薛暉
摘要:在高校音樂專業(yè)學生樂器教學中,小提琴具有較強的代表性,因其優(yōu)美動聽的音色可以給予聽眾不一樣的感染力,所以選擇小提琴專業(yè)的學生也越來越多。當下小提琴在教育方面的問題越來越多,針對高校教學現狀以及存在的問題,只有對其進行針對性優(yōu)化,才能更好地促進高校小提琴教學的發(fā)展。
關鍵詞:小提琴? 高校教學? 發(fā)展
中圖分類號:J60-05文獻標識碼:A文章編號:1008-3359(2023)03-0125-04
隨著小提琴專業(yè)的不斷發(fā)展,高校意識到了小提琴教學的重要性,也在不斷創(chuàng)新并完善著小提琴專業(yè)的發(fā)展。但在實際的教學中,其還存在著一些不足之處,需要高校小提琴教學重點關注。因此,高校的小提琴教學也需要根據目前發(fā)展的實際情況、未來的發(fā)展趨勢以及人才培養(yǎng)的目標等,加強對于小提琴教學的創(chuàng)新發(fā)展,有效進行教育改革,以培養(yǎng)更多的專業(yè)小提琴人才。
一、當代小提琴課堂教學模式
(一)專業(yè)主課
在傳統(tǒng)的小提琴教學中,主要是面對面的一對一師生教學,這也是樂器教學中常用的教學方式。這種教學方式有一些特點,首先是通過這種教學方式,可以細化學生掌握小提琴演奏中的技巧,幫助學生掌握表演中的細節(jié),教師也可以對學生進行動態(tài)化的教學;其次是可以根據學生的實際情況設置教學內容與教學模式,有效地挖掘學生的學習潛力,培養(yǎng)學生小提琴演奏的能力。但是隨之而來的也是這種教學方式的弊端,一對一的師生教學,學生并不能了解其他學生的學習情況,缺乏與學生之間的互動性,也沒有進行合奏的練習,缺乏團隊精神,因此也需要適當進行樂團合奏,才能更好地掌握小提琴的相關技能。
(二)集體課與觀摩
在目前的小提琴教學中,單獨授課和集體課與觀摩教學也成了比較普遍的新型授課模式。這種教學方式主要是將學生們集中起來,針對教學共性進行傳授,并加以師生間、學生間的交流互動,是一種具有總體性、綜合性、靈活性的教學方式,其彌補了單一的教學方式,提高了學生學習的積極性,并豐富了演奏經驗。但是這種集中性的課程學習,如果沒有把握好教學的內容,也很容易導致教學缺乏針對性,使學生并不能有效掌握教學內容。
(三)藝術指導課
藝術指導是目前小提琴教學中的重要教學模式,具有全新演奏技能以及知識點,也為學生的學習創(chuàng)新了內容。藝術指導課程主要是學習小提琴經典作品背后的內容,涉及了音樂的發(fā)展、音樂作品的創(chuàng)作背景、音樂家的風格流派以及該作品的美學價值等。通過這些內容可以幫助學生完善自身的綜合素養(yǎng),更好地把握作品。在實踐方面,課程中有大量的實際演奏與配合授課的內容,也可以幫助學生展現自身學習效果,提升學生之間的合作能力,提高自身音樂修養(yǎng)。對于藝術指導課程來說,首先是引導學生接觸更多種類的音樂形式和風格,拓展學生的音樂能力,在學習的過程中感受到樂趣;其次是開設這門課程可以增添合奏伴奏訓練。因此,藝術指導課程也是小提琴教學與演奏的重要課程。
(四)合奏課
合奏課程是以實踐為前提的培養(yǎng)學生綜合音樂能力的課程。隨著小提琴專業(yè)課程的逐步完善,合奏課也成了重要的輔助課程之一,并為學生樂隊實踐打下了扎實的基礎。學生通過合奏課程的練習,可以在演奏中產生良好的互動,在合奏中展現自己的專業(yè)技能。
(五)藝術實踐
