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丹丹
摘 要:《西洋朝貢典錄》是明代黃省曾編纂的地理志,記載了鄭和下西洋時南海二十三個國家和地區(qū)的情況。明中期時,世人對鄭和下西洋的認識多有異議,此時黃省曾著此書,以“論曰”為發(fā)論標志,其史論成為鄭和下西洋史實的重要印證與補充,還原了鄭和下西洋的原本面貌。本文擬就黃氏及其“論曰”做一引介,研究其史論價值。
關(guān)鍵詞:黃省曾 《西洋朝貢典錄》 鄭和下西洋 史論
黃省曾(1490—1546年),明代學者,字勉之,號五岳山人,吳縣(今江蘇蘇州)人,先世為河南汝寧人。黃省曾一生博學廣識,興趣廣泛,《明詩紀事》曾引《列朝詩集》,稱“勉之文學六朝,好談經(jīng)濟。有《五岳山人集》,別撰《西洋朝貢典錄》《輿地經(jīng)》《老子玉略》諸書”,著述內(nèi)容涉及經(jīng)學、農(nóng)學、史學、地理等方面?!段餮蟪暤滗洝啡恚ㄒ韵潞喎Q“《典錄》”)是其史地學方面的重要著作,同時也是他較為著名的作品,記錄了鄭和下西洋之事,是研究明代前期海外交通、對外關(guān)系、對外貿(mào)易以及南海地區(qū)經(jīng)濟情況的重要史籍。目前學界主要關(guān)注該著作的成書時間、版本流傳、史料價值等,但是對其史論價值的探討有待深入。有鑒于此,本文擬對《西洋朝貢典錄》的史論價值展開研究。
一、黃省曾與《西洋朝貢典錄》
黃省曾所著《五岳山人集》中有幾卷收錄了關(guān)于其先祖的生平追記,根據(jù)黃省曾的記述,因宋元之際烽煙四起,其七世祖高安公為避戰(zhàn)亂舉家來到江西袁州。六世祖黃斌在陳友諒建漢稱帝后歸順朱元璋,于洪武五年(1372年)被授昭信校尉,管軍百戶,后為被調(diào)任蘇州衛(wèi),子孫世襲其職。由于蘇州衛(wèi)的職務與海運有關(guān),黃斌參與海運事務,因此黃氏家族祖祖輩輩傳承衛(wèi)所職務,成為海軍世家,積累了豐富的航海經(jīng)驗與技術(shù)。黃省曾在這樣的環(huán)境中成長,對海運早已耳濡目染。
不僅如此,黃省曾在學業(yè)上頗有成就,經(jīng)史子集無所不通,詩詞曲賦無一不會,少年時便聞名鄉(xiāng)里。然而,他的人生并非如此一帆風順,一場突如其來的家難讓他的家族迅速衰落。從此,黃省曾把科舉成功看作是生活的出路,可是卻連年鄉(xiāng)試不售。在養(yǎng)家糊口及科舉的壓力之下,黃省曾寄情山水,在仙佛中尋找慰藉,《西洋朝貢典錄》便是在這樣的背景中創(chuàng)作出來的。
為了完成這部著作,黃省曾廣泛涉獵古今文獻。他“摭拾譯人之言,若《星槎》、《瀛涯》、《針位》諸編,一約之典要,文之法言,征之父老,稽之寶訓” [1]。此外,他參考了前代史書《宋史》《元史》《梁史》以及《山海經(jīng)》諸古籍。實際上,隨鄭和下西洋人員的著述是最具有參考價值的,分別為馬歡《瀛涯勝覽》、費信《星槎勝覽》、鞏珍《西洋番國志》,一般稱為“西洋三書”。不過,黃省曾在《典錄》提及:“是時太宗皇帝入纘丕緒……貳以侯顯,妙擇譯人馬歡輩從之行,總率巨?百艘,發(fā)自福州五虎門,維艄掛席,際天而行。”[2]這里黃省曾只談到馬歡,足見馬歡在“西洋三書”中的重要性?!兜滗洝饭灿腥矶獓液偷貐^(qū)條目,以占城國為始,以天方國結(jié)束。這二十三個國家和地區(qū)的篇章編排大致按由近到遠的習慣排列。[3]篇目設(shè)置和“西洋三書”大致相同:南渤里國的篇目和《瀛涯》《西洋番國志》相同;三佛齊國則是《典錄》新設(shè)立的,“西洋三書”沒有收錄。
此外,黃省曾編撰時通過古今書籍互證,考察問題的虛實及其發(fā)展演變。如在撰寫“暹羅國”篇時,《瀛涯》言該國盛行鳥葬,但黃省曾為求證,“繼覽《梁史》云:頓遜之國,其俗多鳥葬”[4],與《瀛涯》記載相符。其后,又考證兩國地理位置相同,從而在《典錄》明確寫道:“然則暹羅國在梁殆為頓遜也?!保?]不僅如此,為了保證材料準確性,他“訪鞮人于海澨,諏黎老于蔀廬”[6],不畏艱辛、實地考察、廣泛咨詢,且從不拘束訪問對象的范疇。
總之,《典錄》是黃省曾在對海洋事業(yè)熟悉的基礎(chǔ)上,通過實事求是的嚴謹考證而成的一部地理著作。在相當程度上,我們可以認可《典錄》的史料價值。
二、學術(shù)史回顧簡述
明代以后,《典錄》的研究者不乏其人,如在史料價值研究上,清代文學家翁方綱認為《典錄》“足與《明史》相證佐”[7]。清末藏書家伍崇曜認為《明史·外國傳》史料豐富,然而與《典錄》對比依然“未得其半”[8]。梁啟超認為本書記錄鄭和所歷馬來半島以東的國家(如呂宋)為他書所不載。[9]英人梅輝立翻譯了《典錄》中的史料,并對其中的地名、民俗予以詳細考證。謝方認為,《典錄》各條有關(guān)航路的記載是研究明初遠洋交通的十分重要的資料;各地土特產(chǎn)品及“貢品”(商品)的資料,有些為《瀛涯》《星槎》所無。[10]法國漢學家伯希和、翻譯家馮承鈞根據(jù)該著作校正了“西洋三書”中一些錯誤的地名及文字錯訛、脫誤。在成書年代研究上,賀玉潔通過大量文獻梳理,推理該書最終定稿于嘉靖四年(1525年)二月,與普遍認為的1520年不同。版本流傳問題的討論,最早見于伯希和1933年所著法文《十五世紀初年中國人的偉大航海上旅行》第四章《西洋朝貢典錄》,后見于謝方《西洋朝貢典錄校注》(1982年中華書局)。賀玉潔認為,在1808年前,《西洋朝貢典錄》以傳抄本行世,并于明末清初之際受到諸藏書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