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鐵青 倪華東 陳艷芳 朱澤鏵
親愛的孩子們,讀著莫言的《故鄉(xiāng)的原野》,你是不是有這樣一種錯覺:似乎就置身在莫言的故鄉(xiāng),一邊走一邊傾聽他對故鄉(xiāng)、對故鄉(xiāng)原野的美好回憶和深情眷戀。為什么莫言筆下的原野有那么強大的魅力?這主要源于莫言融合視覺、觸覺、嗅覺等多種感覺聯(lián)合的描寫方式,讓你情不自禁地浸潤到文章中,這種表達方式,我們稱之為“通感”。今天,我們就再次走進《故鄉(xiāng)的原野》,感受莫言是如何奏響這一首“感官交響曲”的。
咱們先來讀讀這部分文字:
突然,一陣濕漉漉的蛙鳴從不遠處的一個池塘傳來,月亮的光彩紛紛揚揚,青蛙的氣味涼森森地粘在我們的皮膚上。仿佛高密東北鄉(xiāng)的全體青蛙都集中在這個約有半畝大的池塘里了,看不到一點點水面,只能看到層層疊疊地在月光中蠕動鳴叫的青蛙和青蛙們?nèi)吥切┌咨臍饽摇?/p>
這是文章主人公在池塘邊傾聽唧唧蟲鳴的時候,勾勒的一個“青蛙開會”的場景。蛙鳴聲是濕漉漉的,月亮的光彩是紛紛揚揚的,青蛙的氣味更是會涼森森地粘在我們的皮膚上。短短幾句話,莫言將聽覺、視覺、嗅覺和觸覺,甚至“仿佛高密東北鄉(xiāng)的全體青蛙都集中在這個約有半畝大的池塘里”的夸張想象融合在了一起。讀來讓人有身臨其境的感覺,似乎,你就在池塘邊,聆聽著,凝望著,幻想著這一切……
這種糅合不同感官的描寫手法,就是我們剛剛說的“通感”。這種修辭手法,就是我們在寫文章的時候,用生動形象的語言使感覺“乾坤大挪移”,將人的聽覺、視覺、嗅覺、味覺、觸覺等不同感覺互相溝通、交錯,彼此挪移轉(zhuǎn)換。在通感中,顏色似乎會有溫度,聲音似乎會有形象,冷暖似乎會有重量。
莫言是一個極易調(diào)動這些感覺的作家,不僅是在《故鄉(xiāng)的原野》,他在《透明的紅蘿卜》里也有這種寫法,我們一起來看看:
河水溫暖,沒到了他的肚臍。褲頭濕了,漂起來,圍在他的腰間,像一團海蜇皮。他呼呼隆隆蹚著水追上去,抓住水桶,逆著水往回走。他把兩只胳膊奓煞開,一只手拖著桶,另一只手一下一下劃著水。水很硬,頂?shù)盟篝篝螋?。他把身體斜起來,弓著脖子往前用力。好像有一群魚把他包圍了,兩條大腿之間有若干溫柔的魚嘴在吻他。他停下來,仔細體會著,但一停住,那種感覺頓時就消逝了。水面忽地一暗,好像魚群驚惶散開。一走起來,愉快的感覺又出現(xiàn)了,好像魚兒又聚攏過來。于是他再也不停,半閉著眼睛,向前走啊,走……
這段文字,可否調(diào)動你的感覺?有觸覺,有視覺,有聽覺,并且在這些單一的感覺中,還夾雜著其他感受的表達方式??梢赃@么說,讀著這樣的文字,我們會感覺這些文字是有溫度的,是跳躍的,是有生命力的??赐赀@一段,即使我們沒有看過《透明的紅蘿卜》,也可感受到這個片段寫的是一個怎樣細膩的孩子,他對外界天生敏感,卻不善于表達,他生活的環(huán)境是凄涼的,卻能從平常事中找尋片刻喜悅。這就是善于調(diào)動各種感官進行創(chuàng)作的莫言,以筆為指揮棒,讓整個兒表達帶著交響樂般的“此起彼伏”。
除了莫言,朱自清也是一個“通感”能手。他善于讓音樂和景物產(chǎn)生共鳴,從而幻化成自身情感的寄托。比如,他在散文《歌聲》中這樣寫道:
這是在花園里。群花都還在做她們的清夢。那微雨偷偷洗去她們的塵垢,她們甜軟的光澤便自煥發(fā)了。在那被洗去的浮艷下,我能看到她們在有日光時所深藏著的恬靜的紅,冷落的紫,和苦笑的白與綠。以前錦繡般在我眼前的,現(xiàn)在都帶了黯淡的顏色?!浅钪即旱匿N歇么?是感著芳春的困倦么?
