吳文鳳 胡韻倩
編者按
樂觀的心態(tài)有益于人們的身心健康,這點無須贅言,但如何才能擁有長久穩(wěn)定的樂觀心態(tài)呢?積極心理學認為,樂觀也是可以通過學習獲得的,悲觀主義者可以通過學習樂觀,用一種新的方式思考和應對挫折,從而成為樂觀主義者。有“習得性樂觀”的人,面對失敗、逆境時,相信自己可以改變自己的處境,并能采取積極的措施去行動。作為班主任,我們?nèi)绾芜\用心理學知識幫助孩子擁有“習得性樂觀”呢?
在與學生的日常交流中,我經(jīng)常聽到學生在談話中透露出消極情緒,例如,因中考沒考好來到中職學校就讀,便對自己的未來失去信心;面對批評的時候,便全盤否定自己,認為自己能力不行;面對具有挑戰(zhàn)性的學習任務時,認為難度太大,自己一定無法勝任。為了幫助學生在學習生活中獲得樂觀心態(tài),我在日常班級管理中有意識地培養(yǎng)學生的樂觀思維模式,希望通過樂觀訓練“秘笈”,帶領(lǐng)學生成為“樂觀大師”。
“情緒ABC我懂得”和“歸因風格大盤點”
為了幫助學生認識樂觀思維模式,在班會課上,我對學生進行了情緒ABC理論的講解,與學生共同探討了樂觀的歸因風格。
首先是“情緒ABC我懂得”環(huán)節(jié),我用學生熟悉的案例導入,案例是:當你發(fā)微信給你的好朋友,但是他很久都沒有回復你。這時候,你看到他在朋友圈更新了動態(tài),你會怎么想呢?有的學生覺得朋友很高傲,故意不理人,決定以后再也不理他了;有的學生反思自己是不是做錯了什么,才會導致朋友不回微信;也有的學生覺得朋友可能沒有看到自己發(fā)的信息,或者看到了但忘記回復了,這個很正常,沒什么的。緊接著,我向?qū)W生介紹了情緒ABC理論:A(Activating event)是事情的起因,B(Belief)是信念,C(Consequence)是事情的后果。在剛剛的案例中,同樣的事情,不同的人有不同的解釋,也會產(chǎn)生不同的結(jié)果。起因A是你發(fā)微信給朋友,但是朋友沒有回復。不同的想法B,會產(chǎn)生不同的結(jié)果C。覺得朋友高傲的同學,就決定以后不理朋友。覺得朋友可能沒看到信息的同學,就沒有對他們的關(guān)系造成影響。
其次是“歸因風格大盤點”環(huán)節(jié),我向?qū)W生舉了一個生活中的例子:你在一次重要的考試中,英語只差2分便可以獲得好名次,對此你是怎么想的?在學生激烈討論后,我用歸因風格的三個維度對學生進行樂觀思維訓練。
歸因風格維度一:永久性和暫時性。擁有永久性歸因風格的人認為壞事、不幸的影響會持續(xù)存在,一次英語考試沒考好,便認為以后都會考不好;擁有暫時性歸因風格的人認為壞事、不幸的影響只是暫時的,這次考試成績不好,會繼續(xù)努力,爭取下次考得更好。歸因風格維度二:普遍性和特定性。擁有普遍性歸因風格的人把壞事、不幸的打擊面擴大到更大的領(lǐng)域或所有領(lǐng)域,比如因為一次英語考試沒考好,便覺得自己所有學科成績都很差,甚至懷疑自己是不是沒有學習天賦。擁有特定性歸因風格的人把壞事、不幸的消極影響局限在特定的領(lǐng)域,不過度泛化。比如一次英語考試沒考好,并不代表自己學習能力不好,或許數(shù)學、語文成績還是不錯的。歸因風格維度三:個人化和非個人化。擁有個人化歸因風格的人傾向于把壞事、不幸的原因全部歸咎于自己,尤其是歸咎于自己的人格特質(zhì)。比如一次考試沒考好,就歸因于自己智商低、太笨。擁有非個人化歸因風格的人不把壞事、不幸的原因全部歸咎于自己或是自己的人格特質(zhì),而是全面客觀地分析原因。一次考試沒考好,可能有很多原因——自己沒復習好,試卷太難,當時狀態(tài)不好,等等。
通過“情緒ABC我懂得”環(huán)節(jié),學生了解到,同一件事情,不同人有不同的看法,不同的看法會帶來不一樣的結(jié)果和影響。發(fā)生什么事情是既定的,但是如何去看待,也就是“ABC”里的“B”,我們可以選擇。有些消極的思考和解讀容易讓我們產(chǎn)生悲觀的情緒,進而產(chǎn)生一些負面的行為;有些解讀和看法更理性也更樂觀,會促使我們做出更多積極的行動。而在“歸因風格大盤點”中,學生體會了經(jīng)常使用永久性、普遍性和個人化的解釋歸因,久而久之會變成習得性無助,養(yǎng)成悲觀的心態(tài);經(jīng)常使用暫時性、特定性和非個人化的解釋歸因,可以培養(yǎng)樂觀的心態(tài)。