在高校的小提琴教學中,通過實踐教學可以有效提升學生創(chuàng)新精神與實踐能力,也在一定程度上提高了課堂教學的效率,這是培養(yǎng)小提琴復合型創(chuàng)新型藝術人才的必經之路。隨著高校小提琴專業(yè)的不斷發(fā)展,教學系統(tǒng)也在不斷完善,高校也逐漸意識到藝術實踐的重要性,并針對課程做出了相應的安排。首先是擁有自己的藝術團體,可以開展相關的演出,并通過這種演出方式,為小提琴的表演提供更好的平臺,學生也可以通過該平臺不斷積累學習經驗;其次是積極開展藝術實踐,為學生的實踐性演出還有學習提供保障;最后是學校舉辦的專題演出,可以為學生打造更廣闊的舞臺,并且創(chuàng)新學生思維,培養(yǎng)學生的藝術表現能力,幫助學生建立自信心,也體現出了理論與實際相結合的小提琴課堂教學的深化。
二、高校小提琴專業(yè)課堂教學存在的問題
(一)小提琴演奏教學對象具有差異性
針對小提琴的教學,主要有三種情況。第一種情況是沒有接觸過小提琴的學生,這類學生本身缺少小提琴的理論學習基礎以及強化訓練經驗,因此自身的小提琴能力是比較差的;第二類學生是小提琴的愛好者,具有學習的熱情與積極性,但是在進行學習的過程中,很難在短時間內達到學習效果;最后一類學生是小提琴專業(yè)的學生,這類學生在進行學科小提琴學習前,已經接受過一定程度的專業(yè)性學習,在小提琴的演奏技巧以及相關綜合素養(yǎng)方面更為出眾,在學習上也更具有周期性,并且還可以更好地提升其專業(yè)性。隨著高校各個專業(yè)的不斷擴招,小提琴專業(yè)的教學與發(fā)展也得到了擴展,但是學生水平也有所不同,這也是對于高校小提琴教學的挑戰(zhàn),對此需要教師運用多元化的方式,并根據學生的實際需求,優(yōu)化學生的小提琴學習。
(二)小提琴教育方法單一
針對目前的高校小提琴專業(yè)教學而言,在方式和教學手段上明顯不足,并且缺乏創(chuàng)新性。在大部分的教學中,都是根據教材以及教學大綱開展教學,而忽視了學生自身的特點,并沒有對學生積極開展有針對性的教學,忽視了與學生之間的互動與溝通。在進行小提琴教學的過程中,一味地重視傳授技巧或者是在課堂上播放理論知識PPT并不能達到教學效果,這種教學方式單一落后,并且會使得學生長期處于被動并且缺失思考的狀態(tài)中,嚴重地阻礙了學生創(chuàng)新意識的發(fā)展,也影響了學生學習的積極性,其在音樂審美方面也會受到影響。積極提升并培養(yǎng)學生技巧練習的這種方式,雖然在一定程度上可以幫助學生學習,但是在情感表達方面嚴重欠缺,影響了學生的情感投入以及對經典小提琴曲目的情感感悟,使得演奏的內容失去了原本的韻味,在進行演奏的過程中不僅失去了表達情感的能力,也影響了受眾對于小提琴的觀感,無法展現出優(yōu)秀作品的內涵。
(三)高校小提琴教材內容選擇片面
在目前的高校小提琴專業(yè)教材中,大部分是西方教材翻譯而來的,或者是一些考級曲目教學,這種教學方式忽視了教學的專業(yè)性,并沒有根據學生學習的需求進行教材搭配,不能提高高校小提琴的教學水平,還存在很多技術性問題。因此,只有選擇適合學生學習使用的教材,才能進行有針對性的教學。在以往的練習曲目中也需要教師針對課堂教學需要,并根據學生的實際情況選擇對應的教材,改變學生現存的問題,才能真正達到學習的目的。如今,高校的小提琴專業(yè)教材在選擇與使用中還沒有達到統(tǒng)一,缺少合理編排性以及內容完善的教材。與此同時,小提琴教材內容的難度以及專業(yè)性較強,如果把握不好教學的難易程度,很容易讓學生產生厭學心理,使其喪失學習小提琴的積極性與自主性。
(四)小提琴專業(yè)課程課時安排不科學
