粟超,廖敏,張宇,楊 杰
(西華大學,四川成都 610039)
中國是馬鈴薯種植大國,種植面積和總產(chǎn)量均居世界前列[1]。其中播種過程為關鍵環(huán)節(jié)之一,其中切塊薯是馬鈴薯種植中的主流選擇。國內(nèi)對馬鈴薯種形狀參數(shù)的標定主要針對原整薯,缺少對切塊薯種群的標定,因切塊薯形狀的多樣,且切刀方式不可控,使得對切塊薯形狀參數(shù)的定義極為困難;但人工制種方式可提升對馬鈴薯播種機的適應性,因此,對切塊薯的研究是必要的。本文以切塊薯為研究對象,將外形復雜多樣的切塊薯進行分類,利用EDEM軟件開展切塊馬鈴薯仿真參數(shù)研究與驗證,確定切塊馬鈴薯種與種群特性,為切塊馬鈴薯精量排種仿真研究提供支持。
為確定切塊薯種群的物理模型,根據(jù)切刀數(shù)量與切刀方式對切塊薯進行分類,制種時每塊切塊薯應至少保留一個芽眼,由此可見,切塊馬鈴薯種外形必由一個或多個切面和一個種皮表面構(gòu)成,如圖1所示;經(jīng)一次切種形成的切塊薯稱之為單切面薯,如圖1(a)所示。
圖1 切塊馬鈴薯分類
由兩次切削成型的種薯為雙切面薯,雙切面薯由兩個切削面與一個種皮表面構(gòu)成,如圖1(b)所示,根據(jù)雙切面是否相交將雙切面薯細分為臺形薯、扇形薯。臺形薯兩切刀面不相交,種皮表面呈環(huán)形;扇形薯兩切面相交形成切割交線,切塊種薯外形呈類扇形結(jié)構(gòu)。
由三次切割形成的種薯為三切面薯,如圖1(c)所示。定義由雙切面薯中的臺形薯切割形成的三切面薯為半臺形薯,半臺形薯種薯表面上存在兩個切面不相交;種薯的三個切面兩兩相交,在種薯上形成唯一相交點,以種皮表面為底面,相交點為頂點,種薯類似于三棱錐體,因此定義由扇形薯切割形成的三切面薯為錐形薯。
定義由四次及以上切割形成的種薯為多切面薯,多切面薯常在三切面薯基礎上添加修飾刀切割制成,如圖1(d)所示。種薯外形存在三個以上切面,多交點與多切割交線同時存在;其中部分多切面薯因由修飾刀對種薯形狀進行修飾,外形形狀更加規(guī)則。
為合理定義種薯群中切塊薯類型及構(gòu)成,用于切種的原整薯分三個批次準備,參照NY∕T 3483-2019《馬鈴薯全程機械化生產(chǎn)技術規(guī)范》進行切種,薯塊重量為30~50 g,將所切種薯充分混合,對切塊薯進行分類統(tǒng)計;單切面薯占比11.76%,雙切面薯共占比28.43%,其中扇形薯占比19.6%,三切面薯占種薯群的占比最高,為50.98%,其中錐形薯占比34.7%,多切面薯占比最少,為8.83%。由此可得,切塊薯種群中一般為單切面薯、雙切面薯與三切面薯,占據(jù)種群的91.17%,為影響切塊薯種群物理特性的主要構(gòu)成。
基本物理參數(shù)包括種薯密度、泊松比、彈性模量等;切塊馬鈴薯相較于原整薯僅在外形尺寸上存在差異,種薯內(nèi)部參數(shù)應與原整薯保持一致,因此切塊薯基本物理參數(shù)參照原整薯,泊松比為0.48,彈性模量為4.19 MPa;采用排水法測得種薯密度為1045.4 kg/m3。
2.2.1 種薯-鋼板間靜摩擦系數(shù)
采用斜面法測量種薯-鋼板間靜摩擦系數(shù)[2]。初始位置鋼板保持水平,種薯靜置于鋼板表面,緩慢傾斜鋼板,隨著傾角緩慢增大,種薯重力沿斜面方向向下的分力克服摩擦阻力,種薯沿斜面緩慢下滑,此時記錄鋼板與水平面傾角,通過式(1)計算種薯-鋼板間靜摩擦系數(shù)。
