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懷平 王薔
摘 要:中國農村集體經濟是社會主義公有制經濟在農村的重要體現,是實現共同富裕的根本方式。作為中國農村實踐的理論來源,馬克思恩格斯集體所有制理論表現為生產資料集體所有是實現勞動雇傭資本的重要形式,聯(lián)合勞動是生產資料集體所有的有效過渡,集體所有制是超越資本主義的經濟形態(tài)。中國農村集體經濟具有自身實踐特征,其屬于生產資料村域集體所有的公有制經濟形態(tài),同時形成了集體成員合作生產關系基礎上的合理分配。理論解析和實踐演化表明,馬克思恩格斯集體所有制理論奠定了中國農村公有制經濟制度,決定了農村聯(lián)合勞動的基本經濟性質;而實踐過程中,中國農村集體經濟限定了馬克思恩格斯集體所有制的界域范圍,超越了馬克思恩格斯集體所有制的原初功能,同時適應了中國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中國農村集體經濟同樣豐富了馬克思恩格斯所有制的理論體系,由此形成理論指導實踐,實踐豐富理論的雙向互動。
關鍵詞:馬克思恩格斯;集體所有制;中國農村集體經濟
中圖分類號:F046.32?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9-9107(2023)01-0086-07
收稿日期:2022-04-08DOI:10.13968/j.cnki.1009-9107.2023.01.10
基金項目:國家社會科學基金青年項目(20CJY043)
作者簡介:陳懷平,男,長安大學馬克思主義學院教授,主要研究方向為中國化馬克思主義政治理論與社會發(fā)展。
一、問題的提出
中國農村集體經濟制度是社會主義公有制的重要組成部分,建黨百年來,中國共產黨始終貫徹以集體所有制促進農民共同富裕的經濟發(fā)展路徑,為社會主義初級階段建設和實現全面小康奠定了堅實的經濟基礎。從發(fā)展進程來看,中國農村集體經濟經歷了“三級所有、隊為基礎”的人民公社階段;以家庭承包經營為基礎的“統(tǒng)分結合、雙層經營”階段;在全面實行農村集體產權制度改革之后,形成了權屬清晰、成員明確的新型農村集體經濟發(fā)展格局。由此,在順利完成脫貧攻堅、有機銜接鄉(xiāng)村振興的重要歷史轉折期,以土地集體所有制為基礎,發(fā)展壯大中國新型農村集體經濟,既關系到我國基本經濟制度和社會主義性質,又涉及我國數億農民的生存和發(fā)展;既是鞏固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基本經濟制度的重要舉措,也是全面促進鄉(xiāng)村振興、實現共同富裕的關鍵途徑。
在探討中國農村集體經濟的歷史生成問題上,部分學者認為,蘇聯(lián)實行的農村集體化運動模式給新中國提供了土地制度變遷的學習范本[1],而后續(xù)并未遵循馬克思恩格斯所有制理論及列寧合作經濟理論而導致的經濟社會問題,也成為學者詬病中國農村集體經濟的依據來源。與此同時,部分學者認為政府工業(yè)化的資本積累源于本國的農業(yè)剩余,農村集體化有利于政府對經濟資源的集中動員和利用[2]29,就這一體制特征而言,中國農村集體所有制與馬克思恩格斯倡導的國家所有制、社會所有制是高度相關的。無論是前期社會主義國家的實踐,還是我國工業(yè)化道路的改革,中國農村集體經濟與馬克思恩格斯集體所有制理論具有內在一致性是學界共識,而在二者區(qū)別和關聯(lián)的具體環(huán)節(jié)還需要進一步深入探討?;诖耍疚脑噲D從馬克思恩格斯集體所有制的理論解析出發(fā),剖析馬克思恩格斯集體所有制的科學內涵,厘清中國農村集體經濟發(fā)展的實踐特征,谫論中國農村集體經濟與馬克思恩格斯集體所有制的一致性與差異性,為新時代促進中國新型農村集體經濟的發(fā)展提供一定程度的理論參考。
二、馬克思恩格斯集體所有制的主要內容
