錢菊
以語文學科為載體,積極探究具有可操作性且適合新時代學生全面發(fā)展的愛國主義教育,與家長聯(lián)手共育,從引導、浸潤、感受、滲透、表達、深化六方面層層推進,逐步培育小學高年級學生的家國情懷。通過教學中的語言文字潛移默化地培植學生的家國情懷、民族精神和社會責任感,培育祖國未來德、智、體、美、勞全面發(fā)展的接班者和繼承人。
(一)研究背景
2019年11月12日,中共中央、國務院印發(fā)了《新時代愛國主義教育實施綱要》(簡稱《綱要》),旨在加強國民的愛國主義教育,實現(xiàn)中華民族的偉大復興。《綱要》中指出,愛國主義是中華民族最重要的精神財富,是保持民族獨立自主與民族文化自尊的精神力量,是推動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重要法寶。
現(xiàn)在的小學生物質條件優(yōu)越,幾乎沒有經(jīng)歷太多的風雨挫折,往往沒有吃苦耐勞的頑強品格,如果不對其進行正確的指導,將很難茁壯成長為參天大樹、國之棟梁。在語文課程中開展愛國主義教育,可以引領學生敬仰歷史文化,向革命先烈致敬,還可以培育其自主健全的人格,從而達到新課標改革提出的提高小學生核心素養(yǎng)的要求。
雖然我校屬于農(nóng)村地區(qū)學校,但我班學生也同樣存在以上問題。隨著社會的進步,學生的生活條件得到了很大程度上的改善,但很多學生認為如今優(yōu)越的生活、物質的享受都是理所應當,缺少一份感恩,缺少一份熱愛。對于“家國情懷”一詞的理解也僅僅停留在表面,缺少一份傳承。因此,家國情懷的培植迫在眉睫。
(二)價值意義
愛國主義教育對于增強中華民族自豪感和認同感有著很重要的意義:能引導學生形成高遠的民族信念,是培育愛國主義之心、激勵愛國主義之志的重要途徑。教師應在平時教育中引導和培育學生的愛國觀念,將其落實在課堂和日常生活當中,引導他們形成正確的“三觀”。教師應落實立德樹人,以將學生培養(yǎng)成祖國未來德、智、體、美、勞全面發(fā)展的建設者與接班人為目標。
此外,通過對中小學生開展愛國主義教育,還可以使他們認識到過去那個艱苦的年代,了解歷史,認識國情,珍愛現(xiàn)在的幸福生活,并培育其家國情感,讓他們變成一名有責任感、有志向的祖國未來之棟梁。
(一)學科優(yōu)勢
在小學語文教學中滲透愛國主義教育,可以培養(yǎng)學生的愛國意識和情懷。
語文學科是小學階段學生接觸最多的一門學科,再加上本身母語的特性,學生對語文學科的學習熱情相對較高。
語文學科本身在教育教學中具有特殊的地位,承載著學習知識、文學鑒賞、綜合能力提升等多重功能,它不僅是一門工具學科,還是承擔著開展思想道德教育的重要學科。伴隨著時代的變化,這門學科的內涵和外延也隨之不斷豐富和變化,在整個教書育人過程中的重要性也不斷得到凸顯。
(二)教材優(yōu)勢
部編版小學語文教材,不但符合小學生身心健康發(fā)展的特征和認知能力,還把愛國主義教育的內涵融入其中,讓小學生容易掌握和吸收。語文教材本身注重培育學生熱愛祖國語言文字的感情以及熱情,感受祖國的地大物博與人文主義情懷,并以了解英雄事跡、領略祖國山水為切入點,在學文字、知歷史、品詞句、查資料、講故事、寫文章、懂道理中,潛移默化地培養(yǎng)學生對先烈的敬佩與感恩、對祖國的熱愛與贊美、對自己是一名中國人的自豪感,進一步在內心深處萌發(fā)為祖國美好未來做出力所能及的貢獻的念想與愿望,從而為之奮斗與努力,激發(fā)學習動力,形成良性循環(huán)。
古人云“天下興亡,匹夫有責”。對每個有品德、有素養(yǎng)的人而言,愛國思想是最基礎的品德要求,也是作為一個中國人的基本素養(yǎng)。在小學階段的學生正在建立自己的人生觀和價值觀,為此,教師應義不容辭地加強對學生愛國主義教育,培植學生的家國情懷。
從小學高年段學生的身心發(fā)展來看,其對愛國之情已有懵懂的概念與感受,但要說真正地領會或從內而外地養(yǎng)成對祖國的熱愛之情還尚未達成??傮w而言,外在表現(xiàn)多過于內心情感,多流于表面,共情心理尚欠缺,這與新時代背景下人們所處的優(yōu)越環(huán)境有著一定的關聯(lián)。對于小學高年段學生而言,如何在已有情感的基礎上再次升華,真正為自己是祖國的一份子感到驕傲,真心熱愛這一片土地,是我們需要不斷探索與研究解決的問題。因此,我將愛國主義教育與語文教學有機結合,力圖以語文學科為載體,通過現(xiàn)有教材輔助教學,滲透愛國主義教育,真正培養(yǎng)學生的家國情懷。
(一)在閱讀教學中引導
