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宗淵(寧夏回族自治區(qū)固原市六盤山林業(yè)局掛馬溝國有林場 寧夏 固原 756500)
刺槐是豆科、刺槐屬植物,因其生長迅速,適應性強,材質(zhì)優(yōu)良,在我國已成為干旱、半干旱地區(qū)一種重要的造林樹種,在改善生態(tài)環(huán)境、防止水土流失方面意義重大[1]。在植物生長過程中,通常會面臨高溫、干旱、鹽堿等逆境,而干旱是作物生產(chǎn)能力、植被生態(tài)效益最為重要的影響因素。在干旱條件下,植物形態(tài)、生理特性等均會發(fā)展變化。趙楚等[2]研究了水分脅迫對棱角山礬生長和生理特性的影響,發(fā)現(xiàn)棱角山礬對干旱脅迫較為敏感會通過提升細胞滲透調(diào)節(jié)物質(zhì)含量及抗氧化酶活性以應對水分脅迫;黃海霞等[3]以1 年生裸果木實生苗為研究對象,探討了裸果木幼苗根系形態(tài)和生理特征對水分脅迫的響應,發(fā)現(xiàn)在干旱條件下裸果木幼苗根冠比有所增加,代謝強度有所降低,酶活性有所增強。目前,已有研究探索了刺槐生長與土壤水分間的相互關系,但是由于環(huán)境條件的復雜性以及多樣性,試驗結果并不一致。因此,研究固原市六盤山不同水分梯度下刺槐幼苗的生理特性,以期為當?shù)卮袒狈N植產(chǎn)業(yè)的發(fā)展提供數(shù)據(jù)支撐。
本研究在固原市六盤山某試驗基地內(nèi)進行。試驗地地處寧夏南部的黃土高原,屬中溫帶半濕潤向半干旱過渡帶,兼具大陸性及海洋季風邊緣氣候特點,年平均氣溫5~6℃,年平均降雨量677 mm,年平均日照時長2200~2400 h。
試驗用材料為六盤山本地1 年生刺槐實生苗,試驗用土壤為過篩黃綿土,試驗用花盆規(guī)格為32 cm×29 cm×26 cm。
在2020 年4 月下旬,將刺槐幼苗植入花盆內(nèi),每盆內(nèi)植入1 株幼苗及15 kg 土壤,維持土壤內(nèi)充足的水分,以確保刺槐幼苗健康成活。在刺槐幼苗正常生長60 d 后,選擇長勢一致的幼苗共120 盆進行控水試驗。本試驗共設置4 個處理,分別為CK(水分充足,土壤含水量控制在田間持水量的75%~90%)、W1 處理(輕度干旱,土壤含水量控制在田間持水量的60%~75%)、W2處理(中度干旱,土壤含水量控制在田間持水量的45%~60%)、W3 處理(重度干旱,土壤含水量控制在田間持水量的30%~45%)。在晴天將刺槐置于露天環(huán)境內(nèi),雨天置于防雨棚內(nèi)。采用稱重法對土壤含水量進行控制,每3 d 對土壤稱重一次,測定土壤含水量,若含水量低于設計處理下限,將取相應水量均勻澆施于盆內(nèi),需注意避免土壤含水量超過試驗設計水分上限。在試驗過程中,保持栽培土壤的自然肥力,無需施肥。在2020 年10 月中旬,測定刺槐幼苗各指標。
1.4.1 形態(tài)指標用鋼尺測量刺槐幼苗苗高;用游標卡尺測量地徑;冠幅取刺槐幼苗東西冠幅及南北冠幅的平均值。
1.4.2 生物量每個處理選擇3 株代表性植株,用電子游標卡尺測量細根長度及直徑,利用量筒測量根部體積及葉體積。在測量結束后,將植物置于105℃條件下殺青20 min,接著將環(huán)境溫度控制為75℃,測定根干重、葉干重。