巴黎公社失敗后,馬克思率先對仍然存在大量土地私有者的西歐大陸如何實現集體所有制問題展開了相關論述馬克思發(fā)表《巴枯寧〈國家制度和無政府狀態(tài)〉一書摘要》,第一次提出“集體所有制”的論述。,這被認為是馬克思恩格斯集體所有制理論的肇始。隨后,恩格斯接續(xù)馬克思提出的“促進土地私有制向集體所有制的過渡”的論述,進一步探討集體所有制的實現方式。
(一)生產資料集體所有是實現勞動雇傭資本的重要形式
生產資料所有制是生產關系的基礎,不同的生產資料所有制形式決定人們在生產中的地位及其相互關系。馬克思在考察人類社會發(fā)展規(guī)律的基礎上,認為生產資料屬于生產者只會有兩種形式,那就是個體形式和集體形式。生產資料個人占有只不過是人類社會發(fā)展中一定歷史階段的存在方式,必將伴隨工業(yè)化進程的推進而被社會排斥和拋棄;集體占有形式才是適應工業(yè)化和社會化大生產發(fā)展要求的所有制形式,且資本主義存在否定自身因素這一規(guī)律,也為生產資料集體所有奠定了基礎[3]818。馬克思恩格斯深入剖析了生產資料私有制是資本雇傭勞動的重要手段,是造成無產階級處于被剝削地位的根源,馬克思指出:“私有制作為社會的、集體的所有制的對立物,只是在勞動資料和勞動的外部條件屬于私人的地方才存在”[4]。恩格斯也指出:“工人只有在成了他們的勞動資料的占有者時才能獲得自由;這可以采取個體形式或集體形式;個體占有形式正在被經濟的發(fā)展所排斥,而且將日益被排斥;所以,剩下的只是共同占有形式?!?sup>[5]544這是恩格斯認同馬克思關于生產資料必須集體占有思想的重要表述,即生產資料屬于生產者的有效形式要通過集體所有加以實現。
馬克思深刻闡明了生產資料集體占有代替?zhèn)€人占有是社會發(fā)展的歷史必然,是物質生產方式進步的重要表現,而且深刻剖析了生產資料所有制與工人階級地位的內在邏輯關系。他認為,“其實勞動權就是支配資本的權力,支配資本的權力就是占有生產資料,使生產資料受聯(lián)合起來的工人階級支配,也就是消滅雇傭勞動、資本及其相互間的關系”[6]478,這是馬克思生產資料所有制理論的第一次重要表述,他認為工人階級聯(lián)合起來占有生產資料,實現財產共同所有,是消滅資本雇傭勞動、實現勞動雇傭資本的有效手段和途徑。恩格斯高度評價了這一思想,認為這“是第一次表述了一個使現代工人社會主義既與封建的、資產階級的、小資產階級的等形形色色的社會主義截然不同,又與空想的以及自發(fā)的工人共產主義所提出的模糊的財產公有截然不同的原理?!?sup>[5]381此外,他們認為,雖然在生產資料集體占有的實踐過程中,首先會出現部分生產者共同占有部分生產資料,但這一過程的逐步完成會最終實現生產資料的全社會所有。因此,消滅生產資料私有制,建立社會共有的集體公有制,實現勞動雇傭資本,不僅是馬克思恩格斯集體所有制理論的重要體現,也是馬克思恩格斯無產階級專政學說一以貫之的崇高理想。
(二)聯(lián)合勞動是生產資料集體所有的有效過渡
聯(lián)合勞動作為科學社會主義理論的重要組成部分,是與馬克思恩格斯關于未來理想社會建構和對資本主義制度的批判緊密聯(lián)系的。他們認為,資本主義條件下,雖然生產資料歸私人所有,但可以通過聯(lián)合勞動的組織形式,先將生產資料歸部分人共同所有,對個人財產打開一個“缺口”。聯(lián)合勞動“作為私人財產的資本在資本主義生產方式本身范圍內的揚棄”,能夠進一步促進社會主義生產關系的形成。因此,馬克思指出“我們說的是合作運動,特別是由少數勇敢的‘手獨力創(chuàng)辦起來的合作工廠,對這些偉大的社會試驗的意義不論給予多么高的估價都是不算過分的?!蛡騽趧樱蚕衽`勞動和農奴勞動一樣,只是一種暫時的和低級的形式,它注定要讓位于帶著興奮愉快心情自愿進行的聯(lián)合勞動?!?sup>[3]8-9這里的“獨力創(chuàng)辦起來的合作工廠”是資本主義制度下工人階級對抗資產階級的重要途徑,唯有工人自己組織起來的合作勞動才不存在階級對立關系,才不再是勞動依附于資本的關系,才是對資本所有權的積極揚棄,才能成為無產階級變革自身經濟地位的有效經濟形式。然而,資本主義條件下,聯(lián)合勞動始終局限于個人占有的舊形式而無法超越,“工人作為聯(lián)合體是他們自己的資本家”,唯有真正意義上的生產資料集體占有,才是實現共產主義的經濟基礎,聯(lián)合勞動只不過是集體所有的過渡形式。