四五年級的語文教材中編排了很多愛國主義題材的文章及單元,以不同的視角表現(xiàn)了祖國的偉大和富強。
四年級語文上冊第七單元以一整個單元來訴說家國情懷,古詩、現(xiàn)代文、詩歌,不同體裁的文章都表達了同一種情感;從耳熟能詳?shù)闹芏鱽砜偫淼较碜u盛名的梅蘭芳先生,再到無名的臺灣教師,不同的職業(yè)同一種熱愛,從古至今,愛國主義情懷綿延千年。本單元教學中,我精心制作課件,搜集歷史背景資料,通過播放人物紀錄片等,引導學生感同身受,換位思考,體會主人公的偉大與滿腔愛國情。
書中有不少崇高的人物形象,栩栩如生地展現(xiàn)在我們眼前。四年級語文下冊《小英雄雨來(節(jié)選)》一文贊揚了雨來不畏強敵、熱愛祖國的精神。教學中,我充分發(fā)揮學生的主體地位,以情景劇的形式讓學生扮演鬼子與雨來。在表演過程中,學生聯(lián)系上下文合理想象,將鬼子的兇狠狡猾,雨來的不畏強敵、堅貞不屈的形象演繹得淋漓盡致。雖然這個故事歷史久遠,卻通過學生自己的表演讓我們身臨其境,進一步體會到雨來之所以無所畏懼、置生死于度外是因為其心中滿腔的愛國之情支撐著他,更能激發(fā)學生對英雄的崇敬與感激之情,珍惜與熱愛現(xiàn)在的美好生活。教學四年級下冊《黃繼光》一文時,我通過圖文與視頻相結合的方式,直觀地展現(xiàn)了黃繼光視死如歸的革命精神,讓學生在真實的槍林彈雨中感受戰(zhàn)爭的慘烈與震撼,近距離體會主人公英勇頑強的品質。隨后讓學生自己結合歷史背景資料,了解當時中國的落后與弱小,引發(fā)學生共情心理,走進人物內心世界,體會其愛國之情。
有了四年級學習的基礎,在學習五年級下冊第四單元時,學生分小組進行討論,抓住人物的動作、語言、神態(tài)等描寫,深入體會人物的內心,真正感受到林則徐所說的“茍利國家生死以,豈因禍福避趨之”的愛國情。
(二)在資料查閱中體驗
由于學生對歷史背景缺乏了解,不能很好地理解文章內容與主人公的所作所為及其這種做法背后的情感,因此,在課前與課后查閱有關資料是必不可少的學習環(huán)節(jié)。
例如,五年級上冊第四單元的語文要素明確指出:“結合資料,體會課文表達的思想感情?!痹诮虒W本單元時,教師應提前布置查閱資料的任務,讓學生自己動手了解歷史背景,豐滿人物形象,再通過小組交流,互相取長補短。教師適時補充學生遺漏的重要資料,教會學生資料查找的正確方式及篩選能力,從扶到放,在培養(yǎng)學生閱讀能力的同時進一步滲透愛國主義教育,如從梁啟超的《少年中國說》中,讓學生感受中國少年的歷史重任,激發(fā)學生發(fā)奮圖強的強國夢;從《圓明園的毀滅》中領略祖國昔日的輝煌,在一幢幢復原的古代建筑中感嘆中國的深厚底蘊,在一幅幅精美的名人書畫的鑒賞中了解祖國能人輩出,在一件件奇珍異寶的觀賞中贊嘆人們的才思泉涌……從那“不可估量的財富”中油然而生一股自豪感,但又因那“不可估量的損失”而產(chǎn)生強烈的憤懣,以及保護國家的強烈愿望,這便是愛國主義情懷的升華;《小島》一文中,從小島上守島戰(zhàn)士的生活與自身生活的對比中,學生體會到了什么是艱難困苦,更能珍惜現(xiàn)今的美好生活,正如艾青所說:“為什么我的眼里常含淚水?因為我對這土地愛得深沉……”
在學習過《黃繼光》一文后,我讓學生結合《語文練習部分》的歷史人物表格,查閱英雄事跡,在一次次的類文閱讀中,油然而生敬佩之情,從而立志高遠,樹立報國之志,培植家國情懷。
(三)在誦讀教學中感受
語文教材中的詩詞佳作、經(jīng)典名句是中華民族文化的精髓,潛移默化地影響著學生。教師對學生進行愛國主義教育時,可以引導學生誦讀經(jīng)典,注意通過語調、韻律、節(jié)奏等體味作品的內容和情感。
《延安,我把你追尋》這首詩歌短小卻內涵豐富,贊美了自力更生、艱苦奮斗、實事求是、全心全意為人民服務的延安精神。通過對“南泥灣開荒”“楊家?guī)X講話”等內容的補充,感受作家對延安精神的探索、傳承和弘揚,抓住排比句,引領學生有節(jié)奏、有感情地誦讀,體現(xiàn)詩歌語句工整、句末押韻的特點,在誦讀中升華愛國情感。
(四)在口語交際中浸潤
在口語交際中,教師需要掌握好教學尺度,尋找德育點,選擇好教學內容,發(fā)揮口語交際這一新興模塊的功能。教師可以指導學生密切聯(lián)系生活實踐,讓學生在掌握專業(yè)知識的同時形成正確的價值觀。
在四年級上冊“講歷史人物故事”中,學生可以結合之前查閱的邱少云等民族英雄的資料,配上合適的動作、神態(tài)等將之演繹出來。在交流的過程中,如何將人物形象塑造得淋漓盡致又躍然紙上?我想必定是對主人公有過深層次地了解,感受到其堅定的決心、愛國的熱情,才能扮演好這一角色吧!
