戴軍明
(商務印書館 漢語編輯中心,北京 100710)
新中國的國際中文教育(當時稱為“對外漢語教學”)事業(yè),是從1950年接收第一批外國留學生開始的,國際中文教材、讀物、辭書的建設基本上是同時起步的。但直到1958年時代出版社(1)時代出版社隸屬于蘇聯(lián)塔斯社。1952年12月,蘇聯(lián)政府決定將時代出版社無償移交中國政府。1954年,商務印書館與高等教育出版社合并。1958年4月,商務印書館恢復建制,時代出版社并入,并入后新書仍以時代出版社名義出版,出完為止。最后一本新書于1962年出版。參閱汪守本《記時代出版社》(《出版史料》1989年第2期)和陳鋒、汪守本《商務印書館恢復建制的前前后后》(《商務印書館一百年1897—1997》,商務印書館,1998)。關(guān)于時代出版社、五十年代出版社和商務印書館的關(guān)系,鐘梫口述、柯潤蘭采編《北京語言大學對外漢語教學名師訪談錄(鐘梫卷)》(北京語言大學出版社,2010)中腳注36有一說明:“鐘先生回憶說是‘50年代出版社’,施光亨在《新中國對外漢語教學40年大事記》中說是‘時代出版社’,文中保留鐘先生原話。兩位先生回憶的名稱不同,但所指相同,即商務印書館。”根據(jù)上述材料,筆者認為時代出版社出版《漢語教科書》俄語譯釋本等時(1958年10月、11月),已并入商務印書館,當可算作商務印書館的產(chǎn)品。出版發(fā)行《漢語教科書》,新中國的國際中文教育出版才正式開啟。事實上,商務印書館從20世紀上半葉就開始國際中文教育出版的探索,而在新中國國際中文教育事業(yè)起步和國際中文教育學科建立前及建立初期,商務印書館以中文教學和學習資源(主要是教材和辭書)出版為這一事業(yè)的起步和學科的建立作出了重要的貢獻,推動了事業(yè)的發(fā)展,奠定了學科建立的教材基礎。
程裕禎將20世紀后半個世紀對外漢語教學事業(yè)大致劃分為三個時期:1950年至70年代后期為事業(yè)開創(chuàng)時期;70年代末至80年代末為學科確立期;80年代末至90年代末為學科發(fā)展和深化時期[1]5。本文在這一事業(yè)分期的基礎上,對新中國成立至20世紀末商務印書館出版的教材、讀物和辭書進行梳理,分析歸納其成績與不足。
1.事業(yè)初創(chuàng)期的20世紀50年代,出版填補教材空白的《漢語教科書》
20世紀50年代,對外漢語教學事業(yè)剛剛起步,處于初創(chuàng)階段。無論是清華大學東歐交換生中國語文專修班,還是北京大學外國留學生中國語文專修班初期,教材主要是參照趙元任先生在美國使用的《國語入門》(Mandarin Primer),邊編邊用,提供給學生的就是傳單式的散篇教材。1954年,北京大學外國留學生中國語文專修班編寫了一部比較完整的教材,并于1955進行了修改[1]59。直到1958年,新中國第一部正式出版的供外國人學習漢語使用的教材才由時代出版社推出,這部具有重大歷史意義的教材就是《漢語教科書》。
《漢語教科書》以語法為綱,分上下兩冊,包括緒論、語音和語法三部分。緒論對現(xiàn)代漢語作概述,以便學習者對漢語的特點有所了解。除緒論外,全書共72課,上冊42課,下冊30課。前12課是語音,1—8課講語音知識,9—12課是口語練習。后60課是語法,每6課一個單元(5課新課,1課復習)。新課分為生詞、語法、課文、練習和漢字表5個板塊。第71課語法板塊講標點符號用法。課本最后給出了語法復習提綱,分為詞的部分(11類詞)和句子部分;并附有生詞對照表等4個附錄。