進一步關于農村集體所有制的研究理論,馬克思在總結“巴黎公社”失敗教訓時認為,其主要原因是沒有得到農民的支持,而要完成這一任務,必須改善農民的狀況,把他們吸引到革命的力量之中,因此,“一開始就應當促進土地私有制向集體所有制過渡,讓農民自己通過經濟的道路來實現這種過渡;但不能采取得罪農民的措施”[3]338,這是馬克思第一次提出農村土地集體所有制,并強調要通過經濟的道路來實現農業(yè)集體生產的過渡形式。與此同時,馬克思進一步分析了集體所有制是集體經濟的前提條件,指出俄國農村公社“一個基本特征即土地公有制,一看就很清楚,是構成集體生產和集體占有的自然基礎”[3]828。恩格斯在此基礎上,進一步對“經濟的道路”做出明確回答,即“我們對于小農的任務,首先是把他們的私人生產和私人占有轉變?yōu)楹献魃绲纳a和占有,但不是暴力,而是通過示范和為此提供社會幫助”[5]370。這里的“合作社的生產和占有”就是對馬克思關于“促進土地私有制向集體所有制過渡”的新發(fā)展,表明在農業(yè)領域應當堅持通過生產資料的合作占有,逐步實現土地私有制向集體所有制的有效過渡。
(三)生產資料集體所有是超越資本主義的經濟形態(tài)
馬克思恩格斯通常在探討消滅私有制度從而構建共產主義社會與未來國家形態(tài)時會相應提出生產資料全社會、集體共同所有等內容,表現出集體經濟是超越資本主義的經濟形態(tài)。馬克思根據對資本主義社會化大生產的特點及其矛盾的分析,對共產主義社會做出了科學展望,科學地指出超越資本主義形態(tài)的共產主義社會表現為生產資料為社會集體所有,“在那里勞動資料是公共財產,總勞動是由集體調節(jié)的……而集體財富得以充分實現”[3]361。共產主義社會在生產關系上將廢除私有制,實行普遍的生產資料公有制。恩格斯同樣指出“廢除私有制甚至是工業(yè)發(fā)展必然引起的改造整個社會制度的最簡明扼要的概括。”[6]303共產主義社會的生產資料將實現社會直接占有。同時,為匹配生產資料的集體占有形式,社會生產由計劃來調節(jié)和控制,同時將按照自然資源的情況和社會成員的需要對生產進行有計劃的組織和管理。
馬克思恩格斯論述的集體經濟是超越資本主義的經濟形態(tài),是要在共產主義社會階段加以實現,在消除了階級對立和勞動差別之后,集體經濟將成為共產主義社會的基本經濟形態(tài)。在此,集體與全社會的概念是通用的,集體經濟等同于全社會公有經濟。也就是說,進入共產主義社會階段,個人占有生產資料的經濟形式不再存在,整個社會的經濟形式表現為全體公有,真正實現了勞動雇傭資本,生產資料分配形式也表現為集體的按需分配,勞動成為人類生活的第一需要,每個人自由而全面發(fā)展也得以實現。
三、中國農村集體經濟的實踐演化
中國農村集體經濟實行生產資料由集體成員共同所有,究其實質是農民通過生產資料的經濟合作實現共同發(fā)展的一種經濟形態(tài),是在馬克思恩格斯集體所有制指導下結合中國特色的現實探索[2]27,在經歷長期演化后形成了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政治經濟學的實踐特征。
(一)生產資料村域集體所有的公有制經濟形態(tài)
中國農村集體經濟是以農村集體為主體實行生產經營的經濟形態(tài)。新中國成立后,以土地私有制為特征的小農經濟面臨生產力落后、生產工具短缺、技術手段落后等問題,單靠農民一家一戶很難克服上述困難。由此,農民自發(fā)建立互助組進行勞動生產,以土地和生產資料私有、農民自愿共有部分生產資料、生產季節(jié)合作勞動為基本特征,這種組織形式使得農業(yè)生產效率提高,在保有生產資料所有權的前提下,廣泛受到農民的支持和擁護。從互助組、初級合作社到高級合作社的全面邁進,標志著中國農村集體經濟制度形式得以正式確立。農村集體經濟組織消解了以家庭為單位的生產格局,具有動員農民集體行動的組織能力,并實行村域公有制。這種村域公有制首先表現在集體經濟的物質基礎局限于村社所擁有的、一般以農地為基礎的經濟資源范圍,農村集體具有地域特征,集體之間存在地域邊界,地域范圍內部的土地資源是農村集體建立的物質基礎。