式中,μ為種薯-鋼板間靜摩擦系數(shù);
θ為鋼板與水平面傾角。
為避免個體切塊薯差異帶來的影響,由各類型切塊薯構(gòu)成的種群代替單個種薯,分別建立切面種群、種皮種群與混合種群,如圖2所示。混合種群中切面與種皮表面占比不同,測得的混合種群種薯與鋼板間的靜摩擦系數(shù)不穩(wěn)定,因此測量統(tǒng)計切面種群和種皮種群與鋼板間的靜摩擦系數(shù),測量5次求取均值,切面種群-鋼板間平均靜摩擦系數(shù)為μ1=0.621,大于種皮種群-鋼板間平均靜摩擦系數(shù)μ2=0.541。
圖2 切塊薯種群分類
2.2.2 種薯-種薯間靜摩擦系數(shù)
采用平面法測量種薯-種薯間靜摩擦系數(shù)[3],如圖3所示,鋼板處于水平位置,兩層種薯群疊加放置,下層種薯群用鋼釘固定在底板上,上層種薯群安裝輕質(zhì)掛鉤,測量工具采用數(shù)顯式拉力計,用細線連接拉力計與輕質(zhì)掛鉤,調(diào)整拉力計位置使細線與底板平行,緩慢均勻拉動拉力計,記錄上層薯種群滑動瞬間拉力計數(shù)值F,單位為N,再用拉力計測量上層種薯群種質(zhì)量F1,單位為N,種薯-種薯-間靜摩擦系數(shù)η計算公式為:
圖3 種薯-種薯間靜摩擦系數(shù)測量
種薯群與接觸底面均存在三種類型,共存在六種接觸類型組合,可測量接觸類型分別為切面-切面之間、切面-種皮之間和種皮-種皮之間,經(jīng)測量,切面-切面之間平均靜摩擦系數(shù)η1=0.52,切面-種皮之間平均靜摩擦系數(shù)η2=0.39,種皮-種皮之間平均靜摩擦系數(shù)η3=0.29,三者呈逐漸減小趨勢,混合種群中種薯間靜摩擦系數(shù)應滿足0.29<η4<0.52。
2.2.3 種薯堆積角試驗
種薯堆積角是種薯間摩擦系數(shù)對種薯流動性影響的宏觀表現(xiàn),種薯間靜摩擦系數(shù)、動摩擦系數(shù)對試驗效果有顯著影響。采用堆積角試驗反映種薯-種薯間摩擦系數(shù)對種群流動性的影響,表現(xiàn)為堆積角的大小。堆積角試驗采用注入法,經(jīng)過4次試驗并正向采樣種薯群外形輪廓,薯群輪廓與水平面夾角即為堆積角,經(jīng)計算得切塊種薯群堆積角平均角度α=27.95°。
3.1.1 切塊薯模型
按照切塊種薯分類,建立切塊薯三維模型,分別為單切面薯、扇形薯、臺形薯、錐形薯與半臺形薯,再將切塊種薯導入EDEM軟件中進行顆粒自動填充。參照前文設置種薯基本物理參數(shù),計算單粒種薯質(zhì)量,單切面薯為39.8 g、扇形薯為45.6 g、臺形薯為42 g、錐形薯為38.6 g、半臺形薯為33.3 g。
3.1.2 種群仿真模型構(gòu)成
切塊薯中單粒種子存在切面與種皮兩種類型接觸面,采用比例法添加兩種接觸參數(shù)的種薯群,即分別建立種皮種薯與切面種薯接觸參數(shù)的切塊薯;種皮種薯占比30.8%,切面種薯占比69.2%。
種薯-鋼板間靜摩擦系數(shù)包括切面種薯-鋼板與種皮種薯-鋼板間靜摩擦系數(shù),在EDEM軟件中建立平板,其參數(shù)參照Q235鋼設置,采用臺形薯作為試驗用種,初始位置種薯靜置于平面,以平面傾斜角度為自變量x,種薯-鋼板間靜摩擦系數(shù)為因變量y,通過改變種薯-鋼板間靜摩擦系數(shù),觀察種薯在何處開始滑動,并記錄傾斜角度。因切面種薯-鋼板間靜摩擦系數(shù)為μ1=0.621,種皮種群-鋼板間平均靜摩擦系數(shù)μ2=0.541,選靜摩擦系數(shù)y為0.3~0.7,對應仿真測得傾斜角度為17.9°、22.9°、27.6°、31.5°與35.7°。對試驗結(jié)果進行擬合,得擬合方程:
仿真分析可知,種薯-鋼板間靜摩擦系數(shù)與平板傾斜角度呈線性增加,擬合決定系數(shù)R2=0.99,將31.84°與27.19°代入擬合方程,分別得到切面種群-鋼板間靜摩擦系數(shù)μ’1=0.606,誤差為2.4%,種皮種群-鋼板間靜摩擦系數(shù)μ’2=0.502,誤差為7.2%,與試驗數(shù)值基本一致;取混合種群-鋼板間靜摩擦系數(shù)為兩者均值為μ’3=0.554。
在EDEM中建立平面、仿真種箱與顆粒工廠,按分類統(tǒng)計的比例設置各類種薯生成數(shù)量,顆??倲?shù)為400粒,參照種薯-鋼板間靜摩擦系數(shù)仿真與種薯-種薯間靜摩擦試驗設置種皮種薯-種皮種薯、種皮種薯-切面種薯、切面種薯-切面種薯、種皮種薯-鋼板與切面種薯-鋼板間靜摩擦系數(shù);擋板提升,種箱中種薯沿側(cè)面開口流出,測量種薯群輪廓的長度與高度,計算出種薯群外輪廓傾角,從而求得種薯群仿真堆積角。
以堆積角度為因變量y1,種薯間動摩擦系數(shù)為自變量x1,采用4個不同x1值開展仿真試驗,分別記錄堆積角隨種薯間動摩擦系數(shù)的變化,對仿真試驗結(jié)果進行擬合,擬合公式如(4)式所示,擬合決定系數(shù)R2=0.96。由公式可知,種薯堆積角度隨種薯間動摩擦系數(shù)增加呈逐漸增加趨勢,將真實試驗測得種薯間堆積角度27.95°代入擬合公式,求得混合種群中種薯-種薯間動摩擦系數(shù)為0.026。
按照各類種薯比例建立混合種群,其中單切面薯占比13%,扇形薯占比21%,臺形薯占比10%,錐形薯占比40%,半臺形薯占比16%,混合種群-鋼板間靜摩擦系數(shù)設置為0.581,混合種群-鋼板間碰撞恢復系數(shù)為0.71,混合種薯-混合種薯間碰撞恢復系數(shù)為0.79,混合種薯-鋼板間動摩擦系數(shù)為0.01,混合種群-混合種群間動摩擦系數(shù)為0.026;設置混合種群-混合種群間靜摩擦系數(shù)為自變量x1,堆積角為因變量y1,混合種群-混合種群間靜摩擦系數(shù)x1為0.29~0.52,設置不同x1的值開展4次仿真試驗,對試驗結(jié)果開展多項式擬合得:
擬合決定系數(shù)R2=0.99,將真實混合種群堆積角度27.95°代入擬合方程,計算得到混合種群間靜摩擦系數(shù)為0.38。
為便于開展對切塊馬鈴薯種群的研究,對切塊馬鈴薯進行了分類及標定。確定混合種群中單切面薯占比11.76%,雙切面薯共占比28.43%,三切面薯占種薯群的占比最高為50.98%;切面種薯-鋼板間靜摩擦系數(shù)為0.606,種皮種薯-鋼板間靜摩擦系數(shù)為0.502,混合種薯-鋼板間靜摩擦系數(shù)為0.554;混合種群中種薯-種薯間動摩擦系數(shù)為0.026;混合種群種中薯間靜摩擦系數(shù)為0.38,為切塊馬鈴薯精量排種仿真試驗研究提供理論支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