1.4.3 根、葉性狀用游標長尺測量刺槐幼苗葉片厚度;采用描形稱重法測定葉面積,計算比葉面積、葉組織密度、比根長、根組織密度等指標。公式:
采用重鉻酸鉀-外加熱法測定葉片、根系有機碳含量;采用全自動凱氏定氮儀測定氮含量;采用釩鉬黃比色法測定磷含量。
采用Excel 軟件對試驗數(shù)據(jù)進行預處理及統(tǒng)計學分析,利用SPSS 19.0 軟件進行單因素方差分析。
不同處理刺槐幼苗形態(tài)指標,見表1。
表1 水分脅迫對刺槐幼苗形態(tài)指標的影響
由表1 可知,不同處理刺槐幼苗株高存在顯著差異,其中CK 與W1 處理(二者差異不顯著)刺槐幼苗株高顯著高于W2 和W3 處理(二者差異不顯著);不同處理刺槐幼苗地徑變化趨勢與株高基本一致,CK 及W1 處理刺槐幼苗地徑更大(0.82~0.83 cm),而W2 與W3 處理刺槐幼苗地徑相對較?。?.61~0.64 cm);刺槐幼苗冠幅,CK、W1、W2 三個處理刺槐幼苗冠幅差異不顯著,W2 與W3 處理刺槐幼苗冠幅差異不顯著,CK、W1 處理冠幅顯著高于W3 處理。
不同處理刺槐幼苗葉功能性狀,見表2。
表2 水分脅迫對刺槐幼苗葉功能性狀的影響
由表2 可知,水分脅迫對刺槐幼苗比葉面積、葉組織密度、葉氮含量無顯著影響;不同處理刺槐幼苗葉厚度差異顯著,CK、W1 處理葉厚度顯著大于W2、W3 處理;不同處理刺槐幼苗葉有機碳含量與葉厚度變化趨勢基本一致,CK與W1 處理差異不顯著,葉有機碳含量分別為475.38,486.24 g/kg,W2 與W3 處理葉有機碳含量分別為447.14,453.79 g/kg;隨著干旱程度的加重,刺槐幼苗葉磷含量呈降低趨勢,其中CK、W1、W2 處理刺槐幼苗葉磷含量差異不顯著。
不同處理刺槐幼苗根功能性狀,見表3。
表3 不同處理刺槐幼苗根功能性狀
由表3 可知,水分脅迫對刺槐幼苗根有機碳含量、根氮含量無明顯影響;不同處理刺槐幼苗比根長差異顯著,其中CK 比根長最大,然后為W3、W2 處理,W1 處理刺槐幼苗比根長最小;W1、W2、W3 三個干旱處理刺槐幼苗根組織密度(三者差異不顯著)顯著高于CK;不同處理刺槐幼苗根磷含量變化趨勢與根組織密度基本一致,其中W1、W2、W3 處理根磷含量在0.93~1.05 g/kg,CK 最低,為0.75 g/kg。
不同處理刺槐幼苗生物量積累及分配,見表4。
表4 不同處理刺槐幼苗生物量積累及分配
由表4 可知,刺槐幼苗總生物量以W1 處理最高,接著依次為CK、W2、W3 處理,其中CK與W1 處理刺槐幼苗總生物量差異不顯著,前二者與W2、W3 處理差異不顯著;在輕度干旱處理條件下,刺槐幼苗地上生物量無明顯變化,但是隨著干旱程度的進一步增加,刺槐幼苗地上生物量明顯降低;不同處理刺槐幼苗地下生物量差異顯著,其中以W1 處理最高(17.34 g),與其余3個處理差異顯著。
試驗發(fā)現(xiàn),不同水分脅迫條件下刺槐幼苗形態(tài)、功能性狀、生物量積累及分配存在明顯的變化規(guī)律,表明刺槐可通過自身調(diào)節(jié)以適應干旱環(huán)境。在本試驗當中,中度干旱及重度干旱會抑制刺槐幼苗的生長,而輕度干旱對幼苗影響較小,甚至會促進幼苗的生長,表明輕度水分脅迫條件下,刺槐幼苗具有自動調(diào)節(jié)功能,獲取最大的生長效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