同時,農村集體以農民聯(lián)合形式形成村集體經濟組織,組織之間存在成員邊界。集體經濟組織以地域范圍為基礎將長期生活于此的人員認定為集體成員,通過成員身份,農民個體與農村集體之間發(fā)生歸屬關系,成員在組織內部享有平等權利,非成員不享有村集體經濟利益[7]。在集體內部,成員一方面對于集體經濟享有無差別的成員份額,如在集體經濟收益分配方面,每個成員享有同等的收益權;在公共管理方面,成員享有同等的表決權和決策權;另一方面任何成員不能排除其他成員的成員權利。在集體外部,成員與非成員之間存在界限,非本集體成員不得享有本集體的利益,個人意志不得參與集體經濟的決策。因此,生產資料歸集體所有,經營收益服務于村集體成員在權利和義務方面是相互統(tǒng)一的。
(二) 形成集體成員合作生產關系基礎上的合理分配
中國農村集體經濟發(fā)展以集體經濟組織為載體,有效促進了集體成員合作生產的發(fā)展目標,在此基礎上,集體經濟組織為村域范圍提供公共物品和公共服務,對困難群體給予額外幫扶,組織調節(jié)生產資料的合理分配,成為謀求農民共同富裕的重要經濟方式。集體經濟組織作為“特別法人”,依法履行管理集體資產、開發(fā)集體資源、發(fā)展集體經濟、服務集體成員等職能[8]。具體來看,農村集體經濟組織謀求經濟利益、促進集體成員聯(lián)合勞動是其根本職能。家庭聯(lián)產承包責任制使得農業(yè)生產資料所有權與承包經營權相分離,這種集體經濟制度符合中國國情、是以公有制為基礎的經濟制度的重要組成部分。改革開放以來,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實現了我國經濟近三十年的高速增長。以雙層經營的家庭承包制取代了傳統(tǒng)集體經營制度,其核心是在制度上仍然保留集體經濟的統(tǒng)一經營職能,將集體土地承包給農戶經營,重構我國以農戶家庭經營為主的微觀基礎,實現集體成員之間統(tǒng)一指導下的合作生產。此外,我國農村集體經濟組織具有公共事務管理職能,在集體成員按勞分配的基礎上,將提留的部分公積金和公益金用于村社公共建設,承接農業(yè)擴大再生產的小型設施設備建設;與此同時,向村內孤寡老人、五保戶等困難群體定期提供福利或救助等保障服務,緩解區(qū)域相對貧困[9],在經濟效能實行良好的基礎上,積極投入到村域公益事業(yè)建設中。由此,中國農村集體經濟組織不僅要在市場經濟運行中做好經濟決策,促進了集體成員合作生產實現經濟效益;還需要積極投入內部公共事務建設,調節(jié)經濟收入的合理分配,為村級政府分解公共責任;在村黨委領導下,與村委會組織共同治理好鄉(xiāng)村內部發(fā)展,全面實現鄉(xiāng)村振興。因此,集體經濟就是要引導農民走共同富裕的道路,其發(fā)展成果為農民集體成員所共享,對外營利的收入都應用于集體成員生存保障、福利分配和未來發(fā)展。
黨的十八大之后,習近平持續(xù)關注農村集體經濟領域的深化改革,關于我國農村集體經濟的重要論述,“不僅在宏觀方面和戰(zhàn)略層面確立了深化農村集體經濟改革的基本原則和指導理念,還在微觀方面和操作層面持續(xù)探索農村集體所有制有實現形式”[10],為不斷鞏固我國公有制經濟,穩(wěn)定農村基本經濟制度奠定重要基礎。習近平強調“發(fā)展集體經濟實力,絕不是復歸‘歸大堆式的人民公社,而是糾正大包干中忽視統(tǒng)一經營所造成的偏差;絕不是對家庭聯(lián)產承包制的否定,而是對這種責任制的進一步完善和發(fā)展”[11]。為完善我國農村基本經濟制度,以農村集體產權制度改革為抓手的集體經濟發(fā)展成為近年來“三農”領域的重點任務。