全書詞匯量800多個(包括漢字700多個)。該教材有俄語、英語、法語、德語、日語、印尼語、西班牙語、印地語、緬甸語等不同語言解釋本。不同語種《漢語教科書》的陸續(xù)出版,解決了當時教材的空白,滿足了不同需求,保證了當時漢語教與學的需要。這部教材集中體現(xiàn)了對外漢語教學在初創(chuàng)階段的教學理論和教學方法,其所創(chuàng)立的對外漢語教學語法體系成了此后幾十年編寫基礎漢語教材的語法藍本[2]150。不可否認,這部教材存在不少缺點,但在當時仍不失為一部針對性、適用性、系統(tǒng)性都很強的課本,作為草創(chuàng)期的代表作,它起到了歷史性的作用,在當時起了開拓和示范作用,對后來編寫對外漢語教材產(chǎn)生了很大影響,且對于對外漢語教學后來逐漸發(fā)育成為專門的學科,在教材建設等方面具有奠基意義[1]60[3]。
2.事業(yè)遇阻停滯期的20世紀60年代,堅持出版,保證教材承前啟后
20世紀60年代,對外漢語教學有了新的發(fā)展,但曾一度中斷。商務印書館在困難中堅持教材出版:60年代初再版了《漢語教科書》,推出了《漢語讀本》第一、二冊。當時,“原高等教育部曾組織一批有實踐經(jīng)驗的教師編寫了《漢語讀本》6冊”[3],但只正式推出了兩冊?!稘h語讀本》的定位是為留學生“在學完《漢語教科書》一、二冊以后繼續(xù)深造所編的讀本”,顯然,這是《漢語教科書》的后續(xù)教材,第一、二冊都是18課,內(nèi)容涉及學校生活、軼事、民間故事、寓言、歷史故事等,盡量做到口語化。每課由課文、詞匯、注解、練習四部分構(gòu)成,平均每篇課文控制在500字左右。第一冊總詞匯量是397個,平均每課22個;第二冊總詞匯量是776個,平均每課43個。詞匯包括某些詞素和詞組,凡詞都注明了詞性。生詞中的生字用星號在右上方標記,以提醒讀者識記。注解內(nèi)容廣泛,包括漢語構(gòu)詞法舉例,虛詞使用,一詞多義或一詞多類說明,近義詞比較,成語解釋和用法,長句結(jié)構(gòu)分析,典故和文言、方言以及專門詞語解說等。練習強調(diào)言語訓練,內(nèi)容豐富,方式多樣。遺憾的是,《漢語讀本》只出版了英語解釋本的第一、二冊和日語解釋本的第一冊,后續(xù)四冊未能問世。
3.事業(yè)恢復期的20世紀70年代,創(chuàng)新教材,初探讀物
(1)《基礎漢語》《漢語讀本》《漢語簡易讀物》
20世紀70年代初,“周恩來總理得知國外急需漢語教材的情況,曾指示要‘速編速運’”[1]63,在這樣的背景下,商務印書館出版了《基礎漢語》和《漢語讀本》。這兩套教材是“基于60年代前期的認識水平和實踐經(jīng)驗,針對《漢語教科書》的某些不足,在過去試用教材的基礎上改編的”[3]。《基礎漢語》(1971)分上下冊,共66課,上冊36課,下冊30課。第1—12課是語音和短句練習。第13—66課是語法部分,每6課一個單元(5課新課,1課復習)。新課包括詞組/范句、課文、生詞、語法、練習和漢字表6個板塊,下冊最后附有詞類簡稱表和詞匯表。上冊詞組/范句、課文標注拼音,下冊詞組/范句、課文沒有標注拼音,但給每個漢字標注了聲調(diào)。上下冊詞匯總量約916個。這套教材有英文譯釋本和法文譯釋本?!稘h語讀本》和《基礎漢語》相銜接,1972年出版上下冊,目的在于使學生進一步提高閱讀和表達能力;1975年、1976年出版第三、四冊,目的在于使學習者繼續(xù)擴大詞匯量,加深對現(xiàn)代漢語語法的理解,進一步提高聽、說、讀、寫的能力。四冊共56課,其中第一冊(上冊)18課,第二冊(下冊)16課,第三冊14課,第四冊8課。