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自亮
“九曲黃河萬里沙,浪淘風簸自天涯?!边@條滋養(yǎng)了華夏兒女的母親河,它從青藏高原一路奔騰而下時,沖破千山萬壑,橫越黃土高原,像一條莽龍,奔流在華北平原。
姚勤然的家鄉(xiāng),就在河南省長垣市苗寨鎮(zhèn)黃河灘,正位于九曲黃河最后一道彎,也是號稱“銅頭鐵尾豆腐腰”的黃河的腰窩里。
每次回家,姚勤然都要到灘里的老家看看。雖然隨著國家黃河灘區(qū)搬遷工程,他們村已經整體搬遷到縣城黃河社區(qū),村莊已經復墾,成為“霽麥青青”的良田,可是,他仍然要回來。站在空曠的田野上時,他眼前,幻化出一片雞鳴狗吠,巷道交雜,還有鄉(xiāng)音依依、稚語聲聲的“黃發(fā)垂髫”。
鄉(xiāng)情,是融在血脈里的東西。每個人,不管走得再遠,也難以割舍,難以忘懷。
豈曰無衣?與子同袍
每個人的人生都是一本書,寫滿了不同的故事。而這個人生故事,對于黃河灘區(qū)的人,則格外沉重,對于姚勤然,亦是如此。
自小到大,貧窮,就像是揮之不去的影子,籠在他的身后。怎么擺脫窮困,吃飽肚子?就成為他日思夜盼的夢想。
姚勤然的青年時期,正是20世紀80年代,這個時候,防腐產業(yè)正在長垣風起云涌,也奠定了日后長垣作為“中國防腐蝕之都”的根基,而姚勤然所在的苗寨鎮(zhèn),又是長垣防腐的重要起源地。很多人因為太窮,扔下鋤頭闖世界,他們從刷帆布棚大漆開始,慢慢走上了金屬防腐之路。這其中,就有很多姚勤然的鄉(xiāng)鄰。
似乎是冥冥注定,姚勤然也跟著叔伯一起,加入了防腐大軍。
生活總是這樣,置之死地而后生。到了陌生的地方,人地生疏,水土不服,可現(xiàn)實不容他多想,就投入到緊張的勞作之中。當時很多工程實行包工,三五個熟練工組成一個小組,活干得又快又好,收入又高。由于他人太瘦弱,又是生手,沒人愿意帶他,生怕他拖后腿。姚勤然人小志大,就憋著一股氣,把剩下的“老弱”組織起來,組成了一個小組,帶領大家干。他把一些低空的容易做的活給年齡大的,自己專干高的、險的。他是一個有心人,別人工余或是打牌,或是喝酒,或是閑逛,姚勤然卻利用業(yè)余時間來學習。他找了一些防腐書籍,晚上就擠時間研讀。他還有一個筆記本,記錄工地上某處用多少工、用多少材料。水泥廠的煙囪,100多米高,刷外墻,他腰里系條繩子就從煙囪頂上滑下來了?!爱敃r不知道什么是害怕?!彼f。
人最可貴的就是志氣。他就是這樣,憑著一股氣,凝聚起一班人,漸漸成立了自己的工隊。1994年,他很順利地在綿陽火電廠簽了人生第一單業(yè)務。當時他進電廠了解情況,廠里剛好計劃要對150米高的煙囪爬梯、平臺做防腐,包工包料6000元。現(xiàn)在想來,這工程很辛苦,可對于姚勤然,卻是人生的第一桶金。簽合同的那天晚上,他激動得一夜沒有合眼。人窮志不能短,黃河灘里走出的姚勤然,堅持以誠信為本,質量第一,在四川扎穩(wěn)了腳跟,享譽一方。
昔我往矣,楊柳依依
看得見山,望得見水,記得住鄉(xiāng)愁。鄉(xiāng)愁,是一個人根脈,也是一個人的牽掛。
無論是在外,還是在家,姚勤然心中始終夢縈著一份鄉(xiāng)情,那就是對家鄉(xiāng)的牽掛。游子就像是風箏,不管飛得再高再遠,那線兒卻牢牢拴在故鄉(xiāng)。黃河灘里人有一個共同的特點,那就是重情。
一個人富不算富,富了之后還要回報家鄉(xiāng),回報社會。他吃過貧窮的苦,所以,他有能力之后就盡量幫助別人。捐助失學孩子,資助貧困家庭,只要有需要,他就把關懷送到家中。
