邢 強,李佩瑾
1. 廣州大學教育學院(中國廣州 510006);
2. 珠海市斗門區(qū)蓮洲鎮(zhèn)橫山中心小學(中國珠海 519100)
發(fā)展性閱讀障礙(developmental dyslexia)是一種在學齡期兒童中常見的神經發(fā)育障礙。這些個體的智力與同齡人沒有差異,身體上無明顯器質性病變,有充足的教育條件和同等學習動機,卻表現出閱讀困難(如閱讀理解差、拼寫能力弱、閱讀流暢性低)[1]。根據之前的研究報告,發(fā)展性閱讀障礙的發(fā)病率為5%~15%[2]。隨著智能化數字時代的到來,電子設備逐漸取代紙質課本,拼音輸入法將音素和字母與中文字符聯系起來,漢字的拼寫輸入不再依賴其視覺正字法屬性,而這是中文閱讀所必需的一步,種種原因使得閱讀障礙的發(fā)生率在我國有進一步增長的趨勢[3]。發(fā)展性閱讀障礙會持續(xù)影響個體的閱讀功能和學習能力,損害其認知和社會性發(fā)展,引發(fā)自我效能感低、厭學、焦慮、學業(yè)倦怠等一系列問題[4]。
發(fā)展性閱讀障礙者在大部分記憶任務上都會比同齡人表現得更差,可見他們存在記憶相關功能上的失常??v觀以往相關文獻,可以將發(fā)展性閱讀障礙者記憶缺陷的解釋分為兩大陣營:“無效策略說”和“功能缺陷說”[5-6]。前者認為相比正常個體,閱讀障礙者存在認知策略上的缺陷,如自我調節(jié)力差、學習資源利用不足、注意力轉移遲緩、組織編碼策略欠缺等問題。相關研究[7]發(fā)現,閱讀障礙者對信息的處理能力較差,在執(zhí)行學習任務時他們往往無法根據有效線索進行信息提取,難以將當前任務與已有知識經驗相聯系,極少使用或無法靈活改變學習策略。后者則認為,閱讀障礙者在基礎記憶系統(tǒng)功能上存在著某種缺陷,這種缺陷發(fā)生在從信息進入記憶系統(tǒng)前到后續(xù)處理加工中的任一環(huán)節(jié)(如編碼、提取、記憶容量)。如果將整個閱讀過程比作一種計算機工作狀態(tài),那么,無效策略假說認為是計算機的算法運行出現了錯誤,而功能缺陷假說則認為是計算機的硬件系統(tǒng)出了問題。
本文以發(fā)展性閱讀障礙的記憶缺陷為立足點,對有關無效策略和功能缺陷兩種假說的相關支持文獻進行梳理并深入討論,以進一步厘清發(fā)展性閱讀障礙記憶缺陷的機制,為對閱讀障礙者進行干預治療或教育訓練提供新的思路。
認知策略指個體對所要解決的問題空間進行的一系列積極探索活動。閱讀過程中運用相應的認知策略將有助于提升閱讀效果和閱讀質量。Torgesen[8]開創(chuàng)性地提出,閱讀障礙兒童沒有發(fā)展出能適應不同任務所需要的認知技能,也無法使用積極有效的任務策略。許多因素都會影響認知策略的產生、選擇與使用,其中執(zhí)行功能和元認知是比較重要的兩個方面,它們屬于高階認知過程,在整個童年期間會逐漸發(fā)展成熟[9]。
執(zhí)行功能是指參與目標導向活動進行信息整合和控制調節(jié)所需的一系列認知能力。Follmer[10]的meta 分析發(fā)現,執(zhí)行功能與閱讀理解之間存在中等程度的正相關,并且結果不隨年齡范圍、執(zhí)行功能測量方法以及閱讀理解測試的不同而變化。執(zhí)行功能通過協(xié)調和控制特定的閱讀過程(如過濾無關信息、從心理詞典中檢索信息、更新閱讀策略)來促進閱讀加工[11]。