大約也因那蒙蒙的雨,園里沒了秾郁的香氣。涓涓的東風只吹來一縷縷餓了似的花香,夾帶著些潮濕的草叢的氣息和泥土的滋味。園外田畝和沼澤里,又時時送過些新插的秧,少壯的麥,和成蔭的柳樹的清新的蒸氣。這些雖非甜美,卻能強烈地刺激我的鼻觀,使我有愉快的倦怠之感。
整段文字讀下來,自始至終都帶著各種感覺的聯(lián)合“作戰(zhàn)”,你要是稍微弱化其中一種感覺,那就失去了滋味。
群花是朱自清在回憶歌聲的時候想到的具體意象。她們“甜軟的光澤”,你可以閉上眼睛想一想,光澤是怎樣的?是我們用眼睛去感受的,可朱自清用“甜軟”這個帶著味覺和觸覺的詞加以修飾,瞬間讓我們感受到這個光澤是那樣柔和,那樣綿軟??梢赃@么說,這樣的光澤,就好像咱們吃著海綿戚風蛋糕的感覺,甜甜的,軟軟的,柔柔的。再看那些自帶感情的色彩:“恬靜的紅,冷落的紫,和苦笑的白與綠”,顏色是屬于眼睛獨有的享受,可朱自清卻讓這些顏色帶著無盡的個性色彩,仔細回想,好像這些顏色跟這些情感詞匯有著無法言喻的契合,仿佛它們本就是這樣的組合。是歌聲中淡淡的哀愁化成了眼前黯淡的花朵,讓我們看到了春的困倦,感受到了一絲絲不可言說的憂傷。
再讀這句:“涓涓的東風只吹來一縷縷餓了似的花香,夾帶著些潮濕的草叢的氣息和泥土的滋味。”這時,低沉的音樂有了變化,“花香”只剩一縷縷的,還是充滿饑餓感的,但是伴著花香的是“潮濕的草叢的氣息和泥土的滋味”,這就說明,雖然春天即將逝去,但希望依然在,依然有沁人心脾的感覺,讓人精神為之一振。同理可以知曉,這正是輕快有活力的音樂給人身體上和心靈上的震撼!
我們可以在這兩段文字中感受到,朱自清把自己所有的情感都傾注到這些景物中去了,感覺的轉(zhuǎn)移,將歌聲完全轉(zhuǎn)化為我們能夠觸摸得到的、看得到的、嗅得到的具體事物,從而把歌聲描繪到極致,深入歌聲的靈魂深處,用文字傳達給我們每一個讀者。
通感手法的運用,就是喚醒你的感覺,甚至是多種雜糅交錯的感覺,從而喚醒最終的第六感——你對書中環(huán)境、書中人物產(chǎn)生的情感,引起共鳴。孩子們,你們也是文字的指揮家,只要你找準感覺與感覺之間的共通之處,一筆筆勾描刻畫,這部交響曲,還愁沒有聽眾嗎?
(注:《故鄉(xiāng)的原野》選自《莫言給孩子的八堂文學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