蔡意琳
【教學目標】
1.認識本課“艘”“撕咬”等生字新詞,重點學會“肆”字的書寫。
2.能梳理故事的起因、經過和結果,并以此為線索講述故事內容。
3.能抓住語句體會孩子的危險處境。
4.能說出水手們的“笑”對推動故事情節(jié)發(fā)展的作用。
5.推想船長的思維過程,培養(yǎng)發(fā)現問題、分析問題、解決問題的能力。
【教學過程】
一、巧引激趣,知文豪風采
1.回顧名家,引出作者。本學期我們走近了許多大作家,領略了他們的風采,有我國古代的曹雪芹、羅貫中,也有近代的蕭紅,還有現代的季羨林和馮驥才。他們都是我國著名的作家。今天,我們要走近一位影響世界的大文豪,你們對他有了解嗎?
2.隆重介紹,激發(fā)興趣。(出示列夫·托爾斯泰圖片)他面容滄桑卻有著天才的靈魂,他出身貴族卻關注人間疾苦。他個子不高,但在世界文壇的地位卻很高很高。這節(jié)課,我們一起走進他的一篇兒童小說——(齊讀課題)
二、問題驅動,理故事脈絡
1.打開課本,請同學們自由朗讀課文,讀準字音、讀通句子,想想故事的起因、經過、結果是什么。
2.檢查字詞,掃清障礙。
(1)出示詞語,分組朗讀。
第一組:桅桿? ?橫木? ?船艙
第二組:撕咬? ?放肆? ?扭著? ?身子? ?齜牙咧嘴
(2)第一組詞語指導。(出示帆船圖片)指出船艙、桅桿、橫木的位置。據老師了解,最高的那根橫木距離甲板有三四十米,十層樓那么高。
(3)第二組詞語指導。
①“齜牙咧嘴”的讀音;
②“肆”的書寫:第一筆是橫,不是撇;
③結合生活實際,說說“放肆”的詞義。
3.由詞到句,感受“放肆”。
(1)文中誰比較放肆?找一找文中它有哪些放肆的行為。
(2)出示長句,指導朗讀。
猴子坐在桅桿的第一根橫木上,摘下帽子來用牙齒咬,用爪子撕。
猴子爬到了桅桿的頂端,它用后腳鉤住繩子,把帽子掛在最高的那根橫木的一頭,然后坐在桅桿的頂端,扭著身子,齜牙咧嘴做著怪樣。
4.是誰讓猴子這樣放肆的呢?(水手)
5.故事的起因就是水手拿猴子取樂。故事的經過和結果又是什么呢?嘗試用這樣的小標題來概括。
相機完善板書(見圖1)。
6.故事就發(fā)生在這些人物之間,誰能連起來說說故事的主要內容?
三、直擊“高潮”,品命懸之險
1.船長為什么要用如此極端的方式逼孩子跳水?
2.讓我們將目光聚焦到這驚心動魄的瞬間。請同學們自由朗讀課文第4自然段,想一想哪些語句讓你感受到了危險。
預設一:“孩子氣極了,他的手放開了繩子和桅桿,張開胳膊,搖搖晃晃地走上橫木去取帽子?!?/p>
引導:老師也在搖搖晃晃,你們感受到危險了嗎?
預設二:“孩子只要一失足,直摔到甲板上就沒命了?!?/p>
引導:一旦失足踩空,就必死無疑。
預設三:“即使他走到橫木那頭拿到了帽子,也難以回轉身來?!?/p>
引導:任何一種情況,孩子都是必死無疑。列夫·托爾斯泰用兩組簡單的關聯詞就讓我們感受到了孩子命懸一線。
預設四:“孩子聽到叫聲往下一望,兩條腿不由得發(fā)起抖來。”
引導:這一望,孩子望到了什么?
總結:列夫·托爾斯泰沒用一個“險”字,卻把男孩身處的險境淋漓盡致地展現在我們面前。讓我們用朗讀再次還原那千鈞一發(fā)的時刻。
四、思辨“追責”,擴思維張力
1.那是誰把孩子一步步推入了這樣的險境?(自由交流)
2.有同學提到了水手的笑。水手在文中笑了幾次?(出示:哈哈大笑? ?大笑起來? ?笑得更歡了)
3.水手的這三次笑,你有什么發(fā)現?
4.水手的笑引發(fā)了猴子和孩子怎樣的連鎖反應呢?請同學們快速瀏覽第1~3自然段,用“ ——”畫出猴子的反應,用“~~~~”畫出孩子的反應。
5.交流猴子的反應,你有什么發(fā)現?
總結:看來水手的笑對猴子的行為起著推波助瀾的作用,讓它越爬越高,越來越放肆。
6.交流孩子的反應,你發(fā)現了什么?
7.交流孩子的內心想法。
(1)剛開始,男孩還在笑,他在笑什么?
(2)哭笑不得時,孩子心里會想什么?
(3)猴子拿他的帽子又撕又咬,難怪他要大喊大叫。他會喊什么?他會叫什么?
(4)面對孩子的叫喊,猴子撕得更兇,水手卻笑得更歡,孩子卻氣得臉都紅了。他在氣什么?
總結:原來,水手的笑對孩子的情緒也起著推波助瀾的作用。水手的描寫雖然不多,卻推動了情節(jié)的發(fā)展。
8.結合圖2中的三個“越來越……”,思考:這僅僅是水手單方面的責任嗎?(自由交流)
總結:看來把孩子推入險境的不止一個因素,猴子和孩子之間的矛盾、水手和孩子之間的矛盾、孩子自己內心的矛盾,共同把孩子推入了險境。
五、對話名著,激思維活力
1.如此險情,誰化解了?他是怎么做的?請同學們迅速瀏覽第5自然段,圈出關鍵字。
2.與孩子有關的三個動詞,出現了兩處“喊”。這兩處“喊”,你有什么發(fā)現?
預設:(1)有7個感嘆號;(2)越來越著急;(3)船長在命令、逼迫兒子。
3.指導學生對比朗讀。
4.船長在萬不得已的情況下用槍對準了孩子。
這是情急之下最好的辦法嗎?四人小組,進行討論。完成學習單(見圖3)。
5.學生交流意見。
6.總結:看來這是當時唯一的也是最好的辦法。這些因素我們用了兩三分鐘才交流出來,而船長用了多久?(立刻)
7.此時,你的眼前仿佛出現了一位怎樣的船長?(板書船長品質)預設:臨危不亂、沉著機智、思慮周全、思維敏捷……
8.總結:作者沒有用一個“智”字去讓我們驚嘆于船長的沉著機智。讓我們用朗讀再次感受船長的智慧。
9.故事的最后,孩子得救了,帆船仍行駛在風平浪靜的海面上,但人們的內心卻是不平靜的,想一想:水手、猴子、孩子、船長又會怎么想、怎么做呢?請同學們根據當時的情形,把這個故事續(xù)編完整。下節(jié)課我們繼續(xù)交流。
(作者單位:江蘇無錫市梅村實驗小學)
責任編輯 郝? ?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