Torgesen 等[12]最早對閱讀障礙兒童在順序回憶任務中的策略使用情況進行了考查,結果發(fā)現,閱讀障礙兒童未能有意識地使用復述記憶策略來幫助回憶,他們并沒有生理結構缺陷,而是存在執(zhí)行功能上的發(fā)育延遲。Menghini 等[13]使用類別流暢性測試和威斯康星卡片分類測試考查了閱讀障礙兒童執(zhí)行功能的情況,結果發(fā)現其執(zhí)行功能存在明顯缺陷,表明他們的類別流暢性以及策略形成能力較差。閱讀障礙者執(zhí)行功能的缺陷還表現在不同子成分上。Doyle 等[14]對不同閱讀水平兒童的執(zhí)行功能成分進行了研究,發(fā)現抑制和刷新功能可以顯著區(qū)分閱讀水平高和低的群體。Lonergan 等[15]的meta 分析表明,閱讀障礙者存在執(zhí)行功能缺陷,且主要表現在抑制和轉換功能上。對于有閱讀障礙的成年人,Smith-Spark 等[16]使用自我報告法發(fā)現他們表現出明顯的執(zhí)行功能(抑制、轉換和工作記憶)缺陷,并且影響到了日常生活中的計劃、監(jiān)控和組織等行為。在任務中給予閱讀障礙者明確的策略指引,則可以幫助他們提升學習效果。Bacon 等[17]研究發(fā)現,有閱讀障礙的大學生存在執(zhí)行功能缺陷,主要表現為難以根據不同任務選取最合適的策略,但如果指示他們執(zhí)行有效策略,可以顯著改善其回憶成績。Li等[6]的研究驗證了漢語閱讀障礙兒童可以通過增加執(zhí)行動作來提高相應短語的記憶效果,以此彌補他們策略匱乏的缺陷。上述研究成果表明,閱讀障礙者在積極計劃或開展學習活動時,會出現明顯的任務適應不良,因為他們沒有學會針對不同的任務制定相應目標,進行持續(xù)且有組織的努力或及時轉換策略,但通過增加某種策略上的要求或訓練,可以幫助他們達到接近正常的學習水平。
目前有關閱讀障礙者執(zhí)行功能中工作記憶成分的研究比較豐富。工作記憶模型主要包括了中央執(zhí)行系統(tǒng)(central executive)、語音環(huán)路(phonological loop)、視覺空間模板(visual-spatial sketchpad)以及情景緩沖器(episodic buffer)[18]。
在中央執(zhí)行系統(tǒng)方面,姜華等[19]對不同閱讀水平兒童的中央執(zhí)行系統(tǒng)功能進行了比較,發(fā)現閱讀障礙兒童在自定速度和固定速度兩種閱讀廣度測驗中都表現出了中央執(zhí)行系統(tǒng)的不足。Wang等[20]對閱讀障礙兒童實施了單獨或組合執(zhí)行語音、視覺空間工作記憶任務以及雙重協(xié)調任務,結果發(fā)現,閱讀障礙兒童在單獨進行任務時的表現與普通兒童沒有差異,但在組合執(zhí)行任務以及雙重任務上表現出明顯缺陷,表明他們在結合兩種不同的認知要求任務時存在問題,反映了中央執(zhí)行系統(tǒng)的功能缺陷。楊煬等[21]進一步對中央執(zhí)行系統(tǒng)的不同成分深入研究后發(fā)現,漢語閱讀障礙兒童主要在對干擾信息的抑制能力上存在缺陷。