第一、二冊每課包括課文、生詞(專名)、詞語例解、練習4個板塊。大部分課文是經(jīng)過改寫的故事、小說和散文;詞語例解針對外國人學漢語的難點,對一些詞語的含義和用法作了簡單解釋;每冊最后附有詞匯表。第三冊每課包括課文、生詞(專名)、詞語例解、近義詞例解4個板塊,第四冊每課包括課文、生詞(專名)、詞語例解、近義詞例解、語法小結(jié)5個板塊。第三、四冊課文基本上采用原著,生詞表中有一部分采用中文釋義,針對學習者學習漢語詞匯的難點編寫了近義詞例解,第四冊為加深學習者對現(xiàn)代漢語語法的理解編寫了一部分語法小結(jié);第三、四冊沒有在書后附錄詞匯表?!稘h語簡易讀物》(1975)是閱讀材料,目的在于復習、鞏固《基礎漢語》與《漢語讀本》中的詞匯和語法結(jié)構(gòu)。全書共26篇閱讀文章,題材廣泛,由文章+生詞(+專名)構(gòu)成。不少課文的最后給出了一條與課文內(nèi)容相關(guān)的熟語,比如《團結(jié)橋》文后給出諺語“一個籬笆三個樁,一個好漢三個幫”,《中國工藝美術(shù)》文后給出成語“熟能生巧”。該書有英語譯釋本、法語譯釋本和西班牙語譯釋本?!痘A漢語》《漢語讀本》《漢語簡易讀物》構(gòu)成一個完整的系列,“滿足了那一時期對外漢語教學的急需,國內(nèi)外廣泛使用;在語法解釋、詞語例解、近義詞例解等方面取得了明顯的成績,成了后來編寫教材的主要參考書,對漢語語法和詞匯教學也作出了貢獻。標志著中國對外漢語教學的教材建設,在50年代的基礎上又有了新的進步”[1]65。
(2)《漢語課本》
20世紀70年代,受外語教學領域句型教學法的影響,漢語教材也有了改變,這體現(xiàn)在《漢語課本》(1977、1978)中?!稘h語課本》共兩冊,包括緒論和44課,第一冊24課,第二冊20課。緒論簡略介紹現(xiàn)代漢語的主要特點。第1—12課是語音部分,每4課后設1次復習課;每課由課文、生詞和漢字、練習、注釋及漢字表5個板塊組成(第1課還有漢字筆畫和漢字筆順規(guī)則);課文以拼音呈現(xiàn)。第13—44課是語法部分,第13—24課每6課后設1次復習課,第25—44課每5課后設1次復習課。每課包括替換練習、課文一、課文二、生詞、會話、注釋、漢字表和練習8個板塊,替換練習讓學習者在理解句子意義的基礎上掌握句子結(jié)構(gòu);課文提供一定的語言環(huán)境,幫助學習者理解新句式、詞語的意義和用法,培養(yǎng)綜合運用語言的能力;會話配合本課句式;注釋部分以語法知識為主。教材后附有語法復習提綱、詞類簡稱表、詞匯表以及繁簡字對照表。該教材推出了英文譯釋本和法文譯釋本。與前面的教材相比,《漢語課本》發(fā)生了不少變化,引進了句型教學法,把句型、課文和語法結(jié)合起來,第一次把句型和替換練習的方式引進對外漢語教材,語音階段采取語流帶音素的做法,具有開創(chuàng)性意義[1]65[3]。
對外漢語教學事業(yè)初創(chuàng)期,商務印書館推出新中國首部對外漢語教材,滿足了當時的教學需求,填補了教材空白;60年代對外漢語教學中斷,商務印書館堅持社會責任,保證了教材的承前啟后;70年代對外漢語教學恢復,商務印書館不僅在綜合教材方面有所突破,而且在配套讀物出版方面作出了初步嘗試,滿足了社會急需。50年代初至70年代末,商務印書館在對外漢語出版方面獨領風騷,而且推陳出新,對對外漢語教學事業(yè)的發(fā)展起到了推動作用,為對外漢語教學事業(yè)的早期發(fā)展作出了重要貢獻,也為對外漢語教學學科的確立奠定了堅實的教材基礎。