他任長垣市文聯(lián)兼職副主席,并當選為長垣市政協(xié)委員,每次政協(xié)會議,他都按時參加,認真研究撰寫提案,參政議政。他提出的加強文化建設、提升城市形象等內容的議案,都是在深入調研的基礎上做出的,有一定的參考價值。
這些年,他還緊握手中的筆,創(chuàng)作了很多文學作品。他的文字,洋溢著黃河灘的氣息,他的目光,始終注視著遼闊的黃河灘。他的筆下有父親哭泣的樣子、父親刷牛的樣子、父親勞作的樣子,還有那個叫何呂張的偏僻的小村莊。他的“黃河岸邊有人家系列”,以深情的筆觸描摹了黃河灘區(qū)人事,成為外界了解灘區(qū)和灘區(qū)生活的一個窗口。作品受到很多人的肯定。他還成為《河南思客》的簽約作家,利用各種社會關系,宣傳家鄉(xiāng),推介家鄉(xiāng)。
“靡不有初,鮮克有終?!遍L垣有一些人,在窮困時為了追求財富,吃苦耐勞,敢打敢拼;而又有的人,在擁有財富時,膨脹了、迷失了,忘了初心,沉湎享受。姚勤然,卻始終堅守初心,始終牽掛著、眷念著生于斯長于斯的黃河故土。
青青子衿,悠悠我心
姚勤然的身上,體現(xiàn)了長垣創(chuàng)業(yè)者的奮斗精神,因為出身的貧窮,讓他們努力奮斗,自強不息,外出打拼,改變自己的命運。但與這些人不同的是,在擁有一定財富之后,他沒有沉迷,而是又開始向內尋求,拿起筆,建構自己的精神世界。在文字營造的“風花雪月”里,憩息身心,悠然自得。
他喜歡讀寫,故土風情、往事回憶、鄉(xiāng)里鄉(xiāng)親,都是他作品的內容。在他的作品中,我們能傾聽一個游子真摯的心音,還有他站在異鄉(xiāng)角度對故鄉(xiāng)的回望,這就使得他的作品具有一種別樣的視野和張力,也讓鄉(xiāng)情在更廣泛的范疇里有了寄托。
像他發(fā)表在《河南日報》的《一次“盛宴”》 ,記錄了一次招待友人時,原準備到飯店好好點幾個菜,妻子卻在家里準備了一些土菜, 妻子說她兩天前就開始準備了,專門跑黃河灘去挖了一下午野菜。“你們經常在外面應酬,都不如在家自己做些家鄉(xiāng)菜自在?!逼拮拥脑捳Z,讓讀者豁然開朗:這盛滿鄉(xiāng)情友情的菜,才是真正的“盛宴”。
尤讓我感動的是《雨中的父親》,他用深情的筆觸寫道:“發(fā)黃的柳葉從彎著腰的老柳樹上飄落在傘上,稍作停留又隨即滑落到地面。地面上的柳葉落了厚厚一層,踩上去軟綿綿的。雨霧籠罩著秋收過后的原野,空曠的大地顯得更加冷寂。我用力裹緊身上的夾襖,目光順著泥濘的道路往遠處延伸,路邊樹上光禿禿的樹枝在雨中瘋狂地搖擺著。道路的盡頭看不到父親的影子?!?/p>
看似對景致的鋪墊描述,卻在這種細膩的描述中寄寓了對父親的深情。一切景語皆情語,無情而情,不寫而寫,留白出新,才是大手筆。姚勤然,無疑已得“文章三昧”。在他細膩而清雋的文字里,黃河灘的風情,童年往事,父親勞作的場景,躍然紙上,宛若一幅工筆畫,表現(xiàn)了一個黃河兒女對故土的回望與深情。 他的散文還有一個突出特點就是小說化。他描寫的場景是動態(tài)的,他特別善于使用動詞,表現(xiàn)人物動作,這使得他筆下的風物都有一種動態(tài)美,所描寫的人物也顯得情節(jié)化。這可能與他喜歡研讀小說有關,使他的散文具有了鮮明的特點。
與他交談,言辭儒雅,文質彬彬,絲毫不像那些承攬工程的老板,他更多是一個文人。他妻子說,他經常在家里寫呀畫呀,有時候一激動,大半夜還不睡。
粗繒大布裹生涯,腹有詩書氣自華。這樣一個人,無疑是優(yōu)秀的,也是讓人信任的。在長垣鄉(xiāng)賢人物群體中,具有自己獨特的氣質和風華,他也在用自己的才華,書寫著新時代長垣的華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