2014 年國家出臺《積極發(fā)展農民股份合作賦予農民對集體資產股份權能改革試點方案》,標志著農村集體產權制度改革試點正式啟動。經過8年的探索改革,“成員明確”“權屬清晰”的農村集體產權制度改革已基本完成,新型農村集體經濟組織已基本確立,農村集體經濟能夠充分發(fā)揮組織優(yōu)勢,創(chuàng)新集體資產利用方式,實現集體資產保值增值;撬動外部資源和吸引外來資本進入農村并投入新理念、新技術、新設備,促進區(qū)域經濟發(fā)展,增加集體經濟收益;組織農業(yè)生產協(xié)作,為成員提供生產性服務,完善產業(yè)鏈條多環(huán)節(jié)建設,實行集體成員持續(xù)增收。
四、馬克思恩格斯集體所有制與中國農村集體經濟實踐的雙向互動
中國農村集體經濟在馬克思恩格斯集體所有制理論指導下進行實踐探索,不斷完善了體制機制和實現路徑。實踐過程中,中國農村集體經濟同樣豐富了馬克思恩格斯所有制的理論體系,由此形成理論指導實踐,實踐豐富理論的雙向互動。
(一)馬克思恩格斯集體所有制理論指導了中國農村集體經濟實踐
1.馬克思恩格斯集體所有制奠定了中國農村公有制經濟制度。馬克思恩格斯始終堅持要消滅資產階級私有制、建立全社會公有制、實現勞動雇傭資本的政治理想與革命信念,逐步建立起生產資料社會共有、集體共有的所有制經濟制度,正是中國農村集體經濟制堅持的基本原則。農村集體經濟作為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公有制經濟的重要組成部分,我國《憲法》規(guī)定:“農村集體經濟組織實行家庭承包經營為基礎、統(tǒng)分結合的雙層經營體制。農村中的生產、供銷、信用、消費等各種形式的合作經濟,是社會主義勞動群眾集體所有制經濟?!?984 年,《關于經濟體制改革的決定》指出“集體經濟是社會主義經濟的重要組成部分,許多領域的生產建設事業(yè)都可以放手依靠集體來興辦?!秉h的十六大報告提出“兩個毫不動搖”思想,即毫不動搖鞏固和發(fā)展公有制經濟,毫不動搖鼓勵、支持、引導非公有制經濟發(fā)展。黨的十八大報告指出“堅持和完善農村基本經營制度,依法維護農民土地承包經營權、宅基地使用權、集體收益分配權,壯大集體經濟實力”。2021年中央一號文件指出“堅持農村土地農民集體所有制不動搖,年底基本完成農村集體產權制度改革階段性任務,發(fā)展壯大新型農村集體經濟”。由此表明,中國農村集體經濟在公有制經濟中的重要性地位與關鍵性作用被一以貫之的堅定并鞏固,發(fā)展壯大農村集體經濟,成為鞏固公有制經濟為主體的社會主義經濟制度的重要內涵。
2.馬克思恩格斯集體所有制決定了中國農村聯(lián)合勞動的基本經濟性質。馬克思主義政治經濟學理論區(qū)分了生產關系的三重內涵,其中生產資料所有制,即生產資料歸誰所有決定經濟性質。以所有制為基礎的農村集體經濟表現為生產資料屬于集體所有,集體成員聯(lián)合勞動、合作生產以實現集體成員共同富裕。相對于私有經濟,集體經濟的利益主體具有群體性。概言之,集體經濟就是農村集體組織在生產與交換過程中,把成員按照一定區(qū)域組織起來,以本集體成員共同所有財產作為生產資料和要素,投入物質資料進行生產、流通或服務,以土地、資金等生產資料實行某種程度的聯(lián)合勞動和合作經營,進而實現效益增值和增加集體收入。社會主義市場經濟條件下,我國農村集體經濟是以成員集體所有的土地和集體積累的財產,通過采取與市場經濟相適應的成員間合作經營方式,實現集體財產的價值增值,最終實現集體成員的共同利益,并向成員公平分配[12]。集體所有制經濟是社會主義公有制經濟,是農村基本經濟制度,是謀求農民共同富裕的根本方式,體現了我國農村聯(lián)合勞動的基本經濟性質。
(二)中國農村集體經濟實踐豐富了馬克思恩格斯集體所有制理論