1.多方位探索,豐富教材品類
(1)綜合教材
《實用漢語課本》(1981年開始陸續(xù)推出)共6冊,配套有練習冊和漢字練習本。這是我國出版的第一部專供國外使用的基礎漢語教材,也是“第一套貫徹結(jié)構(gòu)、情景及功能相結(jié)合原則的教材”[4]。第一、二冊為初級教材,通過兩個外國學生帕蘭卡和古波在他們自己國家以及后來到中國學習漢語、跟中國朋友交往的情節(jié),提供一定的語言環(huán)境。第一冊活動場景不在中國,第二冊盡可能將語言和文化結(jié)合起來,通過有關(guān)中國社會、歷史、名勝古跡、風土人情等題材學習漢語。第一、二冊共50課,每6課為一個單元,最后1課是復習;每課由課文、生詞、注釋、語音練習(1—12課)和語音語調(diào)、會話練習(1—12課)和替換與擴展、語音(1—12課)和語法、閱讀短文、練習、漢字這些板塊組成。第三、四冊為中級教材,通過布朗夫婦在中國的旅游活動,在更廣闊的背景下介紹中國的社會生活、名勝古跡、文學藝術(shù)、歷史地理、政治經(jīng)濟等方面的內(nèi)容。第三、四冊共30課,每5課后附有單元復習材料;每課由課文、會話、生詞、詞語例解和練習5部分組成,語法和詞匯知識的介紹主要體現(xiàn)在詞語例解部分。第五冊供高年級用,共14課,每課包括課文、生詞、作者介紹、題解、重點詞語舉例、練習。課文為時文原作,生詞只有漢語注釋;作者介紹和題解旨在提供背景材料,幫助理解課文;重點詞語舉例部分幫助擴大詞匯量,提高選詞造句的能力;練習部分形式更為多樣。第六冊為高級教材,共15課,從四部原著中節(jié)選片斷;每課包括課文、生詞、注釋、詞語例解、練習;課文題材、體裁多樣,長度適合;生詞解釋和注釋全部用漢語,注釋內(nèi)容涉及文化習俗、習語來源等。詞語例解對重點詞語作解釋說明,并給出例句;練習包括課文練習、詞語練習、綜合練習、寫作練習等。第一、二冊一出版就引起了國內(nèi)外漢語教學界的注意。美國學者姚道中認為該書實用性強,是一套“優(yōu)秀的教科書,有可能成為一種主要的漢語教科書”[5];1983年,德國現(xiàn)代漢語討論會發(fā)表的公報中認為此書是“中國到現(xiàn)在為止最先進的對外漢語教材”[5];呂必松認為此書“從選材到練習內(nèi)容和練習方法都經(jīng)過精心設計,在貫徹交際性原則和加強文化知識的教學等方面進行了不少有益的創(chuàng)造,使對外漢語教材的編寫原則和編寫方法向前邁進了一步。因此,這部教材不但代表了到出版時為止的綜合教材的最高水平,而且為探索新的教學路子做出了貢獻”(轉(zhuǎn)引自《人民日報海外版》2022年7月8日第6版)。據(jù)王清源1989年問卷調(diào)查統(tǒng)計,此書曾一度在美國各大學所使用基礎漢語教材中名列前茅[5]。據(jù)韋恩統(tǒng)計,從1981年第一、二冊出版到2012年,《實用漢語課本》重印了22次,并被翻譯成多種語言。在世界上各國開設中文系的大學中,使用過《實用漢語課本》的學校占比高達75%[6]。
(2)分技能教材
《漢語會話手冊》(1980)分上下冊,便攜式小開本裝訂。上冊為日常生活會話,下冊以一家人在中國旅行為線索,進行各種場合的口語訓練。上冊19課,每課由對話和補充詞語兩部分組成,都以三列呈現(xiàn),左列是中文,中列是拼音,右列是外文譯文。下冊18課,每課由對話、詞語和詞語釋例組成,對話和詞語部分的呈現(xiàn)方式與上冊相同,詞語釋例部分中文與外文譯文混排。該教材有漢法對照本、漢英對照本和漢日對照本。《漢語口語教程》(1983)是一本中級口語教材,共24課,每課包括情景對話、生詞、口語習用語、注釋、練習、補充生詞6個部分。情景對話部分加注了漢語拼音,其他部分都附有英文翻譯。注釋部分內(nèi)容比較豐富,以語法點解釋、虛詞用法闡釋為主,也涉及一些文化詞語的解釋、文化現(xiàn)象的說明等。