在語音環(huán)路方面,目前對于閱讀障礙的主流觀點是認為他們存在語音缺陷,因此語音環(huán)路的功能缺失對于閱讀障礙的研究提供了重要視角。Helland 等[22]進行的縱向研究發(fā)現,閱讀障礙兒童在識字前階段主要出現語音環(huán)路、視覺空間模板上的損傷,在識字后階段主要出現情景緩沖器上的損傷。Maziero 等[23]使用數字廣度任務考察閱讀障礙兒童和同齡正常兒童的語音環(huán)路功能,結果表明閱讀障礙兒童的任務成績顯著低于同齡人,進一步的聚類分析也顯示語音環(huán)路缺陷組主要由閱讀障礙兒童構成。譚珂等[24]采用經典言語復述任務考查閱讀障礙兒童的言語工作記憶,發(fā)現他們在言語工作記憶上的發(fā)展存在滯后,并歸因于語音環(huán)路的低效處理。
在視覺空間模板方面,Eden 等[25]使用磁共振成像技術檢測了閱讀障礙者的視覺運動加工過程,發(fā)現呈現運動刺激時沒有正常激活視覺皮層V5 區(qū),為閱讀障礙人群的視覺空間模板損傷提供了神經科學上的證據支持。駱艷等[26]采用視覺空間模板的經典范式研究結果顯示,閱讀障礙兒童的視覺矩陣得分和空間廣度得分明顯低于正常兒童,表明閱讀障礙兒童的視覺空間模板存在一定缺陷。賈麗萍等[27]對漢語發(fā)展性閱讀障礙者的工作記憶研究進行了元分析,結果顯示視覺空間模板與閱讀障礙之間存在中等程度的相關,進一步說明了閱讀障礙者的視覺空間模板相關功能存在損傷。漢字系統(tǒng)與拼音文字系統(tǒng)有很大的差別,漢字是圖形文字,字形在理解意思時占據了很重要的部分,因此視覺空間模板在漢字的閱讀和拼寫中具有非常重要的作用,對于漢語發(fā)展性閱讀障礙的研究需要重視這一特點。
在情景緩沖器方面,目前相關研究較少且結果不一。Dawes 等[28]對閱讀障礙兒童的工作記憶能力進行了評估,發(fā)現這些兒童在情景緩沖器任務上與正常兒童的表現沒有差異。而Masoura 等[29]對希臘閱讀障礙兒童工作記憶的評估結果則顯示,他們在情景緩沖器上存在明顯缺陷。但從僅有的幾項研究很難得出具有一般意義的結論。
對于閱讀障礙兒童的工作記憶缺陷目前還未形成較為一致的看法,并存在文化差異性。這也提示我們發(fā)展性閱讀障礙的成因可能是非常復雜的,有待更進一步的研究。
元認知是指個體對自己進行的認知活動的認識與控制,它包括元認知知識、元認知監(jiān)控和元認知控制。在個體在進行閱讀活動前,首先要對內容有整體性的認識和把控,并考慮各種影響因素和相關知識,在閱讀中要對自己的進程時刻監(jiān)控并進行評估,發(fā)現問題要及時修正、轉換策略,整體上是一個不斷動態(tài)調節(jié)的過程。策略是元認知的重要加工對象之一,無論是策略的產生、選擇還是實施,都需要元認知的參與。目前對于閱讀障礙者元認知功能的研究結論有以下三種。
1.2.1 閱讀障礙者的元認知功能存在欠缺 根據雙重負擔理論,閱讀障礙者不僅在拼寫閱讀方面表現得較差,也無法像正常同齡人那樣意識到潛在困難并做出準確的元認知判斷[30]。Lovett等[31]指出閱讀障礙者的病因可能有兩種情況:一種是語音加工缺陷,另一種則是單詞識別策略缺乏以及元認知控制能力低下。因此實驗者選取一組閱讀障礙兒童進行語音分析及合成訓練,另一組閱讀障礙兒童進行元認知策略訓練,結果證明兩種訓練方法都起作用,且元認知策略訓練組表現出更好的學習遷移效果。Galaburda[32]通過檢查人類大腦并對實驗動物進行解剖建模,發(fā)現存在閱讀障礙大腦中的知覺處理以及參與認知和元認知加工區(qū)域都會受到閱讀障礙的影響而出現異常,并且認知及元認知缺陷先于知覺缺陷發(fā)生。Chevalier 等[33]研究發(fā)現,有閱讀障礙史的大學生所使用的元認知和學習策略明顯更少,并且更好的元認知和學習策略是他們得到較高成績的重要預測因素。Roth[34]認為閱讀障礙者在閱讀過程中需要占用更多的認知資源來對文本進行解碼,分配給元認知過程的資源就會變少。