對于高校的小提琴教學來說,高效率地安排課程教學,在目前的高校教學中還沒有實現。首先是小提琴教學中的課時安排普遍較少,在有限的課堂教學中,教師需要講解小提琴的樂理知識、演奏方法以及注意事項等,這樣在課堂上講解的內容比較多,留給學生演奏練習的時間就減少了,學生就只能利用課外的時間單獨練習,在進行練習的過程中,遇到的一些問題也沒有辦法及時處理,也得不到教師的及時解答,嚴重影響了學生的學習效果;其次是高校對于學生的小提琴演奏實踐安排得并不充足。當前高校很少安排學生參與校內或者是校外的演奏表演比賽,學生的心理素質以及現場演奏技巧也無法得到有效提升。
(五)課程銜接不緊密缺乏結合度
高校小提琴在教學中運用了不同形式與功能作用的課程模式,但是缺乏一定的銜接性。例如在專業(yè)主課上,學習的是一個協奏曲的內容,但是在藝術指導課程上,不一定會對于該協奏曲的相關內容進行擴展,在合奏課堂上也不一定會有對相同風格作品的練習,在藝術實踐上也不一定會同步練習,這些課程之間的結合,需要優(yōu)化課程內容的設置,并同步進行教學計劃,才能科學系統(tǒng)地完善教學內容,進而為課程建立良好的銜接性。
(六)缺少專業(yè)教師跟蹤指導
在進行小提琴專業(yè)的教學時,不同的模塊課程都會由專門的教師負責,但是這樣也會缺少統(tǒng)籌管理性,不利于學生的學習。例如在學習肖邦的經典曲目時,專業(yè)課教學中教師應重點教學歌曲的演奏技巧以及情感的運用,在輔助課程的時候,也需要對這些教學內容進行同步,這樣才能更好地加強學生對于歌曲的掌握能力。因此,各個專項教師需要做好課程的統(tǒng)籌整合管理,更好地促進學生學習。
三、提升高校小提琴課堂教學的措施
(一)尊重學生的差異性
學生群體對小提琴的掌握程度還存在一定的差異性,但是在傳統(tǒng)的小提琴教學中,教師往往會忽視這個問題,這也在很大程度上限制了學生的學習,因此會導致基礎差的學生無法跟上教學,基礎好一點的學生也沒有辦法更進一步提升自身的能力,這在很大程度上限制了學生的發(fā)展。因此,針對目前的小提琴教學來說,教師需要轉變自身的教學方式與教學觀念,正確認識班級學習中學生之間存在的差異性,根據學生的實際情況,積極開展針對性教學,對學生進行分層教學,讓不同的學生練習不同的曲目,并且設置不同的學習目標,從而確保學生在各個階段都可以進行練習并有所收獲,不斷地提升并完善自身的學習。在日常的實踐學習中,教師還可以針對基礎較弱的學生增加一些課程練習,并為學生設計有針對性的曲目練習,引導學生在自身基礎上得到更好的提升,鞏固他們的演奏基礎。教師可以帶領學生們參與小型的演奏活動,讓學生們在演奏中感悟,并根據自身的不足進行針對性練習,更好地提升小提琴演奏技巧并完善對理論的掌握。
(二)改變教師的教學理念
高校小提琴教學中也不缺乏演奏的理論知識,教師也會在課堂上為學生進行講解。但是理論知識本身具有一定的枯燥性,在教學中,教師也經常會忽視學生的主體地位。因此,在進行小提琴理論性基礎教學的過程中,教師需要重視學生的主體地位,并且需要在思維教學方式以及學習方法方面進行創(chuàng)新,按照學生的實際情況選擇適合學生學習的方式,幫助學生掌握課程的發(fā)展,并有效地發(fā)揮學生學習的積極性與主動性。不僅如此,在小提琴課堂教學時,教師在傳授學生基礎性演奏技能以及專業(yè)化知識的同時,也需要為學生展示一些比賽視頻,讓學生可以感受到小提琴學習的魅力,提升其自身對于小提琴的喜愛程度,為日后的理論以及實踐學習打下扎實的基礎。
(三)科學選擇課程教材