(3)專項教材
《漢語語音教程》(1980)全書包括導言和語音課兩部分,共45頁。導言部分對漢語與外語的語音系統(tǒng)作比較性介紹,幫助學生形成對漢語語音的整體印象。語音課分為8課,具體進行漢語語音教學。此書有英、法、德、烏爾都等不同語種。這應該是較早的專門漢語語音教材,而且把漢語語音和外語語音進行了系統(tǒng)的比較?!段难宰x本》(上下)(1980、1987)上冊18課、下冊18課,此書充分注意外國人學習古漢語的特殊性,選文突破一般古漢語教材以時代為序的慣例,按照循序漸進的原則,先易后難,以敘事散文為主,兼顧詩詞等其他文體。詞語注釋簡明扼要,某些難懂的句子有串講;虛詞練習和閱讀練習有利于讀者鞏固所學的知識,提高閱讀能力;書后有文言語法特點等附錄。此讀本是《基礎漢語》和《漢語讀本》的后續(xù)教材。這是國內(nèi)正式出版的第一部專供外國人使用的古漢語教材。
2.改編簡寫,出版讀物系列
(1)簡易漢語讀本(Easy Chinese Readings)
一類是現(xiàn)代文學名著簡寫本,如巴金的《家》(1982)、楊沫的《青春之歌》(1983)、周立波的《暴風驟雨》(1984)、梁斌的《紅旗譜》(1985)。另一類是根據(jù)神話故事、古代寓言、民間傳說、風俗習慣等編寫的短文匯編,如《不違心愿》(1988)、《漫話風箏》(1981)、《伯樂識馬》(1981)、《三人成虎》(1983)。此系列有英文譯釋版和法文譯釋版。
(2)外國人漢語讀物(Chinese Readings for Foreigners)
主要有《一顆鉆石》(1981)、《聊齋故事》(1984)、《西游故事》(1986)、《三國故事》(1987)等,在一冊當中同時以英、法兩種語言譯注。
除了這兩個系列,此類讀物還有《中國現(xiàn)代散文選讀(英文譯釋)》上下冊(1983)。
3.單語、雙語兼顧,探索中文學習辭書的多樣化、系列化
(1)主要供外國人學習漢語、兼顧國內(nèi)讀者使用的漢語辭書
《現(xiàn)代漢語八百詞》(1980年初版,1999年增訂)。初版共收約800個詞條,增訂本增加了200多個詞條,選詞以虛詞為主,也收了一部分實詞,每個詞按照意義和用法用簡明的文字詳加說明,各詞條都標明詞性。此詞典是第一部現(xiàn)代漢語用法詞典,用法講得“不論多還是少,都是對以漢語作為第二語言或外語來學的人很有幫助的”[7]?!冬F(xiàn)代漢語八百詞》的出版,標志著中國的外向型漢語學習詞典的編纂在形式和內(nèi)容上都實現(xiàn)了實質(zhì)性跨越[8]418,“標志著外向型漢語學習詞典的編纂開始向縱深發(fā)展”[9]150?!冬F(xiàn)代漢語常用格式例釋》(1988),集選現(xiàn)代漢語中“比……都……”“還……何況……”等常用格式500余條,從現(xiàn)當代著名作家的作品中摘取大量例句,對其意義和用法進行詳細闡釋,并對表示意思及用法相近、易混淆的條目加以辨析,是一本外國人學習漢語的實用性工具書。
(2)主要供外國人學習漢語、兼顧國內(nèi)讀者使用的雙語辭書
