,不僅為優(yōu)化洋蔥種植管理提供了科學依據,而且篩選出了適合本地洋蔥種植的最優(yōu)密度,更好地指導了本地洋蔥生產。
一、材料與方法
(一)試驗材料
參加試驗的洋蔥品種是黃皮早熟品種千里馬和紅皮早熟品種新紅奇2號,均引自于甘肅省嘉峪關市。
(二) 試驗地概況
試驗于2022年4月1日至8月13日在許昌市農場進行,試驗地土壤疏松、肥力適中,地表鋪設滴灌帶,并覆蓋一層黑色地膜,膜幅寬度160 cm。依據洋蔥各生育階段對肥水不同需求量,設置相應的施肥方案,采用膜下滴灌方式進行水肥一體化操作。每667 m2基肥施專用控釋肥48 kg,折合純N 15.36 kg、P2O54.8 kg、K2O 2.4 kg。試驗地前茬作物是玉米。
(三)試驗設計
本試驗采用隨機區(qū)組試驗設計,共設5個處理,每個處理設置3次重復,隨機排列。試驗小區(qū)周圍設保護行,小區(qū)面積44.0 m2(10.0 m×4.4 m)。處理1,株行距為16.5 cm×18 cm,每667 m2栽植2.25萬株;處理2,株行距為16.5 cm×17.5 cm,每667 m2栽植為2.31萬株;處理3,株行距為16.5 cm×16.5 cm,每667 m2栽植2.45萬株;處理4,株行距為16.5 cm×15.5 cm,每667 m2栽植2.61萬株 ;處理5,株行距為16.5 cm×15.5 cm,每667 m2栽植2.79萬株。所有處理生長期間,水肥藥管理均與當地傳統栽培方式一致。
(四)測定指標和方法
洋蔥形態(tài)指標測定。以重復小區(qū)為單位,每個小區(qū)選擇5株,測量洋蔥的株高、葉長、葉數、假莖長、假莖粗、鱗莖縱徑、鱗莖橫徑等形態(tài)指標,取其平均值。其中,株高、葉長、假莖長用直尺測量,葉片數實際計數,假莖粗、鱗莖縱徑長度和橫徑長度用電子游標卡尺
測量。
洋蔥鱗莖商品性測定。收獲時每個品種隨機選擇20株,測定單球質量,計算其平均單球質量。用電子游標卡尺測定洋蔥鱗莖的縱徑、橫徑,計算鱗莖指數。
洋蔥產量測定。洋蔥采收時,對每個重復小區(qū)進行實收計產。計算各處理平均產量,并折合每667 m2產量。
洋蔥品質測定。每個重復小區(qū)隨機采樣10個洋蔥新鮮鱗莖進行測定,用鉬藍比色法測定抗壞血酸含量;用蒽酮比色法測定可溶性糖;用雙縮脲法測定可溶性蛋白質;用手持式數顯糖度計測定可溶性固形物。
數據統計。試驗數據采用 SPSS 22.0軟件分析,平均數多重比較采用Duncan's新復極差法。
二、結果與分析
(一)不同種植密度對洋蔥形態(tài)指標的影響
洋蔥種植密度不同對洋蔥品種形態(tài)指標的影響也不相同(方差分析結果見表1)。千里馬的處理2株高和葉長均達到了最大,分別為84.33 cm和71.07 cm,葉長顯著高于處理5;葉片數和假莖粗最大的為處理1;分別比其他處理高出了22.55%、6.48%、11.00%和20.46%。對于新紅奇2號而言,不同種植密度對株高、葉長和假莖長均無顯著性影響,但處理1相對最大;且處理1的葉片數和假莖粗均顯著高于處理5,但是與其他處理間均未達到顯著性差異。
試驗結果顯示,千里馬和新紅奇2號每667 m2的種植數量分別為2.25萬株和2.31萬株時長勢最好,生長旺盛,養(yǎng)分吸收更足。
(二) 不同種植密度對洋蔥鱗莖商品性的影響方差分析結果(見表2)
洋蔥不同種植密度對洋蔥鱗莖商品性結果亦有影響。洋蔥品種千里馬的各處理間縱徑、橫徑、單球質量和鱗莖指數均未達到顯著水平,但處理1縱徑和橫徑達到了最大,單球質量最大的為處理4,達到了275.71 g。由此可見,種植密度對千里馬的鱗莖商品性無顯著性影響。