小提琴的教學教材選擇問題也需要重視。好的教材會有效地促進學生學習,其對于學生的學習有正面影響。教師選擇合適的教材,才能為學生創(chuàng)造良好的學習環(huán)境,幫助學生提高學習效率。在目前的小提琴教學中,教師需要運用分層教材,針對不同層次的學生選擇不同的教材內容,為學生的學習打下扎實的基礎。針對學習能力比較強的學生,教師需要注重在培養(yǎng)其技能的同時,增強情感教學力度,并積極引導學生進行歌曲創(chuàng)作,這樣才能更好地運用科學化的教學以及高效的教學素材提升學生對于課堂學習的積極性。
(四)完善專業(yè)課程設置
在進行具體的小提琴教學時,還需要優(yōu)化其他的相關課程,有效推動小提琴教學改革。小提琴教研組需要積極并有效地完善學生的公共必修課程,增加學生的實踐課程,確保在讓學生掌握更多知識的同時,提升學生學習的實踐性,這樣才能確保學生在學習中能夠積極主動地參與到小提琴練習中。同時,也需要完善對于課程內容的分析與掌握,豐富學生的學習內容,確保其學習存在一定的跨度,這樣才可以滿足學生在學習方面的需求,有效提升學生的實踐技能。教師需要針對課程教學的實際情況,優(yōu)化教材的內容,并選擇適合學生發(fā)展的內容,提升理論性與實踐性,更好地提升學生能力。也可以幫助學生掌握情感,在這個過程中,教師還需要優(yōu)化教學方式,進行科學性的學科調整,更好地開展課程教學。
(五)合理優(yōu)化教學方式
教學過程中,教師也需要重視學生的情感,在進行演奏中融入情感,才能提升作品的審美性與藝術性,學生也可以更好地感悟作品內容,增強自身的演奏能力。因此,教師在積極開展教學實踐活動時,針對基礎差的學生,需要集中化教學,有效提升學生的專業(yè)實踐技能以及理論知識,進一步完善課堂教學;針對具有一定演奏基礎的學生,可以利用小組教學的方式,讓他們以小組為單位進行交流,完善學生之間的互動性,提升學生的演奏技巧與感染力,針對教學活動中存在的問題,也需要及時發(fā)現并解決,完善學生的技巧掌握與情感投入。
(六)加強演奏訓練提高學生實踐能力
學生在學習的過程中需要不斷地提升小提琴的演奏技巧。因此,教師在進行教學改革時需要提升學生的演奏水平,積極有效地組織學生進行訓練,為學生將來的學習打下扎實的基礎,有效地通過練習來提升學生的小提琴演奏技巧。因此,教師在教學中,可以利用小組學習的方式,按照基礎不足、基礎一般、基礎較好的方式對學生進行分組,讓同學們在小組內就可以解決一些練習上存在的問題,同時還可以增強學生之間的學習合作能力。與此同時教師也需要注意的是,即使通過這種方式也需要安排具有針對性的練習曲目,并且讓學生們在掌握各自的練習曲目后,進行同一曲目的練習,這樣可以更好地激發(fā)學生的學習欲望,有效地開展練習,更好地促進學生自身的學習。為了進一步提升學生的小提琴演奏能力,也需要教師為學生提供一些實踐平臺和機會,讓學生在進行實踐的過程中不斷地增強自身能力,完善合作意識,推動小提琴教學的發(fā)展,同時通過實踐平臺,讓更多的學生可以認識到自己存在的問題,并及時解決問題,有效地推動教師工作的開展。
(七)堅持專項專人負責教師貫穿教學原則
首先是主專業(yè)課教師需要全面掌握學生的學習情況,并且需要不斷地完善自身的教學知識與教學技能等,通過多樣化的教學方式,積極配合學生以及其他專項課程的教師,完善學生的統(tǒng)籌性學習。主專業(yè)課教師需要更清楚學生的基本情況,也承擔著對于學生的教學計劃與設計工作,其在教學中需要不斷地豐富教學方式,并與其他教師積極溝通,及時指導、幫助學生清晰地認識到學習技巧與知識,了解自己在演奏中存在的問題;其次是主教老師要引導其他項目的教師之間積極溝通,共同完善教學體系,為學生創(chuàng)造更好的學習空間。