80年代推出了“專門供外國學生學習漢語使用的雙語詞典”——“簡明漢外詞典”系列,包括《簡明漢英詞典》(1982)、《簡明漢西詞典》(1983)、《簡明漢日詞典》(1985)、《簡明漢朝詞典》(1986)、《簡明漢語阿拉伯語詞典》(1988)。此系列收詞約20 000條(《簡明漢英詞典》2002年修訂時增加了3 000余條;《簡明漢日詞典》2006年修訂時增加了7 000余條),對500個左右的虛詞和一些重要的實詞都有詳盡的例釋,語詞條目中凡屬詞的都給出了詞性。美國學者黎天睦指出,《簡明漢英詞典》是“中華人民共和國建國以來第一部專門供外國學生學習漢語使用的雙語詞典”,是“到目前為止最好用的詞典”[10]。這些評價同樣適用于此系列其他幾部詞典。此系列“均服務于對外漢語教學,標志著改革開放后外向型漢語學習詞典在多樣化的同時,也開始向系列化方向發(fā)展”[9]150?!稘h英逆引詞典》(1985)是一部將末尾漢字相同的詞輯錄在一起的中型英漢詞典,每詞以末尾字為帶頭字查檢。全書共收詞目60 000余條,單頭字7 000個。該詞典主要供具有一定漢語水平的外國讀者使用。
(3)主要供國內(nèi)讀者學習外語、兼顧外國人學習漢語使用的雙語辭書
80年代開啟了“精選外漢漢外詞典”系列,這一階段推出了《精選英漢漢英詞典》(1986)、《精選俄漢漢俄詞典》(1986)?!毒x英漢漢英詞典》是商務印書館與牛津大學出版社共同合作的結(jié)晶和典范,自出版以來,暢銷不衰,廣受學習英語的中國讀者和學習漢語的外國讀者的歡迎,被譽為國內(nèi)外暢銷的“紅皮書”[11]。這一系列詞典的語種一直在不斷豐富,已出版的語種在相應語種辭書市場中表現(xiàn)突出。
伴隨著學科的發(fā)展,“20世紀的最后10年,對外漢語教材的編寫與出版出現(xiàn)了一個空前繁榮的景象,平均每個月都有十幾種教材面世”,八九十年代,“出版這類教材的出版社,也由原來的一兩家發(fā)展到全國43家之多”[12]。其實不僅僅是教材,與國際中文教育相關(guān)的教輔資料、辭書、學術(shù)期刊、學術(shù)著作的出版,都有了不小的發(fā)展。但在這個階段,商務印書館的表現(xiàn)與前兩個階段相比則顯得不是那么出彩,較少有新的教材和讀物推出,只有幾部兼顧性的辭書。
一是供國內(nèi)讀者使用為主、兼顧外國人學漢語使用的漢語辭書。《現(xiàn)代漢語實詞搭配詞典》(1992)是我國第一部全面描寫現(xiàn)代漢語實詞搭配狀貌的新型語文工具書,全書共8 000余條、70余萬個搭配例證?!冬F(xiàn)代漢語重疊形容詞用法例釋》(1996)收入1 575條多類型現(xiàn)代漢語重疊形容詞,包括AA、AABB、ABB、ABAB、A里AB、AXYZ和AAB式,解釋意義,說明結(jié)構(gòu)功能,并舉出相應的例句?!稘h語動詞用法詞典》(1999)對1 223個動詞逐一用義項出條,共2 117條,每個詞條除了注音、釋義外,還包括動詞一般功能、名詞賓語分類、動結(jié)式構(gòu)成情況、動趨式構(gòu)成情況四個方面的內(nèi)容,并詳細舉例闡明。以上這三部辭書不僅可供國內(nèi)讀者使用,也為學習漢語和教學漢語的人提供方便。
二是供國內(nèi)讀者學習外語為主、兼顧外國人學習或研究漢語使用的雙語辭書。主要是80年代開始推出的“精選外漢漢外詞典”系列的后續(xù)語種,包括《精選漢德德漢詞典》(1994)、《精選法漢漢法詞典》(1994)、《精選日漢漢日詞典》(1994)。