“樂觀視角訓練”和“記錄3件好事”
在認識到個人想法以及歸因風格對習得性樂觀培養(yǎng)的重要性之后,我組織學生進行了兩組訓練。
習得性樂觀訓練一:選擇樂觀的視角。請學生先寫出生活中遇到的糟心事,隨即對自己說“我依然開心”,最后找出看待該事件的樂觀視角。該訓練的表達公式為:認識糟心事+我依然開心+因為……(列舉樂觀的視角)。該訓練需要學生分析生活中遇到的負面事件,學會坦然接納負面事件,隨后從樂觀視角分析。學生會舉很多生活中的例子,比如:我的手機摔壞了,我依然開心,因為我終于有機會買新手機了;我的期中考試考得不理想,我依然開心,因為我下次還有更大的進步空間;我和好朋友吵架了,我依然開心,因為我們找到了一個機會處理彼此之間的矛盾。在訓練中,學生基本上都可以找到樂觀的視角,對培養(yǎng)習得性樂觀產(chǎn)生了不小的推動。
習得性樂觀訓練二:記錄“3件好事”?!?件好事”訓練靈感來源于一個實驗:參與者每天晚上寫下當天發(fā)生的3件好事,并簡單描述好事發(fā)生的原因。所謂“3件”,是虛指,如果參與者想起了更多好事,就可以多寫,如果想不起來,少寫一兩件也無妨,重要的是堅持。參與者堅持記錄了一周的“3件好事”,實驗人員在1周后、1個月后、3個月后、半年后分別對參與者進行了跟蹤調(diào)查,發(fā)現(xiàn)參與者的幸福感一直在持續(xù)提升。長期堅持記錄“3件好事”可以幫助我們克服“負面偏好”,讓學生把注意力從不如意的事情上轉(zhuǎn)移到容易被我們忽視的、好的事情上,幫助學生習得樂觀。我把學生分為4人一組,每名學生在自己的本子上記錄下當天發(fā)生的“3件好事”,可以記錄3件,也可以記錄多件。記錄方式:描述發(fā)生的好事,并簡單描述好事發(fā)生的原因。在每周的班會課上,學生進行小組分享,讓樂觀的情緒洋溢在教室中。
高階訓練:“做生活的導演”
要想撼動思維的根基,必須對頭腦中的想法進行深度分析。我采用了以下方法進行“樂觀大師”的高階訓練——“做生活的導演”。在訓練中,學生根據(jù)場景完成填空里的內(nèi)容,分析主人公的想法,并根據(jù)他的想法去推測結(jié)果。
角度一:
A事件:你向舍友借充電器,她說她還要用,之后再給你。
B這時候你想:她就是不想借給我,她是個自私的人。你感到很生氣。
C你會怎么做: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角度二:
A事件:你向舍友借充電器,她說她還要用,之后再給你。
B這時候你想:?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C你會怎么做:?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在角度一中,學生需要分析在該想法下產(chǎn)生的情緒是什么,深刻認識到想法對情緒的作用;進行角度二的訓練時,其實是把情緒的掌控權(quán)交給了學生。在情緒的大世界里,你會怎么導演、怎么控制自己的想法?當不合理的想法出現(xiàn)的時候,如何與不合理的想法辯駁?這些是學生在活動中需要思考的問題。經(jīng)常與自己的想法聊一聊,認識到想法是多元的,也是直接影響情緒的重要因素。在成為“樂觀大師”的路上,我們要經(jīng)常與自己的想法對話,做生活的導演,掌控自己的情緒。
我深知,“樂觀大師”進階之路絕不僅僅只有課堂上的幾組訓練,更多的是需要學生將樂觀訓練的觀念帶到生活中去。當再次面對生活中的負面事件時,我們不再只有悲觀的思維通道,而是多了一個樂觀的選擇。
(作者單位:廣東省廣州市財經(jīng)商貿(mào)職業(yè)學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