(八)提高教師綜合素質水平
教師需要對教學內容進行創(chuàng)新性發(fā)展,這樣才能有效地改善當前小提琴的教學現狀,使學生得到更好的發(fā)展。對于高校小提琴教學來說,教師的教學水平能力、理論實踐能力、平臺發(fā)展能力等也影響著學生的學習效果與教學質量的提升。因此,高校的小提琴教師需要完善自身的教學方式并堅持學習,對于國內外最新的理論知識以及小提琴教學方法,也要進行合理地利用,學習并掌握,將其轉化為自己的知識,提高日常的課堂理論教學;在小提琴教學方法上,也需要研究國內外先進的音樂教學法,并將這些優(yōu)秀的教學方式,按照本校學生的實際情況進行合理的優(yōu)化,轉變?yōu)楦m合學生學習的方式,也讓學生可以在學習中不斷地提升自己;在小提琴的技巧掌握與情感提升中,教師需要為學生創(chuàng)設更多的情景,讓學生在樂曲情境中了解其背后的故事,并感受創(chuàng)作者的情感,在營造的大環(huán)境中進行歌曲的練習,這樣才能更好地提升情感。教師也需要注重這些方面,在日常完善自身發(fā)展的同時,多為學生推薦名曲背后的故事與分析創(chuàng)作者的情感,更好地提高學生能力,提升自己的教學水平,培養(yǎng)更多優(yōu)秀的小提琴工作從業(yè)者。
(九)建立信息化教學平臺
高校小提琴教師,也可以利用信息化的教學平臺,提升學生的小提琴學習質量。首先是在教學中,要明確小提琴是需要反復練習的,但是傳統(tǒng)的教學方式并不能滿足這種需求,學生也很難在課后進行鞏固練習,因此,教師可以利用信息化教學平臺,將課后需要練習的內容全部上傳,讓學生可以更好地練習;其次是通過線上教學平臺,打破教學的局限性,這樣可以幫助高校更好地開展小提琴教學,教師也可以上傳相關的曲目練習以及歌曲講解,學生也可以進行針對性的練習,不斷完善并提升小提琴技能;最后是通過信息化平臺,可以提升教師與學生之間的互動性。目前的線下教學并不能滿足所有學生對于學習的需求,教師也無法完全解決所有學生學習中存在的問題,因此,利用信息化平臺可以增強互動性,在提升小提琴課堂教學質量的同時,也可以隨時解決學習中出現的問題。
四、結語
在積極開展高校小提琴的教學與實踐中,教師需要明確學生的實際情況,并進行針對性的教學,提升學生的技巧能力。與此同時,教師也需要創(chuàng)新教學方式,激發(fā)學生學習的積極性,并且進行情感練習。教師可以引導學生在演奏作品時將情感融入,在完善練習的同時,更好地促進自身的發(fā)展。
參考文獻:
[1]盧曦.探討高校小提琴專業(yè)教學中創(chuàng)造性思維能力的培養(yǎng)路徑[J].藝術評鑒,2022(04):93-96.
[2]于泳.多元化發(fā)展趨勢下當代小提琴課堂教學模式的互補與融合[J].樂府新聲(沈陽音樂學院學報),2021(04):51-57.
[3]宗晏宇.藝術高職院校小提琴教學開展策略研究[J].大眾文藝,2021(17):159-160.
[4]夏婷.淺談小提琴演奏教學的發(fā)展現狀及改革措施[J].黃河之聲,2020(22):80-81.
[5]郝文捷.新時期高校小提琴專業(yè)教學改革與發(fā)展研究[J].教育理論與實踐,2020(09):57-58.
[6]吳俊達.小提琴專業(yè)課在綜合類大學音樂教育專業(yè)教學中的思考[J].中國文藝家,2019(07):201-2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