1.2.2 閱讀障礙者的元認知功能正常 Tops 等[35]對有閱讀障礙的大學生及正常對照者進行閱讀和單詞測試,隨后做出相應信心判斷,結果發(fā)現閱讀障礙者在文本閱讀上存在問題,但是他們可以和正常人一樣判斷自己的閱讀問題,這表明閱讀障礙者元認知技能的發(fā)展是正常的。Furnes 等[36]對元認知所包含的3 個方面進行了更為細致的探究,通過與對照組的數據進行比較發(fā)現,有閱讀障礙的大學生使用深層和表層策略的頻率與正常對照大學生相差無幾,但對于策略的檢索和匹配有所欠缺。Tops 等[37]考察了大學生的元認知、使用學習策略情況及性別效應,結果發(fā)現閱讀障礙者的元認知功能與正常對照大學生沒有差異,但學習策略使用水平較低,女生策略使用水平高于男生。
1.2.3 閱讀障礙者的元認知功能更優(yōu)秀 Lefly等[38]將那些曾患有嚴重閱讀障礙但隨著年齡增長可以像同齡人一樣正常完成閱讀學習任務的群體稱為“補償性閱讀障礙者”,有22%~25%的閱讀障礙者可以通過其他途徑來彌補閱讀缺陷,大部分個體能夠在未來接受高等教育。Corkett 等[39]研究也發(fā)現,許多在童年時期曾有閱讀障礙經歷的大學生會比其他學生更多地使用各種學習策略。Kirby 等[40]讓有閱讀障礙的大學生和無閱讀障礙的大學生報告自己的學習策略和學習方法,結果顯示閱讀障礙者報告他們使用了更多的學習輔助工具和時間管理策略。
綜上所述,關于閱讀障礙者元認知功能的相關結論分成了三類:缺陷說、正常說和優(yōu)異說,并未形成統(tǒng)一的觀點。這其中可能受到諸多因素的影響(文化差異、年齡、性別、教育歷程等),需要在未來的研究中進一步探索。
發(fā)展性閱讀障礙兒童短時記憶問題的主要原因究竟是容量問題還是加工效率問題(如編碼、提取、解碼),目前的研究并未給出統(tǒng)一定論[41]。Siegel 等[42]采用語音材料對閱讀障礙兒童進行測試,發(fā)現他們的短時記憶任務成績遠低于平均水平,并缺乏對語音相似性的敏感,表明閱讀障礙兒童短時記憶中的語音編碼能力出現了問題。劉翔平等[43]采用不同復雜程度圖形材料對不同亞型閱讀障礙兒童的視覺短時記憶特點進行了探究,要求被試在4 個選項中選出剛看過的目標圖形,結果發(fā)現閱讀障礙兒童的表現明顯比正常兒童要差,在復雜材料上組間差異更加明顯,這反映了閱讀障礙兒童視覺短時記憶深層解碼能力的缺乏。也有一些研究發(fā)現閱讀障礙者在短時記憶的容量、提取效率上有所欠缺。Nelson 等[44]對閱讀障礙兒童的記憶功能進行了綜合考查,發(fā)現他們的短時記憶容量較小,記憶衰減速率比正常人更快。薛錦[45]對不同年級漢語閱讀障礙兒童進行了數字記憶廣度和漢字記憶廣度測試,發(fā)現閱讀障礙兒童的回憶數量更少,表現出異于正常兒童的短時記憶發(fā)展模式,表明閱讀障礙兒童同時存在記憶容量缺陷和提取加工效率低下的問題。還有研究發(fā)現閱讀障礙者的短時記憶缺陷只發(fā)生在語音加工任務上,如Kibby[46]發(fā)現閱讀障礙兒童僅短時語音功能存在缺陷,短時語義、視覺和長時語音、語義、視覺功能均正常。胡曉云等[47]對閱讀障礙兒童的語音與視覺空間記憶進行研究,發(fā)現他們只存在語音短時記憶和工作記憶缺陷,不存在視覺空間短時記憶和工作記憶缺陷。漢字的視覺形式與其意義有著密切的關系,因此關于漢語閱讀障礙者視覺短時記憶缺陷的詳細機制還有待更深入的研究。
