韓海燕
從1923年8月青島第一個黨組織成立開始,扎根在青島的“紅色基因”經(jīng)過代代傳承,鑄就了這座城市淬火成鋼的精神品質(zhì)、堅如磐石的理想信念、百折不撓的英雄氣概、敢于勝利的革命風范。
在這片沃土上,中國共產(chǎn)黨不僅領(lǐng)導人民完成了可歌可泣的革命事業(yè),還創(chuàng)造了感召人民群眾、凝聚黨心軍心、激勵奮斗不止的紅色文化。中共青島黨史紀念館、李慰農(nóng)公園、荒島書店、大澤山抗日根據(jù)地、楊家山抗日根據(jù)地、劉謙初故居、楊明齋故居這些紅色文化資源有力地書寫了中國共產(chǎn)黨的“青島故事”,充分展現(xiàn)了中國共產(chǎn)黨帶領(lǐng)青島人民傳承歷史文化基因,成為青島城市發(fā)展中,特別是城市精神圖景中獨特的“紅色記憶”。
山海之間的青島,充滿了歷史感和文藝氣息,只有來到這兒,才能真正感受到“隱匿于山海間的歷史時光”。穿行在“紅瓦綠樹、碧海藍天”的老城區(qū),仿佛走進了時光的隧道。而“紅色經(jīng)典”實際牽系的是時代記憶,更是特殊歷史階段的集體心聲,這種從時代深處所獲得的文化承載,助推了當前的民族文化價值自覺和文學自信。
在上世紀30年代的人文記憶里,“荒島”這個名字,作為青島“左聯(lián)”和左翼文化運動的主陣地,無疑是進步青年、作家群體眼中的“精神磁場”?;膷u書店于1933年誕生在廣西路,書店面積很小,只有一門一窗,但書店經(jīng)營的新文學書刊,像磁石一樣,立即得到了愛好新文學的教授、青年的喜愛。當時,任教于山東大學的老舍、洪深、趙少侯;在中學執(zhí)教的王統(tǒng)照、汪靜之、孟超;擔任小學校長的王亞平及在《晨報》編輯副刊的蕭軍都是書店的???。老舍、洪深、臧克家等12人創(chuàng)辦的周刊《避暑錄話》,只在青島的荒島書店出售。因此,荒島書店在傳播新文化的同時,也傳播著馬列主義的革命思想和著作,成為“左聯(lián)”小組的重要活動場所和青島地下黨的秘密聯(lián)絡點。如今,換了地址重新開放營業(yè)的“荒島書店”以及蕭紅、蕭軍、舒群故居,已成為文藝青年來青必到的打卡之地。
漫步在大學路上,高大的法國梧桐撐起了綠色的穹頂,沿著紅墻向北走不遠就看到左手邊一條小路,往里一拐就是駱駝祥子博物館,這是為紀念老舍先生成立的一家博物館,也是全國第一家以文學作品名字命名的博物館。
博物館由老舍先生曾經(jīng)的寓所改建,一進大門,院子不大,老建筑的墻上爬滿了常青藤和薔薇,院子中間是老舍先生的半身像,院子的墻壁上是老舍先生之子舒乙先生根據(jù)《駱駝祥子》原著繪制的祥子拉車線路圖。博物館只有一層,二樓和三樓作為文藝沙龍目前暫時不對外開放;“碧海臨窗瞰左右,青山傍戶路三叉”。這是蕭軍回憶青島的舊居時,在1979年寫下的詩句。詩中描寫的位置,在觀象一路1號,一座花崗巖石塊砌成的二層紅瓦小樓,筑在山坡上,現(xiàn)在是青島市級文保單位,走過那里,會看到標識著“蕭紅蕭軍舒群故居”的字樣。到訪此處,微風輕拂,依然能夠感受到當時的靜好歲月。
歷史遺留的老樓房紅瓦黃墻、高窗拱頂,錯落有致地建在青山綠樹之間,綠蔭蔽日的街道順著地勢蜿蜒相連。在這里,人們不僅能充分領(lǐng)略歐陸風情的城市風貌,更能因為一座座掩映于紅瓦綠樹之中的青島文化名人故居,觸摸到青島城市文脈。一幢幢老建筑如今有的作為景點開放,有的已經(jīng)成為普通民居,寧靜厚重的文化氣氛依然存在。
作為重要歷史人物或重大歷史事件的紀念場所,革命紀念館是展示、弘揚民族精神與時代精神的重要載體和窗口,承載著中國革命不同時期的革命歷史宣傳和展示功能,是傳播紅色文化、宣傳革命精神、培育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的重要途徑之一。