20世紀50年代至70年代,商務印書館不僅開創(chuàng)了新中國的國際中文教育出版,而且推陳出新,與時俱進,滿足了國際中文教育事業(yè)開創(chuàng)時期對教材的迫切需求,為對外漢語教學學科的建設奠定了基礎。50年代國際中文教育事業(yè)初創(chuàng)期,商務印書館推出新中國第一部國際中文教材《漢語教科書》,滿足了當時來華留學生對漢語教材的迫切需求,填補了新中國國際中文教材的空白;60年代事業(yè)遇阻時期,面向留學生的漢語教學出現(xiàn)了短時間的中斷,在艱難形勢下,商務印書館仍然推出了《漢語讀本》,保證了特殊時期漢語教材的供應,對國際中文教育事業(yè)延續(xù)和學科發(fā)展的教材建設起到了承前啟后的作用;70年代對外漢語教學恢復,原有教材已不能滿足教學需要,商務印書館及時推出《基礎漢語》《漢語讀本》《漢語簡易讀物》這一系列教材,不僅在綜合性基礎漢語教材方面有所突破,而且在配套讀物方面作出了初步嘗試,形成了較為完備的教材系列??v觀20世紀50年代至70年代末,國內(nèi)的國際中文教材幾乎都是商務印書館出版發(fā)行的。商務印書館在這一領域可以說是獨領風騷,對國際中文教育事業(yè)的早期發(fā)展起到了重要的推動作用,也為對外漢語教學學科的確立奠定了堅實的教材基礎。
20世紀70年代末至80年代末,商務印書館延續(xù)前期的出版勢頭,教材、讀物、辭書全面發(fā)展,并開始探索多樣化、系列化出版,為日益發(fā)展的國際中文教育提供了更為豐富的產(chǎn)品,滿足了不同方面的需求,即使在越來越多的出版社加入國際中文教育產(chǎn)品出版后,商務印書館的國際中文教育出版依然成績顯著。這一時期,商務印書館除了在教材出版方面繼續(xù)突破外,在讀物、辭書方面也作出了顯著的成績。教材方面,出版發(fā)行了第一部專供國外使用的基礎漢語教材《實用漢語課本》,這部教材成為20世紀最后20年乃至21世紀初使用面最廣、影響面最大的一部教材。這一時期,商務印書館開始了分技能教材的探索,推出《漢語會話手冊》《漢語口語教程》等口語教材。語言學習,除了需要各種教材,還需要相應的輔助讀物和實用工具書。這一時期,商務印書館在漢語讀物出版方面作出了有益的探索,自80年代初陸續(xù)推出中國現(xiàn)代文學名著簡寫本,中國古代神話、寓言故事等改編匯本。這些讀物可以幫助學生提高閱讀能力,是比較早的專為外國學習者打造的中文讀物(或稱泛讀教材、分級讀物等)。工具書方面,這一時期取得了驕人的成績:先是發(fā)行了新中國第一部正式出版的對外漢語工具書《現(xiàn)代漢語八百詞》;接著推出了供外國人學漢語使用的第一部漢外雙語詞典《簡明漢英詞典》,并實現(xiàn)了不同語種的系列出版,影響深遠;開啟了至今暢銷不衰的“精選外漢漢外詞典”系列的出版;還有一些面向國際中文教育的漢語用法詞典??偟膩砜?20世紀70年代末至80年代末,雖然更多的出版社加入國際中文教育出版,但是商務印書館在這一領域仍然作出了驕人的成績,不僅在教材和讀物方面深耕,更在辭書方面取得了很好的成績。
20世紀80年代末至90年代末,商務印書館在國際中文教育出版領域腳步放緩,與其他出版社相比,教材和讀物都沒有新的探索,辭書出版也很有限,可以說整體表現(xiàn)平平。80年代末至90年代末,對外漢語教學學科深化發(fā)展,國際中文教育出版“空前繁榮”,無論是參與其中的出版社數(shù)量,還是出版圖書的數(shù)量,都有了大幅的增長。然而,在這一階段,商務印書館并沒有延續(xù)之前的輝煌,甚至可以說出現(xiàn)了“缺席”,80年代末、整個90年代,商務印書館沒有新的教材和讀物推出,只推出了《實用漢語課本》的其他語種注釋版,如德語注釋版;推出的幾部詞典都是主要供國內(nèi)讀者使用、兼顧外國人學習漢語使用的。