1.中國農村集體經濟限定了馬克思恩格斯集體所有制的界域范圍。馬克思恩格斯關于集體所有制的論述通常與全社會、公有制等概念相關聯(lián),集體經濟與全社會公有經濟并無本質區(qū)別。與理論思想存在不同之處,中國農村集體經濟是社會主義初級階段的經濟形態(tài),以村域為單位實行集體發(fā)展。新中國建立初期,農村集體經濟以農民土地的集體所有和農業(yè)生產資料的集體公有為特征,集體所有范圍經歷了農業(yè)合作初級社、高級社,再到人民公社,隨后又轉變?yōu)椤叭壦?、隊為基礎”的集體權屬范圍。家庭聯(lián)產承包責任制的確立標志著農村土地集體所有制實現了“兩權分離”,此時集體所有的權屬范圍通常以行政村為地域邊界,部分地區(qū)也有以自然村(組)為集體所有的范圍邊界。隨著改革的深化,為有效解決土地荒置、經營效益等問題,中央提出了集體土地所有權、農戶承包權和土地經營權“三權分置”制度[13],但集體土地的所有權屬仍以行政村(自然村)為地域邊界。從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政治經濟學原理方面對中國農村集體所有制的鮮明特色進行梳理發(fā)現,中國農村集體經濟是在堅持中發(fā)展了馬克思恩格斯集體所有制理論,在此基礎上結合中國現實情況,運用理論聯(lián)系實際的辯證方法,對集體經濟界域范圍和權屬功能進行了科學限定。
2.中國農村集體經濟超越了馬克思恩格斯集體所有制的原初功能。馬克思恩格斯論述的集體所有制在共產主義社會表現為生產者自由平等的聯(lián)合經濟,是一種完全意義上的經濟概念,表現出生產資料全社會公有,有計劃地進行生產、組織和管理,產品實現按需分配等基本特征。與之不同的是,中國農村集體經濟在經歷了短暫的、僅限于經濟范疇的組織階段,很快便進入到政社合一的組織形態(tài)。人民公社時期,我國已不存在鄉(xiāng)鎮(zhèn)以下的行政單位,中央將鄉(xiāng)鎮(zhèn)行政機構統(tǒng)一并入人民公社,下屬的生產大隊也將行政村并入到政社合一機構。改革開放后,集體經濟組織擺脫了行政職責,原則上僅作為區(qū)域范圍內的經濟組織形態(tài),管理內部各類集體資產、促進內部經濟增長發(fā)展。然而,現實情況是集體經濟組織作為行政建立的組織形態(tài),不僅具有壯大集體經濟的經濟職能,同時兼具基層社會治理、提供區(qū)域公共服務等社會職能,經濟實力較強的集體經濟甚至要承擔村內老人的養(yǎng)老金發(fā)放職能。集體經濟作為我國社會主義初級階段所存在的經濟組織形態(tài),與馬克思恩格斯設想的集體經濟所有制實現形式較為不同。首先,中國農村集體經濟不是自由生產者的聯(lián)合經濟,它是村域范圍的經濟組織,村莊成員是本集體經濟組織的天然成員,除外嫁、遷徙等特殊原因,農民隸屬的集體經濟組織通常不發(fā)生變化。其次,我國農村集體經濟組織不僅僅是一個經濟組織,而是兼具經濟職能與社會職能的組織形態(tài),需要在經濟效能運行良好的基礎上進一步承擔村社公共職責、治理區(qū)域相對貧困、提供公共服務和保障。由此,中國農村集體經濟實踐發(fā)展了馬克思恩格斯集體所有制理論,在探索現實運動過程中,中國農村集體經濟組織兼具著經濟與社保的雙重職能。
3.中國農村集體經濟適應了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馬克思和恩格斯認為資本主義私有制下的農村集體經濟只是資本主義的生產關系,農村合作社的發(fā)展也是適應社會化大生產的結果。而前文我們已經提到過,中國農村經濟實踐是在馬克思恩格斯集體所有制指導下,遵循中國自身生產社會化和生產力發(fā)展的需求,結合了中國經濟發(fā)展的實際情況,經歷了農業(yè)生產資料集體全面占有階段、農村集體所有制的雙層經營階段、農村集體所有制的產權改革階段三大演進過程。與其他的集體經濟形式不同的是,中國農村集體經濟是通過對馬克思恩格斯集體所有制的不斷深入解讀和運用,以實踐形式適應了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對于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給予的“市場”挑戰(zhàn),即在市場經濟規(guī)律影響下農戶原本面對商品競爭與市場博弈天然呈現出相對劣勢的姿態(tài)[14]。但農村集體經濟組織的形式可以有效改善農戶的不利條件,保護農戶在市場經濟中進行行為選擇時的利益不受侵害??梢哉J為,中國農村集體經濟實踐既是對馬克思恩格斯集體所有制理論的繼承,從而堅持了土地集體所有制的基礎地位,又是對農戶單個家庭抗風險能力的提升,體現了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的重要內容之一正是中國農村集體經濟實踐這一最突出特征。