在交流五年級下冊“走進他們的童年歲月”中,學生可以通過采訪、調查自己身邊的親人長輩,從祖輩的口中了解他們小時候的故事,看看過去的老照片。通過過去與現(xiàn)今的對比,長輩與自己經(jīng)歷的對比,讓學生真切感受到如今生活的美好,明白這一切都離不開先輩們的開拓與創(chuàng)新,更離不開中國共產(chǎn)黨的正確領導,從而使學生熱愛新時代,對未來有更多的期待。
在五年級下冊“我是小小講解員”的交流中,學生可選擇博物館、藝術館等擔任講解員,通過自己的講解,挖掘出我國深厚的歷史與文化,產(chǎn)生自豪感與驕傲感,進一步激發(fā)學生的家國情懷。
(五)在習作教學中表達
寫作,是一種行之有效的綜合培養(yǎng)方法,它既可以提高學生的閱讀能力水平,又可以培養(yǎng)學生剖析、解答現(xiàn)實問題的能力。在習作過程中,教師圍繞愛國主義主題,展開特定習作的教學。例如,四年級上冊“推薦一個好地方”和四年級下冊“游”,讓學生通過描寫祖國的大好河山,激發(fā)其強烈的求知欲與探索欲,進一步升華其愛國熱情。再如,五年級上冊“二十年后的家鄉(xiāng)”,讓同學們扮演一回小記者,采訪爸爸媽媽小時候的家鄉(xiāng)是什么樣的,并和自己現(xiàn)在的生活環(huán)境進行對比,發(fā)現(xiàn)新時代的日新月異,再發(fā)揮自己的想象,想象未來社會有哪些更好的變化會出現(xiàn)?!叭绻胍蛟熳约合胂笾械纳鐣h(huán)境,我們又該做些什么呢?”從這一思考中,讓學生產(chǎn)生建設祖國的美好愿望。
在五年級上冊“介紹一種事物”和五年級下冊“中國的世界文化遺產(chǎn)”習作中,教師可以通過圖文并茂的方式展示一組在現(xiàn)實生活中經(jīng)常見到的中國特色美食或世界非物質文化遺產(chǎn)作品,在學生觀賞瀏覽的同時,教師還可引領他們深入認識并了解中國美食,體驗中國獨特的文化,認識我國的非物質文化遺產(chǎn)、物質文化遺產(chǎn)等,從而體驗我國深厚的文化歷史和底蘊,并感受我們祖國的地廣物博,如此才能更有效地激勵他們熱愛故鄉(xiāng)、熱愛祖國的情感,油然而生一股自豪感。
(六)在家班共育中深化
理論基礎離不開實踐,班級教育離不開家庭教育??菰锏膶W習必定會引起學生的厭倦,沒有后續(xù)的跟進,學生將很快遺忘之前所學。因此,家班共育應運而生。為使家班主題保持一致性,我策劃了這樣幾個社區(qū)實踐活動,力求借助家庭教育的熏陶,助力小學語文高年段滲透愛國主義教育,助力家長改變育兒觀,形成積極正確的人生價值觀。
(1)向爸爸媽媽學習制作一道家鄉(xiāng)菜,拍成小視頻,與同學分享制作過程,領略祖國各地美食。
(2)帶著國旗去旅行,讓鮮艷的紅領巾成為我們最驕傲的顏色。
(3)上網(wǎng)瀏覽祖國的大好河山,與同學交流自己最想去的旅游景點,讓其他同學聽了你的介紹后也產(chǎn)生向往之心。
(4)向先烈致敬,表達自己對他們崇高的敬意。
(5)查閱資料,領略中國文化優(yōu)秀遺產(chǎn)(吃、穿、用、裝飾等),如果有條件,可以帶著爸爸媽媽一起真實地領略制作過程。
(6)觀看愛國主義電影,將自己的真情實感記錄下來。
“少年智則國智,少年富則國富,少年強則國強?!睈蹏髁x是中華民族珍貴的歷史遺產(chǎn),是我們國家興旺發(fā)達的不竭動力。愛國主義教育是全民教育,而青少年是國家、民族的希望和未來,關系到國家和民族的前途與命運。因此,我們要以課堂為主陣地進行學科德育的滲透,利用課程中的語言文字潛移默化地對學生進行價值引導和道德熏陶,從而培植學生的家國情懷、民族精神和社會責任感。