每當回看歷史的點滴,就如同翻閱一本厚重的書,越深入越發(fā)人深思;每當掀開戰(zhàn)爭的記憶,就如同掀起即將愈合的傷疤,痛并深刻。而今,當我們走進青島一戰(zhàn)遺址博物館時,那種悲憤的情緒油然而生,那是對歷史的敬畏,對和平的思考。博物館整體造型宛如和平鴿,建筑面積近1萬平方米。擁有自青島建置至主權(quán)回歸期間的各類武器、軍服、報刊、書籍、紀念章、明信片等千余件藏品,展覽以“還我青島”為主題,分為“德占青島”“日德戰(zhàn)爭”“苦難歸程”3個部分。運用大量珍貴文物、檔案資料以及場景復原、多媒體等現(xiàn)代化布展方式,再現(xiàn)了自青島建置至主權(quán)回歸的艱難歷程。青島一戰(zhàn)遺址博物館是詮釋與記錄第一次世界大戰(zhàn)與中國最豐富最全面的專題博物館,是目前國內(nèi)唯一全面展現(xiàn)一戰(zhàn)對中國命運影響的博物館。
中共青島黨史紀念館位于青島市市北區(qū)海岸路18號,在郁郁蔥蔥的綠樹掩映下,這組德式建筑群處處彰顯出一種莊嚴,雖不是高墻臨立、雄壯巍峨,卻可以在這里追憶黨的光輝歷史,重溫初心洗禮,傳承使命擔當。1923年8月,青島第一個黨組織——中共青島組成立,這里成為青島早期黨組織傳播馬列主義、播撒革命火種、領(lǐng)導工人運動的重要陣地。不僅是青島唯一一處保留至今的早期黨組織機關(guān)舊址,也是青島“紅色基因”成長的地方。走進紀念館,圖表、實物和視頻的直觀展示,配以生動形象的講解,把大家仿佛帶到了近代以來跌宕起伏、波瀾壯闊的崢嶸歲月,每一張照片、每一件文物、每一場戰(zhàn)役,都記載了1923年青島第一個黨組織成立以來艱苦卓越的奮斗歷史和輝煌歷程,也時刻警示著大家,美好生活的來之不易。
Qingdao not only has the beautiful scenery of the mountains and the sea but also has accumulated a rich heritage of red culture over the years.
Since the establishment of the first Party organization in Qingdao in August 1923, the “red DNA” rooted in Qingdao has been passed down from generation to generation, forging the citys hardened spiritual quality, rock-solid ideal and faith, undaunted heroic spirit, and revolutionary courage to win.
On this fertile land, the Party has not only led the people to accomplish the revolutionary cause, yet also created a red culture that inspires the people, unites the Party and the army, and motivates the striving. Such red cultural resources as the Qingdao Party History Memorial Hall, Li Weinong Park, Huangdao Bookstore, Daze Mountain Anti-Japanese Base, Yangjiashan Anti-Japanese Base, former residence of Liu Qianchu and former residence of Yang Mingzhai have powerfully written the “ Party stories” in Qingdao and fully demonstrated that the Communist Party of China has led the Qingdao people to inherit the historical and cultural genes, which have become a unique“red memory” in Qingdaos urban development, especially in the spirit of the cit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