五、結論與啟示
中國農村集體經濟是在馬克思恩格斯集體所有制指導下,具有自身特色的實踐探索,是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公有制經濟的重要組成部分。馬克思恩格斯集體所有制理論表現為生產資料集體所有是實現勞動雇傭資本的重要形式,同時,聯(lián)合勞動是實現生產資料集體所有的有效過渡。關于農村集體所有制的研究理論表明,馬克思恩格斯強調要通過經濟的道路來實現農業(yè)集體生產的過渡形式,在農業(yè)領域應當堅持通過生產資料的合作占有,逐步實現土地私有制向集體所有制的有效過渡。此外,生產資料集體所有是超越資本主義的經濟形態(tài),生產關系配套表現出生產資料社會集體所有,并有計劃地進行生產、組織和管理。
運用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政治經濟學原理,結合中國實踐發(fā)現,中國農村集體經濟屬于生產資料村域集體所有的公有制經濟形態(tài),對集體經濟界域范圍和權屬功能進行科學限定,體現了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公有制的特定內涵。中國農村集體經濟實現了集體成員合作生產關系基礎上的合理分配,在實現集體成員合作生產的發(fā)展目標基礎上,集體經濟組織為村域范圍提供公共物品和公共服務,對困難群體給予額外幫扶,組織調節(jié)生產資料的合理分配,成為謀求農民共同富裕的重要經濟方式。從理論到實踐的研究表明,馬克思恩格斯集體所有制理論奠定了中國農村公有制經濟制度,決定了中國農村聯(lián)合勞動的基本經濟性質,中國農村集體經濟在馬克思恩格斯集體所有制理論指導下不斷完善了體制機制和實現路徑。而實踐過程中,中國農村集體經濟同樣豐富了馬克思恩格斯所有制的理論體系,中國農村集體經濟限定了馬克思恩格斯集體所有制的界域范圍,集體經濟組織間存在明確的主體邊界和財產邊界。同時,中國農村集體經濟超越了馬克思恩格斯集體所有制的原初功能,集體經濟組織兼具經濟發(fā)展與公共服務的雙重職能。最后,中國農村集體經濟適應了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既堅持了土地集體所有制的基礎地位,又促進了農戶單個家庭抗風險能力。由此形成馬克思恩格斯集體所有制理論指導了中國農村集體經濟實踐,中國農村集體經濟實踐豐富了馬克思恩格斯集體所有制理論的雙向互動。
中國農村集體經濟作為社會主義公有制經濟的重要部分,本質上是在馬克思恩格斯集體所有制的正確指導下的有效實踐,未來中國農村集體經濟發(fā)展將與鄉(xiāng)村振興國家戰(zhàn)略相結合,共同推動中國農民走向共同富裕。特別是隨著農村集體產權制度改革的推進,我國新型農村集體經濟組織已基本建立,在明確集體成員、厘清集體資產、成員權屬分配清晰的改革基礎上,促進新型農村集體經濟不斷壯大發(fā)展成為“三農”領域的重大問題[15],如何發(fā)揮新型農村集體經濟組織優(yōu)勢,利用好前期政府和社會的投入,吸引外部生產資料進入農村,不斷提高農業(yè)生產力,不斷優(yōu)化農業(yè)生產關系,這些均需要借鑒馬克思恩格斯集體所有制理論的相關內容,在科學理論指導下進行探索。
參考文獻:
[1] 李萍,楊慧玲,吳垠,等.新中國經濟制度變遷[M].成都:西南財經大學出版社,2019:94.