還有一些研究者認為閱讀障礙者的問題在于他們的序列短時記憶。Szmalec 等[48]提出了閱讀障礙的序列學習障礙(serial-order learning impairment in dyslexia, SOLID)假說:閱讀障礙是一種會影響語言學習和加工的順序學習缺陷。Cohen 等[49]對閱讀障礙兒童和對照組進行了多項序列短時記憶測試,任務需要同時記住依次呈現材料的內容和順序,結果發(fā)現閱讀障礙兒童短時記憶成績比正常兒童要差,并呈現出明顯的序列位置效應,即閱讀障礙兒童對最近學過的項目記憶會比最初學習的項目記憶得更好,這反映出閱讀障礙兒童存在序列編碼能力的缺陷。Hachmann等[50]對閱讀障礙成年人和對照組采用言語以及非言語材料進行序列短時記憶任務,結果發(fā)現無論使用哪種材料,閱讀障礙者的材料回憶率與對照組相差并不大,但在順序記憶上得分很低。Hedenius 等[51]使用交替序列反應時任務對閱讀障礙者進行測試,并通過延長初始階段的學習時間來觀察能否改善他們的任務成績,結果發(fā)現他們的內隱序列記憶能力確實存在缺陷,通過延長初始學習時間也無法彌補。目前,國外許多研究發(fā)現關于閱讀障礙者的序列短時記憶存在問題,那么漢語發(fā)展性閱讀障礙兒童是否存在這樣的缺陷?是否會有不同的特點?這些都有待進一步研究。
對于長時記憶與閱讀障礙關系的研究相對較少,且現有研究說法不一。有學者支持閱讀障礙者在長時記憶方面不存在缺陷。Kibby 等[52]等對閱讀障礙兒童的工作記憶和長時記憶功能進行了考察,結果發(fā)現他們的言語短時記憶具有缺陷,但視覺短時記憶、中央執(zhí)行功能以及長時記憶都是完好的。Kibby[46]的研究同樣印證了這一說法,其使用不同記憶指標分析發(fā)現閱讀障礙兒童具有語音短時記憶缺陷,但在語義短時記憶、視覺短時記憶以及視覺和言語長時記憶上都不存在問題。相反,有學者認為閱讀障礙者在長時記憶方面存在缺陷并存在任務材料特異性。王斌等[53]對閱讀障礙兒童進行了簡單和復雜圖形再認測試,并在10 min 后和1 d 后分別進行了回憶測試,結果發(fā)現他們只在復雜材料上表現出了明顯的長時記憶缺陷,表明他們在視覺編碼或長時記憶儲存功能上存在缺陷。Menghini 等[54]將閱讀障礙兒童與年齡匹配的正常兒童在語言、視覺空間和視覺對象長時記憶任務上的表現進行了比較,結果發(fā)現閱讀障礙兒童在各項任務上都明顯更差,表明他們同時存在語音和視覺長時記憶缺陷。Lazzaro 等[55]考查了閱讀障礙兒童、年齡匹配組以及閱讀水平匹配組的語音和視覺長時記憶功能,結果發(fā)現在語音任務上,閱讀障礙兒童的成績顯著低于另外兩組,而視覺任務上三組間不存在差異,表明閱讀障礙者只在語音長時記憶上有缺陷。有關閱讀障礙者的長時記憶功能并未達成一致的說法,還需要進一步探索其中原因。