新紅奇2號的各處理間鱗莖指數均無顯著性差異。處理2縱徑、橫徑和單球質量均達到了最大,分別為89.97 mm、90.98 mm和323.49 g,顯著高于處理3和處理4,但所有商品性指標均與處理1間并無顯著性差異。可見,處理2更利于洋蔥品種新紅奇2號鱗莖商品性的提高。
洋蔥不同種植密度對洋蔥鱗莖商品性試驗結果表明,千里馬對于種植密度無特殊要求,小范圍內種植密度的變化對于千里馬鱗莖的商品性無影響,但新紅奇2號更適合低密度種植。
(三)不同種植密度對洋蔥鱗莖產量的影響
千里馬和新紅奇2號的小區(qū)產量分析見表3,種植密度對千里馬的小區(qū)產量無顯著性差異,但處理4小區(qū)產量相對較高。而新紅奇2號處理1和處理2的小區(qū)產量顯著高于處理3和處理4,并達到顯著水平。
千里馬和新紅奇2號的每667 m2產量分析見表4,千里馬的處理4和處理5產量顯著高于處理2,但與其他處理間無顯著性差異,比其他處理產量增長
30.89 %~57.33 %;而新紅奇2號的處理2的產量顯著高于處理3,但與其他處理的產量相比并未達到顯著水平,處理2每667 m2產量達到7 472.61 kg,比其他處理產量增長3.06 %~40.73 %。
千里馬和新紅奇2號的處理2每667 m2栽植2.79萬株和2.31萬株,產量最高,經濟效益更佳。
(四)不同種植密度對洋蔥品質的影響
不同種植密度對洋蔥千里馬鱗莖品質的方差分析結果見表5,處理3的VC含量顯著高于其他處理(除處理4),處理4每100 g洋蔥中含可溶性糖6.70 g,可溶性固形物含量達10.47%,均達到了最高,其中可溶性固形物含量更是顯著高于其他處理;處理1可溶性蛋白含量顯著高于處理5,但與其他處理間可溶性蛋白含量并無顯著性差異。
不同種植密度對新紅奇2號鱗莖品質的方差分析結果見表6,處理2每100 g洋蔥中的VC含量10.44 mg,達到最大,顯著高于處理3和處理5;處理2可溶性蛋白含量顯著高于其他處理,分別比其他處理可溶性蛋白含量高出9.26 %、21.65 %、15.69 %和13.46 %,但其可溶性固形物顯著低于其他處理;處理3的可溶性糖含量顯著低于其他處理。
綜上,千里馬每667 m2栽植2.45萬~2.61萬株,
新紅奇2號每667 m2栽植2.31萬株左右,鱗莖品質更佳。
三、結論
本試驗針對2個洋蔥品種的植物學形狀、商品經濟性和產量進行田間試驗,結果顯示,在本試驗條件下,種植密度對千里馬的鱗莖商品性幾乎無影響,相對來說,每667 m2栽植2.25萬株,千里馬的生長性狀表現更優(yōu),每667 m2栽植2.45萬株,有利于品質的提升,每667 m2栽植2.79萬株,更利于產量的提高;而種植密度對新紅奇2號的生長形狀、鱗莖商品性、產量和品質的影響相對比較規(guī)律,新紅奇2號每667 m2栽植2.31萬株的田間綜合形狀表現更優(yōu),不但植株生長健壯,而且鱗莖的性狀更好,食用品質更佳,44.0 m2小區(qū)產量和每667 m2產量均達到了7 472.61 kg,比其他處理產量增長3.06 %~40.73 %。因此,在本試驗條件下得出,洋蔥的最優(yōu)種植株行距為16.5 cm×17.5 cm,新紅奇2號每667 m2栽植2.31萬株時產量最高,經濟效益最好。
(責任編輯? ? 程麗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