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作為珍貴的文化遺產,民間藝術應該受到重視,且應該被傳承和發(fā)揚。在開展幼兒教育時,幼兒教師應更加重視民間藝術資源,積極探索有效的教學策略與方法,將民間藝術與教學活動融合,讓幼兒受到熏陶,在活動中對本民族的傳統(tǒng)文化形成良好的認知,文章據此進行了分析。
【關鍵詞】民間藝術;幼兒教育;幼兒;傳統(tǒng)文化
作者簡介:郭佳怡(1996—),女,江蘇省蘇州市昆山市張浦鎮(zhèn)周巷幼兒園。
兼具生活性和審美性的民間藝術對幼兒的發(fā)展具有非常重要的價值。民間藝術資源主要是指勞動人民為了滿足生活需求及追求審美品質創(chuàng)造的,廣泛流傳于民間且受地區(qū)因素影響的珍貴藝術資源。為了更好地弘揚民間藝術,讓幼兒受到良好的熏陶,幼兒教師應當積極主動地探索將民間藝術資源融入幼兒教育活動的策略和方法。
一、在幼兒教育中運用民間藝術資源的情況
(一)在幼兒教育中運用民間藝術資源的現狀
1.教師主要以三種形式運用民間藝術資源
在調查中筆者發(fā)現,教師在幼兒教育中運用民間藝術資源時,主要將其當作物質資源、課程資源和精神資源。
(1)物質資源。將民間藝術資源當作物質資源,可以讓幼兒相對直觀地接觸民間藝術,因此許多教師會用臉譜、陀螺等民間藝術資源來裝飾教室。在某幼兒園觀察時,筆者注意到該園會定期開展與民間藝術相關的活動,在活動中幼兒可以穿著自己用一次性餐盤、塑料瓶、錫箔紙、紙箱、泡沫球等廢舊材料制作的手工服裝舞龍、舞獅。
(2)課程資源。一日生活中的課程活動是幼兒積累經驗的重要活動,對發(fā)展幼兒的認知水平具有顯著的意義。部分幼兒園會將民間藝術融入課程活動,將民間藝術資源當作課程資源,如將地方戲曲引入音樂課程,將臉譜引入美術課程,將高蹺引入體育課程,將陀螺引入科學課程等。在課程結束后,教師還會收集幼兒在課堂上制作的作品,將其展示出來。
(3)精神資源。在引入民間藝術資源時,一些教師更傾向于展示民間藝術資源的精神價值,讓幼兒理解這些民間藝術流傳到今天的意義。在某教師組織的“認識臉譜”活動中,教師和幼兒討論、分析了每個臉譜象征的性格特征,讓幼兒在認識臉譜的過程中發(fā)展判斷是非的能力。
2.幼兒參與活動的熱情高漲
在和幼兒教師的訪談中,筆者了解到,幼兒普遍對參與和民間藝術有關的活動有很高的熱情。在歌唱活動“京劇臉譜”中,教師介紹不同臉譜的代表人物以及播放京劇演唱片段時,幼兒均十分積極地參與活動??梢钥闯觯c民間藝術相關的活動可以吸引幼兒,激發(fā)他們的積極性。
(二)將民間藝術資源融入幼兒教育活動時存在的問題
1.分布不夠廣泛、面臨諸多挑戰(zhàn)
一些幼兒園開設了很多主題活動,卻沒有開設關于民間藝術的活動。還有些幼兒園在慢慢嘗試將民間藝術融入部分活動,但由于剛剛開始嘗試和實踐,還面臨著諸多挑戰(zhàn)。
2.幼兒教師自身對民間藝術的了解不深
在與教師的訪談中,筆者發(fā)現,由于民間藝術的普及仍不夠普遍,加上一些幼兒園沒有注重引導教師了解民間藝術,部分教師對民間藝術的認識還比較淺顯,要求他們將民間藝術資源有效融入幼兒教育活動更是難上加難。
二、民間藝術資源在幼兒教育中的作用
(一)對幼兒的作用
不難發(fā)現,幼兒對民間藝術普遍有著較為濃厚的興趣,在參與相關活動時,幼兒是專注、愉悅的,展現了較高的參與熱情,并在參與活動的過程中鍛煉了多方面能力。
首先,民間藝術教育有利于發(fā)展幼兒的想象力和創(chuàng)造力。在引入民間藝術時,教師可以介紹民間藝術的內涵,以開闊幼兒的眼界,豐富幼兒的認知,同時教師可以組織諸多與民間藝術有關、利用民間藝術資源的創(chuàng)造活動。這些教育活動既能發(fā)展幼兒的想象力和表達能力,又能發(fā)展幼兒的創(chuàng)造和創(chuàng)新能力。此外,在這些與民間藝術有關的活動中,幼兒需要學著保持耐心、專心、細心,學習如何與同伴分工、合作,從而初步具備抗挫能力和堅持不懈的精神。