這一階段商務印書館在國際中文教育出版方面的“缺席”,應該是多種因素造成的:一是適應對外漢語教學事業(yè)發(fā)展需要,80年代中期成立了兩家對外漢語教學專業(yè)出版社(1985年成立的北京語言學院出版社、1986年成立的華語教學出版社),這客觀上改變了國際中文教育出版的格局;二是來華留學生人數(shù)逐年遞增,國際中文教育類產(chǎn)品市場需求日盛,不少出版社特別是大學出版社加入了這一行列,如北京大學出版社、復旦大學出版社、外語教學與研究出版社;三是商務印書館自身發(fā)展規(guī)劃、產(chǎn)品結(jié)構(gòu)調(diào)整等方面的因素。
作為“一個很重要的文化教育事業(yè)單位”,商務印書館不僅竭力繼承中華文化,積極傳播海外新知,同時也一直在努力向海外傳播中華文化,講好中國故事。商務印書館的國際中文教育出版早在20世紀初就開始了,1902年重印當時傳播較廣的《官話指南》英文版是商務印書館國際中文學習教材出版的初次嘗試,1912年《漢英辭典》(張在新編)開啟了商務印書館國際中文學習辭書的出版,1925年《中國國語留聲機片課本(外國人用)》(趙元任編著,也譯為《國語留聲機片教程》)則是商務印書館出版的中國人編寫的第一部現(xiàn)代漢語作為第二語言教學的教材。新中國成立后,50年代至70年代,商務印書館以三套教材為國際中文教育事業(yè)的開創(chuàng)及對外漢語教學學科的建立奠定了重要基礎,即使在那段特殊的歷史時期,商務印書館也未中斷國際中文教育出版。80年代,商務印書館在教材、讀物、辭書方面作出了有益的探索,與其他出版社一起為國際中文教育事業(yè)和對外漢語教學學科的進一步發(fā)展作出了貢獻。然而,80年代末直至整個90年代,商務印書館在國際中文教育出版領域成績表現(xiàn)一般,在這個領域的話語權(quán)被沖淡。
進入新世紀,商務印書館在國際中文教育出版方面作出了不少努力:聯(lián)合業(yè)內(nèi)大家設立了世界漢語教學研究中心,主要從事國際中文教育方面的相關(guān)選題的調(diào)研與策劃;在辭書研究中心下設了外向型漢語學習辭書方向,主要做好漢語二語學習辭書的編纂與研究;在漢語編輯中心下設了國際漢語編輯室,專門從事國際中文教育方面的教材、讀物、辭書及相關(guān)學術(shù)研究著作的出版;創(chuàng)建了雜志社、創(chuàng)辦了《漢語世界》雜志,主要從事中國文化、語言等的海外傳播,做好中國故事的海外講述。通過這些努力,商務印書館在新世紀的國際中文教育領域產(chǎn)生了一定的影響,出版的教材、辭書等在業(yè)界也有良好的聲譽,其還是世界漢語教學學會的理事會員。但無論是與自身20世紀90年代以前的成績相比,還是與當下的北京語言大學出版社、高等教育出版社、外語教學與研究出版社、北京大學出版社等相比,商務印書館在國際中文教育特別是教材、讀物出版方面都還存在一定的差距。
在漢語走向世界的今天,在國際中文教育日益發(fā)展的新形勢下,作為一家具有實力和影響力的文化出版機構(gòu),作為一個很重要的文化教育事業(yè)單位,商務印書館當繼續(xù)秉承“昌明教育,開啟民智”的宗旨,做好國際中文教育出版規(guī)劃及相關(guān)選題策劃,在國際中文教育出版方面,在講好中國故事、傳播中國聲音方面,作出更多更大的貢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