[2] 周其仁.產權與中國變革[M].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2017.
[3] 馬克思恩格斯選集(第3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2.
[4] 馬克思恩格斯選集(第2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2:297.
[5] 馬克思恩格斯選集(第4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2.
[6] 馬克思恩格斯選集(第1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2.
[7] 苑鵬.對馬克思恩格斯有關合作制與集體所有制關系的再認識[J].中國農村觀察,2015(05):2-10.
[8] 農業(yè)農村部.關于印發(fā)《農村集體經濟組織示范章程(試行)》的通知[EB/OL].(2020-11-04)[2022-02-11].http://www.gov.cn/zhengce/zhengceku/2020-11/18/content_5562197.htm.
[9] 郭曉鳴,王薔.農村集體經濟組織治理相對貧困:特征、優(yōu)勢與作用機制[J].社會科學戰(zhàn)線,2020(12):67-73.
[10] 耿羽.壯大集體經濟 助推鄉(xiāng)村振興——習近平關于農村集體經濟重要論述研究[J].毛澤東鄧小平理論研究,2019(02):14-19.
[11] 習近平.擺脫貧困[M].福州:福建人民出版社,2014:196.
[12] 孫仲彝.關于推進集體經濟改革發(fā)展若干問題的理論思考[J].馬克思主義研究,2012(03):40-45.
[13] 張敏娜,陸衛(wèi)明,王軍.農村“三變”改革的“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政治經濟學”意義[J].西北農林科技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19,19(01):137-145.
[14] 程恩富,張楊.堅持社會主義農村土地集體所有的大方向——評析土地私有化的四個錯誤觀點[J].中國農村經濟,2020(02):134-144.
[15] 許泉,萬學遠,張龍耀.新型農村集體經濟發(fā)展路徑創(chuàng)新[J].西北農林科技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16,16(05):101-106.
Theoretical and Practical Investigation of Chinas Rural Collective Ownership
CHEN Huaiping,WANG Qiang
(School of Marxism,Changan University,Xian 710064,China)
Abstract:Chinas rural collective economy is an important manifestation of the socialist public ownership economy in the countryside,and it is the fundamental way to achieve common prosperity.As the theoretical source of Chinas rural practice,Marx and Engels collective ownership theory shows that collective ownership of means of production is an important form of labor employment capital,joint labor is an effective transition to collective ownership of means of production,and collective ownership is an economic form that transcends capitalism.Chinas rural collective economy has its own practical characteristics, and it belongs to the form of public ownership economy in which the means of production are collectively owned by villagers. Theoretical analysis and practical evolution show that Marx and Engels collective ownership theory established the economic system of public ownership in Chinas rural areas and determined the basic economic nature of rural joint labor;while in practice,Chinas rural collective economy limited the boundaries of Marx and Engels collective ownership.Going beyond the original function of Marx and Engels collective ownership and adapting to Chinas socialist market economic system,Chinas rural collective economy has also enriched the theoretical system of Marx and Engels ownership,thus forming a twoway interaction where theory guides practice and practice enriches theory.
Key words:Marx and Engels;collective ownership;Chinas rural collective economy
(責任編輯:王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