其次,民間藝術教育能夠豐富幼兒的審美體驗。民間藝術蘊含著勞動人民對于事物的審美認知和審美理想,引入民間藝術資源可以有效豐富幼兒的審美體驗,在潛移默化中影響幼兒的情感、態(tài)度、價值觀,提高幼兒欣賞事物、發(fā)現美、感受美的能力。
最后,民間藝術教育還有利于幼兒形成良好的品質,產生民族認同感和自豪感。在民間藝術教育中,幼兒會受到中華民族傳統(tǒng)美德的感染和熏陶,養(yǎng)成講文明、懂禮貌的行為習慣,這有助于其形成良好的品質?!队變簣@工作規(guī)程》指出,幼兒園保育和教育的主要目標之一是:“萌發(fā)幼兒愛祖國、愛家鄉(xiāng)、愛集體、愛勞動、愛科學的情感”[1]。適宜的民間藝術教育,能讓幼兒在有趣的活動中體會民間藝術的深厚內涵,從而產生強烈的認同感和自豪感,萌發(fā)對祖國、對家鄉(xiāng)的熱愛之情。
(二)對教師的作用
教師是將民間藝術資源和幼兒園教育教學活動巧妙結合的重要實踐者,在將民間藝術資源轉化為教育資源的過程中,教師需要廣泛搜集資料,同時思考如何將民間藝術資源以幼兒感興趣又不失教育意義的形式呈現在幼兒面前。此外,教師還需要不斷嘗試、實踐,不斷反思、改進,找到更加適合幼兒的活動形式。完成上述教學任務的過程,對于教師來說也是學習的過程,在搜集資料后,教師的視野會更加開闊;在不斷嘗試中,教師的意志會得到磨煉,實踐和反思能力會提高;在開發(fā)課程資源的過程中,教師可以積累經驗,創(chuàng)新能力會得到發(fā)展。在課堂上,教師可以與幼兒共同探討民間藝術,共同學習制作手工藝品的方法,共同感受民間藝術創(chuàng)作者的匠人精神,這對教師來說亦是一種成長。
三、將民間藝術資源融入幼兒教育活動的策略
將民間藝術融入幼兒教育活動的過程中,教師需要認真思考如何做好課程資源選擇,如何將傳承與創(chuàng)新相結合。
(一)幼兒園要主動營造良好的氛圍
為使得民間藝術資源更好地融入幼兒教育活動,幼兒園應當有所作為,營造良好的教育氛圍,協(xié)助教師組織相關活動。
1.創(chuàng)設有豐富民間藝術資源的外部環(huán)境
園所環(huán)境可以帶給幼兒直觀的感受,在環(huán)境創(chuàng)設中滲透民間藝術,既可以展現民間藝術之美,也會在無形中讓幼兒對于參與有關民間藝術的活動更有興趣。在布置幼兒園和班級環(huán)境時,幼兒園可以選擇一些有代表性的且較有吸引力的民間藝術作品或者幼兒的自制作品來裝飾走廊、墻面、門窗、樓道等。將民間藝術資源置于幼兒日常會看到的地方,可以讓幼兒更好地受到熏陶和感染。
具體來說,幼兒園可以將二十四節(jié)氣圖貼在走廊、樓道,將搜集到或者幼兒自制的扎染、紙藝作品懸掛在走廊,打造一條藝術長廊。幼兒園還可以組織豐富多彩的民間藝術類主題活動,介紹有趣的皮影戲、獨特的扎染工藝等,讓幼兒認識民間藝術、制作相關民間藝術作品、展示自制的民間藝術作品或表演相關民間藝術。此外,幼兒園也可以組織師幼合作活動,讓教師帶領幼兒使用自制的民間藝術作品裝飾主題墻,布置獨具特色的民間藝術展示空間。當然,幼兒園也可以邀請家長來到幼兒園參與相關活動,讓家長與幼兒一同感受和學習極具魅力的民間藝術。
2.創(chuàng)設富有民間藝術氣息的操作環(huán)境
區(qū)域活動在幼兒的一日生活中占據著十分重要的地位,對激發(fā)幼兒各方面的潛力具有深刻的意義。幼兒園在設計活動區(qū)域時,也應積極搜集民間藝術資源,將合適的民間藝術資源投放到各個區(qū)域,確保幼兒在區(qū)域活動中感受民間藝術的魅力。在投放民間藝術資源時,幼兒園要注意根據幼兒的年齡特點和活動區(qū)域的特點投放難度適宜的材料。在語言區(qū),幼兒園可以投放介紹《鯉魚躍龍門》《愚公移山》等具有啟發(fā)意義的民間故事的繪本,培養(yǎng)幼兒的閱讀能力和思考能力;在美工區(qū),幼兒園可以投放彩紙、布、夾子等低結構材料,供幼兒探索剪紙和扎染的秘密;在益智區(qū),幼兒園可以提供象棋、圍棋、跳棋等棋類游戲材料;在表演區(qū),幼兒園可以添置皮影道具,使幼兒接觸皮影藝術,獲得真切的體驗;在戶外活動區(qū),幼兒園可以添置鐵環(huán)、高蹺、皮筋、竹竿等游戲道具。