綜上所述,許多研究發(fā)現閱讀障礙者在認知策略的產生與使用上存在不足,他們的執(zhí)行功能或者元認知功能具有缺陷。還有一些研究則發(fā)現,發(fā)展性閱讀障礙者的記憶缺陷核心問題在于記憶系統(tǒng)受到了損傷,他們在短時記憶或長時記憶任務上表現較差,同時根據所加工材料性質的不同又會出現不一樣的結果。關于閱讀障礙者記憶缺陷的機制尚未形成較為一致的結論,一些研究的結果甚至是相互對立的。這也說明了閱讀障礙者的記憶缺陷機制也許比預想的要更加復雜。因此未來的研究可以嘗試從以下幾個方面進行探究。
元認知包括了元認知知識、元認知監(jiān)控和元認知控制,但是三者發(fā)育和成熟的時間并不相同。研究[56]發(fā)現,兒童在幼兒時期便發(fā)展了元認知意識,小學一年級的兒童便可以對自己的學習情況做出比較準確的判斷;元認知控制則發(fā)育得比較晚,五年級時才能較好的根據情況來調節(jié)自己的學習行為。因此,之后的研究可以從更細層次來進行劃分,進一步明確閱讀障礙者的元認知發(fā)展特征,探明閱讀障礙者的元認知各成分發(fā)育是否存在不同程度的延遲。
心理理論是指能夠理解他人的心理狀態(tài)(如信念、意圖、思想和情緒),并使用這些信息來理解和預測他人行為的能力[57]。良好的心理理論發(fā)展將有助于促進宏觀閱讀框架的生成和元認知閱讀策略的使用,從而幫助閱讀理解[58]。有研究[59]表明,閱讀障礙兒童在理解他人的意圖、想法以及隱喻語言材料方面存在困難。目前有關閱讀障礙者的心理理論發(fā)展情況還未得到廣泛研究,未來可以使用科學的測量方式進行探究。
兒童特別是幼兒的大腦具有一定的可塑性,通過現有相關研究也可以看出,如果能在患者童年時期進行一定的閱讀策略或元認知策略訓練,可以達到良好的閱讀改善效果。今后,研究者和教育工作者也可以根據大腦的可塑性這一特點尋求合適的干預方法。例如:SMART(Strategic Memory Advanced Reasoning Training)項目已被證實可以有效提升個體的工作記憶、認知轉換、語言流暢性以及推理過程等[60]。國外有研究者[61]通過磁共振成像技術對閱讀障礙者和正常人群開展閱讀活動時的腦激活區(qū)域進行了對比,發(fā)現閱讀障礙者腦激活區(qū)更少。之后的研究可以結合認知神經科學技術,對干預前后的腦激活區(qū)域進行對比,以發(fā)現更加科學有效的治療方法。
雖然本文對于發(fā)展性閱讀障礙記憶缺陷機制的兩種假說進行了分開討論,但兩者并不是完全互不相容的對立關系。根據記憶的三級加工模型可知,信息從短時記憶進入長時記憶需要使用一定的記憶策略(如復述、精細加工和釋義),閱讀障礙者也可能在記憶系統(tǒng)以及策略的使用上都存在一定的問題或產生了連鎖效應。目前的研究多采用橫向研究的方式,這不利于探究發(fā)展的穩(wěn)定性和早期影響的作用等問題。因此之后可以采用縱向研究與橫向研究結合的方式來探究認知策略缺陷與記憶系統(tǒng)缺陷的關系。對于閱讀障礙者的元認知缺陷也可以采用長期追蹤的方式來確定實施元認知策略干預的有效性。
以往對于漢語發(fā)展性閱讀障礙者的記憶功能研究大多集中在長時記憶、短時記憶以及工作記憶等方面,有關其他記憶領域的研究還比較少。目前有文獻表明發(fā)展性閱讀障礙者的前瞻記憶、回溯記憶以及定向遺忘也受到了一定程度的損傷[62-63],但研究還有待拓展和加深,以便更好地了解閱讀障礙者的記憶缺陷問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