3.帶領幼兒參觀民間藝術創(chuàng)作者的創(chuàng)作
民間藝術起源于民間,不深入實際生活,就很難真正了解民間藝術的獨特魅力。因此在條件允許的情況下,幼兒園應盡量組織帶領幼兒參觀民間藝術創(chuàng)作者創(chuàng)作的活動,這樣的活動不僅可以讓幼兒獲得真切的體驗,也能讓幼兒獲得一段極具紀念意義的童年經歷。
(二)提高教師的教學能力
幼兒教師既是幼兒學習與發(fā)展的引導者和促進者,又是民間藝術資源的挖掘者和課程的開發(fā)者,教師對民間藝術資源的了解程度會直接影響幼兒教育活動的質量,因此幼兒園及教師自身都應考慮如何有效提升教師的教學水平,以促進民間藝術與幼兒教育活動有效融合。
1.幼兒園應組織一定的培訓活動
為幫助教師有效提升教學能力,幼兒園應當組織培訓活動,聘請資深的幼兒教育專家來園指導,以加強教師隊伍建設,提高幼兒教師對民間藝術資源的挖掘、運用能力。
2.教師自身也應積極學習
教師可以在教學之余參加相關講座,閱讀相關書籍,剖析本土民間藝術的價值,并定期參與教師交流活動,學習新的教育理念和教學方法。同時,教師還要積極嘗試、探索,積累教學經驗,以更好地改進教學活動。
(三)選擇適宜的民間藝術資源,以豐富多樣的形式呈現
在將民間藝術融入幼兒教育活動時,教師不能只是在課堂上介紹民間藝術知識,而應采用新的視角呈現相關內容,使幼兒教育活動更加生活化,更具趣味性和綜合性[2]。因此,教師要選擇符合幼兒年齡特點和身心發(fā)展規(guī)律、適合幼兒發(fā)展的內容,并以有趣、多樣的形式將其呈現出來。針對小班幼兒,教師可以選擇畫面相對豐富、操作較簡單的民間藝術資源來設計課程,如開設學習紙藝、扎染的課程;中班和大班的幼兒逐漸形成了思考習慣,面對他們,教師可以設計更具自主性的融入民間藝術資源的活動。
比如在組織面向大班幼兒的皮影戲主題活動時,教師可以先與家長聯系,請家長來到幼兒園,與幼兒一同觀看皮影戲,欣賞各種皮影作品,感受皮影藝術的魅力。在親子活動后,教師可以提供相關材料,指導幼兒制作皮影道具。在幼兒順利自制皮影道具后,教師需要提供幼兒表演的舞臺,鼓勵幼兒使用自制皮影道具,參考自己看過的皮影戲進行表演。在幼兒表演前,教師可以啟發(fā)幼兒思考表演皮影戲需要哪些道具;在幼兒嘗試表演的過程中,教師則要留出空間讓幼兒自己發(fā)現問題、討論問題、解決問題,在自主探索中發(fā)展各項能力。在這樣內容豐富的主題活動中,幼兒會對皮影戲這一民間藝術有相對深入的認識,同時會獲得多方面的發(fā)展。
結語
讓幼兒接受民間藝術教育具有十分重要的意義,教育者應更加重視民間藝術資源,并以發(fā)展的眼光看待幼兒,選擇符合幼兒認知水平的民間藝術資源,然后通過不斷的探究、交流、思考,將適宜的民間藝術資源整合,讓這些資源有效融入幼兒教育活動。與此同時,幼兒園應提供適宜的環(huán)境和有價值的民間藝術資源,創(chuàng)造幼兒能夠探索、學習的條件,引導幼兒發(fā)揮想象力、創(chuàng)造力,確保民間藝術在幼兒園課程中充分發(fā)揮作用。
【參考文獻】
[1]趙玉蘭,張赤華,李芹.民間藝術教育與幼兒發(fā)展關系的研究[J].學前教育研究,2004(1):37-38.
[2]虞永平.文化、民間藝術與幼兒園課程[J].學前教育研究,2004(1):31-3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